狗十三觀后感800字 狗十三觀后感800字積極向上
《狗十三》這部電影是圍繞一個十三歲的少女李玩和一條名為“愛因斯坦”的狗展開的。
生活在離異家庭的李玩,孤獨敏感又脆弱。那條愛因斯坦就是她情感的全部寄托,是她唯一的玩伴。在爺爺不慎將狗丟失后,李玩發瘋般外出尋找,而崩潰的李玩卻將給她送衣服的爺爺推倒。她中午在父親的責罵中清醒過來。
也許在分離之后,時間可以慢慢治愈傷痛,李玩也將釋懷。
但長輩們又一次武斷地干預了李玩的情緒。
他們打著“為孩子好”的旗號,找了一只新的狗回家,哄騙李玩說狗找到了。
李玩的心再一次被刺痛:她對小狗的珍惜牽掛,對它傾注的真情實感,在大人眼中不過是能夠輕易翻篇的兒戲。
她開始叛逆,夜晚在酒吧混混度日。擔心孫女的奶奶外出尋找,卻在焦急中走失了……
父親帶著李玩挨個街口尋找,最終將奶奶找回。
李玩挨了打——她醒了。她終于在一次次失望中放棄了尋找愛因斯坦。
也許,打醒她的,不是父親的巴掌,而是成人世界的殘酷。她開始學會妥協,學會照顧爺爺奶奶。
在逼迫自己學討厭的外語后,她取得了好成績,父親答應帶她去天文博物館,卻因酒局而失約。
李玩的心徹底寒了。
在電影的結尾,十三歲的她面無表情地吃下一塊狗肉。我清楚的知道了,那個稚嫩天真的靈魂不見了,留下的,唯有一具麻木不仁的軀殼。
就算最后在路上遇到愛因斯坦。李玩也沒有相認——她在這個家庭里太無能為力了。那時,李玩徹底成為了大人們口中“懂事的孩子”。
李玩的“成長”是什么時候開始的呢?
是她在糾結選天文還是物理興趣班,老師和父親卻強制改成英語的時候;還是在她苦苦哀求別人看一眼他家的狗是否是愛因斯坦,卻慘遭拒絕的時候;亦或是在得知自己已經有一個一歲的弟弟的時候?
我想都不是……
痛是累計起來的,所謂成長,不過是痛的厚積薄發。
對于李玩來說,青春不是廣闊的充斥著自由爛漫的平野,而是一條冗長黑暗的隧道,她在其中跌跌撞撞尋找出口,最后滿身傷痕地走出隧道,成為“大人”。
在一次次關于選擇與放棄,關于掙扎與妥協的家庭矛盾中,李玩在反抗,卻只能妥協、和解。她每流一次血,就不得不拔下身上的一根刺。
我們每個人仿佛都能在李父的身上找到一點自己家長的影子。在打了李玩之后卻又溫柔地將女兒抱到腿上安慰時,我看到了我爸爸的影子,那是無數“中國式家長”的縮影。
成長似乎總是伴隨著疼痛,這是父母親手創造的真理。
家長們總是以愛之名對我們所熱愛的事物進行閹割。
我只是希望,父母可以和孩子們多一些溝通。那樣的話,總是會少一些麻木的孩子,多一些和睦的家庭的。
“你看,她多懂事啊!”
“你怎么知道她不是害怕、無奈、妥協呢?”
上一篇: 從百年黨史中汲取組織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智慧與力量 下一篇: 黨史教育組織生活會剖析材料范文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