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黨員干部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心得體會范文3篇
黨員干部要時刻記得自己“為了誰,我是誰,依靠誰”,始終秉持初心不變,始終同人民群眾聯系在一起。下面是查字典范文網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2021黨員干部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參考。
2021黨員干部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心得體會(一)
通過開展“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的大討論,我感受頗豐,受益匪淺,感悟深厚。“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是我們黨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思想政治寶庫,是我們黨不斷取得勝利不可或缺的思想之源。只有解決好這個最樸實、最根本的問題,我們的工作才能找準定位、有的放矢、永葆生機,才能立足本職崗位、積極創先爭優、爭創一流業績。
一、我是誰——視群眾為親人、把群眾當主人,始終擺正同人民群眾的關系,自覺把權利服務于人民。
作為一個黨員,作為一名組工干部,要把群眾放在心上,把群眾當親人。時刻銘記為政不移公仆之心,在選人用人上把好關,在作風上帶好頭,為人民群眾辦好事,辦實事,配備人民群眾信得過的黨員干部。要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的真正英雄。我們對群眾應該有感情、必須有感情。我們對人民群眾要深懷感激之情;我們一定要像對待自己的父母一樣對待人民群眾。要始終與群眾同呼吸、同命運、心連心。要真心拜人民為師,虛心向群眾請教,掌握群眾所思,從群眾中獲得解決問題的靈感、動力和方案,和群眾一起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我們都必須相信群眾,依靠群眾,都必須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尊重人民首創精神,真正將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弄清“我是誰”這個問題能更好地認清自己,定位自己。只有把人民群眾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智慧用來造福于民,不至于在前進的道路上迷失了方向,找不到自己的坐標,喪失了做人做事的原則。
二、為了誰——一切為了群眾、真心服務群眾,引導動員群眾為實現自己的利益而奮斗。
回答好“為了誰”,是為了我們能夠在工作中樹立正確的目標,明確努力的方向,是為了搞清楚為誰服務、為誰謀利這個根本性方向性的原則問題,是為了始終堅持我黨的宗旨和性質、時刻提醒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黨的立黨之本。作為組工干部,我們要為群眾選好干部,牢牢把握工作方向、標準,按照黨和人民的意愿和要求選干部。建設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基層黨組織和基層黨員干部直接面對的群眾、直接服務于群眾,基層黨組織建設必須堅持把人民群眾利益放在首位,建立健全聯系群眾、服務群眾制度,大力實施“領頭雁”工程,加強村居干部隊伍建設,積極推進村居活動場所標準化示范點建設,進一步提升服務群眾工作水平。
三、依靠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群眾的偉大實踐作為工作的動力源泉。
成就偉大事業須有偉大力量。如果搞不清楚“依靠誰”,就找不到依靠的力量,再美好的社會理想也只能成為空想。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只有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真正創造者,才是真正的英雄。我們黨來自群眾,始終以人民為靠山。回顧歷史,每當黨的事業面臨重大挑戰,每當中國的前途命運面臨向何處去的重大關頭,總是用人民群眾的力量推動歷史車輪前進。組織部門應帶頭做表率,引導黨員干部深入群眾、深入基層,聽民聲、查民情,既幫助群眾排憂解難,又向群眾學習。群眾滿意不滿意作為衡量組織工作好壞的重要標尺,深入基層多開展民意調查,多召集群眾民主評議會,聽取群眾意見建議,不斷改進工作,提高組織工作滿意度。弄清“依靠誰”,我們才找到工作的方向;不斷開闊工作視野、完善自己的工作思路、謀劃工作、集思廣益。
我們要繼續加強對“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的深入學習,找準工作中的目標方向,找準工作的力量源泉,爭做政治堅定,黨性純潔、公道正派、勤奮敬業、務實創新、清正廉潔的組工干部。
2021黨員干部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心得體會(二)
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講的是中國共產黨的群眾觀點,是群眾路線的核心內容。如果說一切為了群眾講的是目的、是理念,就是為什么要這樣做,那么一切依靠群眾講的就是手段、是方式方法的問題,就是如何去做、采取什么方式去做的問題。要做到這兩個方面,我想首先要加深對“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的理解。
一、加深對“我是誰”的理解
要回答我是誰這個問題,要從兩個層面來談,一是黨組織層面,中國共產黨出身工人階級和同盟軍農民階級,黨旗是鐮刀和錘子,這是自誕生就帶來的胎記,本身就代表工農群眾,用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的話說,他們沒有任何同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二是自身層面或者說個人層面,即每一個公務員,也就是我們當中的每一個。我們大都來自普通的工農家庭,兄弟姐妹及親朋好友當中大多數仍是工人和農民,也有的下崗,生活困難的。當下社會,確實有分工,確實有階層,我們要承認。但我們來自哪里不能忘,這是根本;群眾意識不能淡,這是情懷;為群眾服務不能出偏差,這是職責。二三十年來,我經常作一個同樣內容的夢,夢中或在考場上抓耳撓腮,或意識到高考落榜無比的失落和絕望。為什么經常作這樣的夢?這是一種心理暗示,這個夢傳達了一個強烈的潛意識:身份的轉換有時就是那么突然那么簡單也那么不簡單,簡單與不簡單之間,它綁架了我們的命運。所以,我們要經常提醒自己,我們今天所從事的職業,客觀地看,代表了一定的身份,屬于社會的管理層,但本質上就是工作分工的不同,用老百姓的話說就是干的活兒不同,這個不同,不僅僅體現在是進行社會具體工作還是社會管理工作,更重要的是體現在我們的工作責任更大,受社會的監督更大,群眾的要求更高。我想,9月10日,李克強在大連會見出席達沃斯年會的企業家代表時指出“總理”和“農民”這兩個崗位沒有貴賤之分說得就是這個道理。離開了自己的職業,回到家庭中,回到社會中,我們每一個人又都承擔一定的家庭責任和社會義務,接受社會其他方面的管理。所以,我們要有角色意識,有職業定位,更要有本色意識和素養定位,千萬不能忘記自己就是老百姓當中的一員。
二、加深對“為了誰”的理解
這個問題很明白,我們共產黨人的宗旨就是為人民服務。這是一個莊嚴地政治承諾。在世界各個國家的政黨中,明確地將自己的宗旨承諾為為人民服務的,我沒有統計過,估計不多。這個承諾,一方面表明了共產黨人來自人民,沒有忘本,表明了自覺擔當、勇于擔當的社會責任;另一方面,說明了共產黨人自覺地將自己革命和建設的方針、政策、措施等,納入了人民群眾的監督之下。所以,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是共產黨人永葆本色的立黨之本,是永葆活力的執政之基。所以,我們黨所主導的政府強調要建設服務型政府,我們的公務人員要強調服務人民的責任意識和職業素養。
要真正弄明白為了誰,我想要悟透以下幾個道理:
一是要悟透理性和感情的關系。
從理性上講,道理大家都明白,不用我啰嗦嘮叨了。我想真正要把服務人民的意識樹立起來,內化為一種責任,流淌在你的血液里,沉淀在你的潛意識里,更重要的是需要我們增進與人民群眾的感情。我在這里強調“融入”兩個字,要融入老百姓的生活,了解他們本真的生活現狀,感知他們的喜怒哀樂,清楚他們的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訴求,尤其強調精神層面的融入。
要融入,最好的辦法是體驗,體驗他們的生存過程生存之道,體驗生活的艱難和不容易,順著他們的眼光去觀察社會,沿著他們的思維去考慮問題,就會給自己帶來心靈的震撼和洗禮,就會在工作中自覺地換位思考問題,既強化全局意識,又積蓄自己對土地、對人民的敬畏情懷。這樣,我們在工作中才能定位正確,不至于發生“你代表黨還是代表人民群眾”的錯位認知。沂蒙精神的典型反映:最后一把米作軍糧,最后一尺布作軍裝,最后一個兒子送戰場,告訴我們的是人民群眾對共產黨人領導的解放事業的無私支持,更告訴我們人民群眾與共產黨人的血肉聯系,這種感情的凝聚,達到了生命共同體的境界。為什么會這樣?我想一方面是因為我們的事業是正義的、我們黨的利益與人民群眾的利益是一致的,更重要的是我們共產黨人在感情上與人民群眾融合得好,我們發動群眾,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同戰斗,拋頭顱灑熱血,都在為對方付出,都在得到對方的回報。毛主席說過:“一切空話都是無用的,必須給人們以看得見的物質福利”。他還說:“我們的第一個方面的工作并不是向人民要東西,而是給人民以東西”。我想,沂蒙精神的兩個支點就是付出和回報,是黨和群眾雙方的相互付出和相互回報,而魚水深情血肉聯系則是沂蒙精神的表現形式。
很多時候,理論是需要環境和條件才能發揮作用的,而定位的準確,感情的融入,往往就是環境和條件當中的潤滑劑和加速器。對群眾充滿感情,不是惻隱之心,是政治責任;不是策略技巧,是價值取向;不是權宜之計,是根本要求。我們常講的感情影響屁股,屁股決定腦袋,可能就包含了這層意思。
二是要悟透誰是人民群眾。
我理解,人民群眾既是一個泛指的概念,也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泛指是說他指的是社會人群中的更具有平民色彩的大多數,人民二字還具有一定的政治含義;相對的概念是指他是與社會的管理層或者說領導層相對而言的,當然,認真考究起來,我們也常說管理層的人是人民群眾的一部分。但在社會學意義上講,人民群眾還是更多的講的是泛指的、相對的概念。這樣講,是想說我們要深刻地認識社會,認識社會實際存在的不同階層。
從社會管理、社會宣傳的角度,為了社會和諧,凝聚力量,我們可以淡化社會階層的劃分,但這不應當成為我們看不到社會分化、社會差距的理由。我們常說社會是運動的,動態的社會有分化是正常的,而社會固化卻是可怕的。其實,看不到分化甚至固化,才是更可怕的。因為只有看到問題,才能具有憂患意識,才能想辦法避免動蕩式的分化和消極意義的固化(也有積極意義的固化,比方說條件優化、階層優化后的固化)。所以,我們對人民群眾這個概念要從心里搞清楚。悟透誰是人民群眾,才能談講聯系講感情的事情,才能談修煉為民情懷的事情。
值得注意的是,現在社會上出現了兩種對人民群眾的理解的誤區,一種是無限寬泛化,所有的人都是人民群眾;一種是無限個體化,每一個人都能代表人民群眾。無限寬泛化也好,極端個體化也好,都是極端化的表現。無可否認,人民群眾是由一個一個的具體的人組成的,我們對人民群眾的感情也是通過對具體的人來聯系表達的,從對人民群眾的態度上來講,寬泛化也好,個體化也好,都是有價值的,都是對的。但從工作層面來講,極端化的認知是不利于操作的。我們講的人民群眾,是社會人群的絕大多數,是某個單位某個部門的絕大多數,是某個階層某個行業的絕大多數。而極端化的認知,貌似理性公正,其實恰恰忽略了人民群眾當中的差異性,這個差異性包括不同階層間的差異性,也包括同一階層間的差異性。簡單地說,任何時候,群眾都有左中右,都有上中下。忽略了這個差異性,就很難分析社會現狀,把握主流社會心態,掌握主流社會訴求;就會被一些個別的社會現象影響判斷,擾亂心智;就會在復雜的狀況下,不敢面對群眾,不敢面對群眾當中存在的問題,從而畏首畏尾,手足無措,不敢擔當,失去辦法。我們要警惕有些別有用心的人利用極端化的認知思維,放大社會矛盾,挑動社會怨恨心理。我們共產黨人強調為人民服務,是指的為絕大多數人的服務,如果把人民群眾的概念極端寬泛化或者極端個體化,那么當年的土地革命就沒有辦法搞了,現實社會的一些發展項目也只能是空中樓閣了。濰坊城中村改造中,400多拆遷戶居民給三家釘子戶下跪事件,給我們的啟示值得仔細品味。
為了群眾,可以是創造性的開展工作的理由,也可以是無所作為逃避工作的借口。二者的分水嶺,是要看人民群眾的多寡,是不是真的是“群”眾,是不是代表了絕大多數人的利益。胡錦濤同志曾經指出:“始終站在人民立場上而不是站在個人、少數人立場上說話辦事,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而不是代表某個人、某一部分人利益,是決定人心向背、事業成敗的關鍵”,我想講的就是這個意思。要做到這一點,我們不能回避一個嚴峻的問題,就是如何客觀公正地評價一個干部?一個領導干部,要干事創業,要公道正派,要依靠群眾的大多數創造出一種新的氣象,就必然要對平庸、懶散的行為和作風進行干預,對不公道正派的現象進行抵制斗爭,有的時候千注意萬注意還是會得罪人的,還是會遭到一些誹謗詆毀的,因為在現實的利益場里,要干事就必然要打破原有的工作格局和利益格局,得罪人的現象也是不可避免的,除非你無所事事,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把事業當作比自己的小得失、小悲歡更重要的事情。這樣做,可能短時期會有效果,但時間長了,也會被更多的群眾所鄙視,所拋棄。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每一個人都面臨著自己工作狀態的抉擇,也面臨著對他人客觀公正的評價。如何營造干事創業的生態環境,如何建構健康向上的機關文化,是我們每一個機關工作人員都要面對的。當然,為絕大多數人民群眾服務,不是意味著與少數人的對抗,而是意味著在法律的框架下去做過細的工作,去做開拓性的工作。而這,尤其需要精準的判斷,需要擔當的責任和創造性的勇氣。
三是要悟透權力和責任的關系。
民間諺語說得好: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當領導,意味著擁有一定的權力,意味著擔當一定的責任。權力是履行責任的手段,責任是對權力的定位和規范約束。為什么現實生活中的一些人,擁有了一定的權力后就顯得脹飽、浮躁,就容易陷于以權謀私的怪圈,我想根本的原因是只記得了權力,忘記了責任,只記得有權不用,過期作廢,忘記了權力是誰授予的,權力也是可以被剝奪的,把權力等同了權利。
我常想,自己靠著組織的培養,自己的努力,有了一官半職。如果不恪守道德,履行職責,失去了職務,自己能夠做什么呢?這樣想并不是過于看重職務,而是強調職業素養、職業責任對于我們人生旅途的重要意義。一個人在社會上走一圈,價值取向有高低,拼搏能力有大小,但總要留下自己的軌跡和印記。中國的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強調入世,強調建功立業的抱負和情懷,所以古人常用立功、立德、立言的人生境界來激勵自己。我想,從積極的意義上去講,立功、立德、立言就是人生責任意識的表現形式。現在,我們擁有了一定的職位,擁有了一個發展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如何正確理解權力和責任,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將直接影響自己立功、立德、立言的行進姿態。在責任面前,如何樹立自己的官德,如何塑造自己的人格,如何高調做事低調做人,在問題面前不逃避,在日常工作當中有作為,在急難險重任務下敢擔當,為最廣大的人民群眾服務,是我們必須經常加以思考并認真予以咀嚼體味的。
三、加深對“依靠誰”的理解
依靠誰?當然是依靠最廣大的人民群眾。這個問題的實質是如何爭取群眾的理解和支持,凝心聚力,干事創業,謀求發展的問題。有一個例子:毛主席曾經問一位領導何為政治,那位同志講了很多,毛主席說你這個太復雜了,政治就是把敵人搞得少少的,把自己人搞得多多的。這形象說明了緊緊依靠群眾的道理。依靠群眾,大家都知道,如何依靠群眾,卻大有學問,我們要思考的是如何把敵人搞得少少的,把自己人搞得多多的。依靠群眾,方式方法很多,但根本的是要以為了群眾為前提,解決群眾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的訴求,靠服務贏得群眾的支持。另一方面,還有一個遵循宣傳規律、遵循廣大人民群眾認知思維習慣的問題。我們現在的一些工作,往往滿足于在體制內循環,開了會就算部署落實了,要什么要什么講了一大堆,為什么要也講了一大堆,但往往怎么要講的不夠,怎么保證這個要的追蹤督導不到位,時間一長,不但爭取不到群眾,反而讓群眾反感我們只會放空炮。宣傳工作,是做人的思想工作的,尤其要遵循宣傳規律。一些重大的主題宣傳,要形成聲勢,做扎實的工作,但切記運動式的大轟大放,只圖一時熱鬧,實則讓群眾逆反,有句話叫欲速則不達,有些事做過了,做簡單了,往往好選題起不到好效果。做到這一點,在急功近利風氣盛行、浮躁現象層出不窮的當下,不僅僅需要頭腦的清醒和理性,更需要堅持道理堅持真理的勇氣。爭取群眾依靠群眾,這也是一個能力建設的問題,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比方說先進的、具有權威性的理論產品、精神產品的打造問題和免費供應問題,就很值得研究。戰爭年代的宣傳是一種什么樣的狀態?宗教宣傳品的提供是一種什么狀態?我們現在的宣傳品提供又是一種什么情況?仔細地研究一下,很值得琢磨回味。能夠讓我們從本源上去思考一些問題。盡管我們思考了,有一些問題也未必能夠做到馬上解決,但它能夠讓我們增強問題意識、增強責任意識,去為推動問題的最終解決而努力。
2021黨員干部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心得體會(三)
我們集團黨支部組織開展“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大討論活動,我覺得對我們今后工作效能的提升意義十分重大,只有弄清“為了誰”,才能找準前進的目標方向;只有弄清“依靠誰”,才能找到工作的力量源泉;只有弄清“我是誰”,才能把握自己的正確定位。
正確理解并在實際工作中貫徹好黨的群眾路線,是我們解決“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問題之關鍵所在。群眾不是空洞虛無的概念,是具體的、相對的。因工作崗位不同,服務對象不同,群眾的外延有所不同。具體而言,對于身為教師的我而言,學生、家長就是我的服務對象,對于身為學校管理人員的我而言,教師就是我的服務對象。
下面我就結合自身工作情況具體談一談對“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三個問題的認識。
為了誰?——為了學生、為了教師、為了學校發展。小學是為學生未來發展奠基的基礎階段,是為祖國未來培養人才的搖籃。我個人認為,如何“為”就是關鍵。是蜻蜓點水的“為”,還是全心全意的“為”;是把以人為本掛在嘴邊,還是把學生、教師放在心里?這有本質的差別。我覺得在平時工作中真正落實“為了誰”可以體現在三方面:
一是不因事小而不辦。小事是大事的基礎,日常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都與大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只有小事做好了,大事才能更好地完成。QQ簽名是“把簡單的事情做精致就是不簡單,把重復的事情再創新就是不重復,把平凡的事情做完善就是不平凡”。在日常工作中,我們需要完成很多看似瑣碎的小事,然而教育無小事,事事皆教育,為了孩子的發展與成長,我們應該緊抓細節,潤物細無聲。
二是不因事雜而亂為。例如部門管理工作頭緒很多,瑣碎繁雜。哪個是重點、哪個是次要,分清主次急緩,統籌安排,不能亂為。做任何事都要把握好時間節點,哪怕中午不休息,周末要加班,也不能因時間緊而影響各方面的工作進程,不能因事情雜而忽略了一些工作程序,該請示的要請示、該反饋的不保留。不能因突發事情而耽誤正常的工作,影響學生,影響教師,影響學校。
三是不因事難而怕為。在實際工作中,我發現經常會遇到超出預見、超出職責、難以辦理的事情。應該怎么處理這些事情,我的體會是首先要沉著應付,動腦筋、想辦法,多學、多問、多請教。
依靠誰?——依靠學生、依靠家長、依靠教師、依靠學校。學生是我們的服務對象,他們天真無暇、活潑開朗。我們要培養學生,首先需要了解學生,傾聽他們的心聲,理解他們的思想,才能做好教育教學工作。家長是我們的教育同盟,單一的學校教育勢單力薄,還需要家庭教育相互配合、支持,才能使學生教育富有成效。我們是教師中的一員,我們與老師都是奮戰在同一戰壕的戰友。我們要充分尊重和吸收教師們的意見和建議,牢固樹立群眾觀念,把一切為了學生和教師的發展,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才能真正做到依靠學生,依靠家長、依靠教師。真正貼近學生、家長、教師的生活,貼近學生、家長、教師的愿望和訴求,貼近學生、家長、教師的心靈和情感,才能不斷密切相互之間的關系,學生、家長、教師才會成為我們的依靠。
我是誰?——我是一名共產黨員。共產黨員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共產黨員的基本品質之一就是大公無私,公而忘私。因此,只有時刻牢記共產黨員的宗旨,不斷錘煉黨性,純潔思想,提高修養,才能擺正位置,認清自己,端正態度。在日常工作中我們要尊重、了解、信任、依靠、服務全校師生,自覺把學生、家長、教師的呼聲作為工作的第一信號,把學生、家長、教師的愿望作為第一目標,把學生、家長、教師滿不滿意作為檢驗工作得失的第一標準。
我是誰?——我是一名學校管理人員。我所在崗位是大家賦予的,是群眾、組織的信任和肯定。這就要求我做到對大家負責,不辜負群眾、組織的信任;秉公辦事,竭盡全力為大家服務,為學校發展服務。
“三誰之問”對我們的現實生活具有非常深刻的指導意義。它激發我對自身職業的思考,指導了我的工作,并堅定了我前行的意志。我要擺正位置,認清自己,求真務實,把學生、教師、家長、學校放在心中較高位置,把智慧的增長和本領的增強深深扎根于教育教學的真抓實干之中,用自己最大的努力給身邊的人做好服務,為覓渡的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21黨員干部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心得體會,想要了解更多優質的2021黨員干部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心得體會,請大家多多關注“查字典范文網”。
【2021黨員干部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心得體會范文3篇】相關推薦文章:
上一篇: 品悟最苦冠軍的奮斗精神心得感悟(精選3篇) 下一篇: 2021結合疫情談談我國國家制度優勢范文(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