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三篇
為了大家學習方便,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三篇內容,以供參考,一起來看看!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
在2013年5月4日青年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引用“功崇惟志,業廣惟勤”,號召廣大青年堅定理想信念,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還有,我們小時候讀的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這些關于治國理政和修身立德的經典語句或故事,都出自于《尚書》。
2021年2月12日,央視一檔全新文化節目《典籍里的中國》開播了,開篇第一期講述的便是“政書之祖,史書之源”《尚書》里的故事,識讀《尚書》,“知先賢治政之本,知朝代興廢之由,知個人修身之要。”
節目設置了三個大舞臺與甬道相連、采用多空間沉浸式戲劇,穿越古今,當代讀書人與古代華夏先賢對話的方式,講述典籍里的故事,讓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這是一種“全新的創作理念,帶給觀眾沉浸式的觀看體驗”。
《尚書》在整理、流傳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人,如果沒有他,就沒有我們后來看到的《尚書》,他就是伏生,“漢無伏生,則《尚書》不傳;傳而無伏生,亦不明其意。”
在秦朝末年,兵亂大起,項羽火燒咸陽,國藏的《書》化為灰燼。為逃兵火,伏生與妻兒帶上一車《書》回山東老家,卻遭遇兵劫,兒子護《書》,被亂兵殺死。天降大雪,伏生的妻子重病,女兒也幾乎凍死,要燒書簡取暖的時候,妻子卻阻止了,最終在他懷中病亡。待天下初定,伏生回家破壁取《書》,發現書簡已朽毀,完整篇目僅余28篇。伏生咆嚎大哭起來:“我一生護《書》,未曾想《書》卻因我殘缺大半,我愧對先人,愧對我死去的妻兒。”
伏生對《書》那份崇敬之情,那份傳承的期盼,全家人都舍命護《書》,這最是感人的情節,看著戲劇,眼淚忍不住就涌出來了。跟著節目走進《尚書》,感受到中國有著遠古的智慧和無窮的力量。
伏生跟當代讀書人講《尚書》中的《禹貢》篇目,大禹除了治水,還有更偉大的功績是定九州,為華夏劃分土地疆界,他順著山勢行走,砍削樹木作為路標,以高山大河奠定界域。大禹13年來歷經磨難,“禹跡”踏遍華夏,“披九山,通九澤,決九河,定九州”。
一篇《禹貢》又讓人看得熱血沸騰,撒貝爾:“中華兒女能不敬愛大禹嗎?”全場觀眾都激動地跟著吶喊:不能,不能,不能。
晚年的伏生在山東老家一帶傳授《書》,后來漢文帝知道了,他想要伏生到朝廷講《書》,但那時候伏生已經九十多歲,經不起舟車勞頓,漢文帝便派太常使掌故晁錯到伏生家學習,聆聽教誨。
伏生同晃錯講書完畢,充滿了期翼,語重心長地說:“今日借君之口,將《書》帶回都城,望上古先賢之美德,傳于天下,民本德政,福澤后人。”
伏生對《書》那份傳承的期盼,深深地感染著中華兒女。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傳統文化中,讀書、修身、立德,不僅是立身之本,更是從政之基。”
《典籍里的中國》以演繹為主、解讀為輔的戲劇,用“歷史空間”和“現實空間”,多舞臺展現形式,每個場景的精湛演繹讓我第一次看就被吸引住了,被震撼住了,情不自禁地淚流滿面。后來,我又帶領孩子一起看《典籍里的中國》,一起學習、傳承我們的中國文華。每一遍都讓我感覺震撼、心潮澎湃、潸然淚下。
節目中還有很多感人的,值得我們一看再看,認真學習與傳承。感謝祖國,感謝央視,我要一期不落地追下去!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
惟殷先人,有冊有典。觀看《典籍里的中國》,心情隨劇情起起落落,目前看了《尚書》《史記》兩集。
為《禹貢》激情昂揚,“禹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可謂壯闊,唯我大中華有如此英雄兒女;為“伏生傳經”感恩涕零,先人傳《書》,后人才有《書》可讀,伏生一家為護書,不惜舍命,為此,每本書籍我會更加愛惜,知識、思想本就可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向往之,向往每位先人高尚的品格。太史公司馬遷,著就青史,不辱使命,他曾在孤獨的、沉重的、屈辱的一段歲月里煎熬,巨作《史記》,為后世留下寶貴的財富,作為二十四史之首,更是紀傳體第一本,魯迅先生稱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名副其實。
感謝《典籍里的中國》,用戲劇化的演繹,讓歷史中的人物鮮活起來,讓我們對本熟知的故事更加深刻,這是書籍本身無法帶來的震撼。以前會思考演員的存在,難道只是為了娛樂嗎?當年想娛樂本是大眾需要的一種精神劑藥,是必不可少的,如今有了更新的認識,演員可以通過自己的專業演繹沉重的、字句無法承受的歷史,反過來歷史讓演員更有意義,傳承本是一件光榮而又艱巨的任務。感謝這部綜藝,最為感謝的是他讓每位先人走進我們的心中,于我來說,更想了解中國的歷史,了解過去,才不畏將來。
青年人讀史讀經典,應作為一種責任。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
在親戚家拜年時看到《典籍里的中國》的預告,覺得央視出品的質量應該不錯,看完覺得不只是沒讓我失望,更是深深的震撼,過程中有幾次看的我淚流滿面。
節目通過古今讀書人對話的形式講述,通過戲劇的形式再現歷史。
節目演繹了多個場景,老戲骨們演技炸裂,群演也各個演技在線,加之舞臺效果多種加持后,給人極強的故事沉浸效果,加上《書》中經典部分的誦讀,看得我熱血澎湃,被深深震撼。油然而生出強烈的華夏兒女自豪感。
是什么讓華夏文明的精粹綿延不絕?
我們從何而生,為何而來,又將去向何方?
每一部華夏文明的典籍及其薪火相傳的過程給了我們答案。
整個節目中,最打動我的還是伏生跟晁錯講述自己和家人護書的部分。
秦焚書以后《書》僅剩國藏和伏生家藏兩部,后又遭遇項羽火燒咸陽,僅剩了伏生一部家藏。
在浩瀚的歷史大潮中,任何一個個體都顯得微不足道,無比渺小。
可是伏生卻視《書》如命,憑一己之力用生命護《書》。為逃兵荒伏生帶著家藏的《書》從咸陽運回山東老家,途中他的兒子為護《書》死于兵劫,妻子為護《書》病故。
老戲骨倪大紅飾演的伏生在回憶這段坎坷時欲哭無淚的陳述,將伏生以命護《書》之艱難刻畫的入木三分,看得我淚流滿面。
雖后世發現了《書》其他留存的版本,但那一刻對他來說,華夏文明的傳承的重擔壓在了他身上。而他和家人用生命詮釋了“薪火相傳”。
是什么給了他們如此決絕的力量?一定是《書》中的思想鼓舞了他,一定是《書》中的智慧塑造了他。
后人評價:“漢無伏生,則《尚書》不傳;有《尚書》而無伏生,人亦不能曉其義。”
所以,與其說是伏生和家人以極強的愿力以命護書,這又何嘗不是華夏文明在一個微小個體身上所展現出的驚人生命力?
能夠綿延五千年歷程,這是華夏文明生生不息的真理,也是人類文明延續的真理。
時間所限,節目不可能把《尚書》所有的內容全部展示出來。
但這已經足夠。她讓更多人認識了《尚書》,了解《尚書》對華夏兒女意味著什么,引導更多人去關注《尚書》,學習《尚書》所蘊藏的華夏智慧。
知先賢治政之本,知朝代興廢之由,知個人修身之要。
雖然當今世界的科學技術水平比古人高,但在人文智慧方面,我們還遠未超越古人。
歷代后人所做的所有探索,也不過是為古圣先賢智慧做的注腳。
希望可以借由這一個欄目開始,自己能夠對中華文化的核心理念有一個基本認知,學習構建起自己的華夏文明知識體系,不斷學習體悟古圣先賢的深邃思想和無窮智慧。
此刻,很多問題,已有答案。
以上是小編整理的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三篇全部內容,如果喜歡請持續關注“查字典”。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三篇】相關推薦文章:
上一篇: 太空出差三人組的奧運觀后感 下一篇: 抗疫一線黨旗紅觀后感心得體會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