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十行,過目成誦”的追求與思辨
來源:查字典速讀網 發布時間: 2017-04-17
一目十行,過目成誦的夢想一直是幾千年來古今學子們追求的兩個最高學習境界,一是超人的閱讀技能一目十行二是天才的記憶能力過目成誦。現實是這兩種最高境界的實現卻有著極其不易和特別艱難過程。
由于我們大多數人身邊鮮見具有一目十行,過目成誦本領高手和奇才,往往只能在歷史典故和文學作品領略到他們的風采,不由得讓大家產生一些憂慮和疑惑。尤其是那些性急又致力提高讀書能力的莘莘學子們,在更多的時候處于一種既企望成為這種一目十行,過目成誦的超人;又懷疑這個世界上是否真有這種奇人和天才的矛盾心態。為了排解這兩個方面的疑惑和問題,筆者本著拋磚引玉之目的,就這個問題進行初步的分析,供大家探討與思辨。
一、古代中國社會就有許多一目十行,過目成誦奇才。
古代中國一目十行,過目成誦奇才與高手在歷史典故和文學作品的描寫中多有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東漢時期大天文學家張衡當時就具有一覽便知的本領,并依據其本領能對天文科學深有研究。在《后漢書?張衡傳》描寫曰:吾雖一覽,猶能識之。 可見張衡的速讀記憶功夫如何了得。《晉書》載:符融下筆成章,耳聞成誦,過目不忘。東漢無神論思想家王充好博學而不守章句,青年時期常到洛陽帝就是讀書十行俱下《南史》卷八,后宋的宋武帝則讀書七行俱下(《南史》卷二)。南宋劉克莊的《后村集》也有五更三點待漏,一目十行讀書。之句。班固是我國第一部記傳體的斷代史《漢書》的作者。他自幼聰慧好學,16歲入洛陽太學,博覽群經九流百家之言,但求通曉大義,不在句讀上下死功夫,終成為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又據王粲的《英雄記鈔》記載:諸葛亮和徐庶等人一起讀書,他人務于精讀,而亮獨觀其大略,最后終為雄才大略,輔佐劉備得三分天下。
中國古典名著在《三國演義》第60回中,關于速讀的描寫就生動地反映了古代速讀高手張松典故:張永年反難楊修,龐士元議取西蜀寫道:楊修向張松吹噓曹操的才華,命人從箱子里拿出曹操的《孟德新書》,稱是曹操仿孫子13篇而作。張松從頭至尾看了一遍后大笑說:此書吾蜀中三尺小童,亦能暗誦,何為新書?此是戰國時無名氏所作,曹丞相盜竊以為己能,止好瞞足下耳!楊修不信。張松立刻將《孟德新書》從頭至尾背誦一遍,竟無一字差錯。楊修大驚說:公過目不忘,真天下奇才也!曹操得知后便命令扯碎其書燒掉。后人有詩稱贊張松說:古怪形容異,清高體貌疏。語傾三峽水,目視十行書。膽量魁西蜀,文章貫太虛。百家并諸子,一覽更無余。其貌不揚的張松一目十行且過目不忘的速讀本領已經讓恃才放曠的楊修都佩服得五體投地,可足見其厲害。
《紅樓夢》第23回西廂記妙詞通戲語,牡丹亭艷曲警芳心中,賈寶玉攜一本《會真記》在園中讀,看到黛玉正要去葬花,便放下手中的書。黛玉接書來瞧,從頭看去,越看越愛看,不到一頓飯工夫,將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覺詞藻警人,余香滿口。雖看完了書,卻只管出神,心內還默默記誦。很快兩人便用書中主人公的話對答。寶玉很感驚奇。黛玉笑道:你說你會過目成誦,難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了!用今天的觀點來看,這一對男女主人公看來早已是快速閱讀的高手了。
二、近現代世界上有許多偉人、名人就是一目十行,過目成誦高手。
在閱讀學家們的研究中無一例外地發現,古往今來的世界上那些知識淵博的偉人和卓越人士所具有快速閱讀能力除了他們的天份外,更多地是經過艱苦的學習、訓練實踐后才達到的。
法國的拿破侖就是一個酷愛讀書,有驚人的記憶能力和快速閱讀能力的人。他能在一天內讀完20本書,即使外出或率軍隊遠征,也要讓人帶幾十箱書籍來供他閱讀。在一次和俄國沙皇作戰時,拿破侖被打得落花流水,他的書也被俄軍繳獲。回國后,拿破侖憑記憶開出清單,派人重新購置,當人們將清單和上次的書單核對時,發現竟然一模一樣,無一差錯和遺漏。
大發明家愛迪生在研究打字機的一個部件時,有一次和制造商們約好某一天把各種打字機的樣子都送來,在客人們來的前一天晚上愛迪生集中精力將有關這個部件的書全部看了一遍。第二天,愛迪生就對客人們頭頭是道地講起來。事后,他的助手把他那天晚上讀過的書借來通讀一遍,結果用了11天才讀完。
斯大林是一位速讀能手。1938年夏,幾位蘇聯紅軍將領來到斯大林的住宅,看到辦公桌上堆著一厚疊印刷廠送來的新書,大為驚愕。斯大林笑著說:無論如何,我每天一定要讀完500頁書,這是我的定額。....
文學家高爾基,也是具備令人吃驚的快速閱讀能力的人。他看書不是從左向右來讀,而是從上往下看,像下樓梯一樣。后來,前蘇聯學者研究出來的垂直閱讀法,可能就與這些記載的線索有關。
美國第35任總統肯尼迪,40多歲就當選此職,是美國最年輕的總統。他每分鐘能閱讀1200多個英文詞,而一般美國人的閱讀速度僅為200多個英文詞。肯尼迪的閱讀速度是一般美國人的五六倍。他曾提出過平面凸現的閱讀方法,即眼睛就像照相機鏡頭一樣,可以一次閱讀整整一頁的內容。另外一名美國前總統羅斯福也都是一個快速閱讀的高手。據記載,他常常是眼睛一掃,就可以看完一段文章;一坐下來,就看完一本書。美國前總統卡特在當選之后,就專門抽出兩個星期時間,請專家來為他傳授快速閱讀,以便到白宮后能及時處理由總統簽發的堆積如山的文件。象肯尼迪、布什等美國歷界總統中大多數都是速讀高手,甚至是速讀協會的成員。
中國也不乏快速閱讀的高手,聯想集團的主席柳傳志每天要進行約十萬字的閱讀,以便及時把握IT行業的高速變化。之所以這些中外名人都掌握快速閱讀的能力,并不是一個偶然的巧合。它恰恰說明了閱讀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成功技能。尤其在進入信息時代之后,這個能力的重要性就進一步的突顯出來了。
顯然,這些杰出人物之所以能取得令世人矚目的成就,和他們具備異乎尋常的閱讀速度和閱讀效率是具有密切關系的。
一目十行,過目成誦的夢想一直是幾千年來古今學子們追求的兩個最高學習境界,一是超人的閱讀技能一目十行二是天才的記憶能力過目成誦。現實是這兩種最高境界的實現卻有著極其不易和特別艱難過程。
三、一目十行,過目成誦是速讀記憶的最高境界,普通讀書人能之甚少。
通過對以上一目十行,過目成誦的歷史與現代人物的一些介紹,我們可以看出有這樣三個方面的規律和特點:
首先,具有一目十行,過目成誦本領和能力的高手和天才人物古代和現代都有出現。世界上許多例子證明了人的閱讀和記憶潛能在適當的條件下經過艱苦努力是可以達到的。如馬克思是個名符其實的速讀高手,他讀書的速度奇快:為了寫《資本論》,他閱讀了1500多種書,在書中引用了十幾個學科、數百個作者的觀點,留下了100多本讀書筆記。勤奮和天才相加才讓他完成如此艱巨的工作任務。可以說正是由于他異乎尋常的速讀能力,使他有可能在所研究的每個領域涉獵了無數有用的資料。他有極為豐富的哲學、政治經濟學、歷史、法律等社會科學知識。對文字藝術也有極高的修養,海涅、歌德、但丁,巴爾扎克、莎士比亞等作家的作品,他如數家珍,隨口吟誦。他幾乎能掌握歐洲的一切國家語言,能和流暢的英語、法語著書立說,對自然科學也有很深造詣。他運用快速閱讀的方法,在頭腦里儲存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信息和資料,使他的頭腦成為一艘升火待發的戰艦,隨時準備開往任何一片思想的海洋。
列寧看書習慣于一目十行,迅速抓住整段整頁的意思。他在《列寧全集》中引用自己看過的書竟達16000多冊。如他在研究帝國主義這個專題時,讀了148本書,49種期刊中的232篇文章,寫下60多萬字的札記。列寧這樣超強超量的學習實踐量當然是他獲得成功的保證。
其二,這種一目十行,過目成誦能力是速讀記憶的最高境界,至今只有少數天才和高手才能達到,多為偉人和名人。
我們只有在很少的歷史典故中或現實生活中會偶爾看見他們的身影,物以稀為貴就是這些速讀記憶高手們的真實寫照。從全國范圍近二十年來開展快速閱讀訓練的實踐來看,達到每分鐘1000字2500字水平的占到所有參訓學員的7080%左右;達到每分鐘3000字7500字的占1518%左右;達到每分鐘8000字20000字的學員僅僅是13%左右。真正能夠達到高段級別的速讀學員還是極少數。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有三個方面:
一是歷史的原因。人生識字讀書始,我們中國人幾千年來讀書識字的習慣和教育方式都是以音讀和逐字逐句閱讀方式進行的,久而久之形成習慣改之當然十分艱巨和困難,歷史的包袱和傳統的習慣是制約著大量涌現千千萬萬速讀記憶高手的客觀環境。
二是整個教育領域對閱讀學、記憶學等能力學科的研究和探索還沒有擺到國家教育的主流地位。包括我們在許多熱心而積極的快速閱讀研究和推廣企業還沒有得到國家的重視和扶持,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很大,我們國內的重視和投入不夠是缺乏產生千千萬萬速讀記憶高手的基礎條件。
三是對學習的每個個體而言,缺乏系統的科學的快速閱讀記憶訓練方式和模式。在絕大多數學人中間對速讀記憶還是感到十分陌生和空白。個體閱讀習慣的惰性和局限是缺乏大量產生變革的力量
綜上所述:歷史的包袱和傳統的習慣是制約著大量涌現千千萬萬速讀記憶高手的客觀環境;國家和重視和投入不夠是缺乏產生千千萬萬速讀記憶高手的基礎條件;個體閱讀習慣的惰性和局限是缺乏大量產生變革的力量。
其三,由于生理和現實的原因,一目十行,過目成誦是一個理想而又難以達到的目標。要達到一目十行,過目成誦一方面由于生理條件只可能有少數人經過訓練后才能成功超一流的速讀記憶高手;另一方面個人在艱苦枯燥的訓練中的意志品質環境條件等方面的原因,往往是制約大多數學員成為一流高手的重要原因。對大多數人而言,一目十行,過目成誦的實現往往是一個難以想像和艱巨的過程,很少有人經過自身的努力能夠達到。
科學家在實驗中發現:人的視知覺范圍到底有多大呢?試驗表明,在0.1 秒的時間內,成人一般能夠感知6--8個黑色圓點或4-6個彼此不相聯系的外文字母。也就是一分鐘可以感知到4200個字。如果我們把一個字看成一個點的話,那么一分鐘就可以看4200個字。這就是人眼的極限閱讀速度。因此,綜合各方因素,科學家一般認為:在未經過系統科學訓練的情況下,一般人的閱讀速度的生理極限一般為3000字/分鐘4000/分鐘左右的水平。
問題是, 世界上快速閱讀記憶發展的近百年歷史已經證明了如果人經過系統和科學的訓練后,人的閱讀極限是可以大大提高的。科學家的實驗是把一個字看成一個點的話,那么一分鐘就可以看4200個字。以人的生理極限每個視點最高可看4200字來計算,如果我們經過系統的和科學的訓練后,每個視點所看到的不是一個字,而是二個字、三個字或四個字的話,那么他的閱讀速度不是就可以達到每分鐘8400字、12600字甚至16800字了嗎?這樣我們的閱讀速度和效率則就可以大幅度提高。如果經過系統和科學的訓練后情況卻可以大不一樣。科學家的實驗是把一個字看成一個點的話,那么一分鐘就可以看4200個字。以人的生理極限每個視點最高可看4200字來計算,如果我們經過系統的和科學的訓練后,每個視點所看到的不是一個字,而是二個字、三個字或四個字的話,那么他的閱讀速度不是就可以達到每分鐘8400字、12600字甚至16800字了嗎?這樣我們的閱讀速度和效率則就可以大幅度提高。如臺灣著名速讀專家楊碧堂先生在大陸湖北大學講學時鼓勵學生說,他認為經過訓練,人人都可以成為一目十行,過目不不忘的天才。他說,學過速讀的人,不僅看得快,而且理解深刻記得牢。他還說,經過訓練,普通人的閱讀速度可以每分鐘300字700字提高到3000字1000字。他還說,目前世界上讀得最快的人是菲律賓的瑪莉亞,每分鐘能讀16萬字。楊先生的得意弟子臺灣中學生于如岡,經過18天的訓練,閱讀速度可達每分鐘14000字。著名影星林青霞為能速記臺詞,曾拜在楊先生的門下,現在也能每分鐘讀3000字。我精英特公司現有不少學員經過訓練達到了每分鐘一萬多字甚至二萬多字的水平同樣是例證。
四、正確理解一目十行,過目成誦含義克服其片面化的誤區。
百發失一,不足謂善射。這是荀子《勸學篇》中的一句話,講的是射箭的技術,射一百支箭,有九十九支射中了,只有一支沒有射中,這樣的射手還算不得好射手。如果荀子是以此來比喻學習準確的重要意義的話,還是有些道理的。但如果這是個好射手的量化標準的話,那就顯得苛刻和極端了。事實上,當今以這樣偏激的觀點來尋找和要求一目十行,過目成誦技能的人還真不少。
1、閱讀和記憶精度要求的合理性問題。一個能用一目一萬多字速讀閱讀的高手,當眾表演看一部100萬字的小說,100分鐘讀完,在第101分鐘時,他能從這部小說的開頭一字不漏地背到小說的結尾。如果真是這樣就是神話或計算機表演了。人之所以稱之為人他必須會被其生理條件、社會環境和客觀因素所制約,也必然會犯錯誤或產生過失,正所謂人無完人,金無足赤。
又如在世界上最高等級的奧運會上的射擊比賽中,每一輪比賽射擊選手有的要射10發、有的射20發、還有的是4050發的。從來沒有發現有那個選手在50發比賽中獲得過全部命中10環的。有不少運動員會有若干個8環或9環,比賽結果他仍是世界冠軍。即使這樣世界級的天才運動員,要做到真正百發百中是不可能的,但絕對不能因此說他不是神槍手。 事實上百發不失一,也就是說,無論是體育比賽或是閱讀文章要求正確率達到百分之百都是不可能的。
2、閱讀和記憶的具體的時間條件和環境問題。任何比賽和表演都有一個適當的時間和環境條件所規定,它才能夠完成其優秀的比賽和超常的表演。如果離開這些條件和具體環境則是根本無法做到的。試想一個能跑百米9秒85的奧運冠軍,如果叫他連續跑一萬米,而在整個一萬米賽跑過程中他是無論如何無法保證在他的一千個一百米賽跑中都保持9秒85百米世界紀錄的。所謂百發百中是有前提的,同樣一目十行,過目成涌也是有條件限制的。在有些人心中之所以產生一目十行,過目成誦就是通篇、如實、準確并毫無遺漏的記憶掌握的認識誤區,實際上缺乏對人的生理局限正確認識和片面理解。客觀地分析如果加上必要的條件限制,優秀的射手百發百中和速讀高手的一目十行,過目成涌就完全可以做到。如在慢射十發或二十發比賽中,要求世界級優秀射手做到槍槍命中10環就完全可以做到;如里是三十發或五十發連續射擊就不可能做到槍槍命中10環了。
同樣在測試速讀高手一分鐘內甚至五分鐘內快速閱讀五千至一萬字后快速記憶取得準確無誤的成績也是可以達到的。我們在媒體上看到的那些世界級記憶大師的表演就是如此:在一定的時間范圍內要求記憶住互不相關的50個100數字、詞組等內容,他們是完全可以神奇表演,征服觀眾的。但如果不加以時間和數量的限制,讓這些世界級的記憶高手們大大增加表演時間和內容,恐怕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因此我們認為:百發百中和一目十行,過目成涌的任何一個高手或天才必須在一定條件和前提下才可能實現的,離開這個條件和前提則是神話和虛假的。
3、一目十行,過目成誦正確含義和理解。一目十行在快速閱讀中一般是指其超人的快速閱讀技能,最起碼是一目半頁的視讀水平與能力;過目成誦則是指閱讀后具備能準確回述或朗誦的超強能力。國際速讀界普遍認為閱讀活動是讀者對自己需求的一種選擇的過程,有效的閱讀不產生對全部語言成份作精確的知覺和辯認,而是取決于讀者選擇最少的最有生產力的和對首次預測最必要的語言提示(肯尼斯古德曼《國外閱讀教學研究》)。也就是說,閱讀不是百分之百的汲取,事實上也不需要對所讀文章或書籍采取百分之百的吸收和記憶。閱讀的過程是一個信息篩選的過程。由于個體的各自不同的生活經驗和認識積累,不同的閱讀的目的和興趣,呈現不同的信息選取過程,即使對于熟讀成誦的內容,也呈現不同的感悟程度。這一點從我們成人的閱讀經驗中得到了認證,讀一篇文章或一本書的時候,吸收的不是全部內容,而是各自感興趣的觀點、思想乃至于重要的語句。如古代諸葛亮和徐庶等人一起讀書,他人務于精讀,而亮獨觀其大略,最后終為雄才大略,輔佐劉備得三分天下。又如列寧看書習慣于一目十行,迅速抓住整段整頁的意思。他在《列寧全集》中引用自己看過的書竟達16000多冊。巴爾扎克曾對快速閱讀做過詳細的觀察和細致的描寫,如他在《路易拉別爾》一文中寫道:在閱讀過程中,他吸收思想的能力是罕見的。他的目光一下能抓住七八行,而且他的智力理解意義的速度與眼睛的速度相等,往往是一個唯一的詞便能使他掌握全句的意義。這就是說,對文章的內容不是讀懂的,而是看懂的。
五、追求一目十行,過目成誦最高境界的過程可以成倍提高我們的學習技能。
人們常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就不是好士兵,不想奪冠軍的運動員就不是好運動員。同樣一目十行,過目成誦,是億萬學子在讀書學習過程中孜孜以求的理想目標。但是如果我們對一目十行,過目成涌不正確,追求的效果可能就大相徑庭。
有些既熱愛學習個性急燥又缺乏韌性的朋友認為一目十行,過目成涌古代有人行,現代有人能行;中國有人能行,外國有人能行,當然我完全可以行。于是乎心一熱干勁倍增,買書、參加培訓班一門心思地學起來,學了一段時間后發現難度漸增,訓練枯燥,提高不大,信心減退開始懷疑起是否真有一目十行,過目成涌其人其事,隨著懷疑的增加,韌性的減少,學習和訓練效果變差,久而久之打退堂鼓成為無奈的選擇。于是想成為一目十行,過目成涌最終只能作為一個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標。這些朋友的誤區不在于所追求的目標有什么問題,而是對追求目標的艱巨性困難度估計不足,缺乏必要的耐力和韌性。同時對自己理想的目標與現實的目標沒有很好的思考并分清。事實上由于個人的個體差異和所處環境及條件不一樣,并不是每個士兵都能當將軍,也不是每個運動員都能奪冠軍,更不是每個運動員都能奪得世界冠軍。知道這個道理后一般就能以平和的心態和務實地方法去努力爭取自己最好的結果。
世界上如紐約、倫敦、北京等城市經常舉行國際公認的萬人馬拉松比賽,在參加比賽前真正認為自己能取得比賽冠軍僅僅是為數很少的幾個運動員。但絕大多數長跑愛好者在明知不可能獲得冠軍情況下,仍然能一如既往充滿熱情地以參與比賽,答案只有一個:
獲得馬拉松比賽冠軍不是他們的目標,能享受這個過程才是最重要的。因為在這個過程中,他們能夠提高自己的長跑耐力和速度,保持身體健康和活力,并享受參與馬拉松比賽帶給他們的精神快樂才是最重要的。同樣道理對絕大多數人來說在參與快速閱讀訓練的過程中,能否實現一目十行,過目成涌的目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自己通過努力,雖然沒有達到一目十行的目標,但也達到了一目半行、一目一行、二行甚至多行水平,改變了自己的閱讀習慣,成倍地提高了閱讀速度和效率,這不也是一種成功嗎?!!或許,你在參與這項訓練的過程中深深地愛上了它,加上癡迷、執著和勤奮,隨著訓練水平的提高,成為名符其實的又一個一目十行,過目成涌高手并不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