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高中生考本科為何不扎堆報名校
來源:查字典國外教育網 發布時間: 2017-04-28
美國高中生考本科為何不扎堆報名校
新華每日電訊 丁宜
美國高中生報考本科,不唯名校論。他們“擇校”時考慮更多的,通常是學費是否在家庭可承受范圍之內,申報公立學校還是私立學校,選擇本州還是外埠就學。因為按美國多州的規定,如果學生在自己家庭居住的州上大學則學費從優,倘若選擇其他州就學,學費可能會達到在本州的3倍。
除了費用,美國人沒有過分看重名校還在于,本科在美國并非第一學歷,終身教育理念深入人心。這意味著,即使獲得了本科學歷,也不能一勞永逸;如若本科就讀院校非名校,也還有很多機會繼續深造,并最終獲得理想院校的文憑。因此,擠破腦袋,砸大筆銀子,到一所名校上本科,性價比核算下來,不少美國人覺得不值。
美國人上名校的心火沒燒那么旺,很大程度上也要歸功于其高校資源分配相對均衡。美國大學數量多,彼此實力接近,地域分布廣。不僅東西部有眾多全球聞名的高校,在南部沙漠地帶、北方偏遠地區、五大湖及中西部地區,都有水平不錯的高校。以常青藤大學達特茅斯為例,這所世界名校就建在一個不起眼的北方小鎮。
在美國,各州都著力打造屬于自己的一流大學,因此沒必要死揪著外埠的一兩所名校不放。此外,除了囊括哈佛、耶魯等全美一流大學的常青藤聯盟,“新常青藤聯盟”近年來蓬勃發展,在師資、生源以及諾貝爾獎獲得者數量和校友質量上直追常青藤大學,有的甚至比常青藤學校更出色。
大力發展社區大學,是美國“名校”的心火不至于灼人的又一重要原因。自1947年杜魯門總統高等教育委員會提出大力發展社區學院以來,這些大學在相當程度上分流了名校的部分壓力。
這類大學通常為兩年制的短期大學,提供大學一二年級的基礎教育和廣泛的職業教育,招生門檻低、學費不高,兩年后即有機會轉入像哈佛這樣的名校,或者直接面向就業市場,是美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的一位朋友曾為女兒報考的事,專門到當地社區大學了解情況,事后連連感嘆,社區大學的硬件和軟件條件都相當不錯,個別強勢專業的科研和教學能力不比名校差。
只要好學勤奮,成績優異,即使擁有社區大學的出身,也不會影響個人未來的職業發展。以美國總統奧巴馬為例,在他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和哈佛大學深造前,就曾在加州的一所社區大學就讀。
不僅如此,美國各級地方政府不把自身政績與轄區內名牌大學的升學率直接掛鉤。用人單位招生時,也不會只看重應聘者的畢業院校。
美國前總統杰弗遜曾說:衡量教育是否成功,主要不看它造就了多少杰出人物,而是看它是否使大多數人能夠享受到必要的教育。的確,教育需要資源均衡、機會均等,給唯名校論降溫的最好方式,是在制度的細節上多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