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讀:美國孩子如何玩中學
來源:查字典國外教育網 發布時間: 2017-04-28
專家解讀:美國孩子如何玩中學
有一年回國講學,有人問了我一個問題:“美國的孩子怎么玩?” 若僅僅比較“玩什么”,雖然也能看到不同國家的孩子“玩”的差異,但若同時也比較“怎么玩”,差異就更顯著了。與美國的同齡人相比,中國孩子的“業余愛好”大多只有“業余”,而沒有體現出“愛好”。
在美國的中國人中流傳著一個笑話,說是要辨別你是不是一個中國人,有兩條標準,一是看你吃不吃活魚,二是看你的孩子學不學彈鋼琴。
在美國,一般買不到鮮活的雞、鴨、魚。美國人不殺雞宰鴨破魚,買到的都是現成的肉塊。美國人更不吃雞、鴨、魚的頭。但中國人特喜好這些頭頭尾尾。因此,看你是不是中國人,就看你吃不吃這些東西。
另外,在美國定居的中國人,一有了錢,買了房子,首先想到的就是給孩子買個鋼琴,請個私人老師,讓孩子學彈鋼琴。辛辛那提有個當地的電視臺幾乎每天都播放當地的音樂俱樂部的活動。孩子的鋼琴比賽就是其中一個較主要的節目。很有趣的是,不論什么時候看這個節目,準能看見一些中國孩子在參加鋼琴比賽。獲獎的孩子中,華人的孩子常常占不小的比例。
中國的家庭注重對孩子的藝術修養的熏陶和教育。在美國的中國家庭是這樣,國內更是成風。很多家庭省吃儉用也要送孩子去學音樂。鋼琴、小提琴、電子琴、手風琴……總之,怎么樣也得學一兩樣。不學音樂的,也讓孩子去學學繪畫、書法或下棋什么的。
中國人愛用“琴棋書畫”來衡量一個人的素質和修養的高低。幾千年過去了,現代的家長們實際上并沒有離中國的傳統多遠。當然,好的傳統是極具生命力的。
一個人的“琴棋書畫”樣樣來得,當然是件很了不起的事。實際上,這實在不容易辦到。因為,它要求孩子必須有“兩性一好”,即“耐性”、“悟性”和“愛好”,缺一不可。細想一下,“琴棋書畫”每一樣首先都需要耐性,而一般的孩子又偏偏生性好動不好靜,注意力只能集中十幾二十分鐘。每天練琴兩小時,能不讓許多孩子望琴生畏?忘了是在哪里看的一篇文章,講的是采訪那些成功的小琴童,說起成功,個個神采飛揚,說起練琴,個個聞琴色變,十個人里少說也有七八個因沒按照父母要求好好練琴而飽受過父母的巴掌。
其次,孩子還得有悟性。沒有悟性,每天坐它五六個小時也沒有用。
以我為例吧。由于父親在我們還小的時候被劃為“右派”,我們的處境比一般人要困難些。因此,從小就錘煉了我要強的性格,凡事都要做到出類拔萃,以便在孩子的社會里享有更高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