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的幼兒教育是怎樣的
來源:查字典國外教育網 發布時間: 2017-04-28
國外的幼兒教育是怎樣的
師資配備方面
美國:
一般要求學前教育教師有大學學歷。幼兒園和保育學校的師資通過設有早期兒童教育系的綜合大學或師范學院來培養,均為4年制。學生前兩年學習文化基礎課,后兩年分學教育課程和專業課程,并安排到幼兒園進行實習。不少具有碩士學位或博士學位的人也從事幼兒教育工作。美國先進的幼教方法建立在師資充足的基礎上,5歲階段,師生比例為1比16;3歲階段,師生比例約為1比8;半歲階段,師生比例高達1比2。但中國的師生比例普遍為1比30,甚至1比50。
瑞典:
對幼兒園老師的要求比較嚴格,經驗和學歷并重,而且會有側重。比如,所有的瑞典幼兒教師都要有國家承認的職高(3年)或以上的幼教資格,不同幼兒園在選擇老師時,還會考慮自己幼兒園的側重,比如有些偏重教職人員戶外活動能力,有些更關注音樂、舞蹈等藝術技能。瑞典60%的幼兒園教師是大學畢業,另外40%則是受過幼教中專或職高教育的幼兒園看管員,即擔任教師助理。
日本:
幼兒園教師是一個社會地位很高且待遇優厚的職業,日本幼兒園教師屬于教育公務員,不僅要具備一般的教育教學技能,還需擁有深厚的專業知識與廣博的理論基礎,因此錄用比率非常小,只有小部分人畢業之后有機會從事幼兒園教師職業。為規范幼兒園教師隊伍管理,確保幼教師資質量,日本相關法律規定只有持有幼兒園教師資格證書者才有資格成為幼兒園教師。幼兒園教師資格證書的獲取途徑也有明確規定,主要有職前培養(學校教育)和在職進修兩種途徑。
教育內容方面
德國:幼兒園混齡編班
德國的幼兒園在年齡編班上,有一個非常鮮明的特點混齡編班,即將不同年齡組的兒童編在一個班級(德國稱之為小組)中游戲、生活和學習。這種混齡編班在德國全國范圍內所有幼兒園中實施。德國混齡班的年齡跨度非常大,他們最早是研究3~6歲兒童之間的混齡編班,并進行實踐。以后逐漸往兩頭延伸,為8個月~12歲的混齡編班(因為德國政府給予有8個月之前兒童的家庭一定的經濟補助,所以8個月之前的兒童一般不入托)。德國幼教工作者認為混齡編班有利于幼兒之間的互相學習以及發展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他們認為:大小孩子在一起,大孩子會感到很驕傲,同時知道要去愛護小弟弟、小妹妹,而小孩子也可以向大孩子學到很多東西。
德國人還有一個極好的傳統—繼承玩具,即便是富翁的家庭也不例外。在很多的跳蚤市場上,孩子已經長大的家庭會去那里拍賣他們的玩具,而購買者當中,也有不少成人為自己去買。因為,在德國,有些玩具是一代一代增加內容的,比如:小火車或者某些牌子的城堡。所以,在跳蚤市場上,他們很可能會有意外收獲能發現一段鐵軌正好是自己壞了的那段,能配上自己城堡上少了的城門。
英國:教育始于幼兒餐桌
鼓勵幼兒自己進食。幼兒在長到1歲至1歲半時,往往開始喜歡自己用湯匙喝湯吃菜。在中國有的母親往往不準孩子自己動手,而來個“包辦代替”。但絕大多數英國父母認為,幼兒想自己進食,標志著一種對“人格獨立”的向往,應予以積極鼓勵。
杜絕偏食、挑食。英國人普遍認為,一個人偏食、挑食的壞習慣多是幼兒時期父母的遷就造成的,因而在孩子幼兒時期就不要讓他偏食、挑食。他們還認定,餐桌上對孩子的遷就也是一種放縱,不僅會影響孩子攝入全面、充分的營養,而且還會使孩子養成任性、自私、難以接近等人見人厭的性格。
要求孩子自己清理弄臟的桌面。3歲以上的孩子進餐時不慎弄臟了桌面,父母會教其向旁人道歉,并立即找來抹布令其自行清理。英國父母認為,此舉一可幫助幼兒學會關心他人,二可幫助其學會禮貌待人。
丹麥:將孩子“置之不管”
在丹麥,把孩子放在外面“置之不管”,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丹麥的年輕父母經常把孩子“擱”在住所外的院子里午睡,只是偶爾從樓上的窗戶往下看看。丹麥是歐洲發達國家之一,也是世界上最負盛名的高福利國家之一。另外,同其他北歐的高福利國家相比,丹麥人的思想比較“超前”,不少人認為,孩子“獨自在外”有利于培養他們的獨立意識。
美國:“20分鐘聽讀啟蒙教學法”
美國教育家杰姆·特來里斯一生致力于幼兒智力開發,他提倡父母為孩子每天朗讀20分鐘。他編寫的幾套“兒童聽讀手冊”非常暢銷。
特來里斯認為,培養兒童讀書興趣,并不是簡單地從指導如何閱讀開始,而是先由父母饒有興趣地誘發孩子想讀書刊。而這正是絕大多數父母所忽視的。這種巧妙的閱讀誘發力出自父母每天娓娓動聽的朗讀,220分鐘聽讀時間不長,但持之以恒,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孩子想讀的念頭就在父母抑揚頓挫的朗讀聲中油然而生。孩子聽讀越早越好,內容應生動有趣,由淺入深。關鍵是父母要有拳拳之心,能循循善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