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小學科學教育中的“探究”
來源:查字典國外教育網 發布時間: 2017-04-28
國外小學科學教育中的“探究”
《美國國家科學教育標準》(簡稱NSES)將“探究”寫入標準,將其上升為一條普遍原則。NSF.S指出:“學習科學是種能動的過程”,“教學必須讓學生們參與以探究為目的的研究活動”。無獨有偶,國際文憑組織(簡稱IBO)的課程計劃中也寫道:“探究性活動是科學教育的基礎,它有助于學生形成個人對自然界的認識和對科學規律的理解。”
美國新近出版的一部教科書《為所有兒童的科學》(1998)提供了60多個相對完整的內容單元,這些單元的組織均依據NSES規定的基本框架。這60多個單元包含了150種不同類型的活動,意在引導學生通過親身經歷這些活動而構建起他們對科學的理解。為此,作者還詳細介紹了一種擴展名為“4—E”的學習方法。(4—E即科學學習過程的四個階段“探索”、“解釋”、“擴展”、“評價”這四個英語單詞的第一個字母均為“E”)還鼓勵讀者從NSES中選擇概念,親手創造自已的“4—E”科學課程學習過程。
由于前蘇聯及我國教育學、教學論對直接經驗的過分強調,加上實踐中的誤解,我國小學科學教育被帶入了“讀科學書”的狹隘路徑。從80年代開始的教材教法改革把自然課定性為“對兒童進行科學啟蒙教育的一門基礎性學科”,科學教育就是“引導學生探索大自然的秘密”。
突出地強調教師要指導學生“自行探求和應用知識”,教材上減少了知識的直接告訴,教法上引導學生開展探究研討,自己得出結論。然而,由于受應試教育的間接影響,加上科學探究意識的薄弱和教學觀念的陳舊,重探究的做法僅限于一批“先覺悟起來”的教師和教研員,相當數量的教師并未將新大綱新教材的意圖體現出來。
總結和提升改革成果,擴展有效教學經驗、強化科學教育的探究特征、大面積提高科學教育質量,是迫在眉睫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