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課堂:美國人如何教育小學生
來源:查字典國外教育網 發布時間: 2017-04-28
家長課堂:美國人如何教育小學生
美國文化的核心價值
也許國內的讀者會覺得,一個已經讀到五年級、馬上就要畢業的美國小學生,對其數學能力的要求,僅僅限于加、減、乘、除運算,未免水平太低了。
我婆婆退休前是搞幼兒教育的,她看到美國小學生整天“都在玩”不免嘆氣,她對我說,施嘉特今年五年級,馬上就小學畢業了,要是在中國,學生的壓力已經很大,整天埋頭做功課。可是你看這孩子,每天放學就出去和一群野孩子打美式橄欖球、踢足球……瘋玩,做作業、彈鋼琴的時間那么少,你做母親的要抓緊啊!我說,施嘉特在學校成績幾乎全A,除了偶爾失手,有時候連著拿幾個100分回來。對美國小學生來說,我覺得夠了。小學教育不是精英教育,我更注重他運動、課外活動、交友聯誼等的全面發展。
當然,婆婆還是不滿意,她說美國的功課太松、作業太淺,估計考試也很容易。她強調,我們中國人講究打基礎――扎實的基礎。其實,美國人也講究打基礎。只是中國的所謂的“基礎”,和美國人的不同罷了。美國人講究做人的底線,這種觀念就是從小培養起來的。美國小學生要打的基礎是做人的自信、誠實、善良、公正、包容,以及獨立自主的意識,也就是說,他們從小就學會了美國文化的核心價值,而不是為這個核心價值服務的知識。
然而,與我婆婆持相同觀點的大有人在,更有甚者把美國的中小學教育貶為“一塌糊涂”,其中措辭最激烈、情緒最激動的多是從中國來的中小學教師。他們得意的是,每年國際數學競賽名列前茅的都是中國學生,美國的中小學教育簡直無法和中國的相比。有時候,美國中文報紙上還有大標題:“數學比一比,美國只能算發展中國家”。
有一次華人聚會,孩子們的父母回憶起自己年輕時的故事,在場的女士坦白,當年找丈夫的標準幾乎都是要“學習好”,也就是“成績好”的,外形、性情、修養都在其次。女生們的眼睛都盯著班上的學習尖子,成績排名在班上第一名的就是好,全年級第一的更好……而眼下自己的下一代,如果你問她們班上男生誰的學習成績最好,她們很茫然,但學校里哪個男生運動最出色,絕對了如指掌。如果你恭維某個漂亮的女生,說她可以嫁給一個學習狀元,她多會很不屑,甚至覺得受污辱,“什么呀,誰要那些書蟲?”學習尖子(如果只會學習,沒有其他愛好、專長的話)多被同學孤立。為了避免失去友誼,保持原有的知名度和受歡迎程度,不少成績優異的學生拒絕去榮譽班,怕的就是失去原來普通班的舊朋友,甚至一些學生故意在考試中失手,變得和大家一樣普通。在孩子們眼里,朋友、友情、快樂,比成績重要多了。
美國小學生作業的“難度”
一位帶著9歲兒子來美國的父親感嘆,把兒子交給美國學校真是憂心忡忡,那是什么樣的學校呀!課堂上隨意得像自由討論,可以放聲大笑;老師和學生常常坐在地上沒大沒小;上學就像在玩游戲;每天下午3點就放學;還居然沒有統一的教科書。
他給老師看兒子在中國讀的四年級的小學課本,老師告訴他,到六年級他的兒子都不用再學數學了。他當時就后悔了,把兒子帶到美國耽誤了學業。在中國,小學生的書包都是沉甸甸的透著知識的分量,再看兒子,每天背著空空的書包,還高高興興地上學放學,一個學期眨眼就過去了,他不免心虛,問兒子,來美國上學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兒子回答:“自由。”
再過一陣子,孩子放學后直奔圖書館,倒是常常背滿滿一袋書回來,可是沒兩天就還了。他又問,借這么多書干嗎?兒子回答:“做作業。”然后,看到兒子在電腦上打出作業的題目《中國的昨天和今天》,他驚得差點跌地,這都是什么題目?試問哪位在讀博士生敢去做這么大的課題?他責問兒子這是誰的主意,兒子正色道:“老師說,美國是個移民(微博)的國家,每個同學都要寫一篇關于自己祖先生活國度的文章,還要根據地理、歷史、人文,分析與美國的不同,并閘述自已的觀點和看法。”這位父親沒有做聲。
過幾天,他看到兒子的作業出來了,一本20多頁的小冊子,從九曲黃河到象形文字;從絲綢之路到五星紅旗……整篇文章氣勢磅礴,有理有據,分章斷節,特別是最后列出的一串參考書目,做父親的大氣不敢出,這種博士論文的氣派,他是30歲過后才開始學到的。等到孩子六年級學期快結束的時候,他更是瞠目結舌,老師留給學生一連串關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問題,簡直像是國會議員候選人的前期訓練:
“你認為誰應該對這場戰爭負責?”
“你認為納粹德國失敗的原因是什么?”
“如果你是杜魯門總統的高級顧問,你將對美國投原子彈持什么態度?”
“你是否認為,當時結束戰爭最好的辦法就只有投原子彈?”
“你認為今天避免戰爭最好的辦法是什么?”
美國歷史只有區區200年,卻足以開啟學生們的智慧大門。
技工和總裁的區別
這位父親還記得,他兒子小學畢業的時候,已經能夠很熟練地利用圖書館的電腦和微縮膠片系統,查詢所需的文字和圖片資料。有一次,父子倆因為對獅子和豹的覓食性發生爭議,第二天兒子從圖書館借回美國國家地理學會拍攝的有關動物的錄像片,父子倆一邊看一邊討論。美國小學生這時候已經學會了有疑問去哪里找答案的方法。
除了圖書館,美國中小學生做作業和一些研究報告,很多時候是靠查詢有關網站。
中國留學(微博)生來美讀博士,從入學到畢業,拿下博士學位需要5年。在研究生院,很多人都有相同的感觸,憑成績拿獎學金,美國人常常不是中國留學生的對手,可是一到實踐領域,搞點研究性的課題,中國人往往不如美國人機靈,沒有他們那么富有創造性。等到大家手里都捏著博士畢業證書找工作時,在寫簡歷上中國人又落后了一大步,不會“吹”。這里我說的不會“吹”,不是指沒有吹的本錢,而是沒有吹的本事。當然,這和整個基礎教育體系和訓練不同有關。中國人只習慣于在一個規定的框架里去施展本領,一旦沒有了規矩,失去了指導,不見了原有的常規參照系統,對美國人來說是獲得了自由,而對中國人來說,可能是喪失方向感、無所適從的恐慌與茫然。
再后來,等到了工作崗位,工作個五年十年就更見分曉了。中國人都只能做技術,最多升到技術部門的總管,幾乎沒有人可以做到大公司的總裁。這些讓中國人瞧不起、不服氣,具體技術不過硬的總裁們,他們的本事到底在哪里?他們的本事是,了解公司里員工們的特長,并讓他們把各種特長發揮到極致;員工和部門之間諧調配合;把自己公司的價值所在,展示給投資商和客戶,不斷地拿到投資,不斷地銷售產品……要知道,這是典型總裁的活兒,而不是技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