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西方教育模式的發展
來源:查字典國外教育網 發布時間: 2017-04-28
20世紀西方教育模式的發展
黃崴
1.古典教育組織理論效率為本模式、人本主義教育管理理論以人為本模式、教育管理科學理論理性為本模式和后現代教育管理理論多元整合模式等四種教育管理理論及其模式代表了西方教育管理百年來不同時期的主流理論,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古典組織理論發展和完善于20世紀初至30年代,主要針對的是傳統管理的弊端。傳統管理重視兩種權力:一是"世襲或恩賜權力"。職位和權力是繼承的或上級部門或領導人給予的;二是"魅力權力"。這種權力的行使依賴于領導者個人的特有的品質。這兩種權力的行使實質是一樣的:任意性、專斷性、經驗性,主要適用于前現代社會或農業社會或封建社會。當時的社會和生產組織、教育組織結構簡單、功能單一、封閉。但現代社會組織和教育組織日益復雜,僅靠傳統管理遠遠不夠。古典組織理論及其模式正是為改變傳統管理的人治方式、任意性、經驗性、低效率而提出來的,它重視的是制度的法制化、組織的科學設計和管理方法的標準化等,追求的是效率。人本主義管理理論及其模式分前期和后期。前期為人際關系理論,形成和發展于20世紀三四十年代,后期為人力資源理論,形成和發展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主要針對古典組織理論對組織中人的忽視而提出的,組織是重要的,但組織中的個人更為重要,組織是為人而存在的,所以管理應以人為本,重視人的各種需要的滿足,提高人的積極性和管理的效率。教育管理科學理論及其模式主要形成和發展于20世紀五七十年代,雖然和古典組織理論有類似之處,但它著力于管理理論的科學化和客觀性,試圖把管理理論和教育管理理論建成為象社會學、物理學、工程學或醫學一樣的科學。后現代的三種教育管理理論在20世紀80年代以后開始流行,主要針對教育管理科學"理論運動"忽視價值、忽視人的主體性、忽視管理知識的變化性等提出來的,重視管理理論的多樣性和價值性,權力的生產性以及對話、交流、理解在人的解放和自由方面的重要作用等。可以說,后現代理論及其教育管理思潮方興未艾。
2.以上四種教育管理理論及其模式的發展體現了從科學主義和人本主義、社會組織本位與個體中心二元論到以人為主體的多元整合論的發展歷程。長期以來人們持二元論,把科學主義和人本主義看作是水火不相容的。堅持科學主義就要反對人本主義,而堅持人本主義就一定反對科學主義。古典組織理論和教育管理科學是以科學主義為其精神的。前者堅持社會組織本位,把組織成員作為組織的一個零部件;后者堅持把教育組織作為自然實體對待,在管理科學中只有物的客觀事實,而沒有人的價值和感情。而人際關系理論和人力資源理論是以人本主義為其基本精神的。人際關系理論把人看作是社會性的,重視人的關系的改善并把改善人際關系作為管理的根本任務,但忽視了組織和制度的重要性;人力資源理論則強調滿足人的各種需要,不重視組織、紀律、制度的作用。實際上,科學主義和人本主義可以說是西方社會文化中兩種相互聯系、相互沖突又相互促進的基本精神科學主義促進西方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人本主義促進西方社會民主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兩者不是相互削弱的關系,而是相互促進的關系,即科學主義和科學精神越發展,越需要人本主義和人文精神,反之亦然。所以,思考和分析教育管理問題就需要堅持二元統一論或多元整合論。這種方法論雖然把科學主義與人本主義、社會組織與個人、事實與價值、自然與文化、身心、主體與客體等還看作是不同的,但并不再把它們看作是對立的、靜止的、不變的,而看作是聯系的、變化的、發展的、平等的、同一整體事物的不同的方面。
3.教育管理理論及其模式的發展不是直線的、不是革命的、不是唯一的,是非線性的、累積性、革新的、多樣化和互補的。首先,教育管理理論的發展雖然具有階段性,但這些發展階段不是直線的,不是截然分明的,各個階段實際上是交織在一起的。比如人本主義教育管理理論興盛,并不意味著古典組織理論的消亡;教育管理科學理論作為一種學派并沒有完全取代人本主義教育管理思想;后現代教育管理思潮的興起,也不是否定其他幾種教育管理理論及其模式的價值。其次,教育管理理論的發展是累積性的,而不是革命的。革命是指在否定已有的教育管理理論的基礎上建立全新的理論。實際上,教育管理理論是由少到多、由片面到全面的累積發展過程,提出和發展新理論并不是要否定已有的理論。第三,雖然每一階段都有占主導性的教育管理理論或思潮,但主流教育管理思想對其他教育管理理論是批判性的繼承,其他教育管理流派對主流教育管理理論是必要的補充。所以,教育管理的各種理論彼此之間有沖突,但是相互補充的,共同構成了教育管理理論的大廈。
4.教育管理理論沒有"對"和"錯"之分,沒有"最好"的教育管理理論和模式;但有"片面"與"全面"、進步與落后、有效與無效之分,有"更好"的理論模式。古典組織理論和經驗管理方法比較,我們不能說"經驗管理"是錯誤的、壞的,也不能說古典組織理論是"正確的"或"好的",但古典組織理論是更有效的、更進步的理論;人本主義教育管理理論與古典組織理論比較,更人道一些;教育管理科學理論比人本主義管理理論更客觀一些;后現代教育管理理論比其他管理理論更全面一些;等等。這提示我們,每一種教育理論及其模式都有其優勢和缺點,我們在運用教育管理理論及其模式時一定要因事、因時、因地、因勢。
5.西方教育管理理論及其模式對我國教育管理理論和實踐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我國教育管理理論和研究主要是以經驗總結為主。而經驗管理主要適用于傳統社會或農業社會時期受教育者人數少、教育組織規模小的情形。但20多年來我國教育有了根本性變化:九年制義務教育開始全面普及;一些省市在普九之后開始普及高級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近兩年來有了大幅度的擴充,向大眾化方向發展。在教育普及化和大眾化、知識信息化、經濟全球化時代,教育組織規模也迅速擴大,比如萬人乃至數萬人的大學在我國已經為數不少。在這種情況下,僅靠經驗的、人治的管理思想與模式是無法管理好龐大的教育組織的。比如我國許多高校的校長是某一方面的專家,但很少是管理專家,缺乏管理的知識和技能,在管理高校的時候往往是憑經驗辦事,更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大學校長基本上"兼職"的,這樣如何能夠管理好一所現代大學呢?所以,西方教育管理理論及其模式為改造我國教育管理理論發展和實踐的模式提供了思路和基本觀念。
首先,我國教育發展和整個社會處于現代階段,教育管理乃至所有的管理有一個從經驗、人治管理到理性和法制管理的轉換過程。因此,西方古典組織理論及其效率為本模式以及教育管理科學理論及其理性管理模式對我國現階段的教育管理理論和實踐最具參考價值。因為它們所蘊涵的科學和理性精神是我國教育管理和其他各種管理所最缺乏的,也是教育管理現代化所最需要的。
其次,由于我國的現代化是以西方發達國家的現代化為參照系的,西方管理現代化的歷程中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這就要求我們在借鑒西方的管理和教育管理理論的時候不能盲目照搬,要避免他們走過的彎路,所以我們借鑒古典組織理論和教育管理科學理論的時候,同時要學習和借鑒人本主義教育管理理論以人為本模式,把教育組織作為一個開放系統,處理好教育管理中科學主義與人本主義、教育組織與個人、社會與教育組織等關系。
再次,雖然我國社會還處于現代階段,但由于高科技的發展和信息大眾化、全球化使得我國在許多方面也具有后現代的因素,因此,在建設我國的教育管理理論和實踐模式的時候有必要吸收西方后現代理論及其教育管理思想,這對理解和解決我們所面臨的教育管理理論和實踐問題無疑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