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要有智慧的力量
來源:查字典班主任網 發布時間: 2017-03-21
智慧實際上指的是對事物能迅速、靈活、正確地理解和處理的能力。依據智慧的內容以及所起作用的不同,可以把智慧分為三類:創新智慧、發現智慧和規整智慧。創新智慧,可以從無到有地創造或發明新的東西,是人們生活實際的基礎。如果說策劃、廣告、設計、軟件、動漫、影視、藝術等都屬于創新類智慧產業范疇話,那么教育就是培養人們智慧的陣地;如果說老師最偉大的精神是崇高無私的他們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默默地耕耘,那么澆灌著一棵棵的樹苗使之茁壯成長,消耗自己的光陰去照亮別人就是老師閃光的智慧;如果說老師都是人們的啟蒙,繼而使人們找到打開成功之路的一把金鑰匙,那么沒有老師辛勤的耕耘和艱苦的工作,那就沒有社會的文明、沒有現代科學、就不能夠向前發展。
一、智慧的啟迪與力量智慧,是人對內在世界與外在世界的一種透視、一種反思、一種遠瞻,是人類對世界的一種認知與改造的能力。在人類認識世界、探索世界的旅程中,智慧無疑是一種最為重要的力量。人生中那簇最明亮的生命火焰是由智慧的火花點燃的,人生道路上那些散發出芳香的花朵,也是由智慧的種子生長出來的。人有了智慧可以開闊你的眼界,啟迪你的心智,發掘你的潛力,使你在生活中更加如魚得水,更加成功幸福。因此,人的智慧是人生斗爭的武器,是快樂之河的源泉,是觀察與經驗和諧的應用到生活中去的產物。
林肯當了總統,有些富豪瞧不起他。一天,道格拉斯挖苦林肯說:“我初次認識你時,你是一個雜貨店老板,賣雪茄和威士忌,還是個難得的酒店招待。”林肯不以為然地回答:“道格拉斯說得不錯,我開過雜貨店,賣過棉花、蠟燭、雪茄、威士忌等。那個時候你是我最好的顧客,你站在柜臺的那一頭,我在這一頭賣給你威士忌。不過現在不同了,我早已從柜臺的這一頭離開,可你卻依然頑強地堅守在那一頭不肯離去。”周圍的人哈哈大笑,道格拉斯自討沒趣,灰溜溜地走開了。
東京有一家非常出名的理發店,每日顧客盈門,生意興隆。原來這家理發店有一位日文打字員、一位英文打字員、一位英文翻譯和兩位辦理文件的女秘書。顧客理發時,女秘書可以幫你整理文件、打印文件;翻譯可以幫你翻譯文件;專家可以幫你辦理一些貿易方面的手續。顧客在這里既理了發,又像在辦公室里一樣辦了公,使他們覺得來理發不僅是一個很好的放松機會,而且還可以處理手上的工作,真是一舉兩得。這家理發店也依靠這個特色服務,使自己的年營業額增加了五倍。
日本能村先生想在東京建一座新的銷售大廈,但又覺得只建一座大廈,不僅一時難以收回成本,而且大廈的每日消耗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于是心生一計,把十層高的銷售大廈的外壁建成一座懸崖峭壁,以供人們作為“攀登懸崖的練習場”。半年后,一座別具一格的懸崖,盎然矗立在東京市區內,仿佛一個多彩而意趣盎然的世外桃源,許多攀巖愛好者都慕名前來。接著,能村先生又在公司的隔壁開了一家專營登山用品商店,由于貨品齊全,占據了登山用品市場的榜首地位,成了該公司主要的輔助產業。
《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靈帝建寧二年起到晉武帝太康元年這百余年間發生的事件,中間著重描寫了歷時約半個世紀的魏、蜀、吳三國的興衰過程。《三國演義》不僅是較早的一部歷史小說,而且代表著古代歷史小說的最高成就。這本小說里有許多振奮人心、跌宕起伏的故事。有《劉玄德三顧茅廬》,也有《趙云血戰長坂坡》;有《張翼德喝退曹兵》,也有《周公瑾火燒赤壁》。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木牛流馬建奇功》。這個故事講述了諸葛亮是如何利用木牛流馬打敗司馬懿的。諸葛亮是一個具有發明才能的人。當時,諸葛亮的糧食全都藏在劍閣,那兒山路狹窄,運送糧食十分不方便,大家都感到了絕望。祁山觀察完地形后,諸葛亮計上心來。他回到大帳,拿出一張早就畫好的圖樣交給木匠,讓他們照著圖樣制造出木牛流馬。過了幾天,木牛流馬真的制造出來了。它的外形就像獨輪車,頭、背、腹、足等又有點似牛像馬。雖然它們相貌一般,但力氣很大,每只木牛流馬一次就能馱一個人一個月吃的糧食,而它們自己則可以不吃不喝。更讓人吃驚的是,它們身上還有機關,只要把它們的舌頭扭轉一下,它們就不能走了,再把它們的舌頭扭轉回去,它們又能走了。將士們看見了都連連稱奇。諸葛亮還是一個能夠洞悉別人心思的人。他知道司馬懿是一個爭強好勝的人。當他得知自己發明了木牛流馬時,一定會來搶,搶到以后他還會仿造,仿造成功后還會用來運糧草。他還知道郭淮看見假神兵會驚惶失措,不敢再追。諸葛亮善于用人。他把王平分配到北原,讓他帶一千人假扮成魏兵,偷襲魏兵的運糧隊伍;他讓姜維、魏延帶領一萬人馬去北原寨口接應王平,抵擋郭淮人馬;他又令廖化、張翼率領五千人馬去堵截司馬懿的兵馬;令張嶷帶領五百名士兵扮成神兵,等王平得了木牛流馬后,一起擁上去放煙火,架起木牛流馬就回來。在他的精心策劃下,最后司馬懿大敗。
從上案例分析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在人類認識世界、探索世界的旅程中,智慧無疑是一種最為重要的力量,而人生的成敗也取決于是否具有智慧。但是,智慧不是與生俱來的,需要人們靜下心來在生活中去發現、去品讀、去感悟。人擁有智慧就能幫助自己和別人解決感情中的困擾、人際關系中的煩惱、生活中的難題、事業中的障礙,遇到任何難題時善于觀察,勤于思考,合理地解決問題。高爾基曾說過,智慧是一切力量中最強大的力量,是世界上唯一自覺活著的力量。愛默生也曾經說過:“智慧的可靠標志就是能夠在平凡中發現奇跡。”因此,可以這樣說智慧是創造世界的寶典,是改造社會的動力,是增加財富的源泉,擁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只要我們順時而謀,再貧瘠的土地,用自己的智慧耕耘也會碩果累累。所以讓我們擁有智慧的力量去開闊眼界,啟迪心智,提升對自我、人生、社會的認知,開啟成功和幸福之門。
二、教育需要智慧教育光靠有一顆愛心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有一定的謀略,這種謀略就是智慧,比如老師在教學中需要不斷嘗試新的教學方法,追求新的教育效果,也許一個小小的做法就能激發學生潛在的正能量。改變一小點,就能體現大智慧,收獲大不同,所以教育需要智慧
教育需要智慧,只有抓住一個個鮮活的生活細節,用我們的智慧激活學生們的興趣和熱情,他們才會迸發出源源不斷的動力,一旦有了這股動力,一切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我們常說,一切學生工作的核心思想應該是“只可智取,不可強攻。攻城 為下,攻心為上”。“強攻”雖然容易取勝,但副作用是不可小 覷的:學生大多數表面垂首就范了,其實心里未必服氣。“攻心” 看似緩和,但往往能擊中“要害”,起到以柔克剛的作用,犯了錯誤的學生,不但乖乖認錯而且心服口服改錯。教育乃是一顆心靈走 進另一顆心靈的過程,是心心相通的過程,師生之間需要平等互助友 愛的交流,老師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導之以行的教育,相信更為學 生所接受。充滿睿智的教育勝過指責懲罰 充滿睿智的教育勝過指責懲罰。指責對大部分老師而言,最頭痛的不是學生的成績,而是學生不良的習慣。比如,小學生貪玩好動,課桌擺放不整齊,抽屜里面更是一塌糊涂,塞滿紙屑垃圾,每次老師總是不厭其煩要求學生要做好整理工作,可是總覺得收獲甚微,沒過幾天,又恢復原樣,常常使老師煩惱。為此,有些老師會用懲罰的手段來教育學生,罰學生掃地清潔,罰學生抄抄 寫寫等等,但往往也是事與愿違。可有位老師這方面可有“妙招”,一次,他看到本班學生的課桌橫七豎八,凌亂不堪,靈機一動,計上心頭。他一進課室,一臉沮喪,挨聲嘆氣。學生見狀,連忙詢問老師發生什么事情。老師吞吞吐吐地說:“我在擔心我們班的流動紅旗會被沒收回去,你們自己看看班上的課桌整齊嗎?好像發生了戰爭一樣,怎能配得上這面鮮艷的紅旗呢?”學生經老師一提醒,人人都心領神會,不約而同地把課桌擺得整齊劃一。這時,老師又是一聲長長嘆息,學生更為不解又問老師:“老師,我們都擺好了課桌,你為什么又嘆氣呢?”老師接著說:“我不可能每時每刻都在課室提醒同學們,萬一你們又犯這樣的錯誤,豈不是前功盡棄嗎?”“老師,你放心,我們一定不會讓你失望,我們肯定會做好來,為班爭榮譽的!”老師點點頭說:“我有個建議,希望同學們進入課室時,抬頭看看我們的流動紅旗,心中有集體,多為集體想想,不做對不起集體的事,好嗎?”學生異口同聲地答應道。因此,真正的教育應該像春雨一般,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說到學生的心坎上,他們自然會心悅誠服地接受,如果只是千次萬次重復那些“不能這樣,不能那樣,”學生不但不聽,反而產生抵觸情緒。每個學生都想得到別人的尊重和稱贊, 都想生活在一個好的環境和集體 當中,老師如果能語重心長地給學生講明道理,學生肯定愿意配合老師,共同維護集體的榮譽。教育的真實使命,是讓學生學會尋找自己感興趣的知識,也因此而讓學生找到自己感興趣的知識領域。若知識在學生那里是有趣的,學生會主動追求知識。反過來講,教育如果不是為了讓人過得有趣(或快樂),這教育究竟還有什么更有價值的事情可做。如果教育是無趣的,老師本人也是無趣的,這樣的老師又讓學生追求無趣的知識,那就不是好的教育,那是壞的教育。無趣的教育就是沒意思,沒什么意思,還以教育的名義,這是敗壞教育的名聲。
教育需要智慧,只有貼近生活、 貼近學生的認識水平, 才能觸動學生的心靈,引起情感上的共鳴,達到最佳效果。過去,很 多老師對學生的教育往往局限于說教,脫離學生的認識水平,猶如魚 兒離開水一樣,顯然不會被學生所接納,老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強化教學質量意識,關鍵是創新教學方法,保證了教學質量的穩步提高。教學質量是教育的第一生命線,學生都是花,每一朵花都有開放的理由,每一個孩子都有成才的可能。以服務教育、引導發展、綻放每朵花朵的理念,關注每個學生的全面發展,讓每個學生都走向成功,都有陽光心態和健康人格,為他們一生的幸福和發展奠基。因此,教育不是枯燥乏味的說教,而是心與心的碰撞,情與情的交流。教育的真諦本是對學生美好心靈的喚醒,是對學生良好行為的引導。只有通過創設活潑生動的活動,讓學生參與其中,從而產生認同,轉化為行為, 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
三、做一個智慧型的老師老師是充滿愛心的職業,老師要做一名愛的天使,這是對每一位老師的最基本要求。夏丐尊先生也說:“教育好像掘池,有人說四方形好,有人說圓形好,朝三暮四地改個不休,而池的所以為池的要素的水,卻無人注意。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愛。教育沒有了情愛,就成了無水的池,任你四方幸也罷,圓形也罷,總逃不了一個空虛。”然高爾基又說:“愛孩子這是母雞也會做的事,可是,要善于教育他們,這就是國家的一件大事了,這需要才能和淵博的生活知識。”他告訴我們,老師不僅僅要成為一名愛心老師,還要成為一名智慧型的老師。
蘇霍姆林斯基說:“人才只有靠人才去培養,能力只有靠能力去培養,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養。”應該說學生的智慧是靠老師去開啟的,這就要求老師首先要成為一名智者,只有做一名智慧型老師,才能讓教育充滿智慧。智慧型老師是具有較高教育智慧的老師。所謂教育智慧是良好教育的一種內在品質,表現為教育的一種自由、和諧、開放和創造的狀態,表現為真正意義上尊重生命、關注個性、崇尚智慧、追求人生幸福的教育境界。教育智慧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主要表現為老師對于教育教學工作的規律性把握、創造性駕馭和深刻洞悉、敏銳反應以及靈活機智應對的綜合能力。一個老師的智慧應該是具有豐富的學識底蘊和人文涵養。一個善于學習、善于思考、善于感悟的老師,能使自己的才能不斷地滋養壯大,能把自己的工作和知識緊密地結合起來,形成自己新的思路和方法。如果說傳統教育的內核是知識,那么未來教育的視野應該是智慧。所以老師一定要打破書本知識的框架,轉變教育觀念,把培養學生的創造性精神、創造性思維和創造性活動的能力擺在教育的首位。鼓勵學生在學習書本知識的同時,又要善于從周圍生活以及社會這個大熔爐中去汲取營養、獲得信息、學習知識。作為一名老師總應想著學生,想盡一切辦法使學生在課堂上就接受大多數的知識,只有那樣才能從根本上真正為學生減負,才會真正激發學生其它方面的學習興趣,真正培養創新型的人、全面發展的人才。
教育本來就是一門藝術,是一門科學,教育需要科學的發展觀指導我們的教育實踐,容不得馬虎。對孩子,言傳身教,愛而不盲目,嚴而不苛,民主平等,文明和諧,共同進步。做現代智慧型老師,建立終身教育觀是我們老師成長的任務和方向,也是時代的強烈要求。國外教育專家指出,教育要使學生感受到幸福。幸福教育,是教育本義的回歸,是以人為本、尊重生命的表現。然而現在的孩子承受著四面八方的重重壓力,又有多少學生在學校感到真正的幸福快樂?唯有使學生們輕輕松松接受教育,這是我們每一個老師需要研究的課題。只有孜孜不倦的老師,才能培養出合格的學生、優秀的學生乃至杰出的學生。
當然要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一名智慧型的老師,要切實提高自身素質,加強自我修煉。首先要加大“充電”度。人的業余時間要坐擁書城,與書為伴,營造自我書香世界。讀書是成才的最好途徑也是惟一捷徑。每天給自己安排一點讀書的時間,增加閱讀量,要注意學習知識的深、廣、新、專。深,是要通讀教育理論、著作,理清其來龍去脈,并能利用理論來宏觀指導實踐;廣,是要看各個領域的書籍,要看得雜,連學生喜歡看的書,我們老師也應該去讀一讀;新,是要多看各類教育報刊雜志,捕捉教育研究的前沿信息,掌握教改動態,了解教學熱點;專,就是多看與自己本專業相關的書刊,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在微觀上調控工作實踐。常說,老師給學生一杯水,老師必須有一桶水。我們要自己為自己“加油、充電”而孜孜不倦地吸取知識。其次要養成良好習慣。亞里斯多德曾經說過:0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由自己一再重復的行為所鑄造的。因而優秀不是一種行為,而是一種習慣。”習慣帶給個人的影響是終身的。教育家葉圣陶說:“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老師既是教育者又是被教育者,其習慣養成更是意義非凡。我們老師平時多讀書,還得多動筆。利用業余時間寫寫教育筆記,記錄一些所思所感,對自己是一種很大的。寫東西要理性思維,要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隨意到有意,由自覺到自發。動筆的過程,就是思考的過程,組織語言的過程,調節思維的過程,也是進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的過程。修煉學習的過程是一個艱難的過程,但是有挫折,才有收獲的甜美;有痛苦,才有歡樂的滋味。
做一名智慧型老師,就是要不懈努力,全身心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