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要有一顆“大心臟”
來源:查字典班主任網 發布時間: 2017-03-21
“大心臟”這個詞,是在無意中觀看NBA比賽時聽到的,解說員是在用這個詞夸贊兩隊比分相當,臨近終場時投進絕殺球的球員的強大心理素質的。我也經常用這個詞來教育學生,告誡孩子們對待成績心態一定要平和,走進考場要專心致志,絕地反擊,完成對自我的突破。
其實,我們做班主任的同樣應當擁有一顆“大心臟”,這顆“大心臟”應當是面對學生的種種不如意的行為能保持一副優雅的表情,給孩子們以足夠的成長空間,容忍他們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錯而還能耐心教誨決不惱羞成怒破罐子破摔。
教育的本質就是走進學生心靈的過程,當師生的心靈能進行無障礙溝通緊緊相連時,好的教育就會發生。但走進另一個人的內心是何其困難!“慢慢來”是這個過程的最明顯特征,這就需要班主任要有好的涵養,知曉沒有一蹴而就的教育。每接一個班都是一個重建的過程。你的灌輸與要求學生是不可能瞬間接納的,再強的人格魅力的釋放都需要一定的時間。
所以,當學生做出令你驚訝之事時,沒必要氣憤,因為這只是正常現象。我們做的就是悉心教導,我們說的每一句話都是在逐漸暖化那一顆顆堅硬而冰冷的心。過一段時間,令你驚訝之事再次發生,我們同樣不能著急,要知道,成長就是一個反復犯錯的過程,要有諸葛亮對孟獲“七擒七縱”的魄力,繼續“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永遠對孩子保持微笑。他犯一次錯,就是給我們一次快速跟進他心靈谷底的機會。一旦我們怒不可遏,機會就會喪失,隔閡就有可能永遠無法消除。
這顆大心臟要時刻準備好受傷,學生會一次次不估計你的感受而讓你心如刀割,他不會從一開始就學會換位思考,直到把你傷得遍體鱗傷,他的心才會略有所動,而這已經足夠。整個過程中學生可以無數次犯錯,而我們卻不能留下任何把柄,只能在無人處自己給自己療傷,這種療傷就是自身素質提高的過程,對教育深入理解的過程,直到修煉成功,讓療傷內化為一種能力。
班主任的幸福來自這顆“大心臟”,但擁有它,絕非易事,最需要的是隱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