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案例集錦
來源:查字典班主任網 發布時間: 2017-03-21
案例一:是價錢問題嗎?
三個同學在教室玩球,打碎了一個同學的眼鏡。在賠償的問題上,三個家長的態度不統一,讓年輕的班主任老師很為難。“主犯”的家長認為:眼鏡不是新的,不應該全賠。“原告”的家長則認為:一千多的眼鏡戴了不到一個月理應全賠。怎么辦?
(畫外音:面對這個棘手的問題,我們很多老師在處理時,更多的是把目光聚焦在怎么賠才讓大家都能接受這一問題上)
點評:仲裁價格的高低是老師應承擔的責任嗎?應該把家長的認識統一到如何承擔責任這個問題上來。重要的不是價錢,而是教育孩子如何承擔自己做事的后果,這個教育是無價的,然而又是使孩子享用終身的法寶。
教師的責任就是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付出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快的成長,如果當時打破的不是眼鏡,而是眼睛,是錢能解決的嗎?教師的職責就是盡到責任,教育學生認識到重要的不是價錢,而是承擔后果。
案例二:距離產生美。
剛做教師的小陳是個工作熱情很高的姑娘,和許多剛做老師的大學畢業生一樣,特別希望能在工作單位很快做出一些成績。常聽人說:“親其師,信其道。”為了讓學生認可自己,她從一接班就與學生零距離接觸,到了初二,她發現學生的問題暴露越來越多,想加大管理強度,局面卻是易放難收。
點評:教師對學生要有慈和愛的一面,也要有威和嚴的一面,這是師愛中的既對立又統一的兩個方面。他們互相依存、滲透和結合著。愛中有嚴,嚴中有愛,愛要通過嚴表現出來,嚴又要以愛為基礎。失去了嚴的愛就是溺愛,而失去了愛的嚴就變成蠻橫了,這都是不可取的。正確處理愛和嚴的關系,是衡量一個教師是否成熟的標志之一。師愛是一種大愛,既要有博大無私的境界,也要有行之有效的方法。這也叫智慧。
在正確處理愛和嚴的關系問題上,一個關鍵的問題是學會批評。批評,是教師最通常也是最重要的教育手段之一。它體現了教師對學生的愛和嚴的統一。
案例三:讓美麗的女孩更優秀
我碰到過這樣的一個女孩子,她曾經是班里的學習尖子。由于她喜歡上了班里的一個男同學,并認為這就是她心目中最美麗的愛情。因此,她上課精神不能集中,下課和他形影不離,回家短信聯系,在同學中造成很不好的影響,她的成績也一落千丈。當這個女孩被領進我的辦公室時,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她緊閉的雙唇和回避的目光。這個狀態可想而知,班主任多次的談話是徒勞的。像這樣在青春期里感情萌動的女孩子,也許每個當老師的都會遇到。
點評:青春期孩子的任何煩躁和不安,都是正常的表現,教育者如果有不知深淺的言行,或大肆渲染對交友的偏見,會直接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和破壞他們對男女同學正常交往的看法。對于青春期異性交往,家長和學校都不要一棍子打死。如果感到不安和驚慌,動不動就扣上“早戀”的帽子,學生會更覺得好奇,越會偷偷摸摸去私下交往。應該理性的對他們加以引導,必要時教給孩子一些交往的知識,讓孩子學會交往。使其把對異性的好感發展成為真誠而純潔的友誼。
案例四:失而復得的錢包
班里有人丟了錢,可以說是讓老師最頭疼的事情了。班主任小李正在教室對學生進行“攻心戰”,因為剛剛有人發現錢包不見了。課間時,錢包悄悄地回到了失主那里,但里面的幾百元飯費沒有回來,老師繼續正面引導,沒有結果。但當老師走到后門時,恰巧看見失主旁邊的一位同學正在慌張地數著幾百元錢,數額與丟失的錢數相符,可以斷定就是他所為。在下一個課間,錢又神秘地回到了失主的位子里。這時,班主任如何處理?
點評:教師的表態就是一個價值觀的體現,用正確的價值觀樹立自己的威信。教師的威信是建立在解決問題的能力上,既能合情合理地解決問題又敢于堅持原則的教師,威信則高。對一個教師而言,修煉好“內功”是必不可少的。
案例五:不一樣的錯誤
初一年級一個普通班總有丟錢和丟東西的現象出現。班主任老師通過多方面的調查,目光集中在一個學生身上,并且發現這是一個“慣偷”。從開學到現在,他所涉及的金額達到了5、6千元。面對這樣的學生,班主任老師應該怎么辦?
(畫外音:這個案例和前面失而復得的錢包性質是不同的,采取的處理方式肯定不一樣)
點評:我們教育原則是以孩子健康成長為前提。作為班主任應該具備區分一念之差和品質惡劣的能力。如果我們對待前面的學生是采用“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方法,那么對待這個問題則要旗幟鮮明地執行學校的法律法規,讓學生懂得要承擔做錯事的后果,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
處分批評后,要注意觀察改正的情況,善于發現微小的進步,并且盡量使她知道老師已經看到了。對于學生已經改了的錯誤就是不存在了,一般不要再提了,不要記仇。
做一名班主任必須意識到,我們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深深地銘刻在學生心中,可以給學生帶來永留心中的溫馨,也可以給學生帶來深藏心底的傷痕。有些老師誤認為樹立自身的無尚權威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從而不惜傷害學生的身心,以求得學生的盲從,也有些老師放任自己浮躁的心態、粗暴的舉止,卻把這一切用“為了學生好”的動機來掩蓋。我想,我們應當比任何人都更重視教育的過程,某些不良的教育后果正是潛藏在教育過程的細節失誤之中。
案例六:抓住教育契機
汶川地震的第二天,學校團委號召學生自愿向災區捐款。班長在課前傳達學校的要求。話音剛落,一個學生就大聲喊道,聽說死了十幾萬人吶!同學一片驚呼。隨后另一個同學又高聲說道:不就是捐款嗎?我捐五毛錢,教室里一片嘩然。面對這個突發的局面,班主任應該怎么辦?
點評:當場:正義表態、控制輿論。課下:了解動因、激發善念。恰當機會:深入評析、理性認識。
案例七:不良的家庭影響。
還有一位同學,性情粗暴,罵人很兇,經常和同學打架。我很惱火。有一天我到他家去家訪,想和家長協同教育。但一到他家,看到那個家庭和四鄰的關系,打麻將,抽煙,罵罵咧咧。我一切都明白了。那里的粗暴和不文明,比這個學生在校的表現更甚一倍,應該說,他在相當的程度上已經抵制了這種污染。這時,同情心油然而生。
點評:這是社會、家庭的不良因素在影響著我們的學生,我們的責任在于幫助他們增強抵制的能力,所以不要把氣撒在學生身上,要把他放在溫暖的環境里,使他感受到集體中人與人應有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