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班級工作案例分析
來源:查字典班主任網 發布時間: 2017-03-21
自從我從教25年來,幾乎每年都做班主任,遇到的大大小小的形形色色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每學期都有很多的感想,工作中也積累了一點經驗。今天我把我工作中遇到的一些事情及其解決的方法寫出來僅供大家參考。
【案例一】:
一位學生對做錯的題目不愿意留下來訂正,老師公開在教室里說“李逸斌,你的默寫默的一塌糊涂,放學留下來重默,否則對打電話叫你父母來。”
教師這樣說錯誤有三:第一,在全班學生面前公開這樣批評一個學生挫傷了學生的自尊心。第二,放學強制學生留在學校違反教委規定。第三,輕率地通知學生父母來校,是一種變相威脅,是借他人之力樹自己的威信。
解決方法:你可以換種說法,說“同學們,今天李逸斌同學的默寫比昨天有進步,因此我決定放學后幫他補十分鐘的課,我相信他明天會默的更好?!?。這個學生肯定會高高興興地到老師那里去重默。
感受:同說樣一句話,但是所起的效果截然不同。因此,我們教師必須說話注意方式方法,要掌握學生的心理特點。
【案例二】:
張平的宿舍里晚上說話違反紀律,班級被扣分,而且學生推卸責任,沒有人承認熄燈后說話,老師在上課時讓全體學生用站起來,說如果沒有人承認,全班學生要站一節課。這種株連政策處理違紀學生,實際上是運用舊矛盾制造更大更新的矛盾,形成尖銳矛盾的一種很不理智的行為。
教師錯誤有二:第一,集體體罰;隨意停課,違反教育規定。第二,故意讓學生“丟臉”,以損傷人的尊嚴為代價來維系表面的紀律。
解決方案:紀律要適度,苛嚴地處理違紀導致有三個后果:學生百般推卸責任,逃避懲罰、集體團結對抗老師、故意破壞紀律,最大限度愚弄老師,“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學生形成人格障礙;表揚該寢室學習、衛生或體育方面做的團結優秀的地方,要求寢室成員自己討論找出問題所在,并寫出保證改進與做好的措施;給違紀學生有改過與反省機會,讓他在感到對不起班級過程中認識并立即改正錯誤,在“立功贖罪”的自我心理壓力下獲得“新生”,看到希望;建立學生“成長記錄卡”,讓學生時刻警惕不良傾向,防范自己的“不良記錄”,從而實現由“他律”到“自律”。
感受:學生是權利主體,學校和教師要保護學生的合法權利;學生是責任主體,學校和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對學習、對生活,對自己、對他人負責,學會承擔責任。視學生為責權主體的觀念,是建立民主、道德、合法的教育關系的基本前提。強化這一觀念,是時代的要求。
【案例三】:
一位看上去異常聰明的學生,很少和同學來往,開晚會時她都借口身體不舒服不參加,每天顯得消沉萬分。一次考不好就會用刀片割手腕,一滴一滴地流血。班主任根本不相信同學說她割手腕是因為考不好。班主任平時看她異常就關注的多些,給了她較多的學習幫助與信心鼓勵,希望她能夠平靜地度過高中生活,考上理想的大學。慢慢地,她性格開朗了許多。有一天,她告訴了老師一件心底秘密:“老師,我很信任您,我也很喜愛你。有件事情我想告訴您:我小時候被鄰居一位大哥哥欺負過,當時我不知道怎么會事,越大才發現自己永遠走不出那片心理的黑洞。總是在夢中哭醒,我想哪一天會死在學校的,你教我們后我們都很高興。----我是個高中生。我有自己的主見。我從內心佩服您的才華與人格-----”。班主任從此和她拉開了距離,有意疏遠她。每年都被評選為“優秀”的班主任不愿意美好前程可能被她耽誤,因為曾經有老師遇到類似的情況,何況還有《穆斯林葬禮》中老師悲慘際遇的敘述。在外界不知道底細的這種情況下,在喜歡幸災樂禍的人性面前,對老師職業特點的要求也可以預見:“受傷,甚至受害的永遠是老師”。該班主任在默默告戒自己:“管她死活,遠離才會干凈,做位別人都贊美的優秀老師才是第一位的!”從此,她更加消沉,班主任的“背叛”,更促使她認為“世界上的人都是邪惡而偽善的”,同學說她的性格更加孤僻怪異,后來她轉學了。
分析:面對公眾不知曉的心理問題嚴重的學生采取“明者保身”的做法會加劇一顆由滿懷希望的心靈到完全灰心失望,自暴自棄,甚至兇惡報復社會的畸形心理的產生。
教師錯誤有三:第一,涉及到情感的復雜心理問題,的確處理起來非常棘手,但我們不能回避;第二,明知是非常信任自己的優秀學生,明知不理睬后對學生本人意味著什么,但還是“繞道而行”,是一種對人性的背叛;第三,當一位老師把表面的榮譽與利益看成“至高無上”,比挽救一個人的身心還重要時,這位老師實質上已經走到了“高尚的”的反面。
解決方案:尊重個人隱私,鼓勵她用學習化解與升華內心的苦悶;專門安排兩三個品德優秀,為人真誠的同學經??拷?,與她探討學習、班級建設、聊天,拉她走出心理的沼澤地;讓她的親人對她的點滴進步都知道,用家庭良好的氣氛感染她;通過提供給她積極參與班級活動的機會,培養她堅強地面對上生活不順心的事情的勇氣與心理素養;可以和信任的校領導交流,為自己能夠比較順利地幫助她提供一個較為寬松的環境;幫助不是縱容,要保持適當的距離,不讓她形成嚴重的依賴心理;
感受::同時涉及兩種道德規范且兩者不可兼顧的道德兩難問題時,耐心的解決問題是考驗一個人真實品德的關鍵;師生關系在社會道德上是相互促進的關系,師生關系從本質上是一種人與人的關系,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不僅僅是知識的、智力上的影響,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影響;教的本質在于引導,引導可以表現為一種啟迪:當學生迷路的時候,教師不是輕易告訴方向,而是引導他怎樣去辨明方向;引導可以表現為一種激勵:當學生登山畏懼了的時候,教師不是拖著他走,而是喚起他內在的精神動力,鼓勵他不斷向上攀登。
【案例四】:
一位學生上學期因為打架受到學校記過處分。他想通過積極表現能夠在本學期撤消處分。有次上課遲到,班主任說:“忘記學校處分了?”。一次作業沒交班主任說:“是不是記不住記過處分了?”。課外活動兩個班籃球比賽,對方一位球員反復故意違規攔截他的投籃并撞擊他,他忍無可忍推倒了該同學。該同學告到他的班主任,班主任當全班面對他訓斥道:“打球是友誼賽,你老毛病又犯了?”。每過一個星期,好心的班主任就要在周末總結紀律時當全班面提醒他本人,警戒其他同學。這位同學終于由傷心到灰心,由失望到憤怒,最后和班主任對立起來,天天故意違紀,受到了留校查看處分。
分析:老師“善良的動機”在多次負強化的心理暗示下終于終止了一位力圖改過自新的學生的良好愿望,不知道這位老師是否在“沾沾自喜”自己的“優秀經驗”?
老師錯誤有三:第一,放大學生錯誤,為學生的過去糾纏不休,為學生的小小違紀糾纏不休;第二,用揭傷疤等侮辱人格的方式企圖逼迫學生改造自己;第三,從成見出發,不是從實際出發搞清事情的真相
解決方案:熱心找學生的閃光點而不是熱心找不足之處;私下提醒其缺點,公開表揚優點,促進學生向優秀方面轉化;調查清楚事實比倉促做出結論重要。
感受:現代的師生關系是以教師尊重學生的人格、平等地對待學生、熱愛學生為基礎,同時又看到學生是處于半成熟、發展中的個體,需要對他們正確指導;教師不僅要成為“經師”,而且要成為“人師”;在對待師生關系上,新課程強調尊重、贊賞--尊重被孤立和拒絕的學生、尊重有過錯的學生、尊重有嚴重缺點和缺陷的學生、尊重和自己意見不一致的學生。
盡管是鐵打的學校,流水的學生,可是我們畢竟面對的是鮮活的學生,面對的是父母們心肝爸寶貝,面對的是中華民族未來的希望。我們難道不能采取更加科學更加人性化的處理方式嗎?“師生之間的關系決定著學校的面貌?!?;班級管理需要的也不僅僅是權力,更重要的是思想和精神。讓我們老師們用這兩句話共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