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班主任工作案例
來源:查字典班主任網 發布時間: 2017-03-21
班主任要善待不喜歡你的學生
2006年9月新高一報到時,一名男生小王遲遲不來報到。家長把他拽來,他指著我在走廊上公開叫囂:“你管班太精細,太嚴格,我要調班。”
我第一次遇到這種情況,新班剛開始,就有學生公開表示不喜歡自己。這件事在學校里面也很新奇,最后校長都驚動了,出面干預,他就沒調成。因為當時我們學校有一個規矩:沒有極為特殊情況不能調班。
后來的事實表明,這是一個相當有個性的孩子,不讓調班,他就天天背著空書包來上學,上課趴在桌子上睡覺,誰跟他說話他都一言不發。我相當惱火,卻又束手無策,只能在心底祈禱他不來。工作以來自信滿滿的我第一次遇到了Hold不住的窘迫,因為他根本不看我。剛強的我在人前裝著不在乎地說“隨他去吧”,白天要看著他趴在桌在上卻無能為力,在深夜里還要聆聽他父母向我歷數他的叛逆。反正,無奈的情緒在家長和老師身上都彌漫著。
大約兩個周后,我試著跟他溝通,他的頭歪著,一言不發,任憑我苦口婆心的開導都無動于衷,最后,他說了一句令我至今難忘的話:“不要以為學生都喜歡你,我就不喜歡你。但是我喜歡學習,尤其喜歡學物理,怎么會讓你教物理呢?”
大家別見笑,請一定要相信我當時掉淚了,因為我已經完全崩潰了。自己多年努力在心底、在學校、在學生、同事中打造的形象完全坍塌。辦公室的其他老師把他轟走了,臨走時他滿臉的倔強。
我又一次敗下陣來。但是正是這次談話,堅定了我要轉化他的決心。我請教了我們學校的特級教師徐婷陽老師,她聽完我的敘述,真誠的提出了三點:1、學生說的是實話,你愛崗、敬業、責任心強、管理班級嚴格到位,這些在你來看都是你的資本,可是你忽略了教育主體——學生的差異,有些學生就是不喜歡被管束太嚴,這一點要理解。2、不要以為學生都喜歡你,你不可能做到人人滿意,當然我也不可能,只要大多數人滿意即可。這是實話,就是難聽點。3、個性這么強的孩子,你要善待他,他不是說他愛學習嗎?每個學生都有他與眾不同的一面,都是一塊玉石,你要像一名高明的雕刻家,因勢利導的把他雕刻成獨一無二的寶玉,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是班主任大忌。他不喜歡你,你去喜歡他,更要善待他,石頭都能捂熱,何況是這樣一個大活人。
徐老師的話字字撞擊我的心靈,為什么自己不敢甚至不愿意去回顧總結自己的工作?難道自己的工作就真的這樣不堪回首?實際上內心深處也承認自己的一些管理方法、理念存在問題,只不過當被冠以勤奮、嚴格、負責任、出成績的名號后,內心深處的自我膨脹使自己不愿意去面對,越來越希望所有的學生都服從我的管理,什么事情都整齊劃一,卻忽略了教育的主體是活生生的個體。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小宇宙,我從來沒有想過如何去激發這些小宇宙,卻立志把他們把他們打磨成平整的小石頭,有棱角的統統磨去,有瑕疵的一概剔去。由于我的執著、堅持不懈,我所管理的班級總是全校最好的、最出分的,家長感激我,擠破腦袋把孩子送到我的班,領導對我更是賞識有加,我更加亢奮的揮動手中的“斧子”,努力為學校、為社會打造“標準件”。這就是真實的“我”,一個自己都感覺很殘忍的“我”。
經過自己激烈的心理斗爭,我心態平和下來,看學生的眼神都不是過去那種挑剔的,而變成柔和的;說話的語調不再是盛氣凌人的,而變成溫和的。班級呈現出一種生機勃勃的景象,語文教師說:你班的學生一眼就能認出來,個個豪情萬丈,精神煥發,不像之前傳說的都是些“機器人”。我笑而不語,他不會知道我的內心經過怎樣的掙扎、洗禮,而后如鳳凰涅槃般重新站起來的我的“志向”。而對于小王,表面上我亦做冷處理,私下里我仔細研究了他從小學以來的經歷,分析得出:他是一個非常聰明、要強的學生,他很自卑,又很內向,渴望交流又羞于表達自己。我破天荒地給了他機會:滿足他當物理課代表的愿望,雖然他的物理成績并不是前幾名;二是告訴他,如果真的不喜歡我,想轉班,我可以答應,甚至還可以跟校長去爭取。他吃驚地看著我,似乎認為我在忽悠他。我說,曾經聽說,你最喜歡的電影是《肖申克的救贖》,恰好,我也很喜歡那個電影,電影里有一句話:有些鳥是關不住的,因為它的羽翼太有鋒芒。所以,我要為你“放生”,也為我自己“放生”。
他聽了,笑了起來。此后,他經常找我問問題,也喜歡沒事就到我辦公室里轉轉。大約經過兩個月,我終于說通了校長,愿意為他辦轉班手續,他卻跟家長說,“我不走了,我很喜歡這個班。”我記得當時我又一次淚流滿面。
三年的時光一晃而過,這當中還發生過什么我記不清了。我只知道:我的苦心沒白費,雖然這三年中他給我惹了不少麻煩,畢竟教育是一件相當漫長的事,讓他真正的喜歡自己也是需要長時間的。2009年高考他考了將近670分,去了上海非常好的一所大學,學了他自己喜歡的專業。我記得高考臨走前他送我的那一大束花和一句話“我這樣的學生你都能搞定,放心,以后不會有比我難纏的了。你最打動我的是你的熱情,對工作的熱情。”如今的他因為在大學里各方面表現優異,大三就被學校派去德國一所著名大學學習深造。
這件事給了我很大的反思,我做了認真的分析。
分析:
(一)教育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
哈佛大學的霍華德?加德納教授(HowardGardner)早在1983年發表了名為《智力的結構:多元智力理論》,其核心在于尊重人的個性差異。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多元智能教學給予學生充分選擇適合自己智能學習風格路徑的權力。教育不是“流水線”,教育的目的不是打造“標準件”,班級不是“工廠”,班主任不是“車間主任”。教育的對象不是物而是人,不僅是活生生的、有生命活力的人,而且是有思想、有自我意識、有自主活動能力的人。教師如果忽略了學生的個體差異,用一把尺子衡量到底,那得扼殺多少學生的潛能和創造力。如果我們能多一把尺子衡量學生,就會多一份驚喜與收獲。
(二)教育魅力在于“在反思中強大自己”。
教育反思是每個教師必備的基本能力,我們要多回頭看看自己曾經的失敗、教訓,即使是輝煌中也會隱藏著教育的不規范、不合理,缺乏基本的人性化、人文化。在反思中沉淀自己、提升自己,在反思中強大自己、成就自己。反思可以彰顯教育的魅力,世間萬物都是變化,包括我們的學生,我們只有不斷反思自己的教育,才能跟上學生們成長的步伐,才能使我們的教育更加合理、合法。我們多一次反思,就會給學生多一份成長的機會,給自己多一次提升的機會。反思會使我們更加理智的對待我們的教育,可以使我們的教育教學行為更加科學,符合教育教學規律。
(三)教育學生需要“愛心、耐心、恒心”。
霍姆林斯基曾說“熱愛孩子是教師生活中最重要的東西”,“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會賦予教育更加鮮活的生命力,能使“一切皆有可能”。愛是責任、是寬容、是欣賞、是春風化雨,是鐵樹開花。世界知名教育專家蘭本達曾說“耐心是一種品德,是取得教學成功理所當然的必備條件”。耐心是一種優雅的涵養,是一份寵辱不驚的淡定。耐心是善解人意的撫摸,是滿懷希冀的期盼,更是對教育的堅守:精誠所至,金石所開。教育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學生的成長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教育是慢的藝術,生命有多長,教育就有多長。沉下心來教書、靜下心來育人,心沉靜了,愛就升騰了,奇跡就會出現了。
內心深處,不愿提及這個學生,卻很感謝這個學生。是他,當初用一種最極端的行為給了我當頭一棒,班主任到底應該怎么當?是他,徹底扭轉了我當班主任的理念,使我不再揮舞著手中的斧子,任意的矯枉過正。如今,我笑看我的班級,因為無論是玫瑰、蓮花、小草、大樹,都競相怒放,教育的春天始終在我身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