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級管理:自動生成的三好學生
來源:查字典班主任網 發布時間: 2017-03-21
每到學期結束,評選三好學生是班主任的一項常規工作。且不說目前社會上對所謂“三好學生”的種種爭議,即使是班主任自己,在對待這項工作中也存在著隨意、主觀的問題。不管怎樣,這項工作還是每學期在進行著。僅從“三好學生”的字面意義來理解,能當此榮譽的一定是班級里綜合素質最好的一批同學。在新的評選名目沒有出現之前,“三好學生”還是目前學生在學校里能獲得的最高榮譽。我們不必苛求“三好”中的“三”到底指哪三方面(按傳統的標準,為學習好、身體好、工作好。但我以為“三好”中的“三”是否可以按照古漢語中的虛數理解?也就是“多”的意思),或者說還要像某些學校搞改革變成“五好”、“五優”等名目,我覺得叫什么名字并不重要,關鍵在于我們的評選結果是否真實地反映學生的綜合素質,任何標準——即使做得很細——也不能涵蓋學生素質的各個方面,只能是在學校教育教學的大的框架下盡量做到公正、全面。
我對三好學生的評選工作是比較重視的,這里的重視,是指評選需要盡量嚴密、科學、客觀、公正,不憑主觀印象。無論是班主任自定,還是搞假民主的投票海選,都是主觀印象、直覺占主導地位,還摻雜了一些人際關系學,這些都將損害評選的公正公平,所以這些做法都被我棄用。準確地說,在我們班,“三好學生”不是評選出來的——既不“評”,也不“選”,“三好學生”的名單是自動生成的,這樣做雖然不能說是完美的,但至少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主觀隨意,在目前情況下,這是我能采用的最科學的方法了。下面簡單介紹一下,供廣大班主任參考、評議。
我們班三好學生的確定有一個重要的基礎工作,不是在期末才做的,而是分散在平的,就是每個學生都有一個電子表格檔案,詳細記載了他們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活動中的表現,在我的日志《教你做智慧的班主任(二十四)評選先進不用愁》一文中對學生檔案的建立有過具體描述,在那篇文章中我說過:
“評選先進既不要班主任搞一言堂,也不要全班搞海選,而是要用制度產生先進。用制度自然生成先進,這樣最公平,用事實說話,誰都不會有意見。如果想在班級里一碗水端平,做到公平公正公開,營造一種民主和公平競賽的環境,就需要有一套保障機制,平時注意收集、保留學生的各類信息,到時候拿出來公示,大家都會心服口服,這就是建立學生檔案的好處。現在有了電腦,建立學生檔案就更方便了。我的學生檔案,采用電子表格的形式保存,便于編輯、修改、增減內容,十分方便,特別是一些剛性的指標,及時記錄、更新,到評選的時候就派上了大用場。”
這篇文章發出來后,有不少老師表示認可,也有的老師說這也是他通常采用的做法,但也有老師心存疑慮,認為這樣做很繁瑣,而且學生并不是很在乎,他也曾經這樣試過,但還最后還是不了了之。我回復說:“戲法人人會變,各有巧妙不同。我相信操作得當一定會發揮它的效果。我的原則是以記錄事件為主,量化為輔。目的是讓學生都知道自己和別人都干了些什么事,在評比時避免盲目性,即使集中到某幾個人身上那也是正常的,因為做得好,別人無話可說。雖然評出來的優秀可能差別不大,但從本質上說,一個是老師指定的,一個是自然生成的,意義完全不同。”我當時就對這位博友表示,到了一定時候我會給大家一個小結的,現在,學期結束了,我想還是把我做的這項工作具體介紹一下如何操作的吧。
首先,為學生在學校內的各種表現賦分,綜合考慮學習、工作和活動所占的權重,我們最終確定學習成績、身體素質及體育比賽、班級活動、關心集體等方面總分500分,學習成績占40%,體育占20%,除學習和身體以外的綜合表現40%,分述如下:
學習成績,權重40%,共200分。以期中、期末兩次重大考試年級名次相加得到一個數值,第一名為滿分200分,用200減去第二名的數值得到第二名的得分,以此類推。比如,我們班的第一名張欣竹同學期中期末都是年級第一名,她就得到了200分。第二名的數值是15(期中考試第7名,期末考試第8名),他的學習分值就是187(第一名的數值2,價值200分,第二名的數值是15,價值187)。這樣,就會出現負分,但這不影響最終評選結果,因為我們最終是把分數從高到低排列的,而且成績只是一項,就算拿滿了不過200分,而還有300分是非成績類的,學習成績稍微欠缺一點可以用其他分數彌補。我們之所以選擇兩次“年級名次”作為成績判別的依據,一是為了從整個學期的角度考察同學們的學習狀況,不以“一考定終生”。每個人都有兩次機會,只有每次力爭上游才能獲得比較好的分數,反過來說如果有一次考不好,第二次加油進步也可以彌補,第一次考好了,就驕傲放松,導致退步,也將影響到總分;二是考慮到用學科的具體分值操作比較麻煩,也不是很客觀公正,用“年級名次”,也就是某一個同學在這個年級中的相對位置顯得較為合理一點。
體育方面,權重20%,共100分。如果體育成績及格達標,即獲得30分的基本分(這項全班同學都得到了,因為他們的體育都合格了),參加體育比賽分值70分,只要報名參加了,無論能否得到名次,即得到10分,獲得了名次,根據名次高低有10—60分的加分,有兩個同學得到了滿分,他們報名滿兩項,得到了第一名,體育成績也達標。其余同學以此類推。體育不合格者一票否決(未出現)。
活動方面,權重40%,共200分。這項評判是最困難的,所有依據都要來自于平時的記錄。每次搞活動之前,我們都明確表示,積極參與是有加分的。我們把這個學期所有的活動排列出來,共十一項,包括板報、文藝表演、健美操、校合唱團、軍訓、班徽征集、勞動、獲得除學習以外的表彰、好人好事,等等,每項賦予一定分值,總分200分。這樣每一位同學也都有了這一項的分值。班干部、課代表、組長等職務,承擔這些工作的同學為班級做出了一定貢獻,也有分值,含在這200分中,但不是很高,不擔任任何職務,從客觀上講,工作不可能超過班干部,在這一項分數上自然較少,這也比較公平。我們只是在這兩者之間尋找一種平衡,承擔了較多工作的班干部,學習成績可能會受到一定影響,可以從這項中得到一定的補償,僅憑這一項無法左右最后的總分。
有違紀現象的同學,按情節輕重酌情減分,有紀律處分的同學一票否決(我們班沒有)。
三項分值相加,自動生成了該同學的綜合分,從高到低排列,我們班三好學生的指標25%,11人,取前11名,公示。公示期間,學生可以互相監督評議,可以對自己的得分查詢,可以舉報。如果你覺得記錄中有遺漏,可以申述,補充證據,如果確實遺漏,可以修改得分。
結果,前兩名誰也沒有想到,沒有一個是班干部,也都不是班上的活躍分子,是兩名普通同學,但是仔細看他們的得分合成,無話可說,他們的學習成績并不是最好的,但也比較優秀,其余方面,無論是運動會還是其他各項活動都是積極參加而且成績顯著,在遵守紀律等方面,也是堪稱楷模,是標準的平民英雄,他們的確是班級正氣的代表,也是優秀高中生的代表。而有些活躍分子,雖然在活動方面得分較高,但在綜合分值上就吃虧了,一些考試成績很好但活動參與不積極的同學被淘汰也在情理之中。下面我們具體分析一位同學是怎么成為三好學生的:
她是班上一名普通同學,學習成績并不是很突出,期中考試年級名次只有122名,但是在期末考試中發奮圖強,進步巨大,排名年級第17,兩項合成數值139,用200減去139得61,再加上基數2,得63分,位居全班第19,如果按照學習成績,她絕無可能當選,因為僅在學習這一項上她就比班上成績最好的同學少了137分。但是她的體育成績突出,獲得滿分100分,比學習第一名多60分。此外,學校和班級的各項活動都積極參加,她是鋼琴演奏級,校合唱團鋼琴伴奏,而校合唱團獲得了市級比賽特等獎,加20分,軍訓優秀學員,加20分,積極策劃班級元旦文藝演出,加20分,做好人好事,再加分……在活動方面她共得到了130分,比學習成績第一名的那位同學活動分又多了60分,這樣她以總分第五名當選三好學生,而她為人熱情活潑,樂于助人,在同學中的威信很高,雖然沒有一官半職,成績也并不很突出,但絲毫不影響她優秀的位置。像這樣的普通同學,在11名三好學生中占了6人。
看了這份自動生成的三好學生名單,我很感慨,也很欣慰,至少,我在評選先進這一項工作中盡到了責任,給了全班同學一個交代。這份電子表格使用非常方便,因為我們班還將對各個單項予以表彰,以鼓勵同學們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