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名尖子生貢獻學習秘笈
來源:查字典班主任網 發布時間: 2017-04-28
六名尖子生貢獻學習秘笈
有計劃善總結
柯剛,南京大學法學院02級本科生,高中就讀于湖北省丹江口市第一中學。
在一個多小時的報告中,他向家長考生們詳細地詮釋了兩個詞:“信心”、“方法”。
柯剛告訴家長,高考心態最重要,而良好的信心是保持良好心態的起碼要求,對于高三學生,現在已經經歷了許多考試磨礪,面對失敗怎么辦?柯剛認為,不妨保持一顆平常心。在考試中勝出時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不驕傲,明白自己還有相當多的問題和未知。而面對失敗,相信只是自己暫時的失利,暗示自己不要喪失繼續前進的勇氣。
柯剛認為,良好的方法由以下幾點支撐:
第一,有計劃。合理的計劃相當重要,是自己充滿信心的保障。他介紹,首先,學生的計劃不能拋開老師的計劃另搞一套。學生自己的計劃一定要與老師的計劃一致。而每個人自己的計劃是多樣的,并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
第二,總結。他認為,總結是高三學生現在要做的主要工作。一是借鑒參考資料上的一些總結,以此為參考做一些記憶性的工作;二是要做好自己的總結。可以通過自己的思考把參考資料的總結加以變通,加以完備,通過這樣一個過程,不僅可以把知識變成自己的東西,而且記憶起來也牢固。一定要嘗試用自己的思路總結出自己認為較好的記憶路徑和知識網絡。這對文科綜合考試各科目的復習相當重要。
攻克數學“三部曲”
張雷,南開大學2002級經濟學專業。
張雷針對文科生最“拉分”的數學進行了重點解剖,并講解了他攻克數學的“三部曲”。
看書
數學科目的考試,教材都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參考書。看書不僅要看知識點的講解,還要看例題,結合例題來理解知識點,學習解題的基本方法技能,著力體會基本數學思想的運用。
做題
數學考試就是解題。一、在一段時間內不要做太多的題,而應該把大量的題目有計劃地分配在幾個時間段內來完成,一次少做一點,多做幾次。二、做一道題,不僅僅是把它解出來,而且要思考:用了哪些知識點、方法技能,是如何考查的。好鋼要用在刀刃上,應該多思考的是以下三類題目:典型題、做錯了的題、高考題。
做題方面,他建議:一是準備一個錯題集,把每次考試做錯或根本無從下手的題目摘抄下來,經常看;二是整理考試中經常用到的小結論,小結論有助于加快解題速度;三是做題要少而精,做一道是一道,千萬不要犯做十道還不如做一道的傻事。
考試
高考數學考試有它獨有的特點,熟悉近幾年的數學高考試題是掌握高考數學試題特點的最佳途徑。對高考試題要反復做,反復思考,揣摩出題人的意圖。
他的考試策略是:先易后難;會做的絕對不丟分;不會的寸土必爭,能做多少是多少;確實不會做的,堅決放棄,毫不留戀;先保證把中低難度題目的分數裝進腰包,再攻克堡壘。
語文得滿分有妙招
石冰,武漢大學法學院大三學生,2002年高考以892分的標準分,獲當年廣西文科第二名,其中語文900分(滿分),成為語文單科狀元。
考前語文學習有妙招
語文高考時得了滿分,石冰有自己的妙招。要想短期內迅速提高成績,石冰認為,三多不可少:多背、多做、多讀。
多背,主要是多背課本中所選的古文名篇。她臨考前幾個月,每天都會留出約20分鐘去背古文。除此之外,她還盡量多記古文常識。
多做,即多做現代文閱讀試題。
多讀,即讀歷年優秀作文范文及報刊美文。對于不少考生頭痛的作文,石冰分析,雖然作文最不易“臨時抱佛腳”,但考前進行作文的復習,往往是大多數考生最容易忽視的環節。考前如何鞏固或提高作文水平,石冰的個人經驗是:把歷年的高考優秀范文當作現代閱讀題那樣去仔細閱讀,理清層次結構,然后試著將報刊雜志中的好題材用高考作文的寫法改寫一下。
“不以人悲”,走過考前焦慮期
報告會現場很多家長不敢相信,以892分的標準分奪得廣西省文科第二名的石冰,曾經在考前有段低迷時期。
看到別的同學成績突飛猛進,而自己原地踏步,她心里十分焦慮。“這是我當時的感受,相信大多數高三學生,特別是在臨考前,都會和曾經的我一樣。”
石冰自創了“不以人悲,不以己喜”的心理調試法,最終戰勝了自己。石冰解釋道,“不以人悲”即不要看到別的同學成績比自己好就產生自卑心理;“不以己喜”是指在考前自己取得了小成績、小進步時,也不要盲目樂觀。
在同學互學中受益
吳田田,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行政管理專業02級本科生,2002年高考總分639分,威海市文科第二名。
吳田田來自山東威海,面對會場內密密麻麻充滿期待的家長,她首先強調了應對高考的心態和方法問題,她認為,應對高考的過程就是平衡心態、掌握方法的過程。一個好的方法不僅僅能帶來暫時的成功,更能啟動一個心態上的良性循環。
目前這個階段正是考生最容易放棄高考的階段,根據自己的經驗,她告訴家長,這個時候對孩子千萬不要吝嗇鼓勵,哪怕你的孩子只是取得了很小的一點成績,也要不斷地鼓勵孩子,樹立孩子的信心。
談到具體的學習方法,她認為,單科的學習方法可能是很多人注意力的焦點,但整體性學習方法,可能更容易學習。她介紹,整體性的方法就是指和周圍同學互動學習,共同營造一個班級、一個小團體的良好學習氛圍和學習習慣。她認為,營造團隊的學習氣氛很重要,不僅在于“百花齊放才是春”,而且是在一個有著良好學習習慣的隊伍里,考生從這個團體里得到的,遠比自己想象的多得多。
吳田田說:“高考是一場很殘酷的競爭,但關鍵是,你要比別人學得快,你要比別人更善于調動自己,而這比千方百計地去打聽別人做了什么練習題報了什么輔導班重要得多。”
劣勢科目如何多拿分
羅璇,北京大學法學院大二學生,廣西省高考文科前五(第四名)。其中政治以877分(900為滿分)的高分,名列前茅。
三次高考打心理戰
高二、高三、“高四”,羅璇共參加過三次高考。
第一次高考羅璇考了729分,按當時標準分的錄取分數線,她可以上中山大學。可是這一次,她的政治只得500多分(滿分900分),沒能及格。
高三那次高考落榜了,羅璇坦言,她差一點就倒下了。但她還是挺過來了,“我復讀時,父母打電話從不問成績,只關心我身體好不好,過得開不開心。”父母的鼓勵給了她繼續學習的動力。
優勢科目少丟分劣勢科目多拿分
考生在考前,往往會加大對自己劣勢科目的復習,報告會上,羅璇指出,考前考生應在惡補劣勢科目的同時兼顧優勢科目。
羅璇的經驗是,優勢科目采取查漏補缺的方法,對遺忘的知識點進行復習鞏固加強。劣勢科目,除查漏補缺外,看課本是每天必不可少的工作,最后階段的復習應以課本為主,不宜多做難題、怪題,加大復習難度。
邊背邊想融會貫通
“死記硬背的工夫不是誰都能有的,即使有也不一定能發揮到極致。”羅璇說,所謂發揮極致,也就是碰到什么知識點,都能融會貫通的聯想起其他相關的知識點及整個知識體系。
做起來也并不難,每天花一定時間用來看報、聽新聞,把新近發生的時事與所學的知識點結合起來。
復習計劃與老師互補
陳貞,華中科技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大二學生。
經歷過高考的人都有同感,如何讓自己的復習計劃與老師制定的計劃不撞車,是高三學生最為頭疼的事情。
而陳貞的個人經驗是———以老師制定的計劃為主,個人計劃與老師的錯開,做到‘你新我舊,你舊我新’。即老師復習新進的知識點,自己私下里就鞏固老知識點,反之亦然。這樣,老師、個人兩條線互補,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和構架。
老師制定的計劃往往比較有系統,有計劃,所以考前,還是應跟著老師的步伐走,部分考生“各干各”的做法,陳貞表示不贊同。但是,完全照搬老師的復習計劃,全無自己的復習軌跡,對于知識點的查漏補缺也不利,“因為自己是最了解自己弱項的人,有的放矢地制定考前個人的復習計劃,再加上老師的課堂復習計劃,做到課上、課下兩不誤,知識點才能做到查漏補缺,一網打盡。”
考前制定有針對性的個人復習計劃,十分重要。陳貞認為,強項科目要多看,看以往做過的模擬試題的錯題,注意總結規律;弱勢科目除多看課本外,還應多做一些難度不大的試題,從做題中發現未掌握的知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