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在第10個(gè)字的詩句
行在第一十個(gè)字的詩句
- 重門猶釘舊桃牌,惆悵行人去不回。 -- 出自宋·汪元量·賈魏公府
- 東徐金少英雄恨,留與行人歌是非。 -- 出自宋·汪元量·歌風(fēng)臺
- 君侯自有通身膽,用舍行藏且順時(shí)。 -- 出自宋·汪元量·寄趙青山同舍檔四首
- 鼙鼓檛三疊,旌旗列兩行。 -- 出自宋·汪元量·重訪草堂
- 挾此萬卷書,明發(fā)萬里行。 -- 出自宋·汪元量·北征
- 美人十指纖如玉,為我行觴歌一曲。 -- 出自宋·汪元量·夷山醉歌
- 東南無霸氣,恢復(fù)恐難行。 -- 出自宋·汪元量·后主廟
- 社稷逢今日,英雄在此行。 -- 出自宋·汪元量·孫殿帥從魏公出師
- 試煩歌一曲,須借酒三行。 -- 出自宋·王之道·臨江仙·紅樓縹緲光風(fēng)里
- 似是東風(fēng)惱客心,淹留行色故相禁。 -- 出自宋·王之道·春日書事呈歷陽縣蘇仁仲八首
- 焦湖家自遠(yuǎn),畏日我同行。 -- 出自宋·王之道·哭韓積中二首
- 嘗鼎固應(yīng)從指染,沖天行喜見云翔。 -- 出自宋·王之道·和文倅侯彥嘉二首
- 一徑封苔知雨足,貳車行縣昔時(shí)遷。 -- 出自宋·王之道·題苦竹寺海棠洞三首
- 前年獲相值,因憶吳中行。 -- 出自宋·王之道·次韻許志仁
- 正欲尋師問心法,卻驚行色逼鐘魚。 -- 出自宋·王之道·示隱靜恭老
- 千錢與斗米,聊爾餉此行。 -- 出自宋·王之道·贈筆工柳之庠
- 駕言南畝游,遂有西塔行。 -- 出自宋·王之道·追和游謝氏山亭贈賢上人
- 綠蟻已應(yīng)浮臘甕,青絲行復(fù)送春盤。 -- 出自宋·王之道·夜泊官牌夾口大風(fēng)追和陳去非歲晚感懷
- 此會明年應(yīng)更好,馬周行亦起新豐。 -- 出自宋·王之道·邊公式周表卿侍郎同年會
- 出游遂繼文昌謠,追鋒行赴公車招。 -- 出自宋·王之道·冬不雪春苦雨外臺為民心惻檄郡請禱於法輪應(yīng)
- 只恐磨磚難作鏡,已知行水戒推輪。 -- 出自宋·王之道·和方景南參議見贈
- 深得諏詢意,誰能繼此行。 -- 出自宋·王之道·和荀晉仲題法隆韻
- 蜀月不可見,宿云有新行。 -- 出自宋·王之道·題宿云軒
- 予嘗優(yōu)劣之,豈得相輩行。 -- 出自宋·王之道·因納上人寄題望江張氏春暉亭詩
- 大澤知何處,扁舟快此行。 -- 出自宋·王之道·吳興舟中有作
- 絕勝想像高唐賦,浪作行云行雨猜。 -- 出自宋·袁去華·思佳客·把酒聽歌始此回
- 把銅壺、緩浮金杯,禊游行樂。 -- 出自宋·張?jiān)伞と瘊Q仙·喜西園放鑰
- 畫省何心入,軺車隨分行。 -- 出自宋·張?jiān)伞ね炖钪佥o三首
- 行尸有許悲。 -- 出自宋·張?jiān)伞喂?/a>
- 起予歸去來,故山今可行。 -- 出自宋·張?jiān)伞ぴL周元舉菁山隱居
- 江流不盡松聲遠(yuǎn),雪棧行人力困時(shí)。 -- 出自宋·張?jiān)伞め荷饺f松圖
- 別后是人安穩(wěn),只楚吳行客。 -- 出自宋·趙彥端·好事近·一沮寄江干
- 迎新爭勤送爭遠(yuǎn),相勸行行畏天晚。 -- 出自宋·趙彥端·觀送迎有感
- 長大以來,遭時(shí)多故,一行作吏,從事於簿書鞍馬間,違己交病,不堪其憂。 -- 出自金·蔡松年·雨中花 仆自幼刻意林壑,不耐俗事,懶慢之
- 闌干只有當(dāng)年柳,留與行人記武昌。 -- 出自元·陳孚·鄂渚晚眺
- 身逐征帆赴海涯,道逢行李問京華。 -- 出自元·傅若金·送張秀才北上時(shí)將赴海
- 練衣掛石生幽夢,睡起行吟到日斜。 -- 出自元·倪瓚·北里
- 江山國破后,吊古一經(jīng)行。 -- 出自元·倪瓚·次韻陳維允姑蘇錢塘懷古
- 十金南門木,立令務(wù)必行。 -- 出自元·楊維楨·覽古四十二首 其四
- 門生役已脫,詭道由此行。 -- 出自元·楊維楨·覽古四十二首 其三十二
- 左右無黃發(fā),淫夫挾之行。 -- 出自元·楊維楨·覽古四十二首 其十三
- 皇帝五年秋,皇華遣使行九州。 -- 出自元·楊維楨·奉使歌,美答理麻氏也
- 采菱三五唱歌去,五馬行春駐大堤。 -- 出自元·楊維楨·吳下竹枝歌七首
- 柘林縱獵金毛鷹,花街行春銀面馬。 -- 出自元·楊維楨·春俠雜詞十二首
- 推此澤物志,圣化相流行。 -- 出自元·楊維楨·送趙季文都水書吏考滿詩
- 紡績給朝莫,群雛忽成行。 -- 出自元·楊維楨·劉節(jié)婦
- 朝來夾城道,流車如水行。 -- 出自元·楊維楨·吳子夜四時(shí)歌
- 牛車望氣待著書,螺女行廚時(shí)進(jìn)供。 -- 出自元·楊維楨·張公洞
- 黥面奴,花作骨,錦作腸,行年十四善文章。 -- 出自元·楊維楨·黥面奴
- 鮫宮綃寒珠淚泣,鸞裙行煙翠痕濕。 -- 出自元·楊維楨·和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