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在第12個(gè)字的詩句
十在第一十二個(gè)字的詩句
- 懸知苦厭支離說,安敢重翻十二經(jīng)。 -- 出自明·王履·玉泉院中謁老子像
- 平生賦詠多休暇,更種東陵十畝瓜。 -- 出自明·王韋·寄題劉東之園池
- 君家茅屋山之幽,仿佛天邊十二樓。 -- 出自明·王問·書似樓卷呈古沖太宰
- 瑤釵拜賽三年葉,黛筆重翻十樣眉。 -- 出自明·王彥泓·代書三首
- 平原十里候鸞旌,繞郭新屯十萬兵。 -- 出自明·王直·子弟新軍屯德州候車駕
- 滿籠如雪叫攔街,喚起青樓十二釵。 -- 出自明·王稚登·茉莉曲六首
- 東山昔伴謝公游,一曲能傾十二樓。 -- 出自明·王稚登·席上贈(zèng)故曹太史家歌姬
- 寶劍千金五陵俠,銀箏一柱十年情。 -- 出自明·王稚登·癸亥元日
- 分廚已足千僧汲,出寺能為十里聲。 -- 出自明·王稚登·碧云寺泉上酌酒與朱十六
- 西涼進(jìn)士曾留別,應(yīng)說相逢十日前。 -- 出自明·文質(zhì)·和韻奉寄二首
- 玉山長夏草堂幽,老愛從君十日留。 -- 出自明·吳克恭·元璞過江郊言歸賦七言一首通問
- 敢與蘇家論擇勝,半間難遣十夫?qū)ⅰ? -- 出自明·吳寬·觀制雨絪
- 翩翩白馬紫絲韁,馳過彎堤十里長。 -- 出自明·吳寬·題院畫(二首)
- 百年總有三萬日,一日都來十二時(shí)。 -- 出自明·吳志淳·春游(三首)
- 劍鋒足壓三千士,筆陳還驅(qū)十萬軍。 -- 出自明·先竹深府·送湯公子(胤勣),應(yīng)薦之京
- 漠北烽煙三里塞,隴西鼙鼓十年兵。 -- 出自明·徐勃·送康元龍之靈武二首
- 丹丘云樹三江隔,白下鱗鴻十月稀。 -- 出自明·許伯旅·歲暮有懷在京諸友
- 往年抗疏嬰逆鱗,賜玦歸來十二春。 -- 出自明·薛蕙·行路難(三首)
- 明月半殘今夜色,寒燈猶吐十年心。 -- 出自明·雪浪法師·同定源過云西別館夜坐
- 白云狼藉舊林丘,旃泊天涯十五秋。 -- 出自明·葉砥·送鄉(xiāng)友王俊杰南歸(四首)
- 實(shí)洪武十五年壬戌閏二月十六日。 -- 出自明·易恒·清明約友游昆山(二十四韻)
- 讓王開國江之左,尚父周王十三世。 -- 出自明·殷奎·賦季子祠
- 石郎可是無長慮,直割燕云十六州。 -- 出自明·尹耕·秋興八首
- 戍樓霜重角聲殘,策馬朝登十八盤。 -- 出自明·尹耕·上谷歌八首上楚中丞
- 多慚袞職曾無補(bǔ),一卷牙簽十四年。 -- 出自明·于慎行·己丑六月三品考滿荷蒙圣恩遣內(nèi)使及門赍賜羊
- 青衿白臂紫綃裳,翡翠斜分十二行。 -- 出自明·俞允文·無題
- 天空水月三千頃,春老鶯花十二橋。 -- 出自明·玉芝和尚·游西湖和錢學(xué)士韻
- 北瞻燕闕三千里,西望金陵十四樓。 -- 出自明·岳岱·邗溝
- 一樽豪興三生約,九陌風(fēng)光十丈塵。 -- 出自明·張淮·牡丹百詠(錄三十二首)
- 江城二月客衣單,況是春風(fēng)十日寒。 -- 出自明·章士雅·紀(jì)懷二首
- 分明記得雙棲處,夢繞青樓十二重。 -- 出自明·趙今燕·憶故居
- 玉關(guān)驛路才如線,可念河西十萬師。 -- 出自明·趙時(shí)春·河西歌三首
- 歸來錫宴傳封拜,狗監(jiān)雞坊十二侯。 -- 出自明·鄭善夫·羽獵謠(三首)
- 仙郎群從十三魁,司寇諸昆十一牧。 -- 出自明·鄭琰·半生行
- 六橋山色裹湖光,柳傍桃隨十里長。 -- 出自明·止庵法師·湖上
- 白發(fā)老人知舊寺,繞塘樓子十三房。 -- 出自明·止庵法師·橫塘寺
- 路經(jīng)黃葉千年寺,人倚西風(fēng)十幅蒲。 -- 出自明·止庵法師·螺川送別圖
- 寄來名筆自湖州,珍重齋中十襲收。 -- 出自明·止庵法師·謝車叔銘寄筆
- 天連瀚海三千里,煙鎖吳城十萬家。 -- 出自明·朱桂英·題虎丘壁
- 云英何處訪遺蹤,空對(duì)陽臺(tái)十二峰。 -- 出自明·朱有燉·云英詩
- 皇恩浩蕩深如海,聲價(jià)奚論十倍增。 -- 出自明·竺隱道公·和御制山居詩
- 醉斜小杜吳王國,錯(cuò)認(rèn)揚(yáng)州十里紅。 -- 出自明·祝允明·閑題
- 月墮云中千里易,玉生田下十年長。 -- 出自明·祝允明·杜蘭香再通玉期
- 何年更作朝云夢,一日懸情十二時(shí)。 -- 出自明·祝允明·何時(shí)
- 瓊敷玉藻六七子,金雀雅頭十二鬟。 -- 出自明·祝允明·次韻表弟蔣燁及門生翁敏見贈(zèng)喜予歸田之作(
- 俗眼從渠浪開合,生來粘在十三弦。 -- 出自明·祝允明·依韻奉和(四首)
- 枕上希夷千古夢,手中莊子十年書。 -- 出自明·莊昶·吊易羽士姜守一
- (漢永元中交州進(jìn)荔支龍眼,十里一置,五里一堠,奔馳死亡,罹猛獸毒蟲之害者無數(shù)。 -- 出自宋·蘇軾·荔支嘆
- 竹中一滴曹溪水,漲起西江十八灘。 -- 出自宋·蘇軾·東坡居士過龍光,求大竹作肩輿,得兩竿。南
- 中有白花正圓如覆盂,其下十余葉稍大,承之如盤,姿格絕異,獨(dú)出于七千朵之上,云得之于城北蘇氏園中,周宰相莒公之別業(yè)也,而其名俚甚, -- 出自宋·蘇軾·玉盤盂二首(并敘)
“十”同音字
- 呞
- 姼
- 徥
- 恀
- 栻
- 觢
- 飾
- 石
- 眡
- 適
- 適
- 拾
- 氏
- 榁
- 蝕
- 釃
- 釃
- 濕
- 溼
- 濕
- 示
- 釶
- 鉇
- 鍦
- 什
- 世
- 丗
- 乨
- 亊
- 事
- 仕
- 佦
- 使
- 侍
- 兘
- 冟
- 勢
- 勢
- 十
- 卋
- 史
- 呩
- 嗜
- 噬
- 塒
- 塒
- 士
- 失
- 奭
- 始
- 嬕
- 實(shí)
- 実
- 室
- 宩
- 寔
- 實(shí)
- 尸
- 屍
- 屎
- 峕
- 崼
- 嵵
- 市
- 師
- 師
- 式
- 弒
- 弒
- 忕
- 恃
- 戺
- 拭
- 揓
- 施
- 時(shí)
- 旹
- 是
- 昰
- 時(shí)
- 枾
- 柹
- 柿
- 榯
- 浉
- 湜
- 湤
- 溡
- 溮
- 澨
- 炻
- 烒
- 煶
- 獅
- 獅
- 瑡
- 眂
- 眎
- 睗
- 矢
- 礻
- 祏
- 竍
- 笶
- 筮
- 箷
- 簭
- 籂
- 絁
- 舐
- 舓
- 蒔
- 葹
- 蒒
- 蒔
- 蓍
- 虱
- 蝕
- 蝨
- 螫
- 褷
- 襫
- 襹
- 視
- 視
- 試
- 詩
- 誓
- 諟
- 諡
- 謚
- 識(shí)
- 識(shí)
- 試
- 詩
- 謚
- 豕
- 貰
- 貰
- 軾
- 軾
- 辻
- 逝
- 遈
- 遾
- 邿
- 釈
- 釋
- 釋
- 鈰
- 鉂
- 鉃
- 鉐
- 鉽
- 銴
- 鈰
- 食
- 飠
- 餙
- 餝
- 饣
- 飾
- 駛
- 駛
- 鮖
- 鯴
- 鰘
- 鰤
- 鲺
- 鳲
- 鳾
- 鶳
- 鸤
- 鼫
- 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𠀍
- 𠁱
- 𠂕
- 𠃭
- 𠓡
- 𢂑
- 𢻱
- 𥐘
- 𥼶
- 𦳊
- 𧐂
- 𩢲
- 𩰢
- 𪀦
- 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