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19年前的今天,1895年3月26日 (農歷三月初一),日本派兵占領臺灣島和澎湖列島,遭到臺灣人民的奮起抵抗。
1895年3月26日 日本派兵占領臺灣島和澎湖列島,4月17日 清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與日總理大臣伊藤博文簽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澎湖。
割讓臺澎,舉國同憤。在北京會試的舉人康有為和梁啟超集十八省舉人千余人“公車上書”,痛陳“割地之事小,亡國之事大”;反對割地求和,主張變法圖強。
割臺兇耗傳至臺灣,全臺悲憤,聚哭市中,夜以繼日,無可抑制。臺北鳴鑼罷市,民眾擁圍撫署,哭訴死不屬倭,要求餉銀不準運出,軍械局不準停工,全部厘金充戰倭之用。地方士紳邱逢甲等以血書奏陳清廷,“割地議和,全臺震駭!……臣等桑梓之地,義與存亡;愿與撫臣誓死守御。設戰而不勝,請俟臣等死后,再言割地。”
5月20日 清政府勒令臺灣巡撫及大小官員內渡大陸,決意放棄臺灣。
5月25日 邱逢甲等地方紳民出面創議成立“臺灣民主國”,以之抗擊日冠侵占臺灣。邱逢甲等舉唐景嵩為“臺灣民主國總統”,劉永福為“臺灣民主國大將軍”,邱自任“義勇統領”守臺中,建號“永清”。
6月3日 基隆失守。6月8日 漢奸李春生、辜顯榮等出迎日軍入臺北城。各地義軍并起。安平鎮有胡嘉猷(阿錦),新竹有姜紹祖、徐驤,苗栗有吳湯興,以及云林等處民眾。各支義軍少則三四百,多則七八百以至千余眾,展開英勇的武裝反割讓斗爭。廣東、福建等地人民為之捐輸餉銀,有的則乘小艇渡臺直接參加抗日。劉永福與官兵紳民歃血立盟,相誓:不要錢,不要官,不要命,甘苦相共,戮力同心,共守危疆;6月下旬 宜蘭、新竹相繼失陷?!陡钆_記》載:“日軍攻新竹,相拒月余;大小二十余戰,互有傷亡”。楚軍副將楊紫云拼死戰歿于頭份。
8月 愛國將士和義軍進行彰化保衛戰,重創敵寇。斃敵主力近衛師團第二旅團旅長,該師團長能久中將被擊重傷,后斃于臺南,南侵之敵一度被扼。此役中,劉永福親軍七星隊的大部及義軍首領吳湯興等壯烈犧牲,吳妻黃賢妹自戕殉國。
10月 劉永福多次遣員內渡求援,清廷下旨嚴禁資臺。受挫之日軍民補充休養后乃分陸海三路大舉南犯??谷哲娒耩A械糧秣俱絕,枵腹迎戰,憑血肉之軀與敵死博。黑旗等副將楊泗洪、總兵柏正才、義軍首領徐驤等3000余壯士為國捐軀。打狗、鳳山、臺南失陷,劉永福退返廈門。
日軍自5月末登陸沃底至本月進入臺南止,歷時共5個月。其先后投入兵力5萬余眾,傷亡及“病患”者超過投入兵力一半以上,達3萬余人。
11月 日本宣布臺灣“全島平定”,發布臺灣住民刑罰令、臺灣住民治罪令及臺灣監獄令,籌設臺北監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