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將大暑分為三候:“一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溽暑;三候大雨時行。”世上螢火蟲約有二千多種,分水生與陸生兩種,陸生的螢火蟲產卵于枯草上,大暑時,螢火蟲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認為螢火蟲是腐草變成的;第二候是說天氣開始變得悶熱,土地也很潮濕;第三候是說時常有大的雷雨會出現,這大雨使暑濕減弱,天氣開始向立秋過渡。
一候腐草為螢
螢火蟲又名夜光、景天、如熠熠、夜照、流螢、宵燭、耀夜等,屬鞘翅目螢科,是一種小型甲蟲,因其尾部能發出螢光,故名為螢火蟲。這種尾部能發光的昆蟲,約有近2000種,我國較常見的有黑螢、姬紅螢、窗胸螢等幾種。螢火蟲分水生與陸生兩種,陸生的螢火蟲產卵于枯草上,大暑時,螢火蟲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認為螢火蟲是腐草變成的。
二候土潤溽暑
三伏天是從小暑到秋分這段時間。大暑正好處在三伏天的“中伏”,即天氣最熱,最潮濕的時期。為什么說三伏天天氣即熱又潮濕呢?
因為入伏后,地表濕度變大,每天吸收的熱量多,散發的熱量少,地表層的熱量累積下來,所以一天比一天熱,進入三伏,地面積累熱量達到最高峰,天氣就最熱。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氣濕度大,水的熱容量比干空氣要大得多,這也是天氣悶熱的重要原因。七八月份副熱帶高壓加強,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壓內部的下沉氣流,使天氣晴朗少云,有利于陽光照射,地面輻射增溫,天氣就更熱。
三候大雨時行
民間有云:七下八上。所謂“七下八上”是指7月下旬和8月上旬,我國北方地區如華北(內蒙古、河北、山西、北京、天津)、黃淮地區(山東、河南)、東北南部以及位于黃土高原的陜、甘、寧部分地區,在此期間的暴雨天氣相對集中。故“七下八上”也就成為防汛關鍵期的代名詞了。而此時正是大暑時節,所以說大暑暴雨天氣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