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常聽到氣象臺發出臺風預警,說什么“納沙”臺風、“天秤”、“布拉萬”雙臺風,那么大家知道這些臺風的名字是怎么來的嗎?不知道也不要緊,現在小編就來告訴您。
西北太平洋地區是世界上臺風活動最頻繁的地區,每年登陸中國就有六、七個之多。以前,有關國家和地區對出沒這里的熱帶風暴叫法不一,同一臺風往往有幾個稱呼。中國按其發生的區域和時間先后進行四碼編號,前兩位為年份,后兩位元為順序號。設在日本東京的世界氣象組織屬下 的亞太區域專業氣象臺的臺風中心,則以進入東經180度、赤道以北的先后順序編號。美國關島海軍聯合臺風警報中心則用英美國家的人名命名,國際傳媒在報導中也常用關島的命名;還有一些國家或地區對影響本區的臺風自行取名。如今,為了避免名稱混亂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采用一套統一的熱帶氣旋命名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是指東經180度以西、赤道以北的太平洋洋面和南海海面)。世界氣象組織(WMO)臺風委員會所有成員以及環西北太平洋的WMO有關成員共同貢獻了熱帶氣旋命名表的名字。
熱帶氣旋命名表由世界氣象組織臺風委員會第31屆會議討論通過,相關的業務程序從2000年1月1日開始執行。命名表共有140個名字,分別來自柬埔寨、中國、朝鮮、中國香港、日本、老撾、澳門、馬來西亞、密克羅尼西亞聯邦、菲律賓、韓國、泰國、美國和越南,每個成員各貢獻10個名字。
命名表按順序命名,循環使用。
西北太平洋及南海海域熱帶氣旋的命名有以下幾個原則:每個英文名字不超過9個字母;容易發音;在各成員國語言中沒有不好的意義;不會給各成員國帶來任何困難;不是商業機構的名字;選取的名字應得到全體成員國的認可;中文譯名由中國氣象局、香港天文臺和澳門地球物理暨氣 象臺協商統一確定。中國大陸提出的10個是:海葵、悟空、玉兔、海燕、風神、海神、杜鵑、電母、海馬和海棠。
世界氣象組織區域專業氣象中心(RSMC)-東京臺風中心負責按照臺風委員會確定的命名表在給達到熱帶風暴及其以上 強度的熱帶氣旋編號的同時命名,熱帶氣旋按預先確定的次序依次命名。熱帶氣旋在整個生命史中保持名字不變;對通過國際日期變更線進入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維持美國中太平洋颶風中心原有命名不變;對從西向東越過國際日期變更線的熱帶氣旋維持東京臺風中心的命名。
對造成特別嚴重災害的熱帶氣旋,臺風委員會成員可以申請將該熱帶氣旋使用的名字從命名列表中刪去(此名字成為某個災害特別嚴重的熱帶氣旋的專有命名),也可以因為其他原因申請刪除名字。每年的臺風委員會屆會將審議臺風命名表,將用新的命名代替已刪去的命名。
2013臺風命名表一覽
序號 名字來源 英文名 中文名
1朝鮮 Sonamu 清松
2中國香港Shanshan 珊珊
3日本 Yagi 摩羯
4老撾 Leepi 麗琵
5中國澳門 Bebinca 貝碧嘉
6馬來西亞Rumbia 溫比亞
7密克羅尼西亞Soulik蘇力
8菲律賓Cimaron西馬侖
9韓國Jebi飛燕
10泰國Mangkhut山竹
11美國Utor尤特
12越南Trami潭美
13柬埔寨Kong-rey康妮
14中國Yutu玉兔
15朝鮮Toraji桃芝
16中國香港Man-yi萬宜
17日本Usagi天兔
18老撾 Pabuk帕布
19中國澳門Wutip蝴蝶
20馬來西亞Sepat圣帕
21密克羅尼西亞Fitow菲特
22菲律賓Danas丹娜絲
23韓國Nari百合
24泰國Wipha韋帕
25美國Francisco范斯高
26越南Lekima利奇馬
27柬埔寨Krosa羅莎
28中國Haiyan海燕
29朝鮮Podul楊柳
30中國香港Lingling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