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震時刻:1897年6月11日23時45分
震中位置:印度東北部阿薩姆邦布拉馬普特拉河流域(經緯度:26.0N,91.0E)
震級:約8.7級
印度東北部的阿薩姆邦與不丹及中國西藏接壤,流經該邦全境的布拉馬普特拉河其上域就是雅魯藏布江,阿薩姆邦高哈蒂至西藏察隅沿江一帶,是喜馬拉雅山脈東麓的一個地震巢,在這里發生了多次大地震,尤以1897年阿薩姆地震和1950年西藏墨脫地震最著名。
1897年6月12日當地時間5時15分在印度阿薩姆邦高哈蒂附近的布拉馬普特拉河流域發生特大地震,震前一兩秒鐘地鳴如雷,旋即大震,震動僅15秒鐘,40萬平方公里的區域即成廢墟,1600公里以外的地方均有人感到震動,有感面積達450萬平方公里。地震時地面起伏推移如波濤前進,且有旋轉運動,人暈眩欲嘔吐如暈船。地面裂縫和噴水冒沙廣泛而嚴重,地裂縫分布與山脈走向平行,泥水噴得很高,噴口附近泥沙積成錐形小丘。地震時還產生了新斷層,其中的Chedrang〈基德南〉斷層長度達20公里,斷層兩盤上下錯距達10到5米,斷層大致平行于河流,在河流彎曲處與之相交,斷層切斷河流形成瀑布和湖泊。地表大面積升降變形,升降幅度達10米以上,一些平地上升成為小山,另一些山丘和平地則下降成為湖沼,原被山丘擋住的遠處,因山崩塌和地下陷,遠處之物盡收眼底,這次地震破壞的嚴重程度由此可見一般。
大地震時,地球物理學家英國人奧爾德姆(R.D.Oldham1858---1936)正在離震中僅幾十公里的阿薩姆邦行政中心西隆,他親身感受并記載了這次地震,他在報告中寫道:“那時候我剛好外出散步,5點15分,一陣像近雷的深沉聲音突然響起來,地面瞬即劇烈搖動開來,有幾秒鐘幾乎無法站立,我立刻在路上坐下來,感覺地面向前后左右劇烈搖擺,第三四次震動比第一二次震動大得多。地面震動朝四面八方來回晃蕩,好像軟果子凍搖動時的情況一樣。在震動之中一條長裂縫立刻出現在路上,3米多高的水渠土堤被搖倒了,并有一處裂開大口,馬路邊0.6米高的土埂也被搖坍成平地。在視線之內的學校建筑物,在第一次震動時就‘發抖'了,墻壁上的泥皮大塊地掉落下來,幾秒鐘后整個建筑物即彎曲折裂倒塌下來。在震動結束時,西隆的每一所房子都布滿瘡痍,被塵和泥所覆蓋。震動結束時,我的印象是震動大概持續了一分鐘,后來震動又持續一段時間(有感余震),全部的損害完全是在最初的10---15秒鐘內造成的。”
“西隆的房屋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石料建筑物,多被地震夷為平地,大多數橋粱倒坍,著名的教堂只留下一大堆沙土、石塊、殘破鐵皮和破碎的屋頂。四面的墻壁看不出哪個方向破壞輕微,每塊石頭都被震松動了,朝墻的兩邊坍塌。堆積在沿路邊的碎石堆高約30多厘米,也被震平形成一些圓形花紋狀。兩座高約6---10米的紀念碑被完全震坍,只殘留下不高的水泥基礎,碑上的石塊均從各個方向倒下來,形成一堆圓形的殘破石塊堆。第二類是混合建筑物,即木構架和外涂灰泥為墻的建筑物,這樣的建筑物有一半同石料建筑同樣地倒塌了。較大的建筑物多向內倒塌,石料煙囪無一幸免。小型建筑的附屬小屋和農村小屋雖只有裂縫及灰泥脫落,但因屋頂石料煙囪倒塌而被砸壞,新建的房屋雖未受損,也多被煙囪石塊砸傷。第三類建筑物是木結構建筑物,即木構架、厚木板墻和厚木板頂。這類房屋一般都較小,而且不與地面緊密連接,受損害較輕微,除支持房屋的石料被破壞之外,一般均屹立無恙。”
奧爾德姆在揭開地球內部奧秘方面有杰出貢獻,1900年他發表了《地震波的遠距離傳播》的重要論文,1906年又發表了《用地震學方法揭示地球內部構造》的經典著作,后來又對地球內部構造作了進一步精細而科學的推斷,并已全部得到驗證。1879---1903年他在印度阿薩姆邦行政中心西隆擔任印度地質調查局成員期間,親身經歷了大地震,并作了上述科學的記錄。他是最早在大地震極震區親遇地震的地球科學家,后來是日本地震學家今村明恒在東京親歷1923年日本關東大地震。未來的大地震還可能直接發生在地球物理學家、地震學家、地質學家們的腳下,期望他們寫出更多的親身體驗,揭示出更多的地震的奧秘,不斷豐富地震科學的寶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