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雹圖片
冰雹是怎么形成的
冰雹和其他天氣現象一樣,都是從云里掉下來的。是一種固態降水。
在春夏交替的季節最為常見,小的如綠豆,大的直徑可達7厘米以上。我國北方山區和丘陵地區最為常見,因冰雹個頭大,下冰雹常常會對莊稼、房屋、牲畜等造成傷害,可見冰雹對農業的危害很大。
冰雹是怎么形成的呢?
冰雹由水滴、冰晶、雪花組成,俗稱雹子。只有發展特別強盛的積雨云,云體十分高大,云中有強烈的上升氣體,云內有充沛的水分,才會產生冰雹,這種云通常也稱為冰雹云。
冰雹云分為三層:最下面一層溫度在0℃以上,由水滴組成;中間溫度為0℃至-20℃,由過冷卻水滴、冰晶和雪花組成;最上面一層溫度在-20℃以下,基本上由冰晶和雪花組成。
在冰雹云中氣流是很強盛的,通常在云的前進方向,有一股十分強大的上升氣流從云底進入又從云的上部流出。還有一股下沉氣流從云后方中層流入,從云底流出。這里也就是通常出現冰雹的降水區。這兩股有組織上升與下沉氣流與環境氣流連通,所以一般強雹云中氣流結構比較持續。強烈的上升氣流不僅給雹云輸送了充分的水汽,并且支撐冰雹粒子停留在云中,使它長到相當大才降落下來。
冰雹在冰雹云中怎么形成
在冰雹云中強烈的上升氣流攜帶著許多大大小小的水滴和冰晶運動著,其中有一些水滴和冰晶并合凍結成較大的冰粒,這些粒子和過冷水滴被上升氣流輸送到含水量累積區,就可以成為冰雹核心,這些冰雹初始生長的核心在含水量累積區有著良好生長條件。雹核在上升氣流攜帶下進入生長區后,在水量多、溫度不太低的區域與過冷水滴碰并,長成一層透明的冰層,再向上進入水量較少的低溫區,這里主要由冰晶、雪花和少量過冷水滴組成,雹核與它們粘并凍結就形成一個不透明的冰層。這時冰雹已長大,而那里的上升氣流較弱,當它支托不住增長大了的冰雹時,冰雹便在上升氣流里下落,在下落中不斷地并合冰晶、雪花和水滴而繼續生長,當它落到較高溫度區時,碰并上去的過冷水滴便形成一個透明的冰層。這時如果落到另一股更強的上升氣流區,那么冰雹又將再次上升,重復上述的生長過程。這樣冰雹就一層透明一層不透明地增長;由于各次生長的時間、含水量和其它條件的差異,所以各層厚薄及其它特點也各有不同。最后,當上升氣流支撐不住冰雹時,它就從云中落了下來,成為我們所看到的冰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