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氣大旱的時節,人們常用人工降雨的方法來戰勝這種自然災害?,F代實用的人工降雨方法是美國化學家和物理學家歐文•蘭茂爾發明的。1932年諾貝爾化學獎的得主、美國化學家兼物理學家蘭茂爾,一生進行過有益的研究,但他在科學上實現的最大突破還是人工降雨。
在獲得諾貝爾獎后,他就和化學家文森特•約瑟夫•謝弗等人共同進行了人工降雨的研究。為了研究方便,他在自己研究室的電冰箱里設計了一個裝置,其內充滿了水蒸氣,通過調節冰箱內的溫度,使這些水蒸氣成為模擬真實天氣的“人工云”。1946年7月的一天,天氣異常炎熱,蘭茂爾的試驗研究正在進行中,由 于電冰箱出了故障,裝有人工云的實驗裝置里的溫度一直降不下來,情急之中,蘭茂爾就向裝置中放入干冰來臨時降溫。誰知當他剛把一塊干冰放進冰箱,裝置里就出現了一種他從未見過的奇觀:構成人工云的水蒸氣立時變成了無數的小冰晶,分布于冰箱的各個角落,然后聚成片片雪花紛紛落下。蘭茂爾目睹了這一奇特現象,難以抑制心中的激動,他看到了成功的希望。這也使他明白了,降雨對塵埃微粒的要求并非絕對必要條件,只要能將溫度迅速 降到-40℃以下,水蒸氣就會凝成大量的小冰晶,這些小冰晶自然就成了余下水蒸氣的凝結核,使它們凝聚在一起,變成一個較大的水珠而落下來,從而形成了雨。
經過他們的進一步努力,人工降雨這一設想終于被付諸實施。蘭茂爾和謝弗乘上裝有撒播干冰設備的飛機飛上了天空,在云海中找到他們認為合適的云層后,蘭茂爾和謝弗開動設備,將干冰撒播了出去。30分鐘后,地面上出現了激動人心的一幕:一場大雨從天而降,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真正的人工降雨獲得了成功。后來,美國的另一位科學家本加特對蘭茂爾的人工降雨方法進行了改良,他用碘化銀微粒取代了難以保存的干冰,使人工降雨更加簡便易行。這種新方法使人工降雨得到了迅速普及。(關注2013干旱,就請關注天氣網干旱專題 zhuanti/gan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