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華東師大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束炯以“解讀霧霾密碼”為題開設專題講座。在分析“霧霾成災”的原因時,束炯說,在高速經濟發展的進程中,大量且粗放的能源消耗方式決定了中國是世界上大氣污染顆粒物濃度最高的地區之一。但同時也應該看到,我國的地形和地理位置,包括天氣和氣候特征,也有利于催生霧霾的形成。PM2.5是霾的主要成分,被認為是導致霧霾天氣的元兇。束炯說,已有研究發現,PM2.5其實還能影響成云和降雨過程,間接地影響氣候變化。“在降水多的地區,PM2.5可能會助長降水,雨量更多,而在降水少的地區,它可能會抑制降水,讓雨量更少。”
據束炯解釋,雨水的形成過程中,必須要有凝結核,才能由水蒸氣形成雨滴。而凝結核除了海水中的鹽分以外,另一個來源就是超細顆粒物PM2.5。之所以會影響氣候,一種可能是,由于PM2.5太多,“分食水分”,使天空中雨滴都長不大,那么,細雨和藍天白云就會變得比以前更少;而另一種可能則是PM2.5增加了凝結核,這樣,天空的雨水就加大了,可能產生極端的暴雨。
霧霾的預報和治理,目前廣受關注。據束炯介紹,他們剛剛完成了上海市環境監測中心關于“霧霾的預報和治理”的課題,發現對于霧霾發生的預報和天氣能見度的預報準確率達到80%左右。(關注PM2.5,就請關注天氣網PM2.5專題zhuanti/PM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