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春年

中國傳統歷法農歷是種陰陽合歷:“陰”是指其歷月以朔望月(平均長度29.5306天)為基礎,以朔日為每月的初一日;“陽”是指其歷年基本根據回歸年,以每年“立春”前或后的一個朔日為歲首正月初一(即春節)。夏歷平年12個月只354或355天;有閏月的年份13個月有384或383天,可包含25個節氣,這樣年首年尾就各有一個“立春”,成為“雙春年”。
雙春是指,陰歷一年中將有兩個立春,如2004年的猴年第一個立春是2004年2月4日,而2005年2月4日是猴年的第二個立春,因為2005年2月9日才踏入雞年,這就是一年雙春。
2004年猴年有個閏二月,是“雙春年”,2005雞年就成“無春年”了。2009年為雙春年。在未來的9年里,2014年、2017年、2020年是“雙春年 ”。

雙春其實只是陽歷和陰歷之間的“陰差陽錯”造成的。 陽歷,是按照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規律制定的,地球公轉一周為一年,算做365.24天。一年12個月,這個“月”,實際上與朔望月無關。
陽歷的月份、日期都與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較好地符合,根據陽歷的日期,在一年中可以明顯看出四季寒暖變化的情況。
陰歷是按月亮盈虧變化的規律制定的,以月球繞行地球一周為一月,一年為十二個歷月的一種歷法。因為每月初一為新月,十五為圓月,易于辨識,使用方便,所以通常稱這種歷法為陰歷。十二個陰歷月只有約三百五十四天。
中國的歷法自古就是一種陰陽歷。是結合太陽和月亮運行的周期制定的。一年按太陽的運行分為二十四節氣,又按照月亮的運行分為月。陰歷與陽歷相差約十一天,為了解決陰歷和陽歷的時間差問題,古人就以增設閏月來解決這一問題,這樣若干年中就會有一年是十三個月。
所以每19年中就會有7年“雙春”,7年“無春”,這完全是人為的節氣和物候的調整,與婚喪嫁娶的吉祥與否并無聯系。
立春習俗
“立春的習俗分報春、打春、咬春,其中報春多是民間習俗,在農村更盛行;打春是打春牛,為官俗,多由官方組織大家祈福新年五谷豐登;咬春是吃春餅,寓意留住好時光。
雙春說法
“雙春”也好,“無春”也好都不能影響到婚姻的幸福。傳言稱,2008年無立春,很多人不愿在此年結婚。而2009年雙立春,很多人想扎堆在此年結婚。在這個世界上,無論是哪年結婚都有離婚的也都有白頭到老的。
可見,“雙春”也好,“無春”也好,都只是正常的歷法演變,與吉兇無關,更不可能影響到婚姻的幸福與否。按說,社會進步了,人們的思想也更開放了,不應該迷信這些說法更不會作出荒唐的舉動,但就是有那些“認真”對待婚姻的情侶們。
其實,婚姻幸福與否取決于兩個人的感情,更取決于雙方對待婚姻的態度。我們在任何事情上都不要去迷信一些所謂的“說法”,即使它很古老很古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