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

冬至是一個多義詞,有電視劇《冬至》,還有歌曲。本詞條介紹中國節氣。冬至,是中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有很多地方有過冬至節的習俗,時間在每年的陽歷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間。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一天還有吃餃子、南方吃湯圓的習俗。天文學上把冬至作為冬季的開始,冬至前后氣溫會有比較大的降幅。
節氣定義
冬至為二十四節氣之一,并且是最重要的節氣之一。冬至前是大雪(12月7-9日交節),冬至后是小寒(翌年1月4-6日交節),冬至是12月21日至12月23日交節。
古人對冬至的說法
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
殷周時期,規定冬至前一天為歲終之日,冬至節實質上相當于春節。后來實施夏歷。但冬至一直排在24個節氣的首位,稱之為“亞歲”。從漢代以來,都要舉行慶賀儀式,高峰時期朝廷休假三天,君不聽政;民間歇市三天,歡度節日。其熱鬧程度不亞于過年。 冬至這一天是一年中最長的一夜,許多人家利用這一夜,用糯米粉做“冬至圓”,為了區別于后來的春節前夕的“辭歲”,冬節的前一日叫做“添歲”或“亞歲”,表示“年”還沒過完,但已經長了一歲。
是閏月的參照標準
在中國傳統的陰陽五行理論中,冬至是陰陽轉化的關鍵節氣。在十二辟卦為地雷復卦,稱為“冬至一陽生”。同時,閏月的設置也以冬至為標準(因為冬至總在冬月,冬月建子,為周正農歷的第一個月)。
冬至過節源于漢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古人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
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
《后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后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
明、清兩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謂之“冬至郊天”。宮內有百官向皇帝呈遞賀表的儀式,而且還要互相投刺祝賀。
冬至日太陽幾乎直射南回歸線 ,北半球 白晝最短,北極圈 呈永夜狀態,南極圈 呈白夜狀態,其后陽光直射位置向北移動,白晝漸長。由于太陽輻射到地面的能量仍比地面向空中發散的少,所以在短時間內氣溫繼續降低。 地極軸通過地心,連結南、北兩極,與地球公轉軌道面的夾角為66.5°,和地球自轉軌道面——赤道面垂直。
古人對冬至的天文學解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一月中,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通緯·孝經援神契》:“大雪后十五日,斗指子,為冬至,十一月中(夏歷/農歷)。陰極而陽 始至,日南至,漸長至也。”可見冬至又代表著一年之始,又十二地支之首支“子”冠于冬至,因此冬至所在之農歷十一月又稱為“建子之月”。 |
確立冬至日的傳統方法
透過豎立表木測量至日中午時分日影長度,即常說的“華表”:
北回歸線或以北,日影往北最長者為冬至,日影往北最短者為夏至;
北回歸線至赤道之間,日影往北最長者為冬至,日影往南最長者為夏至;
南回歸線至赤道之間,日影往南最長者為冬至,日影往北最長者為夏至;
南回歸線或以南,日影往南最長者為冬至,日影往南最短者為夏至。
常見日期
冬至日一般都在公歷的12月21日或12月22日這兩日。因為冬至并沒有固定于特定一日,因此和清明 一樣,被稱為“活節”。現代計算方法
冬至日期(東八區)的計算公式:(y*d+c)-l公式解讀:Y=年數后2位,D=0.2422,L=閏年數,21世紀C=21.94,20世紀=22.60。舉例說明:2088年冬至日期=[88×0.2422+21.94]-[88/4]=43-22=21,12月21日冬至。例外:1918年和2021年的計算結果減1日。天文學上把冬至作為冬季的開始,這對于中國多數地區來說,顯然偏遲。冬至期間,西北高原平均氣溫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區也只有6℃至8℃左右。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區,即使在當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氣溫仍然在10℃以上,全年無冬。
“三九”是冬至后的第三個九天,大約在1月12日到1月20日之間,這九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時節。冬至過后,到了“三九”前后,土壤深層的所積儲的熱量已經慢慢消耗殆盡,盡管地表獲得太陽的光和熱有所增加,但仍入不敷出,此時冷空氣活動最為頻繁,所以“冷在三九”。
《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
天文學中的區別
冬至是太陽到達黃經270度,立冬是太陽到達黃經225度。冬至這天太陽光直射南回歸線,冬至的第二天就將向北移。而立冬這天,太陽的直射點還在一天天南移。
氣候上的區別
立冬在古代對于中國來說,是進入冬季的標志。而冬至表明冬天最冷的時候來到,冬至日也是數九寒天的第一天。
傳統文化上的區別
立冬的地位沒有冬至高,而冬至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冬至表明陰氣最重,但也表明陽氣開始。冬至也是中國傳統歷法中歷算的起始日。
飲食習俗
老北京吃餛飩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
民間傳說: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
吃“捏凍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餃子的俗稱。
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
民間傳說: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
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
民間傳說:相傳,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于冬至這一天,死后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
浙江人吃蕎麥面
浙江等地每逢冬至這天,全家男女老少都要集齊,嫁出去的女兒也要趕回娘家。家家戶戶要做蕎麥面吃。習俗認為,冬至吃了蕎麥,可以清除腸胃中的豬毛、雞毛。
文化習俗
山西拜孔子
冬至節,由學董牽頭,宴請教書先生。先生要帶領學生拜孔子牌位。然后由學董帶領學生拜先生。山西民間有“冬至節教書的”的諺語,說的就是這種尊師風俗。
冬令進補有三種說法:一是在立冬后至立春前;二是在冬至前后;三是三九天。專家認為,冬令進補時間的選擇因人而異。患有慢性疾病又屬于陽虛體質的人需長時間進補,可從立冬開始直至立春;體質一般而不需大補的人,可在三九天集中進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