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凇

霧凇俗稱樹掛,是中國北方冬季可以經常見到的一種類似霜降的自然現象,是在特殊條件下產生的美妙異常的自然景觀。

霧凇俗稱樹掛,是一種類似霜降的自然現象,一種冰雪美景。是由于霧中無數零攝氏度以下而尚未結冰的霧滴隨風在樹枝等物體上不斷積聚凍粘的結果,表現為白色不透明的粒狀結構沉積物。霧凇現象在中國北方是很普遍的,在南方高山地區也很常見。
霧凇有時也會成為一種自然災害。嚴重的霧凇有時會將電線、樹木壓斷,造成損失。

中國是世界上記載霧凇最早的國家,千百年來中國古代人很早就對霧凇有了許多稱呼和贊美。早在春秋時代(公元前770年—前476年)成書的《春秋》上就有關于“樹稼”的記載,也有的叫“樹介”,就是現在所稱的“霧凇”。“霧凇”一詞最早出現于南北朝時代宋·呂忱(公元420年—479)所編的《字林》里,其解釋為:“寒氣結冰如珠見日光乃消,齊魯謂之霧凇。”這是一千多年前最早見于文獻記載的“霧凇”一詞。

霧凇分為硬凇和軟凇兩類。
在空氣和這些物體之間便形成一個比較大的溫差。如果這時溫度在0°C以下,便會在物體上形成冰晶,它叫做“硬凇”。如果溫度在0°C以上,便會在物體表面凝結成水滴,叫做“軟凇”。
氣象學家認為,硬凇發生于樹枝或其他固體的迎風面,理想的條件是風速高,氣溫介于零下2攝氏度到零下8攝氏度之間。軟凇的形成則有所不同。在風力較為平緩的情況下,當薄霧中的小水滴粘附到物體的外表面時,就會形成軟凇。

“霧凇”,這種天氣現象的形成,是多種因素構成、復雜的大氣物理變化過程。溫度和濕度條件,只是具備了產生霧凇的基本條件。然而,促成霧凇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它既是復雜,又是相互配合的大氣物理變化過程。很多地方的霧凇,只是達到形成霧凇的基本條件,但不夠全面和充分有利,因此形成的霧凇一般不夠理想。而吉林霧凇的成因,是由于具備得天獨厚的充分有利的特殊條件,構成了有機地超越常規的物理機制的獨特成因。

過冷水滴(溫度低于零度)碰撞到同樣低于凍結溫度的物體時,便會形成霧凇。當水滴小到一碰上物體馬上凍結時便會結成霧凇層或霧凇沉積物。霧凇層由小冰粒構成,在它們之間有氣孔,這樣便造成典型的白色外表和粒狀結構。由于各個過冷水滴的迅速凍結,相鄰冰粒之間的內聚力較差,易于從附著物上脫落。被過冷卻云環繞的山頂上最容易形成霧凇,它也是飛機上常見的冰凍形式,在寒冷的天氣里泉水、河流、湖泊或池塘附近的蒸霧也可形成霧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