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

梅雨是初夏季節經常出現的一段持續時間較長的陰沉多雨天氣。主要分布于中國江淮流域經朝鮮半島南端到日本南部等地。每年6月中下旬至7月上半月之間持續。由于梅雨發生的時段,正是中國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中國人稱這種氣象為“梅雨”,這段時間也被稱為“梅雨季節”。梅雨季節里,空氣濕度大、氣溫高,衣物等容易發霉,所以也有人把梅雨稱為同音的“霉雨”。 梅雨季節過后,華中、華南、臺灣等地的天氣開始由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主導,正式進入炎熱的夏季。

一般是指初夏時節經常出現一段持續較長的陰沉多雨天氣的現象。主要分布于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臺灣、日本中南部、韓國南部等地,每年6月中下旬至7月上半月之間持續天陰有雨。 由于梅雨發生的時段,正是中國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中國人稱這種氣候現象為“梅雨”,這段時間也被稱為“梅雨季節”。梅雨季節里,空氣濕度大、氣溫高,衣物等容易發霉,所以也有人把梅雨稱為同音的“霉雨”。 梅雨季節過后,華中、華南、臺灣等地的天氣開始由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主導,正式進入炎熱的夏季。此時,器物易霉,故亦稱“霉雨”,簡稱“霉”;又值江南梅子黃熟之時,故亦稱“梅雨”或“黃梅雨”。在中國史籍中記載較多。如《初學記》引南朝梁元帝《纂要》“梅熟而雨曰梅雨”。唐柳宗元《梅雨》:“梅實迎時雨,蒼茫值晚春?!钡?。中國歷書上向有霉雨始、終日的記載:開始之日稱為“入霉”,結束之日稱為“出霉”。芒種后第一個丙日入霉,小暑后第一個未日出霉。入霉總在6月6~15日之間,出霉總在7月8~19日之間,中國東部有一個雨期較長、雨量比較集中的明顯雨季,由大體上呈東西向的主要雨帶南北位移所造成,是東亞大氣環流在春夏之交季節轉變其間的特有現象。6月中旬以后,雨帶維持在江淮流域,就是梅雨。雨帶停留時間稱為“梅雨季節”,梅雨季節開始的一天稱為“入梅”,結束的一天稱為“出梅”。



1、在亞洲的高緯度地區對流層中部有阻塞高壓或穩定的高壓脊,大氣環流相對穩定少變;
2、中緯度地區西風環流平直,頻繁的短波活動為江淮地區提供冷空氣條件;
3、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有一次明顯西伸北跳過程,500hPa副高脊線穩定在北緯20度至25度之間,暖濕氣流從副高邊緣輸送到江淮流域。在這種環流條件下,梅雨鋒徘徊于江淮流域,并常常伴有西南渦和切變線,在梅雨鋒上中尺度系統活躍。不僅維持了梅雨期連續性降水,而且為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氣。梅雨鋒暴雨是不同尺度環流系統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一種特定地區的特殊天氣,大氣環流的變異性,導致各年梅雨期開始有遲有早,梅雨持續時間有長有短,有的年份,梅雨鋒特別活躍,暴雨頻繁,造成洪澇災害。有的年份,梅雨鋒不明顯,出現“空梅”,形成干旱天氣。有的年份,會出現梅雨帶北移后又返回江淮流域再度維持相對穩定的現象,習慣上稱“倒黃梅”。江淮流域梅雨結束后,雨帶移至華北地區,江淮流域進入高溫少雨天氣。

在110E以東的中國東部地區,在汛期從5月中旬起到6月上旬,主要雨帶擺動在南嶺山脈和南嶺以南地區。在個別年份,雖然在某一段時間內移到南嶺以北地區,但是從一個候(五天為一候)或一個旬的多年平均情況來看,它往往是維持在28N,29N以南。這個時期就稱為"江南雨季"或"華南前汛期"。6月中下旬,主要雨帶北移到29N-33N范圍內(即西自中國宜昌,東經長江口,然后越海到日本;南起中國兩湖盆地北至淮河南岸),穩定少動。這時南嶺以南地區已處在雨帶之外,陰雨天氣結束;而長江中下游地區告別了風和日麗的初夏,迎來了陰雨綿綿的季節,大雨、暴雨時而出現,一直維持到7月上旬,這就是長江中下游著名的梅雨季節。7月中旬開始,雨帶再次北移,到了33N以北地區。先后在黃河、淮河流域以及華北、東北等地停滯、徘徊,造成一次又一次強降雨過程,分別稱為"黃淮雨季"、"華北雨季"此時,長江中下游梅雨結束,驕陽高掛,進入了炎熱的盛夏季節。這種天氣一直要維持到8月下旬,然后雨帶才隨著冷空氣的逐漸活躍而快速南撤,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使雨帶一直退到華南沿海地區。雨帶的這種規律性變化,說明長江中下游的梅雨并不是孤立的、局部的天氣氣候現象,而是中國東部地區主要雨季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主要雨帶向北移動過程中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停滯的反映。

1、正常梅雨:
長江中下游地區正常的梅雨約在6月中旬開始,7月中旬結束,也就是出現在"芒種"和"夏至"兩個節氣內。梅雨期長約20-30天,雨量在200-400毫米之間。"小暑"前后起,主要降雨帶就北移到黃(河)、淮(河)流域,進而移到山東和華北一帶。長江流域由陰雨綿綿、高溫高濕的天氣開始轉為晴朗炎熱的盛夏。據統計,這種正常梅雨,大約占總數的一半左右。
2、早梅雨:
有的年份,梅雨開始的很早,在5月底6月初就會突然到來。在氣象上,通常把"芒種"以前開始的梅雨,統稱為"早梅雨"。早梅雨會帶來一些反常的現象。例如,由于在梅雨剛剛開始的一段時間內,靠近地面的大氣層里,從北方南下的冷空氣還是很頻繁的,因此,陰雨開始之后,氣溫還比較低,甚至有冷颼颼的感覺,農諺說:"吃了端午棕,還要凍三凍"就是這個意思;同時也沒有明顯的潮濕現象。長江中下游部分地區的農民,把這一段溫度比較低的黃梅雨稱為"冷水黃梅"。以后,隨著陰雨維持時間的延長、暖濕空氣加強,溫度會逐漸上升,濕度不斷增大,梅雨固有的特征也就越來越明顯了。早梅雨的出現機會,大致上是十年一遇。這種早梅雨往往呈現兩種情形。一種是開始早,結束遲,甚至拖到7月下旬才結束,雨期長達四、五十天,個別年份長達二個月。另一種是開始早,結束也早,到6月下旬,長江中下游地區就進入了盛夏,由于盛夏提前到來,常常造成長江中下游地區不同程度的伏旱。
3、遲梅雨:
同早梅雨相反的是姍姍來遲的梅雨,在氣象上通常把6月下旬以后開始的梅雨稱為遲梅雨。遲梅雨的出現機會比早梅雨多。由于遲梅雨開始時節氣已經比較晚,暖濕空氣一旦北上,其勢力很強,同時,太陽輻射也比較強,空氣受熱后,容易出現激烈的對流,因而遲梅雨常常多雷雨陣雨天氣。人們也把這種黃梅雨稱為"陣頭黃梅"。遲梅雨的持續時間一般不長,平均只有半個月左右。不過,這種梅雨的降雨量有時卻相當集中。

1954年我國江淮流域出現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這次大水,就是由持續時間特別長的梅雨造成的。 這一年,長江中下游的梅雨開始之前的5月下半月春雨已經很多,梅雨又來得很早,6月初就開始了。天氣一直陰雨連綿,并且不時有大雨、暴雨出現,維持的時間特別長,直到八月初才"出梅"。當陰雨結束轉入盛夏天氣時、已經臨近"立秋"了。這一年整個梅雨期長達兩個月,連同五月份的春雨,則達到兩個半月以上。進入"小暑"、"大暑"以后,長江中下游本來應該是晴朗炎熱的"伏天"了,卻一直是陰云密布難見太陽,瓢潑的大雨不時傾泄到地面上來,不少地區洪水滾滾、"寒氣"襲人。這一年長江中下游地區5月-7月三個月的雨量,一般都達到800-1000毫米,接近該地區正常年份全年的雨量;部分地區,雨量多達1500-2000毫米,相當于同一地區一年半的雨量,導致洪水泛濫成災。我們國家地域遼闊,局部洪澇經常發生。有的可能是由于臺風雨引起的,有的可能是別的天氣系統接連帶來的幾次暴雨造成的,但它們的持續時間不長,洪水退去比較快,影響范圍也比較小。象1954年這樣,陰雨時間達到二個多月之久,造成長江流域全流域性洪水的現象,是極為罕見的。這種罕見的大水、常常是與異常梅雨聯系在一起的。像1998年的大水,也是特別長的梅雨所造成的。
5、"短梅"和"空梅":
同特別長的梅雨完全相反的是,有些年份梅雨非常不明顯,它象來去匆匆的過客,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停留十來天以后,就急急忙忙地向北去了。而且這段時間里雨量也不大,難得有一、二次大雨。這種情況稱為"短梅"。更有甚者,有些年份從初夏開始,長江流域一直沒有出現連續的陰雨天氣。多數日子是白天晴朗暖和,早晚非常涼爽,出現了"黃梅時節燥松松"的天氣。本來在梅雨時節經常要出現的衣服發霉現象,也幾乎沒有發生。這段涼爽的天氣一過。接著就轉入了盛夏。這樣的年份稱為"空梅"。"短悔"和"空梅"的出現機會,平均為十年中l-2次。"短梅"和"空梅"的年份,常常有伏旱發生,有些年份還可以造成大旱。
6、倒黃梅:
有些年份,長江中下游地區黃梅天似乎已經過去,天氣轉晴,溫度升高,出現盛夏的特征??墒?,幾天以后,又重新出現悶熱潮濕的雷雨、陣雨天氣,并且維持相當一段時期。這種情況就好像黃梅天在走回頭路,重返長江中下游,所以稱為"倒黃梅"。"小暑一聲雷,黃梅倒轉來"。這是長江中下游地區廣為流傳的一句天氣諺語。它的意思是說,在梅雨過去以后,如果"小暑"出現打雷,則梅雨又會倒轉過來。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梅雨結束之后,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天氣,通常是越來越穩定的,而雷雨卻是天氣不穩定的象征。況且時至"小暑",通常冷空氣已不再影響長江流域,而雷雨的出現常常和北方小股冷空氣南下有關,這種冷空氣的南下,有利于雨帶在長江中下游重新建立。當然,"倒黃梅"并不一定在小暑日打雷以后出現。一般說來,"倒黃梅"維持的時間不長,短則一周左右,長則十天半月。但是在"倒黃梅"期間,由于多雷雨陣雨,雨量往往相當集中,這是需要注意的。由于"倒黃梅"屬于梅雨的一種,它在結束之后,通常都轉為晴熱的天氣。
從上面所介紹的各種梅雨中,可以看到,通常被人們視為大同小異的黃梅雨,實際上是多種多樣的,它們之間的差別,有時還是相當懸殊的。以"入梅"來說,最早的在5月26日,最遲的在7月9日;"出梅"最早的在6月16日,最遲的在8月2日,相差均可達到一個半月。梅雨最長的年份持續兩個多月,可以引起罕見的大水,而短的年份僅僅幾天,還有的甚至出現"空梅",帶來嚴重的干旱。可見,梅雨是一種復雜的天氣氣候現象,它遠不是象農歷歷本上所定的"入梅"、"出梅"那樣簡單。相對正常梅雨而言,"早梅"、"遲梅"、"特別長的梅雨"、"空梅"以及嚴重的"倒黃梅",都屬于異常梅雨。

這條雨帶在短時間里也往往有比較小的南北擺動。當冷空氣加強時,它稍微南移;當暖空氣加強時,它又重新北抬。當這條狹窄的雨帶在南北方向做小幅度擺動時,雨帶附近的地區就會出現時晴時雨的天氣。在這條雨帶上,還不時有一個個降雨強度比較大的中心出現。在降雨中心經過的地區,常常會出現一次次大雨或暴雨。實際上,這條降雨帶也就是冷暖空氣前鋒所形成的交界面--即氣象廣播中通常說的"鋒面"的產物。不過,這種鋒面與一般的鋒面有許多不同之處。第一,這種鋒面特別穩定。它不僅不象"冷鋒"、"暖鋒"那樣有明顯的移動,而且與一般的"靜止鋒"也不同。通常,"靜止鋒"在一個地區只能停留一、二天,多則三、四天。但是,梅雨鋒在長江流域活動的時期,卻正是東亞廣大地區大氣運動發生兩次跳躍性變化之間的一段時期,在這段時期內,冷暖空氣長時間相遇在長江中下游,并且雙方勢均力敵,各不相讓,處于拉鋸狀態。致使這條鋒面及其降雨帶在相當長的時期內特別穩定,從而給長江中下游帶來了持續的陰雨天氣;第二,梅雨鋒的南北兩側冷暖空氣性質上的差異,主要表現在空氣的濕度上,即南邊來自海洋上的空氣濕度較大,與北邊的干冷空氣迥然不同。而鋒面兩側空氣在溫度方面的差異,要比其他季節的鋒面小得多,冷空氣過境之后,沒有明顯的降溫;第三,它的降雨區在南北方向上很狹窄,不象冬春季節的鋒面那樣有十分寬廣的雨區。但其降水強度,卻要比別的季節強烈得多。由于這些特點是梅雨期間所特有的,因此,氣象界把這條鋒面稱為"梅雨鋒",在專業的術語上稱為"準靜止峰"。

梅雨期主要受到梅雨峰面系統的影響,有時大量降雨,有時雨量很少,有時降雨時間很短暫,有時連續多日。事實上,梅雨期有時會有二個峰面系統先后連續影響臺灣地區,致使連續陰雨的天數相對增長。當一道鋒面過后、另一道鋒面抵達之前,會有幾天晴朗天氣,但持續的時間長久或短暫都不一樣,有時鋒面接二連三而來,幾乎無晴朗的日子可言,有時又相隔甚久,晴朗多日。在每年的梅雨期內,平均有四至五個梅雨鋒面系統影響臺灣地區。由于受到鋒面系統的影響,臺灣地區梅雨期內的平均降雨量為450至500公厘,為每年年平均雨量的四分之一。臺灣地區每年梅雨期的降雨有很大的差異,可見梅雨在臺灣地區是非常不穩定、變動甚大的天氣現象,所以不必特別強調梅雨期的長短與雨日的久暫,而應注意梅雨鋒面系統所伴隨的豪雨。臺灣地區除東北部之外,其他地區多屬于冬季乾燥的氣候類型,春季若無適當的降雨,干旱現象便會隨即發生。臺灣地區梅雨期內平均為雨量為450至500公厘,約占年雨量的四分之一,為大自然解除春季旱象最有效的方式。即使春季有正常的降雨量,但若該年梅雨不顯,即為干梅或空梅,則可能發生缺水甚至乾旱現象。好是梅雨期,若出現連續的陰雨天氣,不僅會影響收割,也會使顆粒脫落發芽,對其他作物也會造成損害,對農業而言,連續陰雨正是一項災變天氣,若有豪雨發生則災情更加劇烈。近年來,臺灣已漸由農工并重發展成為工商并重,由于工商發達、經濟繁榮、民生富裕,劇烈天氣導致的災害損失也隨之增大。根據中央氣象局近12年(1985至1996年)來的統計分析,臺灣地區因為氣象災害所造成的直接損失平均一年可達新臺幣185億元,其中由梅雨造成的災情即占16%,平均每年約達新臺幣30億元。

"春水鋪,夏水枯","鋪"是指雨水較常年偏多。諺語說明,如果春季雨水偏多,到了夏季、梅雨量少了,易出現干旱。它和"發盡桃花水,必是旱黃梅"一樣,都是用春季的雨水來預測梅雨的。"行得春風,必有夏雨",春風,是指偏東方向的風(東南風居多),夏雨是指梅雨。諺語意思是說,春季偏東風較多的年份,則夏季梅雨一般也較多。
"小滿不滿,黃梅不管",它指明小滿與芒種節氣之間,雨水存在著正相關,即如果小滿節氣雨水偏少,則意味著芒種節氣雨水也將偏少,或黃梅偏遲。這是因為小滿節氣正值春夏之交,如果這個時期雨水偏少,反映了副高勢力較弱,位置偏南,到了芒種節氣,副高勢力一般也不會很快增強,即使有一定強度,它北緣的西南氣流也不會伸向長江下游-帶,所以芒種節氣長江下游地區雨水也將偏少。長江下游一帶也把小滿節氣里的降水稱"旱黃梅",芒種節氣的降水稱"正黃梅",夏至節氣的降水稱為"甜黃梅"。因此,芒種雨水偏少或梅雨開始偏晚(到夏至節氣才開始),都稱為"黃梅不管"。以上這些群眾看天經驗,經當地氣象資料驗認,準確率均有70%到80%。換句話說,預報十次,將有七、八次正確。這說明,關于梅雨的諺語是可信的。
初夏江淮流域一帶經常出現一段持續較長的陰沉多雨天氣。此時,器物易霉,故亦稱“霉雨”,簡稱“霉”;又值江南梅子黃熟之時,故亦稱“梅雨”或“黃梅雨”。在中國史籍中記載較多。如《初學記》引南朝梁元帝《纂要》“梅熟而雨曰梅雨”。唐柳宗元《梅雨》:“梅實迎時雨,蒼茫值晚春。”等。中國歷書上向有霉雨始、終日的記載:開始之日稱為“入霉”,結束之日稱為“出霉”。芒種后第一個丙日入霉,小暑后第一個未日出霉。入霉總在6月6~15日之間,出霉總在7月8~19日之間,中國東部有一個雨期較長、雨量比較集中的明顯雨季,由大體上呈東西向的主要雨帶南北位移所造成,是東亞大氣環流在春夏之交季節轉變其間的特有現象。6月中旬以后,雨帶維持在江淮流域,就是梅雨。雨帶停留時間稱為“梅雨季節”,梅雨季節開始的一天稱為“入梅”,結束的一天稱為“出梅”。

疾病一:拉肚子潮濕天氣腸胃易“鬧事”梅雨季節東西特別容易發霉,特別是中下旬梅雨季,連綿陰雨易使花生、玉米、谷類等食物發生霉變,人不小心吃了,很容易發生食物中毒。多家大醫院往年梅雨季節的門診情況都顯示,梅雨季節胃腸道腹瀉患者都會猛增。同時,最近醫院消化科門診上很多病人都說自己食欲差,吃東西后胃脹胃痛,甚至便秘、拉肚子,而且平時疲倦乏力、易怒、焦慮,睡眠質量低下,不僅熟睡時間短,還常常失眠多夢。蘇大附一院消化科博導陳衛昌教授介紹說,這是患上了功能性胃腸病。 平時這群人本來就因為工作壓力大而有輕度的焦慮或者抑郁,在潮濕悶熱的天氣刺激下,由于休息不好,分泌的激素就會紊亂,于是受大腦控制的腸胃等器官就“罷工”、“怠工”,身體出現各種各樣的伴隨癥狀。陳衛昌教授介紹說,功能性胃腸病多發于工作壓力大的白領階層,例如公務員、高級推銷員、外企職員等等,而且女性是“高發人群”。醫生提醒,黃梅季節溫度高,濕氣重,但晝夜溫度仍存在一定差距,如果不注意保暖,稍不留意就會著涼。 此外,梅雨季節最適宜霉菌的生長繁殖,霉菌毒素可以引起人體急性中毒、慢性中毒和致畸、致癌,以及使體內遺傳物質發生突變等。在飲食上,市民要注意生熟食物分開,避免交叉感染,日常飲食一定要燒熟煮透,隔夜餐須回鍋加熱,冰箱里的食物不能存放太久。
疾病二:婦科病夏天做個婦檢很必要,在梅雨季節,各種常見婦科病也隨之悄悄而來。在這個時期,部分女性婦科疾病發病率是一年中最高的。原因是梅雨季節環境濕熱,霉菌會趁機入侵,大量繁衍。好多婦科疾病并無明顯癥狀,只有定期檢查才能及時發現和治療。蘇大附一院婦產科主任沈宗姬教授說,婦檢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宮頸疾病和婦科炎癥的早期發現和診治。女性不重視定期婦檢,也不去正規醫院接受正式的治療,往往會導致病情惡化。其實,不少婦科炎癥的發生還和平時的生活習慣有關系,有些平時不注意的小細節實際上會對女性的身體健康產生影響。對于不少女性來說,緊身牛仔褲是梅雨季的一個好選擇,干脆利落,又能顯身材。但是從健康角度看,穿過緊、不透氣的褲子是不可取的。褲子太緊或材料不透氣都會導致下體血液循環不暢,局部溫度升高,悶熱濕氣無法散發。醫生提醒,女性清洗內衣最好不要和其他衣物混放在洗衣機里混洗,梅雨季里少穿又厚又緊的牛仔褲或緊身褲,盡量穿棉質內衣;清洗后一定要曬干曬透;如果有婦科疾病征兆,要及時就醫、按醫囑用藥。值得注意的是,還有一些人嫌看病麻煩,得了婦科炎癥以后總習慣自己到藥店買點抗生素吃。蘇大附一院婦產科主任醫師陳友國說,這樣做的直接后果會使病菌產生耐藥性,導致真菌生長旺盛,使治療周期不斷延長,不斷增加藥品劑量,導致疾病得不到有效治療。

疾病四:情緒黃梅天別讓心情也一起發“霉”,梅雨季節,氣壓低,濕度大,天氣悶熱,這種特殊的氣候變化,會令人體的不適感增強,情緒煩躁,容易發脾氣甚至打架動手。昨天上午,趙先生到家旁邊的小店買日用品。趙先生看中了要買的東西,提出要挑一下。誰知,店主正目不轉睛地看電視上的足球比賽,心不在焉,嘴上應著,手里一連兩次拿錯東西?!澳隳懿荒苡命c心?”“我不用心?怎么是我弄不‘靈清’?你……”趙先生是一位高級工程師,平常里待人接物都挺斯文。這兩天不曉得怎么回事,這么一點點小事居然讓他火冒三丈。 在梅雨季節,這些人的情緒尤其要受到家人、朋友的重視。1、遭遇了急性或慢性的生活事件,例如失戀、家庭變故、失業、中高考失利等,而且事故發生后當事人很少對親朋好友傾訴、對外宣泄負面情緒;2、獨居人士,性格較內向自閉者;3、有嚴重軀體疾病、臥床不起者;4、有過抑郁病史者或出現產前、產后抑郁癥狀的婦女。醫生提醒蘇大附一院心理科主任陳文說,大家千萬要注意調節好自己的情緒,黃梅天別讓自己的心情也一起發“霉”了。減少在家上網看電視的時間,多增加與好友的見面或電話聯系。給自己營造舒適的環境,放一些自己喜歡的音樂、穿上明亮色彩的衣服、泡個舒服的澡、看本好書等。注意室內空氣的流通,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多喝綠茶和白開水。當感覺情緒不佳時,要給自己減輕工作壓力。多注意身邊家人、朋友的情緒,及時給予關心和幫助,癥狀嚴重的,應該送到醫院就診。
疾病五:皮膚病忽晴忽雨容易“癢癢”悶熱的天氣,會讓許多市民感覺不適。尤其對皮膚瘙癢患者來說,悶熱潮濕會使患者心情更加煩躁,甚至誘發和加重皮膚病?!敖洺S谢颊哒f自己一心煩就會身上發癢?!碧K大附二院皮膚科主任施辛說,在門診上,這類皮膚病患者經常會碰到,例如:白癜風、皮炎濕疹等皮膚疾病。夏季是濕疹高發期,濕疹的發病原因有幾個:連續的陰雨天氣,空氣濕度大,空氣中飄浮物、污染物和致敏物多,容易附著在皮膚上;潮濕天氣容易造成家中器具發霉,霉菌也是致敏因素之一;很多人喜歡每次洗澡時使用沐浴露等洗護用品,而這些洗護用品或多或少都含有化學物質,可能致使敏感的皮膚出現病癥;此外,由于天氣比較悶熱,人們的心情容易煩躁,從而引起免疫功能的不穩定,造成以往有濕疹病史的人容易復發、病情加重。醫生提醒預防濕疹,防止霉菌搗亂,首先是保持工作、生活環境的濕度不要過高,如果濕度過高,可通過除濕機進行除濕,減少致敏物和霉菌的產生。其次是如果沒有從事激烈運動或者重體力勞動,人們一般用溫水洗澡便可,不要過于頻繁地使用洗護用品,減少致敏可能。最后是要保持心情愉快,飲食上少吃辛辣刺激、易致敏的食物,有充足的睡眠,增強免疫功能。如果得了濕疹,施辛說應當注意皮膚清潔衛生,避免再刺激,切記不可搔抓、用熱水燙、肥皂洗以及涂刺激性強的外用藥?;颊邞摷皶r到正規醫院進行治療,以免病情加重。同時為了確保治療的科學性和長久效果,千萬注意不要自己做主使用藥物,應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治療。

《賀鑄·橫塘路·凌波不過橫塘路》
凌波不過橫塘路,但目送,芳塵去。錦瑟年華誰與度?月臺花榭,瑣窗朱戶,只有春知處。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筆新題斷腸句。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品評:賀鑄的美稱“賀梅子”就是由這首詞的末句引來的。據周紫芝《竹坡詩話》載:“賀方回嘗作《青玉案》詞,有‘梅子黃時雨’之句,人皆服其工,士大夫謂之賀梅子。”可見這首詞影響之大。劉熙載云:“賀方回《青玉案》詞收四句云:‘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湮淳浜锰幦凇噯枴浜羝?,及與上‘一川’二句并用耳?!惫P者認為,“試問”一句的好處還在一個“閑”字?!伴e愁”,即不是離愁,不是窮愁。也正因為“閑”,所以才漫無目的,漫無邊際,飄飄渺渺,捉摸不定,卻又無處不在,無時不有。這種若有若無,似真還幻的形象,只有那“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差堪比擬。作者妙筆一點,用博喻的修辭手法將無形變有形,將抽象變形象,變無可捉摸為有形有質,顯示了超人的藝術才華和高超的藝術表現力。宋·羅大經云:“以三者比愁之多,尤為新奇,兼興中有比,意味更長?!鼻濉ね?運說:“一句一月,非一時也。”都是贊嘆末句之妙。
《趙師秀·有約》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
品評:我國初夏季節的江淮流域,每每有一段較長的陰雨天氣,時值梅子初熟, 因稱梅雨天。李時珍《本草綱目》說,梅雨又稱霉雨,因為這雨沾在衣服上,易生黑霉。這首詩寫一個梅雨之夜,約客對棋,而客人卻失約時的期待心情。由于久候無聊,便不自覺地拿起了棋子敲著棋盤,這時,燈芯燃得過久,也恰巧落下。這是動作。而屋外綿綿不絕的雨聲、蛙聲和屋內斷斷續續的敲棋聲又互相應和。這是音響。在這動作與音響之中,主人寂寞的心情便準確地透露了出來。
《曾幾·三衢道中》
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
品評:既是梅子黃熟時一般為連綿的陰雨天氣,為什么詩人又說“梅子黃時日日晴”呢?這是由事物的特殊性決定的。黃梅雨并不是年年在同一時間出現,有時提前,有時延遲。詩人所述的這一現象,就是一種反常現象。由于以往梅子黃熟時,通常是連綿的陰雨,而這次卻天天都是晴天,所以詩人才抒發出自己非常愉快的心情。
《杜甫·梅雨》
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黃梅。湛湛長江去,冥冥細雨來。茅茨疏易濕,云霧密難開。竟日蛟龍喜,盤渦與岸?。
品評:此詩描寫蜀中四月梅雨季節情景,壯美與纖麗互見,宏觀與微觀俱陳。細雨迷?鰨?芪砟芽??核??埃?慌珊潑歟?餼匙忱?O?值潰菏舫啥幾??鷗Σ氛?淶亍0彩分?遙?菩?詒蓯瘢?蚨ǔ啥嘉?暇??滴唇?ぁ
《柳宗元·梅雨》
梅實迎時雨,蒼茫值晚春。愁深楚猿夜,夢斷越雞晨。海霧連南極,江云暗北津。素衣今盡化,非為帝京塵。
《陸游·梅雨初霽》
梅雨忽已過,松風來颯然。吟多錦囊富,影瘦角巾偏。客祝加餐飯,兒憂少睡眠。
《楊無咎·疏疏數點黃梅雨》
疏疏數點黃梅雨。殊方又逢重五。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風物依然荊楚。衫裁艾虎。更釵鳧朱符,臂纏紅縷。撲粉香綿,喚風綾扇小窗午。沈湘人去已遠,勸君休對酒,感時懷古。慢囀鶯喉,輕敲象板,勝讀離騷章句。荷香暗度。漸引入陶陶,醉鄉深處。臥聽江頭,畫船喧疊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