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南后北
宋朝建國,所統治的地方只有黃河、淮河流域一帶,宋朝北面有北漢和契丹,西面有后蜀,南面有南唐、吳越、荊南、湖南、南漢各國,每一個國家都有獨立的勢力,而且他們也都在窺視宋朝的態度。在此虎視眈眈的情況下,使宋朝不能高枕無憂,必須把這些小國或外族,消滅或制服,才能完成天下的統一,奠立宋朝國基。
在一個大雪紛飛的夜晚,趙匡胤與宰相趙普進行了一場意義重大的對話。
趙普問道:“夜深天冷的,陛下為什么還出來?”
趙匡胤:“我睡不著呵!一榻之外,都是別人家的天下,所以特地來見見你。”
趙普:“陛下是否覺得自己的天下過于狹小?南征北伐,一統天下,現在是極好的時機,不知陛下在進軍方向問題上是怎樣考慮的。”
趙匡胤故意說:“我想先攻打北漢國都太原。”
趙普默良久之后,說:“這我就不明白了。”
趙匡胤問:“為什么?”
趙普分析道:北漢有契丹為后援,攻之有害無利,即使滅亡了北漢,又要獨自承擔契丹的強大壓力,倒不如先保存北漢,以為阻隔契丹的屏蔽,集中力量翦滅南方各國,然后再專力北方。
趙普的話,使趙匡胤最后確定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難”的戰略方針,這件事,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雪夜定策”。
(二)最初的征服
宋太祖登基不久,湖南的周行逢病死,其子周保權是個十一歲的小娃娃,繼位之后,其屬下“衡州刺史”張文表反叛,也想割據一方。由此,宋朝打著“救援”的旗號,要借道荊南(南平)。師行一半,張文表已經被殺,宋軍仍強行前驅,派出一股奇軍直驅江陵,南平嗣主高繼沖知道大勢已去,只得舉族“入朝”,獻出高家割據數十年的三州十七縣。不久,宋軍一路橫進,攻克潭州(今湖南長沙),進圍朗州(今湖南常德),最終把先前向宋朝求救的周保權也生俘,盡取湖南十四州土地。至此,荊湖之地全入宋土,成為宋朝一個大糧倉,從物質上保障了宋軍下一步軍事目標。
(三)平定后蜀
乾德二年(964年)十一月初二,趙匡胤發兵5萬(一說6萬),分兩路攻蜀:令王全斌、崔彥進為西川行管鳳州路正、副都部署,王仁贍為都監,率北路步騎3萬出風州(今陜西鳳縣東北),沿嘉陵江南下;令劉光義為歸州路副都部署,曹彬為都監,率東路步騎2萬出歸州(今湖北秭歸),溯江而上。兩路分進合擊,直指成都。趙匡胤利用蜀降將趙彥韜提供的情報,針對巴蜀有嘉陵江、長江直貫南北、東西的地形特點和蜀軍防務上兵力不足的弱點,采取東、北兩路沿長江、嘉陵江分進合擊的部署。劉光義在夔州,針對蜀軍鎖江設防,水強陸弱的情況,適時舍舟登岸,先奪取兩岸,然后水陸配合,一舉突破蜀軍利用浮梁所組織的防御要點,接著沿長江長驅直入。北路主將王全斌善于迂回、夾擊,避堅擊瑕,迅速地攻占利州。又用奇兵出至敵后,因而能較快地突破劍閣險隘,在東路軍的配合下直逼成都。乾德三年正月初七,孟昶見大勢已去,舉城降,后蜀亡。
(四)北征失敗
開寶二年九月,宋太祖派李繼勛率兵攻北漢,因契丹軍來援,無功而返。十月太祖親征北漢。宋軍筑長連城圍攻太原,北漢大將劉繼業(即楊業,楊老令公)出城犯宋東西砦,敗還,遼軍分兩路援救北漢,一路自石嶺關入,為宋軍敗于陽曲。后來,太原城水災,城中驚恐,大臣郭無欲謀降宋,被殺,契丹再派兵馳援北漢,太原得以保住。宋軍則因屯兵太原城下,久攻不克,損兵折將,又因暑雨,士卒多病,遂班師。北漢盡得未所棄軍儲,共計粟三萬石,茶、絹各數萬,總計太祖共在開寶元年、二年,及九年三次攻打北漢,均因遼軍來援,頓兵太原城,久攻不克而還。
(五)攻取南漢
在當年,南漢以廣州為中心,割據嶺南兩廣地區達60年之久。北宋平定后蜀后,潘美等宋將就曾攻取了南漢的郴州,形成了良好的進攻態勢。
這一年,潘美等接到宋太祖滅亡南漢的指示后,很快就攻陷了賀州,隨之連克昭、杜、連、韶4州,大敗南漢軍10余萬于蓮花峰下。至次年2月,即攻克廣州,南漢滅亡。
南漢滅亡之后,南方剩下的最后3個割據政權個個自危,震恐異常。勢力最強大的南唐皇帝李煜這時也不得不主動要求取消國號,放棄皇帝的稱號,改稱“江南國主”。另外兩個割據政權吳越和漳泉早就上表稱臣,接受宋朝的官職。
(六)征服江南
開寶四年(971)二月,宋滅南漢之后,從北、西、南三面對南唐形成戰略包圍。宋太祖志在統一江南,認為“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絕不允許南唐存在下去。經過3年的準備,開寶七年(974年)十月,宋太祖令曹彬為統帥、潘美為都監,率水、步、騎兵在采石一線強行渡江,進圍金陵;同時令吳越國主錢俶統率吳越軍5萬,由宋將丁德裕監軍,從東面攻取長州,然后會師金陵;令王明為西路軍,向武昌方向進擊,牽制屯駐在江西的南唐軍隊,使其無法東下援救金陵。
十一月中旬,宋軍依照樊若水的圖示在采石用預先造好的戰艦架設浮橋獲得成功,其主力部隊通過浮橋,順利跨過了長江天險,大敗南唐水陸兵10余萬于秦淮,直逼金陵城下。與此同時,錢俶率兵攻克了長州、江陰、潤州,形成了對金陵的外線包圍,金陵成了一座孤城。
十一月二十七日,在李煜仍不投降的情況下,宋軍發起總攻,金陵城破,李煜做了俘虜。
滅南唐是宋太祖統一南方的最后一仗,也是當時最大的一次江河作戰。這次戰爭中的“浮橋渡江”、“圍城打援”,是宋太祖戰略部署中的得意之舉,也是古代戰爭史上的創舉。
宋太祖改革制度
宋太祖是個十分有志氣的皇帝,公元的一天早晨,文武大臣都一個個匯報自己的工作,接著退到殿外。走到最后的是后周老宰相范質,他現在仍是宰相。當范質快要走出殿門時,送太祖突然傳話,
范老愛卿,請稍稍留步,朕有一事與你相商。
聽到傳話,范質轉過身走回到殿上,重新坐到自己的宰相之座。
原來,在中國古代宰相的地位是很高的,可以和皇帝坐著說話。人們常說宰相是一人之下,萬民之上的官兒,就是皇帝對宰相也是很尊重,也得讓禮三分。因此在上朝君臣議事的時候,宰相是可以坐著跟皇帝說話,而其他官員只能夠站著。
范質坐下來以后,宋太祖遞給他一份大臣匯報的奏折,范愛卿,你看這事如何解決才好?范質接過奏折仔細地看了起來。這時宋太祖從龍椅上站了起來,向后宮走去。宰相范質看完奏折后,心里已經想好解決的方法,可是,左等不見皇帝出來,右等也不見皇帝出來,范質實在等不住了,就起身去找皇帝。這時,宋太祖走了出來,范質連忙坐下,可是回頭一看,椅子沒有了。原來,趁范質起身不注意時,身邊的侍衛悄悄把椅子拿走了。
范質不知道如何是好,只得站著和宋太祖說話。以后在上朝,宰相也和其他大臣一樣只能站著和皇帝說話,這一制度后來被各朝所沿用。這說明了宋太祖胸懷大志,要獨攬大權。
太祖故事三則
趙匡胤器量寬宏,不以殺戮服人。
有一次,他設宴招待群臣。其中有一個翰林學士,名叫王著,原是后周的臣子,這時喝醉了酒,思念故主,當眾喧嘩起來。群臣大驚,都為他捏一把汗。太祖卻毫不怪罪,命人將他扶出去休息。王著不肯出去,掩在屏風后面大聲痛哭,好容易才被左右攙扶出去。第二天,有人上奏說王著當眾大哭,思念周世宗,應當嚴懲。太祖說:“他喝醉了。在世宗時,我和他同朝為臣,熟悉他的脾氣。他一個書生,哭哭故主,也不會出什么大問題,讓他去吧。”
還有一次,趙匡胤乘駕出宮。經過大溪橋時,突然飛來一支冷箭,射中黃龍旗。禁衛軍都大驚失色,太祖卻拍著胸膛說:“謝謝他教我箭法。”不準禁衛去搜捕射箭者。以后果然也就沒事了。
又有一次,宋太祖半夜起來,非常想吃羊肝,可是猶豫了半天不肯下令。左右問他:“皇上有什么事就盡管吩咐吧,我們一定照辦!”太祖回答說:“我若說了,每日必有一只羊被殺!”
宋朝建國,所統治的地方只有黃河、淮河流域一帶,宋朝北面有北漢和契丹,西面有后蜀,南面有南唐、吳越、荊南、湖南、南漢各國,每一個國家都有獨立的勢力,而且他們也都在窺視宋朝的態度。在此虎視眈眈的情況下,使宋朝不能高枕無憂,必須把這些小國或外族,消滅或制服,才能完成天下的統一,奠立宋朝國基。
在一個大雪紛飛的夜晚,趙匡胤與宰相趙普進行了一場意義重大的對話。
趙普問道:“夜深天冷的,陛下為什么還出來?”
趙匡胤:“我睡不著呵!一榻之外,都是別人家的天下,所以特地來見見你。”
趙普:“陛下是否覺得自己的天下過于狹小?南征北伐,一統天下,現在是極好的時機,不知陛下在進軍方向問題上是怎樣考慮的。”
趙匡胤故意說:“我想先攻打北漢國都太原。”
趙普默良久之后,說:“這我就不明白了。”
趙匡胤問:“為什么?”
趙普分析道:北漢有契丹為后援,攻之有害無利,即使滅亡了北漢,又要獨自承擔契丹的強大壓力,倒不如先保存北漢,以為阻隔契丹的屏蔽,集中力量翦滅南方各國,然后再專力北方。
趙普的話,使趙匡胤最后確定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難”的戰略方針,這件事,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雪夜定策”。
(二)最初的征服
宋太祖登基不久,湖南的周行逢病死,其子周保權是個十一歲的小娃娃,繼位之后,其屬下“衡州刺史”張文表反叛,也想割據一方。由此,宋朝打著“救援”的旗號,要借道荊南(南平)。師行一半,張文表已經被殺,宋軍仍強行前驅,派出一股奇軍直驅江陵,南平嗣主高繼沖知道大勢已去,只得舉族“入朝”,獻出高家割據數十年的三州十七縣。不久,宋軍一路橫進,攻克潭州(今湖南長沙),進圍朗州(今湖南常德),最終把先前向宋朝求救的周保權也生俘,盡取湖南十四州土地。至此,荊湖之地全入宋土,成為宋朝一個大糧倉,從物質上保障了宋軍下一步軍事目標。
(三)平定后蜀
乾德二年(964年)十一月初二,趙匡胤發兵5萬(一說6萬),分兩路攻蜀:令王全斌、崔彥進為西川行管鳳州路正、副都部署,王仁贍為都監,率北路步騎3萬出風州(今陜西鳳縣東北),沿嘉陵江南下;令劉光義為歸州路副都部署,曹彬為都監,率東路步騎2萬出歸州(今湖北秭歸),溯江而上。兩路分進合擊,直指成都。趙匡胤利用蜀降將趙彥韜提供的情報,針對巴蜀有嘉陵江、長江直貫南北、東西的地形特點和蜀軍防務上兵力不足的弱點,采取東、北兩路沿長江、嘉陵江分進合擊的部署。劉光義在夔州,針對蜀軍鎖江設防,水強陸弱的情況,適時舍舟登岸,先奪取兩岸,然后水陸配合,一舉突破蜀軍利用浮梁所組織的防御要點,接著沿長江長驅直入。北路主將王全斌善于迂回、夾擊,避堅擊瑕,迅速地攻占利州。又用奇兵出至敵后,因而能較快地突破劍閣險隘,在東路軍的配合下直逼成都。乾德三年正月初七,孟昶見大勢已去,舉城降,后蜀亡。
(四)北征失敗
開寶二年九月,宋太祖派李繼勛率兵攻北漢,因契丹軍來援,無功而返。十月太祖親征北漢。宋軍筑長連城圍攻太原,北漢大將劉繼業(即楊業,楊老令公)出城犯宋東西砦,敗還,遼軍分兩路援救北漢,一路自石嶺關入,為宋軍敗于陽曲。后來,太原城水災,城中驚恐,大臣郭無欲謀降宋,被殺,契丹再派兵馳援北漢,太原得以保住。宋軍則因屯兵太原城下,久攻不克,損兵折將,又因暑雨,士卒多病,遂班師。北漢盡得未所棄軍儲,共計粟三萬石,茶、絹各數萬,總計太祖共在開寶元年、二年,及九年三次攻打北漢,均因遼軍來援,頓兵太原城,久攻不克而還。
(五)攻取南漢
在當年,南漢以廣州為中心,割據嶺南兩廣地區達60年之久。北宋平定后蜀后,潘美等宋將就曾攻取了南漢的郴州,形成了良好的進攻態勢。
這一年,潘美等接到宋太祖滅亡南漢的指示后,很快就攻陷了賀州,隨之連克昭、杜、連、韶4州,大敗南漢軍10余萬于蓮花峰下。至次年2月,即攻克廣州,南漢滅亡。
南漢滅亡之后,南方剩下的最后3個割據政權個個自危,震恐異常。勢力最強大的南唐皇帝李煜這時也不得不主動要求取消國號,放棄皇帝的稱號,改稱“江南國主”。另外兩個割據政權吳越和漳泉早就上表稱臣,接受宋朝的官職。
(六)征服江南
開寶四年(971)二月,宋滅南漢之后,從北、西、南三面對南唐形成戰略包圍。宋太祖志在統一江南,認為“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絕不允許南唐存在下去。經過3年的準備,開寶七年(974年)十月,宋太祖令曹彬為統帥、潘美為都監,率水、步、騎兵在采石一線強行渡江,進圍金陵;同時令吳越國主錢俶統率吳越軍5萬,由宋將丁德裕監軍,從東面攻取長州,然后會師金陵;令王明為西路軍,向武昌方向進擊,牽制屯駐在江西的南唐軍隊,使其無法東下援救金陵。
十一月中旬,宋軍依照樊若水的圖示在采石用預先造好的戰艦架設浮橋獲得成功,其主力部隊通過浮橋,順利跨過了長江天險,大敗南唐水陸兵10余萬于秦淮,直逼金陵城下。與此同時,錢俶率兵攻克了長州、江陰、潤州,形成了對金陵的外線包圍,金陵成了一座孤城。
十一月二十七日,在李煜仍不投降的情況下,宋軍發起總攻,金陵城破,李煜做了俘虜。
滅南唐是宋太祖統一南方的最后一仗,也是當時最大的一次江河作戰。這次戰爭中的“浮橋渡江”、“圍城打援”,是宋太祖戰略部署中的得意之舉,也是古代戰爭史上的創舉。
宋太祖改革制度
宋太祖是個十分有志氣的皇帝,公元的一天早晨,文武大臣都一個個匯報自己的工作,接著退到殿外。走到最后的是后周老宰相范質,他現在仍是宰相。當范質快要走出殿門時,送太祖突然傳話,
范老愛卿,請稍稍留步,朕有一事與你相商。
聽到傳話,范質轉過身走回到殿上,重新坐到自己的宰相之座。
原來,在中國古代宰相的地位是很高的,可以和皇帝坐著說話。人們常說宰相是一人之下,萬民之上的官兒,就是皇帝對宰相也是很尊重,也得讓禮三分。因此在上朝君臣議事的時候,宰相是可以坐著跟皇帝說話,而其他官員只能夠站著。
范質坐下來以后,宋太祖遞給他一份大臣匯報的奏折,范愛卿,你看這事如何解決才好?范質接過奏折仔細地看了起來。這時宋太祖從龍椅上站了起來,向后宮走去。宰相范質看完奏折后,心里已經想好解決的方法,可是,左等不見皇帝出來,右等也不見皇帝出來,范質實在等不住了,就起身去找皇帝。這時,宋太祖走了出來,范質連忙坐下,可是回頭一看,椅子沒有了。原來,趁范質起身不注意時,身邊的侍衛悄悄把椅子拿走了。
范質不知道如何是好,只得站著和宋太祖說話。以后在上朝,宰相也和其他大臣一樣只能站著和皇帝說話,這一制度后來被各朝所沿用。這說明了宋太祖胸懷大志,要獨攬大權。
太祖故事三則
趙匡胤器量寬宏,不以殺戮服人。
有一次,他設宴招待群臣。其中有一個翰林學士,名叫王著,原是后周的臣子,這時喝醉了酒,思念故主,當眾喧嘩起來。群臣大驚,都為他捏一把汗。太祖卻毫不怪罪,命人將他扶出去休息。王著不肯出去,掩在屏風后面大聲痛哭,好容易才被左右攙扶出去。第二天,有人上奏說王著當眾大哭,思念周世宗,應當嚴懲。太祖說:“他喝醉了。在世宗時,我和他同朝為臣,熟悉他的脾氣。他一個書生,哭哭故主,也不會出什么大問題,讓他去吧。”
還有一次,趙匡胤乘駕出宮。經過大溪橋時,突然飛來一支冷箭,射中黃龍旗。禁衛軍都大驚失色,太祖卻拍著胸膛說:“謝謝他教我箭法。”不準禁衛去搜捕射箭者。以后果然也就沒事了。
又有一次,宋太祖半夜起來,非常想吃羊肝,可是猶豫了半天不肯下令。左右問他:“皇上有什么事就盡管吩咐吧,我們一定照辦!”太祖回答說:“我若說了,每日必有一只羊被殺!”
上一篇: 張以寧 | 下一篇: 趙希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