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曙(1908~1938)原名張恩襲,1908年9月18日出生在安徽歙縣。他從小受家鄉徽戲音樂的熏陶,8歲時已能操琴為徽戲伴奏。1927年中學畢業后,他考入上海藝術大學,曾參加田漢領導的“南國社”。次年他考入上海國立音樂學院,主修聲樂,兼學大提琴、鋼琴、琵琶和作曲。張曙在校學習期間已顯露出多方面才能,曾舉行過二胡獨奏音樂會。1930年他因參加進步活動被捕入獄,出獄以后,回國立音樂專科學校學習。
1933年,張曙加入中國共產黨。這一年,他與聶耳、任光等組織了左翼音樂團體“蘇聯之友社”音樂小組,研究探討了中國歌曲創作的發展道路,并積極投入社會上的革命音樂活動。抗日戰爭爆發后,張曙于1937年末與冼星海等人組織了“全國歌詠協會”,翌年與冼星海等共同參加了以郭沫若為領導的中國國民黨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在武漢積極開展抗日救亡歌詠活動。1938年12月,他隨第三廳遷往柏林,繼續堅持抗日救亡音樂活動。1938年12月24日,他在日本飛機轟炸中犧牲,當時年僅30歲。
張曙在短暫的一生中,創作歌曲200余首,現存80余首,其題材大多表現中國人民反侵略、反壓迫的斗爭精神,音調富有濃郁的民族風格。他的代表作有《保衛國土》、《丈夫去當兵》、《壯丁前線》、《日落西山》、《趕豺狼》、《洪波曲》等。他的創作和社會活動在我國音樂史上有一定影響。張曙在1933年以后寫了大量的抗日救亡歌曲,其中、《還我山河》、《洪波曲》、《丈夫去當兵》、《日落西山》、《打豺狼》有廣泛影響。在抗日歌詠運動中,他演唱的冼星海的歌曲《莫提起》、《茫茫的西伯利亞》以及他自己的作品,渾厚有力,真摯感人,給人留以深刻印象。
1940年9月3日,在重慶召開追悼張曙逝世的紀念會上,周恩來在講話中說:“……張曙先生和聶耳同為中國文化戰線上的兩員猛將………給全民的抗戰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這功績是永遠永遠不可磨滅的。”這是對張曙一生表現作出的結論和評價。
1933年,張曙加入中國共產黨。這一年,他與聶耳、任光等組織了左翼音樂團體“蘇聯之友社”音樂小組,研究探討了中國歌曲創作的發展道路,并積極投入社會上的革命音樂活動。抗日戰爭爆發后,張曙于1937年末與冼星海等人組織了“全國歌詠協會”,翌年與冼星海等共同參加了以郭沫若為領導的中國國民黨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在武漢積極開展抗日救亡歌詠活動。1938年12月,他隨第三廳遷往柏林,繼續堅持抗日救亡音樂活動。1938年12月24日,他在日本飛機轟炸中犧牲,當時年僅30歲。
張曙在短暫的一生中,創作歌曲200余首,現存80余首,其題材大多表現中國人民反侵略、反壓迫的斗爭精神,音調富有濃郁的民族風格。他的代表作有《保衛國土》、《丈夫去當兵》、《壯丁前線》、《日落西山》、《趕豺狼》、《洪波曲》等。他的創作和社會活動在我國音樂史上有一定影響。張曙在1933年以后寫了大量的抗日救亡歌曲,其中、《還我山河》、《洪波曲》、《丈夫去當兵》、《日落西山》、《打豺狼》有廣泛影響。在抗日歌詠運動中,他演唱的冼星海的歌曲《莫提起》、《茫茫的西伯利亞》以及他自己的作品,渾厚有力,真摯感人,給人留以深刻印象。
1940年9月3日,在重慶召開追悼張曙逝世的紀念會上,周恩來在講話中說:“……張曙先生和聶耳同為中國文化戰線上的兩員猛將………給全民的抗戰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這功績是永遠永遠不可磨滅的。”這是對張曙一生表現作出的結論和評價。
上一篇: 張桂 | 下一篇: 趙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