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92--1127),北宋末著名道士,字遵正(或說字嘉聞,又字道正),號“翛然子”。道教正一(天師)派第三十代天師。
宋徽宗賜號“虛靖先生”,武宗封其為“虛靖玄通弘悟真君”。
傳奇與史實:
九歲時繼承教位,為人沉默寡言。徽宗崇寧以后,共四次被召至東京,建醮內廷,賜號“虛靖先生”,視秩中散大夫,并賜昆玉所刻“陽平治都功印”等。
張繼先得宋徽宗恩寵,卻志在沖淡,喜在山中曠逸自怡,清靜修道,屢乞還山。作庵于上清宮后,為心齋坐忘之所,徽宗親書“靜通庵”賜之,有亭名“翛然”,并建靈寶、云錦、真懿三觀,改祖師祠為演法觀。據稱他曾預知國難,托弟子王道堅轉告徽宗當“修德弭災”。其弟子吳真陽,王道堅等有名于世。
思想與著述:
張繼先提出“心”為萬法之宗,論述心神,無惡與符法的關系,認為人身有“精氣、元氣、元神”三寶,稱只要把握自身的元神即可通天,擯棄他法,是謂“破妄”。
張繼先會通祥宗,除繼承其家傳符箓道法之外,亦兼修內外丹。他認為人之所以輪回于三界,出入于生死,乃是由于“一念萌動于內,六識流轉于外”,故須“齋戒以神明其德”,應“慎言語,節飲食,除垢止念,靜心守一,虛無恬淡,寂寞無為,收視返聽,和光同塵”,使“一直澄湛,萬禍消滅”,認為“道不遠,在身中”,“神馭氣,氣留形,不須雜術自長生”,勸來拜受天師秘箓者脫去世網,反求諸己,“俱登道岸”。
有著作《大道歌》(即《明真破妄章訟》)、《心說》等傳世,后代天師明張宇初輯有《虛靜真君語錄》七卷,多敘述張繼先的理論與方法,其中的《心說》謂心與神,道異名而同義,守一虛無,即離塵絕世。一念萌動,即墮輪回之苦。
上一篇: 趙子發 | 下一篇: 趙士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