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文學家
史書傳記
人物生平
學術成就
制做渾天儀
多級刻漏
張衡渾儀
張衡瑞輪
歷法討論
張衡地動儀
其他貢獻
張衡墓
〖二、歷史人物
三、歷史人物(隋
四、山東醫學院
五、環形山、小
人物和作品介紹
張衡的另一個有杰出貢獻的科學領域是地震學。他的代表作就是震爍古今的候風地動儀的發明。不過,要聲明的是,現在中國所見到的地動儀,并不是張衡發明的地動儀,而是后人復原的。張衡發明的地動儀早就毀于戰火了,地動儀發明于陽嘉元年(公元132年)。這是他在太史令任上的最后一件大工作。在《后漢書·張衡傳》中對這件事有較詳細的記載。自19世紀以來即有人力圖運用現代科技知識,根據《后漢書》的記載來復原張衡的這項偉大的發明。到了20世紀50年代,王振鐸先生“復原”了張衡地動儀(見右圖),并且被認為是科學的,甚至廣泛的被納入小學生課本。不過,王振鐸復原的地動儀多次在公開場合大出洋像,它要么不能動,要么就是跺腳也會被當成地震,可是人們卻誤信王振鐸的復原就是張衡原本的發明, 國內外學者也因此早就開始不停的否定它。其中不乏言辭激烈者,這給張衡甚至整個中國古代科技的名譽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現今證明,不是張衡的地動儀有錯,而是王振鐸先生的復原有原理性錯誤。不過,王振鐸在地動儀外型上的復原,還是卓有建樹的,這點應該肯定。
關于地動儀的結構,目前流行的有兩個版本:王振鐸模型,即“都柱”是一個類似倒置酒瓶狀的圓柱體,控制龍口的機關在“都柱”周圍。這一種模型最近已被基本否定。 另一種模型由地震局馮銳提出,即“都柱”是懸垂擺(見于袁宏的《后漢紀》),擺下方有一個小球,球位于“米”字形滑道交匯處(即《后漢書·張衡傳》中所說的“關”),地震時,“都柱”撥動小球,小球擊發控制龍口的機關,使龍口張開。另外,馮銳模型還把蟾蜍由面向樽體改為背向樽體并充當儀器的腳(見左圖)。該模型經模擬測試,結果與歷史記載吻合。
張衡這臺儀器性能良好,曾預報過洛陽的一次地震,據當時記載:“驗之以事,合契若神。”甚至可以測到發生在數千里外而在洛陽并無人有震感的地震。這臺儀器不僅博得當時人的嘆服,就是在今天的科學家看來也無不贊嘆。世界上地震頻繁,但真正能用儀器來觀測地震,在國外,那是19世紀以后的事。候風地動儀乃是世界上的地震儀之祖。雖然它的功能尚只限于測知震中的大概方位,但它卻超越了世界科技的發展約1800年之久!
關于地動儀的結構,目前流行的有兩個版本:王振鐸模型,即“都柱”是一個類似倒置酒瓶狀的圓柱體,控制龍口的機關在“都柱”周圍。這一種模型最近已被基本否定。 另一種模型由地震局馮銳提出,即“都柱”是懸垂擺(見于袁宏的《后漢紀》),擺下方有一個小球,球位于“米”字形滑道交匯處(即《后漢書·張衡傳》中所說的“關”),地震時,“都柱”撥動小球,小球擊發控制龍口的機關,使龍口張開。另外,馮銳模型還把蟾蜍由面向樽體改為背向樽體并充當儀器的腳(見左圖)。該模型經模擬測試,結果與歷史記載吻合。
張衡這臺儀器性能良好,曾預報過洛陽的一次地震,據當時記載:“驗之以事,合契若神。”甚至可以測到發生在數千里外而在洛陽并無人有震感的地震。這臺儀器不僅博得當時人的嘆服,就是在今天的科學家看來也無不贊嘆。世界上地震頻繁,但真正能用儀器來觀測地震,在國外,那是19世紀以后的事。候風地動儀乃是世界上的地震儀之祖。雖然它的功能尚只限于測知震中的大概方位,但它卻超越了世界科技的發展約1800年之久!
上一篇: 張可久 | 下一篇: 趙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