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亮生于宋咸平二年,出身於名宦世家,父曾會是刑部郎中。公亮少時很有抱負,且器度
不凡,為人“方厚莊重,沈深周密”。乾興元年(1022年)受命奉表晉京祝賀仁宗登基。仁宗授予大理評事。公亮立志從正途登官,不愿斜封,未赴調。
天圣二年(1024年)中進士,授越州會稽知縣。六年(1028年)他治理鏡湖,立斗門,泄水入曹娥江,使湖邊民田免受水澇之苦。數年后,晉升入京 ,任國子監直講,后改作諸王府侍講。不久,升任集賢殿校理、天章閣侍講、知制誥兼史館修撰。
慶歷八年(1048)仁宗下召求言。曾公亮上疏條陳六事,都是針對當時積弊所發的改革建議。他關心國計民生,為官清兼,是個有作為的封建官吏。由于政績卓著,因而得了宋仁宗的器重。皇祜三年(1051年)升翰林學士;嘉祜元年 (1056年)吏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與宰相韓琦共同主持朝中政事。 曾公亮支持過王安石變法,引起了楊繪、滕甫等保守派的不滿。宋神宗問曾公亮,王安石聞名先朝,屢召不至,是真有病嗎,還是有所要托呢?曾公亮回答:“王安石確是輔相之才,必不欺罔!”宋神宗乃下詔任王安石為翰林學士。
熙寧四年(1071年)起判永興軍。元豐元年(1078年),公亮逝世,神宗輟朝三日,贈太師、中書令,謚“宣靖”。葬于河南新鄭縣。墓址在今河南新鄭市八千鄉辛莊村南1華里處,其墓冢與“重修曾墳寺碑”尚存。墓碑為宋神宗親筆:“兩朝顧命定策亞勛之碑”。
曾公亮的父親當過刑部郎中,曾公亮自己的兒子曾孝寬又當上右丞相,到了南宋又有曾懷、曾從龍等人位極人臣,一家子共出了四位宰相一位狀元,人稱“曾半朝”或“一門四相”。
上一篇: 朱慶馀 | 下一篇: 曾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