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于謙祠
在東城區西裱褙胡同23號,原有門匾書“于忠肅公祠”。成化二年(1466),憲宗皇帝特詔追認復官。將其故宅改為忠節祠。萬歷十八年(1590)時改謚“忠肅”,并在祠中立于謙塑像。清順治年間,像毀,祠也廢。清光緒年間又重建。祠坐北朝南,東為于謙故宅,院內東側建有奎光樓,為兩層小樓。上層為魁星閣,懸“熱血千秋”木匾,正房5間為享堂,硬山合瓦頂,內供于謙塑像。1890年,義和團曾在此設神壇。1976年魁星閣在地震時被震毀,小樓亦被拆除。祠為北京市重點保護文物。
杭州于謙祠、墓
于謙墓位于浙江省杭州市風景秀麗的三臺山麓,西湖烏龜潭畔。
明朝弘治二年(1489),于謙冤案得以平反,孝宗皇帝表彰其為國效忠的功績,賜謚“肅愍”,并在墓旁建祠紀念,取名 "旌功祠"。五百多年來,于謙祠屢毀屢建,現存建筑為清同治八年重建的舊跡,格局尚屬完整,自91年5月起,先后經四次修繕,至1998年,值于謙誕辰600周年之際,于謙祠重新對外開放。
于謙祠為傳統型的祠堂建筑,白墻灰瓦,朱漆大門,"于忠肅公祠"幾個篆書大字顯得莊嚴肅穆。祠堂共有三進,為前殿、正殿和后殿,前殿與正殿間,有南北廂房各一,廂房北面另有配殿一間,建筑面積約900多平方米。庭院里草木蔥蘢、綠樹成蔭,是一處清幽之所。
前殿辟為序廳,殿門兩側楹聯是林則徐所撰:“公論久而后定,何處更得此人”。清朝嘉慶壬午年(1822)六月,林則徐任浙江杭嘉湖道,他倡議集資整修于謙祠墓,并帶頭捐獻自己的官奉。上懸匾額“百世一人”,是對于謙一生功績的高度概括。序廳正中一巨大石灰巖上鐫刻著前言,石灰巖造型取意于謙青少年時所作詩作《石灰吟》,“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也正是于謙一生剛正不阿、兩袖清風高潔品性的真實寫照。兩側墻上陳列于謙年表、于謙世系表,一張繪于清代的于謙夫婦像尤為引人注目。廳內還放置造型簡潔的案幾、椅等明式家具以渲染氣氛。
正殿是于謙祠的主體部分,也是陳列最具特色的地方,通面寬21.8米,進深14.15米,。大殿正中是一座于謙全身立像,于公威嚴肅立,雙目炯炯,正氣凜然。像高3.2米,基座1.3米,為海水浪花圖案。像后襯以由徐向前元帥書寫的《石灰吟》壁面,塑像上方懸掛乾隆御題匾額:“丹心抗節”,黑底金字,為乾隆十六年乾隆帝南巡杭州憑吊于謙時所題。殿柱上懸掛數幅頌揚于謙不朽功績的楹聯,均是明清時期的名家所撰,經當代書法家題寫。大殿墻面為兩幅半圓大型浮雕壁畫,左側是“北京保衛戰”,右側是“土木堡之變”的有關場景,每幅畫相對獨立,但在整體上又呵成一氣,場面頗為凝重、壯觀,運用明暗變幻的燈光效果,再輔以鏗鏘激越的《十面埋伏》背景音樂,使人產生身臨其境之感,恍如置身于刀光劍影、殺聲震天、塵土飛揚的古戰場,正與于謙一起抵御外侮。壁畫高3米,寬46米,是經專家多次論證修改,在中國美術學院雕塑家王卓予先生的指導下完成。壁畫突破了一般祠堂陳列的窠臼,使壁面不見柱子,與匾額、楹聯、塑像遙相呼應,具有強烈的藝術震撼效果。塑像背面的墻壁上嵌有清代石碑若干塊,其中包括湘鄉楊昌 題的線刻《明少保兵部尚書贈太傅謚忠肅于公像》碑一塊,袁枚題《重修于忠肅廟碑》殘碑九塊。
后殿陳列于謙生平事跡,采用圖版和照片相結合的形式,分“少年壯志”、“勤政廉明”、“保衛北京”、“永垂青史”四個部分,詳細介紹了于謙高尚的品格、卓越的功績以及悲壯的人生。兩側的陳列柜中,分別展示了于謙的著作和歷代有關于謙的評述著作,有《于肅愍公集》、《于少保萃忠全傳》、《于忠肅公祠墓錄》等。
南北廂房分別作為兵器室和接待室。兵器室陳列明代的各種軍械,包括神機營用的火銃、火炮等。明代的兵器門類多、數量大、制作精、技術高,有較高的研究和欣賞價值。
前殿與后殿間的天井里,赫然立著一尊威武、雄壯的鐵犀牛,身高約2米,圍長約2.5米,周身烏黑,獨角朝天,背上鑄有于謙親撰的《鎮河鐵犀銘》,它是于謙勤政愛民、治理黃河的一個歷史見證。黃河自古多泛濫,巡撫河南期間,他勵精圖治,奔波于大河上下,全心治理水患。為鼓舞人民戰勝洪災的信心,在1446年,派人鑄了這尊“鎮河鐵犀”,表達了希望根除黃河水患,使百姓過上安定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原物現存于河南開封鐵牛村。
天井右側有口井,井旁立碑,名之為“忠泉”。根據祠內清時李鐸遺碑記載:康熙乙亥年,在改建于謙祠時發現此泉,泉水色清而味甘,因念“公之大忠誠如水之在地中”,故以此命名。后殿的院子里還保存著數明清兩代的石碑,分別是四塊大碑(弘治、嘉靖、萬歷、康熙)及一塊乾隆年間的殘碑。
出于謙祠大門向北約50米,可見一明式牌坊,墓道長長,芳草萋萋,兩旁肅立的石翁仲、石獸,為墓區平添幾分肅穆與莊嚴。百米墓道的盡頭,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于謙墓,墓碑上書“大明少保兼兵部尚書贈太傅謚忠肅于公墓”,是1982年修復墓時重新鐫刻的,碑下的浮雕纏枝牡丹基座,和墓前的石供桌,均為明時原物。
于謙祠是杭州市第五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經過幾年的規劃與建設,已形成了包括于謙祠、于謙墓、墓道、牌坊等文物建筑與自然山林、綠地相結合的于謙祠景區,面積也由最初的6000平方米擴大到31000平方米。目前,景區正在修建于謙雕塑廣場、忠泉池、于謙詩碑廊,計劃把配殿恢復為祈夢殿,隨著西湖西進工程的進展,于謙祠景區將成為一處重要的人文景觀。
于謙墓與1966年被毀。1982年,重建于謙墓,將原七座墳塋改為一座,墓高2米,青磚環砌,重刻墓碑,上書“大明少保兼兵部尚書贈太傅謚忠肅于公墓”,墓前設祭桌、香爐。1998年,為紀念于謙誕生600周年,在墓道兩側配置仿明式石翁仲、石獸及牌坊,整治墓區環境,修復于謙祠,建成于謙景區。在這次湖西綜合保護工程中,于謙祠又經保護整修,恢復了于謙祠牌坊和甬道,現已成為湖西重要的人文景觀。為浙江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原墓坐西朝東,呈馬蹄形,有七座墳,墓側建旌功祠,又名于謙祠,南北寬23米,進深30米,墓道長90米。后毀于1966年,今于謙墓為1982年重建。對于謙,清代袁枚曾贊頌道:“賴于岳于雙少保,人間始覺重西湖”。
2006年05月25日,于謙墓作為明至清古墓葬,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在東城區西裱褙胡同23號,原有門匾書“于忠肅公祠”。成化二年(1466),憲宗皇帝特詔追認復官。將其故宅改為忠節祠。萬歷十八年(1590)時改謚“忠肅”,并在祠中立于謙塑像。清順治年間,像毀,祠也廢。清光緒年間又重建。祠坐北朝南,東為于謙故宅,院內東側建有奎光樓,為兩層小樓。上層為魁星閣,懸“熱血千秋”木匾,正房5間為享堂,硬山合瓦頂,內供于謙塑像。1890年,義和團曾在此設神壇。1976年魁星閣在地震時被震毀,小樓亦被拆除。祠為北京市重點保護文物。
杭州于謙祠、墓
于謙墓位于浙江省杭州市風景秀麗的三臺山麓,西湖烏龜潭畔。
明朝弘治二年(1489),于謙冤案得以平反,孝宗皇帝表彰其為國效忠的功績,賜謚“肅愍”,并在墓旁建祠紀念,取名 "旌功祠"。五百多年來,于謙祠屢毀屢建,現存建筑為清同治八年重建的舊跡,格局尚屬完整,自91年5月起,先后經四次修繕,至1998年,值于謙誕辰600周年之際,于謙祠重新對外開放。
于謙祠為傳統型的祠堂建筑,白墻灰瓦,朱漆大門,"于忠肅公祠"幾個篆書大字顯得莊嚴肅穆。祠堂共有三進,為前殿、正殿和后殿,前殿與正殿間,有南北廂房各一,廂房北面另有配殿一間,建筑面積約900多平方米。庭院里草木蔥蘢、綠樹成蔭,是一處清幽之所。
前殿辟為序廳,殿門兩側楹聯是林則徐所撰:“公論久而后定,何處更得此人”。清朝嘉慶壬午年(1822)六月,林則徐任浙江杭嘉湖道,他倡議集資整修于謙祠墓,并帶頭捐獻自己的官奉。上懸匾額“百世一人”,是對于謙一生功績的高度概括。序廳正中一巨大石灰巖上鐫刻著前言,石灰巖造型取意于謙青少年時所作詩作《石灰吟》,“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也正是于謙一生剛正不阿、兩袖清風高潔品性的真實寫照。兩側墻上陳列于謙年表、于謙世系表,一張繪于清代的于謙夫婦像尤為引人注目。廳內還放置造型簡潔的案幾、椅等明式家具以渲染氣氛。
正殿是于謙祠的主體部分,也是陳列最具特色的地方,通面寬21.8米,進深14.15米,。大殿正中是一座于謙全身立像,于公威嚴肅立,雙目炯炯,正氣凜然。像高3.2米,基座1.3米,為海水浪花圖案。像后襯以由徐向前元帥書寫的《石灰吟》壁面,塑像上方懸掛乾隆御題匾額:“丹心抗節”,黑底金字,為乾隆十六年乾隆帝南巡杭州憑吊于謙時所題。殿柱上懸掛數幅頌揚于謙不朽功績的楹聯,均是明清時期的名家所撰,經當代書法家題寫。大殿墻面為兩幅半圓大型浮雕壁畫,左側是“北京保衛戰”,右側是“土木堡之變”的有關場景,每幅畫相對獨立,但在整體上又呵成一氣,場面頗為凝重、壯觀,運用明暗變幻的燈光效果,再輔以鏗鏘激越的《十面埋伏》背景音樂,使人產生身臨其境之感,恍如置身于刀光劍影、殺聲震天、塵土飛揚的古戰場,正與于謙一起抵御外侮。壁畫高3米,寬46米,是經專家多次論證修改,在中國美術學院雕塑家王卓予先生的指導下完成。壁畫突破了一般祠堂陳列的窠臼,使壁面不見柱子,與匾額、楹聯、塑像遙相呼應,具有強烈的藝術震撼效果。塑像背面的墻壁上嵌有清代石碑若干塊,其中包括湘鄉楊昌 題的線刻《明少保兵部尚書贈太傅謚忠肅于公像》碑一塊,袁枚題《重修于忠肅廟碑》殘碑九塊。
后殿陳列于謙生平事跡,采用圖版和照片相結合的形式,分“少年壯志”、“勤政廉明”、“保衛北京”、“永垂青史”四個部分,詳細介紹了于謙高尚的品格、卓越的功績以及悲壯的人生。兩側的陳列柜中,分別展示了于謙的著作和歷代有關于謙的評述著作,有《于肅愍公集》、《于少保萃忠全傳》、《于忠肅公祠墓錄》等。
南北廂房分別作為兵器室和接待室。兵器室陳列明代的各種軍械,包括神機營用的火銃、火炮等。明代的兵器門類多、數量大、制作精、技術高,有較高的研究和欣賞價值。
前殿與后殿間的天井里,赫然立著一尊威武、雄壯的鐵犀牛,身高約2米,圍長約2.5米,周身烏黑,獨角朝天,背上鑄有于謙親撰的《鎮河鐵犀銘》,它是于謙勤政愛民、治理黃河的一個歷史見證。黃河自古多泛濫,巡撫河南期間,他勵精圖治,奔波于大河上下,全心治理水患。為鼓舞人民戰勝洪災的信心,在1446年,派人鑄了這尊“鎮河鐵犀”,表達了希望根除黃河水患,使百姓過上安定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原物現存于河南開封鐵牛村。
天井右側有口井,井旁立碑,名之為“忠泉”。根據祠內清時李鐸遺碑記載:康熙乙亥年,在改建于謙祠時發現此泉,泉水色清而味甘,因念“公之大忠誠如水之在地中”,故以此命名。后殿的院子里還保存著數明清兩代的石碑,分別是四塊大碑(弘治、嘉靖、萬歷、康熙)及一塊乾隆年間的殘碑。
出于謙祠大門向北約50米,可見一明式牌坊,墓道長長,芳草萋萋,兩旁肅立的石翁仲、石獸,為墓區平添幾分肅穆與莊嚴。百米墓道的盡頭,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于謙墓,墓碑上書“大明少保兼兵部尚書贈太傅謚忠肅于公墓”,是1982年修復墓時重新鐫刻的,碑下的浮雕纏枝牡丹基座,和墓前的石供桌,均為明時原物。
于謙祠是杭州市第五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經過幾年的規劃與建設,已形成了包括于謙祠、于謙墓、墓道、牌坊等文物建筑與自然山林、綠地相結合的于謙祠景區,面積也由最初的6000平方米擴大到31000平方米。目前,景區正在修建于謙雕塑廣場、忠泉池、于謙詩碑廊,計劃把配殿恢復為祈夢殿,隨著西湖西進工程的進展,于謙祠景區將成為一處重要的人文景觀。
于謙墓與1966年被毀。1982年,重建于謙墓,將原七座墳塋改為一座,墓高2米,青磚環砌,重刻墓碑,上書“大明少保兼兵部尚書贈太傅謚忠肅于公墓”,墓前設祭桌、香爐。1998年,為紀念于謙誕生600周年,在墓道兩側配置仿明式石翁仲、石獸及牌坊,整治墓區環境,修復于謙祠,建成于謙景區。在這次湖西綜合保護工程中,于謙祠又經保護整修,恢復了于謙祠牌坊和甬道,現已成為湖西重要的人文景觀。為浙江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原墓坐西朝東,呈馬蹄形,有七座墳,墓側建旌功祠,又名于謙祠,南北寬23米,進深30米,墓道長90米。后毀于1966年,今于謙墓為1982年重建。對于謙,清代袁枚曾贊頌道:“賴于岳于雙少保,人間始覺重西湖”。
2006年05月25日,于謙墓作為明至清古墓葬,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上一篇: 袁枚 | 下一篇: 金昌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