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1920年—1933年)。在這十幾年的時間里,他一共寫了二十六篇抒情性散文和六十——七十篇議論雜文,表現了他從日本回國時滿懷希望的心情和見到滿目瘡咦的祖國后無限失望的感嘆,既有他對革命的前途感傷悲觀的思想,又有對革命慷慨激昂,疾聲吶喊的激進的理論。
中期:(1933年—1938年) 。這個時期,是他思想的一個低潮期,由于國民黨的白色恐怖,使他走上了消極避世的道路,追求一種落后的“名士”風度,留連往返于山林江湖。這就充分暴露出他作為從封建舊營壘中出來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弱點:軟弱性和妥協性。但是,我們還應該看到他憎惡現實,不愿同流合污,才逃遁的這一面。
晚期:(1938年—1945年)。1938年春,他參加了政治部第三廳的抗日宣傳工作,他用筆參加戰斗,寫下了許多政論文章,用自己熱情的聲音來鼓舞人們戰斗。
中期:(1933年—1938年) 。這個時期,是他思想的一個低潮期,由于國民黨的白色恐怖,使他走上了消極避世的道路,追求一種落后的“名士”風度,留連往返于山林江湖。這就充分暴露出他作為從封建舊營壘中出來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弱點:軟弱性和妥協性。但是,我們還應該看到他憎惡現實,不愿同流合污,才逃遁的這一面。
晚期:(1938年—1945年)。1938年春,他參加了政治部第三廳的抗日宣傳工作,他用筆參加戰斗,寫下了許多政論文章,用自己熱情的聲音來鼓舞人們戰斗。
上一篇: 謝惠連 | 下一篇: 袁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