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結(719--772) 唐文學家。字次山,號漫郎、聱叟,曾避難入猗玗洞,因號 猗玗子。河南(今河南洛陽)人。天寶進士。曾參與抗擊史思明叛軍,立有戰功。后任道州刺史。為詩注重反映政治現實和人民疾苦,所作《舂陵行》、《賊退示官吏》等,曾受杜甫推崇。散文亦多涉及時政,風格古樸。時人也曾批評其作品“不師孔氏“,加以非難。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元次山文集》。又曾編選《篋中集》行世。乾元二年(759),任山南東道節度使史翙幕參謀,招募義兵,抗擊史思明叛軍,保全十五城。代宗時,任道州刺史,調容州,加封容州都督充本管經略守捉使,政績頗豐。大歷七年(772)入朝,同年卒于長安。元結主張詩歌為政治教化服務 , 要“極帝王理亂之道,系古人規諷之流”;能濟世勸俗,補闕拾遺,“上感于上,下化于下”;反對當時詩壇“拘限聲病,喜尚形似”(《篋中集序》)的不良風氣,開新樂府運動之先聲。他的詩歌有強烈的現實性,觸及天寶中期日益尖銳的社會矛盾。如《舂陵行》、《賊退示官吏》,揭示了人民的饑寒交迫和皇家的征斂無度,變本加厲。《閔荒詩》、《系樂府十二首》等也是或規諷時政,或揭露時弊。結幾乎不寫近體。除少數四言、騷體與七古、七絕外,主要是五言古風,質樸淳厚,筆力遒勁,頗具特色。但因過分否定聲律詞采,詩作有時不免過于質直,也導致他創作上的局限性。元結的散文,不同流俗,特別是其雜文體散文,值得重視。如《寱論》、《丐論》、《處規》 、《出規》、《惡圓》、《惡曲》、《時化》、《世化》、《自述》、《訂古》、《七不如》等篇,或直舉胸臆,或托物刺譏,都出于憤世疾俗,憂道憫人,具有揭露人間偽詐,鞭撻黑暗現實的功能。其文章大抵短小精悍,筆鋒犀利,繪形圖像,逼真生動,發人深省。其他散文如書、論、序、表、狀之類,均刻意求古,意氣超拔,和當時文風不同。《大唐中興頌》文體上采用三句一韻的手法,類似秦石刻的體制,風格雄偉剛峻。后人對元結評價很高,唐代裴敬把他與陳子昂、蘇源明、蕭穎士、韓愈并提。又有人把他看作韓柳古文運動的先驅。
元結受道家影響,作品雜有消極退守的成分。
上一篇: 虞世南 | 下一篇: 晏幾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