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絳(1008-1083),字原之,北宋大臣、文學家。祖籍南城縣東興鄉蘇源村(今黎川縣荷源鄉蘇源村),曾祖輩避亂遷居杭州,祖父元德昭為五代吳越丞相,遂為錢塘(今浙江省杭州)人。元絳從小聰穎好學,5歲時便能作詩,9歲時拜見荊南(今湖北省江陵)太守,太守試以三題,并將其文章呈進于朝。北宋天圣八年(1030年)進士及第。初授江寧推官,攝上元令(現均屬江蘇江寧)。當地有一豪強王豹子,欺男霸女橫行鄉里。元絳不懼豪紳,依法將其捕獲,予以斬首。元絳善于斷案,有一婦人狀告鄰居與其夫嗜酒爭吵,乘黑入室砍斷其夫腳。元絳見該婦哭而不哀,言其夜與夫同眠卻衣裙無血污、該婦回去后與一僧私語談笑。即令捕回婦、僧,審出實為奸情殺夫。百姓無不稱頌。安撫使范仲淹將其調任永新知縣,后改任通州海門縣(今江蘇省啟東東北)。該地民眾多以販鹽為生,按律鹽為官辦,百姓販鹽犯法,制置使欲治鹽販罪。元絳認為該地產鹽,并以此為生,超過規定存鹽數,情有可原,宜略施懲戒放之。后升江西轉運判官、知臺州(今屬浙江省),在臺州任上,出庫錢建房數千,安置遭大水災而無家可歸的流民,修城門,設水閘,以防洪濤。繼調廣東轉運使,當時儂智高起兵反宋,他修治城廓、水寨25座,籌備軍餉器械,因御敵有功,轉為度支判官。皇祐四年(1053年)為廣東轉運使,遷工部郎中,歷兩浙、河北轉運使,召拜鹽鐵副使,擢天章閣待制、知福州,進龍圖閣直學士,調廣、越、荊南,熙寧年間,為翰林學士,拜三司使,后知開封府。熙寧八年(1075年)十二月,自翰林學士兼侍讀學士、判太常寺兼群牧使、工部侍郎拜參知政事。元豐二年(1079年)五月,受耆寧(神宗子)事牽連,貶知亳州,改穎州。三年,加資政殿學士、知青州。四年,以太子太保致仕。卒后,贈太子少師,謚號“章簡”。元絳在官期間,操持有當,支持王安石變法。工于詩文,“景靈宮”作神御11殿,令其作《上梁文》,一夜之間完成。朝廷頒給少數民族首領及外國詔書亦多出自其手。著有《玉堂集》,《全宋詞》存其詞2首,《宋詩紀事》存其詩6首。
上一篇: 葉清臣 | 下一篇: 俞紫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