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侗生于萬歷四十六年四月(1618年6月),祖籍蘇州府長州(今江蘇省蘇州市)。其家世代書香,自稱是“簪纓不絕”。其父為明太學(xué)生,但終生未仕,在家課子。尤侗五歲開始居家習(xí)讀四書五經(jīng),受業(yè)于其父祖。其天資聰穎,喜讀《史記》、《離騷》等,以博聞強(qiáng)記聞名鄉(xiāng)里,世人稱其為“神童”,并入學(xué)為諸生,一時間頗負(fù)才名。
順治三年(1646)副榜貢生,順治帝曾稱譽尤侗是“真才子”,惜六入考場皆名落孫山,九年授永平(今河北盧龍)推官。曾在衙署門柱撰寫了一副楹聯(lián):“推論官評,有公是,有公非,務(wù)在揚清激濁;析理刑法,無失入,無失出,期于扶弱鋤強(qiáng)。”順治十三年(1656)春,他以大清典律杖責(zé)魚肉鄉(xiāng)里的“旗丁”后,反遭彈劾,刑部以“擅責(zé)投充”,例應(yīng)革職,改為降二級調(diào)用。尤侗不等降級調(diào)用,憤然辭官,當(dāng)年七月偕同妻兒返回故里,“拜見父母,悲喜交集”。決定從此收心歸隱,自號“晦庵”,將居處改為“看云草堂”,取杜甫詩意“年過半百不如意,明日看云還杖藜”。尤侗精通南曲(昆曲)北曲,以一腔憂憤創(chuàng)作了許多劇本,雜劇《讀離騷》、《吊琵琶》、《桃花源》、《黑白衛(wèi)》、《清平調(diào)》五種,及傳奇《鈞天樂》,均在順治十三年至康熙七年間(1656~1668)完成。
康熙十八年(1679)應(yīng)詔入選博學(xué)鴻詞科,以二等十二名授翰林院編修,參修《明史》,分撰列傳300余篇、《藝文志》5卷,“受知兩朝,恩禮始終”。康熙二十一年(1682)長子尤珍高中進(jìn)士,完成了他一生未了“科名”夙愿,于是慨然引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吾年逾六十,子幸成名,可以休矣! ”康熙二十二年(1683)在史局以撰述第一的成就致仕返鄉(xiāng),歸隱蘇州亦園。書齋名為“西堂”,故自號“西堂老人”。后在蘇州城滾繡坊建有園林,面積約十畝,定十景名為:南園春曉、草閣涼風(fēng)、葑溪秋月、寒村積雪、綺陌黃花、水亭菡萏、平疇禾黍、西山夕照、層城煙火、滄浪古道。
康熙三十八年南巡,尤侗年近八旬仍親迎于道,三月十八日恰逢康熙帝廷辰,作《萬壽詞》以祝壽,“上嘉焉,賜御書。‘鶴棲堂’匾額”。四十二年康熙再度南巡,晉為侍講。時人比之為李白。隔年六月老死家中,葬于光福官山姚姊塢。
上一篇: 葉燮 | 下一篇: 袁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