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燮的五個兄長、四個姐姐,個個都富于文思才情,在貧淡的生活中,流連詩詞歌賦,表達對于生活的熱愛。特別是三姐葉小鸞,常常手把手地教葉燮讀詩、古文,培養他對文學的興趣和熱愛,小鸞在去世前的幾天,還在教葉燮讀《楚辭》。 家庭生活的幸福,在父親葉紹袁歸隱后的最初幾年達到高潮,聰慧的葉燮,四歲時由葉紹袁親自教讀《楚辭》,過目即能成誦,一時傳為美談。五歲時,與兄長們一起遷入謝齋(葉家讀書之所)讀書,由葉紹袁親自教導,葉紹袁常指著家中“清白堂”的匾額對年幼的葉燮他們說:“我家自都諫公以來,五世食祿,所貽者止此二字,故我每一顧不敢忘。我雖貧,不為戚戚,固窮安命,可以自怡。汝輩若能興起繼志,吾愿畢矣!”父親的這些訓誨,葉燮“謹泣而志”,銘刻在心,終生不忘。
然而,不幸卻接二連三地光顧這個貧乏的家庭,在兄姐們(二兄世偁、大姐紈紈、三姐小鸞)相繼夭折后,母親沈宜修積勞成疾,終于一病不起,那時,葉燮才八歲,就遭遇了人生三大悲痛之一的“少年喪母”,使年幼的葉燮更多地體味著塵世的悲歡離合。 母親去世后,葉燮跟隨父親讀詩作文,家庭的變故,促使他在思想上的早熟,詩歌創作也突飛猛進,三兄世傛夭折時,年僅十四歲的葉燮作《哭兄詩八首》載入《靈護集·附》(《靈護集》為世傛的作品集)。
受父親葉紹袁的影響,葉燮從小鉆研佛學,精通佛理,尤其是《愣嚴經》、《愣伽經》等。葉紹袁也常把葉燮帶到佛寺接受熏陶。其中,10歲那年,葉燮隨父到浙江徑山拜訪雪嶠上人,印象非常深刻,以至晚年游廬山時,在山上寺里見到雪嶠上人畫像后題詩:“從來散圣別禪宗,巨擘唯推此一公(雪嶠)。我到廬山無別識,原來兩世有家風”。可見佛學對葉燮有著深刻的影響,包括他的詩文創作。到了十五、六歲時,葉燮對佛學的理解和闡釋,甚至連許多道行高深的老和尚都駁不倒他了。
1645年,南明弘光元年,二月,朝廷派人到民間采選淑女,風波傳到浙江,漸近嘉善。葉燮的岳父家嘉善王家緊急派人通知葉燮趕快到嘉善成婚,因葉紹袁不在家里(時在杭州),葉燮由長兄世佺帶領趕往嘉善,因趕到稍緩,風波也已過去,沒有舉行婚禮。 恰好那時嘉興府開設科舉考試(考秀才),葉燮就在嘉興參加應試。三月發榜,葉燮高中第一,其應試文章得到高度評價,學使李于堅(介止)評為:“辭鋒郁壯,妙辯縱橫,至慧心靈悟,雷霆發聲,萬國春曉,豈小乘家可望”。閣學錢塞庵擊節贊道:“以《南華》之汪洋,闡《愣嚴》之了義”。
上一篇: 姚鼐 | 下一篇: 尤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