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衡(一一二二~一一八三),字夢錫,金筆(今屬浙江)人。高宗紹興十八年(一一四八)進士,時年二十七(《紹興戊辰同年小錄》),調福州寧德簿,攝尉,知于潛縣,擢知常州。入為太府少卿,遷戶部幸郎。下母,起復除樞密都承旨。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為淮西江東總領(《景定建康志》卷二六)。歷知荊南、成都。乾道九年知建康府(同上書卷一四)。淳熙元年(一一七四),召為戶部尚書,累遷右丞相兼樞密使。又次年,為湯邦彥所譖,罷,郴州安置。十年卒(《宋宰輔編年校補》卷一八),年六十二。《宋史》卷三八四有傳。
葉衡(1114—1175),字夢錫,金華城區人。紹興十八年(1148年)進士,授寧德縣主簿兼攝縣尉。調任於潛知縣。任間,整頓戶籍、賦稅,查征富戶隱漏,減輕貧戶負擔,而庫入增加。考績第一。升常州知州。適遇水災,發常平倉米燒粥賑饑。有人勸說常平倉不可輕發,葉衡說:“ 儲蓄正備緩急,民饑怎可不救?”災后疫病流行,率醫生攜藥品遍問疾苦,救活甚眾。升太府少卿, 奏請將合肥40里圩田募民耕作,年收谷數十萬斛,初免租賦,后官私各收其半。 乾道六年(1170)任戶部侍郎、樞密院都承旨,于鹽政、馬政、兵籍諸多革新。歷知荊南、成都、建康府。 淳熙元年(1174),任戶部尚書參知政事、權知樞密院事。后任右丞相兼樞密使, 將庫存金、銀及銅錢換“會子”(紙幣),以穩定流通。對外,力主抗金。三年,朝議遣使者至金求河南地,衡以司諫湯邦彥有辯才,薦以使金。湯邦彥誤以為衡蓄意排擠自己,挾恨上奏言衡誹謗朝廷,孝宗遂罷衡右丞相職,責授安德軍節度副使郴州安置。及邦彥出使辱命,被流放嶺南,衡復官,遂歸故里。卒,贈資政殿學士。金華城北隅人名其所居為袞繡坊。
《宋史》卷三八四
葉衡,字夢錫,婺州金華人。紹興十八年進士第,調福州寧德簿,攝尉。以獲鹽寇改秩,知臨安府于潛縣。戶版積弊,富民多隱漏,貧弱困于陪輸,衡定為九等,自五以下除其籍,而均其額于上之四等,貧者頓蘇。征科為期限榜縣門,俾里正諭民,不遣一吏而賦自足。歲災,蝗不入境。治為諸邑最。郡以政績聞,即召對,上曰:“聞卿作縣有法。”遣還任。
擢知常州。時水潦為災,衡發倉為糜以食饑者。或言常平不可輕發,衡曰:“儲蓄正備緩急,可視民饑而不救耶?”疫大作,衡單騎命醫藥自隨,偏問疾苦,活者甚眾。檄晉陵丞李孟堅攝無錫縣,有政聲,衡薦于上,即除知秀州。上之信其言如此。
除太府少卿。合肥瀕湖有圩田四十里,衡奏:“募民以耕,歲可得谷數十萬,蠲租稅,二三年后阡陌成,仿營田,官私各收其半。”從之。
除戶部侍郎。時鹽課大虧,衡奏:“年來課入不增,私販害之也,宜自煮鹽之地為之制,司火之起伏,稽灶之多寡,亭戶本錢以時給之,鹽之委積以時收之,擇廉能吏察之,私販自絕矣。”仍命措置官三人:淮南于通州,浙東于明州,浙西于秀州。
丁母憂。起復,知盧州,未行,除樞密都承旨。奏馬政之弊,宜命統制一員各領馬若干匹,歲終計其數為殿最。李垕應賢良方正對策,近訐直,入第四等,衡奏:“陛下赦其狂而取其忠,足以顯容諫之盛。”乃賜垕制科出身。有言江、淮兵籍偽濫,詔衡按視,賜以袍帶、鞍馬、弓矢,且命衡措置民兵,咸稱得治兵之要。訖事赴闕,上御便殿閱武士,召衡預觀,賜酒,灑宸翰賜之。
知荊南、成都、建康府,除戶部尚書,除簽書樞密院事,拜參知政事。衡奏二事:一,牧守將帥必擇材以稱其職,必久任以盡其材;二,令戶部取湖廣會子實數,盡以京會立限易之。從之。
拜右丞相兼樞密使。上銳意恢復,凡將帥、器械、山川、防守悉經思慮,奏對畢,從容賜坐,講論機密,或不時召對。時會子浸患折閱,手詔賜衡曰:“會子雖曰流通,終未盡愜人意,目即流使有二千二百余萬。今用上下庫黃金、白金、銅錢九百萬,內藏庫五百萬,并蜀中錢物七百萬,盡易會子之數,專命卿措置,日近而辦,卿真宰相才也。”
一日,上曲宴宰執于凝碧,上曰:“自三代而下,至于漢、唐,治日常少,亂日常多,何也?”衡奏:“圣君不常有,周八百年,稱極治成、康而已。”上曰:“朕觀《無逸篇》,見周公為成王歷言商、周之君享國長遠,真萬世龜鑒。”衡奏:“愿陛下常以《無逸》為龜鑒,社稷之福。”上又言:“朝廷所用,正論其人如何,不可有黨。如唐牛、李之黨,相攻四十年,緣主聽不明至此。文宗曰:‘去河北賊易,去朝中朋黨難’。朕嘗笑之。”衡奏:“文宗優游不斷,故有此語。陛下英明圣武,誠非難事。”
御寶實封令與臨安府竇思永改合入官,衡奏:“選人改官,非奏對稱旨,則用考舉磨勘,一旦特旨與之,非陛下愛惜人才之意。”上亟收前命。
上諭執政,選使求河南,衡奏:“司諫湯邦彥有口辨,宜使金。”邦彥請對,問所以遣,既知薦出于衡,恨衡擠己,聞衡對客有訕上語,奏之,上大怒。即日罷相,責授安德軍節度副使,郴州安置。邦彥使還,果辱命,上震怒,竄之嶺南,詔衡自便,復官與祠。年六十有二薨,贈資政殿學士。
衡負才足智,理兵事甚悉,由小官不十年至宰相,進用之驟,人謂出于曾覿云。
作品:
寶乘寺
巍巍畫棟插晴空,時有芒馨四面通。
好為高禪參鼻觀,未應公子闘薰籠。
簾前一炷沉檀暈,窗外數番蘭蕙風。
信道杜陵佳句在,心清渾賦此堂中。
昆山呂正之三男子連中神童科蓋奇事也次嚴別駕韻
三秀標姿穎不凡,姓名聯列紫微間。
已知鳳穴梧棲穩,誰謂鵬程云路艱。
孔釋當年親抱送,由莊逸駕定追攀。
發揮更有文章伯,高壓淮南大小山。
鹿田寺集杜五言
水花分塹弱,山木抱云稠。
更宿招提境,還同惠遠游。
詩一首
東家屋被西家蓋,仔細思量無利害。
他時折握別陳詞,如今且以壁為界。
上一篇: 元卿 | 下一篇: 尹志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