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救時宰相,姚崇敢于面對現實,勇于沖破傳統觀念,堅忍不拔,政績可觀,是很值得稱道的;但在涉及到他的為人品德方面,就不那么始終如一、那么厚道了。所以史書批評他“權譎”,就是好弄權術,滑頭,耍小動作的意思。
開元元年(713年),姚崇從同州到新豐見玄宗,玄宗打算任命他為宰相。現任宰相張說知道此事,出于嫉妒,指使別人對他進行彈劾,玄宗不聽。張說又指使人向玄宗建議,派姚崇去當河東總管,又被玄宗識破,提建議的人差一點丟掉腦袋。姚崇當上宰相,張說恐慌起來,想走玄宗的一個弟弟岐王的后門。姚崇要抓住這件事對張說進行報復,但又不直接加以揭發。一天,已經罷朝,朝臣們都已離去,姚崇獨自跛著腳作有病狀,玄宗叫住他,問他是怎么回事。他說:“我的腳壞了。”又問:“不很痛吧?”答道:“我心里有個憂慮,痛苦倒不是在腳上。”玄宗又問這是什么意思,他說道:“岐王是陛下的愛弟,張說是輔佐大臣,他們秘密乘車出其家門,恐怕要壞事啊!所以我很擔心。”張說宰相當不下去了,被貶為相州(治所在今河)匕臨漳縣西南)刺史。在姚崇的同時代人中;張說也是出類拔萃的人物,可是他們二人之間的關系始終是勾心斗角的。據傳說,姚崇臨死前,還告誡自己的兒子說:“張說與我嫌隙很深。我死之后,出于禮節,他必來吊喪,你們可將我平生所服用的珍寶器皿陳列出來,他最喜愛這類東西,如他看也不看,那你們就要作好準備,滅族之災就將來臨了;如他看這些東西,那就預示沒事了,你們就將這些東西送給他,并請他為我撰寫神道碑。得到他所撰碑文后,立即謄寫,報呈皇上,并準備好石頭,立即刊刻。他比我要遲鈍,數日之后,定要反悔;他如派人來索取碑文,就說已報請皇上批準,并將刊刻好了的碑拿給他看。”姚崇死后,張說前往吊喪,見到所陳服玩,看了又看。姚崇諸子如姚崇所囑辦理,得到了他所撰寫的碑文,并使他索回碑文的計謀落空。張說氣憤至極,說:“死姚崇猶能算計生張說。”
姚崇同另一些當代名人的關系也不甚協調。在貶張說為相州刺史時,—另一宰相劉幽求也被免職。劉幽求很是不服,有人告他的狀,說他“有怨望語”,就是說在背后說怪話,發牢騷。玄宗下詔追查-,姚崇等人以和解的姿態勸說玄宗道:“劉幽求他們都是功臣,乍任閑職,稍微表現沮喪,也是人之常情。他們功業既大,地位又高,一旦被送進監獄,恐怕要引起很大的震動啊!”結果劉幽求被調出京城,去做睦州(治所在今浙江淳安縣西南)刺史。姚崇等人的上述一席話,表面上是保護劉幽求,實際上是證明了他確有“怨望”之罪。史書說,姚崇對劉幽求是素懷嫉妒之心,看來是有根據的。魏知古也是當時的一個名人,其功勞、地位、身望與姚崇也不相上下。他原是姚崇所引薦,后來與姚崇并列相位,姚崇漸漸地瞧不起他,把他排擠到東都洛陽去專管那里的吏部事務。魏知古心懷不滿。姚崇有兩個兒子在東都做官,知道魏知古是自己父親提拔過的,就走魏知古的后門,謀取私利。魏知古到長安時,將他們的所作所為,都報告給了玄宗。有一天,玄宗與姚崇閑談,順便問道:“你的兒子才能與品德怎樣?現在做什么官?”姚崇十分機敏,一下子就猜透玄宗的話中有話,就采取主動,答道:“我有三個兒子,兩個在東都,為人貪欲而又不謹慎,必定會走魏知古的門路,不過我還沒有來得及問他們。”玄宗原以為姚崇要為兒子隱瞞,在聽了姚崇道出真情后,很是高興。玄宗又問姚崇,他是怎么知道的。姚崇說:“在魏知古社會地位很低時,我保護過他,提拔過他;我的兒子蠢得很,以為魏知古必定因為感激我而容忍他們為非作歹,故而去走他的門路。”玄宗聽了,認為姚崇為人高尚,而鄙薄魏知古,覺得他有負于姚崇,要罷他的官。姚崇又請求玄宗說:“我的兒子胡鬧,犯了法,陛下赦免他們的罪已是很萬幸了,若是因為這件事而罷魏知古的官,天下必定以為陛下出于對我的私人感情而這樣做,這就會連累到陛下的聲譽。”然而魏知古還是左遷為工部尚書。
大唐賢相姚崇
大唐穆宗長慶年間(821~824),與白居易齊名、號稱“元白”之一的大詩人元稹寫下了著名的長篇敘事詩《連昌宮詞》,詩中寫道:
我聞此語心骨悲,太平誰致亂者誰?
翁言野父何分別,耳聞言見為君說。
姚崇宋璟作相公,勸諫上皇言語切。
燮理陰陽禾黍豐,調和中外無兵戎。
長官清平太守好,揀選皆言由至公。
開元之末姚宋死,朝廷漸漸由妃子。
祿山宮里養作兒,虢國門前鬧如市。
弄權宰相不記名,依稀記得楊與李。
廟謨顛倒四海搖,五十年來作瘡痏。
詩中通過唐代皇帝在河南宜陽的行宮--連昌宮的興廢,探究了唐代治亂的由因。詩中借一個老人的見聞經歷,熱情地歌頌了造就開元盛世的大唐名相姚崇、宋璟,無情地鞭韃了釀成天寶之亂的弄權奸相李林甫、楊國忠。表達了人民對清平盛世和政治家姚崇、宋璟的無比懷念!此時姚崇已逝世百年有余。
姚崇逝世360多年后,一部可與司馬遷的《史記》相媲美的史學巨著《資治通鑒》于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問世了。一代歷史學家、文學家司馬光評論唐代宰相道:“姚(崇)宋(璟)相繼為相,崇善應變成務,璟善守法持正。二人志操不同,然協心輔佐,使賦伇寬平,刑法清省,百姓富庶。唐代賢相,前稱房(玄齡)杜(如晦),后稱姚(崇)宋(璟),他人莫得比焉。”(見《資治通鑒》卷二一一)肯定了姚崇為唐朝的四大賢相之一。
姚崇逝世1200多年以后,毛澤東在認真閱讀了《新唐書•姚崇傳》之后,這位好評說“千秋功罪”的偉人在傳記的天頭上批注道:“大政治家、唯物論者姚崇。”在讀到姚崇的“十事要說”時,批注贊揚道:“如此簡單明了的十條政治綱領,古今少見”。批注指出姚崇、宋璟“二人道同,方法有些不同”。批注還認為,中唐時期大文學家“韓愈《佛骨表》祖此”。毛澤東評論歷代帝王時說:“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朝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但對姚崇,評價可謂高矣!
千百年來,中國人民以各種方式懷念姚崇。唐代開元年間,老百姓甚至還把姚崇的畫像當作真神來供奉。許多地方還為他修蓋了廟宇,希望他能保佑人民,降臨福祉。至今,在臺灣省云林縣的虎尾鎮還保存有姚王爺廟,祭祀的就是唐代賢相姚崇。
故鄉的人民更是情有獨鐘。宋代元祐八年(1066)陜州知州游師雄仰慕姚崇為人,置姚公祠于其故居陜州東衛村社(今河南陜縣張茅鎮),在姚崇后裔散居他鄉的情況下,姚公祠被人們祭祀一直延續到民國時期,不能不說是故鄉人民對其懷念之深。在原陜州(今河南三門峽市陜州風景區)的大南關的“二賢祠”,祭祀的則是陜州最有影響力的兩個歷史名人——唐代賢相梁國公姚崇和宋代著名詩人魏野。開元三年(715),姚崇為故鄉題寫的“藩籬”石匾珍寶,飽經歷代戰亂和當代文化大革命的洗劫,倍受人民群眾的珍藏保護,至今還完好地收藏于河南省三門峽市博物館,受到世人觀瞻!
為什么1300多年來姚崇倍受人民敬仰,倍受政治家、史學家推崇而經久不衰呢?通過以下幾個方面透析姚崇,進而知人論世,對這位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偉大人物,進行深入的研究,則可以得出必然的結論。
一、“為政以公”而“聳廉勤之節”的吏治思想。
姚崇生活在一個唐王朝上升階段的時代。作為封建社會的士大夫,長期受儒家一些進步思想的熏陶。剛剛過去的唐太宗以貞觀之治遺留下了治世的楷模。姚崇經歷過人所稱道的高宗永徽之治,又親身參與了武則天的文治武功,還體驗了中宗腐敗政治給國家帶來的巨大災難。他以儒家經世濟民思想為己任,以一個政治家的敏銳眼光,總結了歷史的經驗和教訓,提出了他的吏治思想。這集中反映在姚崇于開元二年(714)撰寫的《持秤誡》、《彈琴誡》、《持鏡誡》、《辭金誡》、《冰壺誡》(合稱“五誡”)中。《五誡》主要內容有:(一)強調“為政以公”的吏治思想。姚崇主張為政者要象持稱一樣,“志守公平,體兼正直”,“稱物平施,為政以公,毫厘不差,輕重必得。”“存信去詐,以公滅私。”只有這樣,才會“心茍至公,人將大同。心能執一。政乃無失。”也就是我們今天所呼喚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公平、公正、誠信”原則。當然,姚崇提倡的“為政以公”有其特定的時代內容,同我們今天倡導的不盡完全相同。(二)倡導官員勤政。姚崇當時批評了“凡今之人,鮮務為德。紛綸諂媚,汩沒忠直”,即為官者無所作為,唯知巴結討好上司的不正之風。提出要學習“古之君子,策名委質,翼翼小心,乾乾終日”的精神,為官者“刑不可濫,政不可賊。”只有勤政為民,才能作到“如鏡之明,斷可以平;如鏡之潔,斷可以決。”這在今天提倡“以德治國”時頗有教育意義。(三)倡導“廉慎”作風。姚崇批評中宗以來“凡今之人,就列稱臣。當官以害剝為務,在上以財賄為親”的腐敗風氣,要求為官者要象盛冰的玉壺一樣,冰清玉潔;要象子罕(春秋時宋人)辭玉、楊震(東漢太尉)辭金一樣,潔身自好。諄諄告誡為官者,“爾以金玉為寶,吾以廉慎為師。爾以夜昏可納,吾將暗室不欺。”只有自覺抵制“金玉”的誘惑,才能避免“象之有齒,以焚其身;魚之貪鉺,必曝其鱗”。因此“當官明白者”,“固當聳廉勤之節,塞貪競之門。”自覺地做到“請謁者咸息,苞苴者必辭”。(四)注重治國中的“教化”作用。提出當政者要象彈琴一樣,“君子撫之,以和人心”,“樂導至化,聲感人情”,達到“身不下堂,不言而理”的效果。還提出“善為國者如彈琴。宮君商臣,則治國之道。大急小緩,豈安人之心。”同時指出要根據實際“改張逾于立法”,即及時調整政策法令。(五)強調為政者要以身作則。姚崇說:“法者,天下公器;官者,庶人之師。其身既正,不令而行。在下無怨,唯上之平。故曰:上之所仰,人之所向。我之所教,人皆其效。”提出做一個好的官員,要“凡所從政,當須正己。誡往修來,慎終如始。”(以上見《全唐文》卷二○六)
姚崇的吏治思想影響了當時的皇帝和各級官員。唐玄宗和姚崇身體力行,開元之初基本上扭轉了中宗以來的不良風氣,為社會、經濟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今天,當人們讀到姚崇的《五誡》時,還無不為他中的浩然正氣、高風亮節、博大胸懷、精辟見解所折服!
二、以天下為己任,為之奮斗而百折不撓的政治家。
姚崇少年時瀟灑豪爽,崇尚氣節。“自小及長,從微見著。唯以直道為業,非以曲路相通。”(見《全唐文》卷二○六)27歲中制舉。因才干出眾,遷夏官郎中。時契丹擾河北,兵機填委,姚崇“剖析如流,皆有條貫”,“則天甚奇之,超遷夏官侍郎,又尋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新唐書•姚崇傳》)姚崇做了宰相,想的只是為國事和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抱負而努力,決不為貪圖高位而隨波逐流,更不會為此而諂媚權貴。為此,他三次遭貶,“三起三落”,然正氣永存,信念不移。一生宦途曲折,富有傳奇色彩。
武則天長安四年(704)冬,女皇臥病不起。“宰相不得見者累月,唯張易之、昌宗侍側。”“二張”借助女皇,很有權勢,王公大臣競相趨附。為永保富貴,張易之聽信術士之言,準備在家鄉定州私自建一佛寺,遷京城十名高僧主持。姚崇時任宰相兼春官尚書(禮部尚書),兼管國家典禮及僧尼之事,就以違反國家法令為由制止了這件事。張易之幾次找姚崇說情,都被姚崇拒之門外。“二張”惱羞成怒,就在女皇耳邊散布姚崇的壞話。這樣,姚崇被奪去宰相實權,在一個風雪交加的日子里,到邊關作靈武道安撫大使去了。這是姚崇第一次被貶。(見《資治通鑒》二○七)
神龍元年(705)正月,以張柬之為首的五大臣發動了政變,誅殺了“二張”及其集團的主要成員。唐中宗復位。姚崇因事先參預謀劃有功而受到了封賞,依然以宰相身份參與政事。但當他在上陽宮看到離位的武則天憔悴衰老時,競失聲痛哭。桓彥范、張柬之等好心勸他說:“今日豈公涕泣時邪!恐公禍由此始。”姚崇并不掩飾自己對武則天的同情,而公開表示出一個忠臣對舊主的應有之義!他說:“元之事則天皇帝久,乍此辭違,悲不能忍。且元之前日從公誅奸逆,人臣之義也;今日別舊君,亦人臣之義也,雖獲罪,實所甘心。”當日,姚崇即被貶為亳州刺史。這是他第二次遭貶。(《新唐書•姚崇傳》)
景云元年(710),睿宗即位,姚崇又被任命為宰相。和侍中宋璟,同心協力,改革弊政,朝政出現嶄新局面。睿宗之妹太平公主以擁立皇帝有功,“權傾人主”,睿宗特別聽信她的話,“宰相以下進退系其一言”。她代表舊勢力,反對改革,并企圖廢黜支持改革的太子李隆基,破壞朝廷穩定大局。如不搬去這塊絆腳石,改革事業就會夭折,一場新的動亂將代替目前的安定局面。但如果行動,就有罷職、貶官甚至殺頭的危險。姚崇、宋璟為國家的安危而不顧自身的安危,毅然向睿宗上“安儲三策”,“請出宋王及豳王皆為刺史,罷歧、薛二王左右羽林,使為左右率以事太子。太平公主請與武攸暨皆于東都安置。”睿宗雖然勉強接受并執行了這三條建議,但由于遷求太平公主,姚崇、宋璟還是被加上離間皇室關系的罪名,又一次被貶出京城,作了地方上的州刺史。(見《資治通鑒》卷二一○))
三、善應變成務而遇事果敢的改革家。
宋朝宋祁在撰寫《新唐書•姚崇傳》后評論說:“(姚)崇善應變以成天下之務。”變,就是變革,就是改革。縱觀姚崇的一生,可以說他是一個以清除天下積弊為己任的改革家。
武則天時,為使女皇徹底廢除酷吏制度,姚崇以夏官侍郎之職,不顧官微言輕,冒著罷官、下獄甚至殺頭的危險,動情地向女皇進言,申述酷吏制造冤獄的真情,并大義凜然以自己官職、性命及一門百口,擔保朝中文武百官無人謀反。女皇深受感動,從而下決心廢除嚴刑峻法,穩定了武周政局。
睿宗時,時任中書令的姚崇和侍中宋璟,著力革除中宗吏治弊病:一是頂著壓力,罷免了幾千名中宗皇帝親自批準的、靠花錢買來的“斜封官”。二是“不畏強御,請托不行”,整頓了上萬名超編的吏部候補官員,通過考試,選拔了不足二千人錄用,“人服其公”。雖然后來姚崇遭貶,改革事業夭折。但他們的改革的魄力,至公之心,卻給朝野上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時流傳過這樣的民謠:“姚、宋為相,邪不如政;太平用事,正不如邪。”
真正算上大手筆的,要算是姚崇開元初年大刀闊斧的改革。先天二年(713),唐玄宗全面執政之后,求治心切,一心要復振貞觀之風。就在姚崇被任命為宰相時,姚崇向玄宗提出了十條政事改革建議:一是“垂拱以來,以竣法繩下;臣愿政先仁恕。”二是“朝廷覆師青海,未有牽復之心;臣愿不幸邊功。”三是“比來壬佞冒觸憲網,皆得以寵自解;臣愿法行自近。”四是“后氏臨朝,喉舌之任出閹人之口,臣愿宦豎不與政。”五是“戚里貢獻以自媚上,公卿方鎮浸亦為之;臣愿租賦外一絕之。”六是“外戚貴主更相用事,班序荒雜;臣請戚屬不任臺省。”七是“先朝褻狎大臣,虧君臣之嚴;臣愿陛下接自以禮。”八是“燕欽融、韋月將以忠被罪,自是諍臣沮折;臣愿群臣皆得批逆鱗,犯忌諱。”九是“武后造福先寺,上皇造金仙、玉貞二觀,費鉅百萬;臣請絕佛道營造。”十是“漢以祿、莽、閻、梁亂天下,國家為甚;臣愿推此鑒誡。”(見《新唐書•姚崇傳》)這十條建議涉及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宗教等大政方針,可謂切中時弊,史稱“十事要說”。“玄宗心益開,聽之孜孜忘倦”,視為救世良方,全盤接受。開元之初,姚崇勸玄宗“無任功臣以政”,“諸王外刺”,結束了中宗以來政局八年動蕩不安的歷史,贏得了近五十年的太平光景。精簡機構,裁減冗員;任用賢能,天下大理。禁營佛寺,沙汰僧侶。勸課農桑,賦役寬平。不貪邊功,中外和平。改革取得決定性的勝利。所以,中唐詩人和評論家杜牧稱贊姚崇“首佐玄宗起中興業。”姚崇之后,繼任者宋璟、張嘉貞等“蕭規曹隨”,“守法持正”,不懈努力,終于出現了唐王朝最鼎盛的時代——“開元盛世”。
四、以人為本而實是求是的唯物論者
姚崇一生以天下為己任,作為政治家,他不是一個夸夸其談、坐而論道的空談家,而是一個從實際出發、腳踏實地的實干家。在實踐中,唯以國家興盛為重,以黎民冷暖為重,不管是儒家的“天人感應論”、還是佛教的“修福報應”之說,只要妨礙了人民的安危,統統不放在眼中。愈到后來,他對事物的認識愈接近唯物論者。
開元三年到四年(715~716),中原地區發生了嚴重的蝗災。老百姓受迷信思想影響,只是用在田旁設祭、焚香、膜拜的辦法來消災,而坐視蝗蟲食苗。消息傳到朝廷,百官眾口一辭,都說是朝政有失,老天降蝗災警示。今天看來,這本是漢儒董仲舒“國家將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出災害以譴告之”的“天人感應論”,純屬無稽之談。但那時朝廷上下把此論奉為圣經。諫議大夫韓思復甚至上書,要玄宗皇帝“悔過責躬”,“以答休咎”。紫微令姚崇清楚地知道,如果蝗災蔓延下去,人民將流離失所,國家將失去穩定。如果發動滅蝗,朝野上下,阻力甚大。就煞費苦心地在古代的籍典上找依據,以《詩經》上有關滅蝗的詩句和東漢光武帝滅蝗的詔書為憑據,并拿出用切實可行“焚瘞”之法,說服了玄宗。但朝廷爭議仍然很大。就連平時同心協力、百依百順的黃門監盧懷慎也勸他:蝗是天災,滅蝗有傷和氣。外議甚多,請公思之。姚崇以人為本,嚴肅批評他說:“今蝗蟲極盛,驅除可得。若其縱食,所在皆空。山東百姓,豈宜餓殺!……若救人殺蟲,因緣致禍,崇請獨受,義不仰關!”于是下公文、派驅蝗使督促各地滅蝗。但汴州刺史倪若水卻有令不行,還上書朝廷說“蝗是天災,自宜修德。”姚崇聞報大怒,就去牒文批評他:“古之良守,蝗蟲避境。若其修德可免,彼豈無德致然!?今坐看食苗,何忍不救!因以饑饉,將何自安?幸勿遲回,自招悔吝!”倪若水閱書后,不敢怠慢,督促百姓,“乃行焚瘞之法,獲蝗一十四萬擔。”(見《新唐書•姚崇傳》)二年來,滅蝗成效顯著,百姓不甚饑餓。
唐朝,佛教盛行。上自皇帝王公大臣,下至一般百姓,無不崇信佛教。就連武則天登基,也托言“彌勒”轉世,普渡眾生。姚崇的母親也一個虔誠信教者。姚崇不可能不受佛教的影響。長安二年(702),他曾為母祈福造像。神龍三年(707)母親亡故后,姚崇兄弟姊妹還為母親造一功德窟。但是中宗以來,貴戚爭先營造佛寺,從中謀取利益,濫渡人為僧尼,逃避國家賦役,人們“抄經寫像,破業傾家,乃至施身,亦無所吝”。他是一個以人為本的現實主義者,反佛并非其根本目的,但當他看到佛教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災難時,就開始堅決反對佞佛。開元年間,在姚崇的建議下,朝廷沙汰僧人一萬二千多人,還頒布了禁造佛寺的法令。到后來姚崇越來越對佛教有了正確的認識。臨終前,他在《遺令誡子孫文》中寫道:“佛者覺也,在乎方寸。……但平等慈悲,行善不行惡,則佛道備矣。”可見他僅把佛教看作一種宗教信仰。他又說:“夫釋迦之本法,為蒼生之大弊。汝等各宜警策,正法在心,勿效兒女子曹,終身不悟也。”這樣的認識,同唯物論有何區別?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姚崇不但是一個具有雄才大略并倡導“為政以公”的偉大政治家,還是一個不屈不撓、勇于犧牲的偉大實踐家;不但是一個善應變成務的偉大改革家,而且還是一個以人為本的唯物論者。他為國家、為人民作出的卓越貢獻,人民將世代銘記,永遠不會忘記!
開元元年(713年),姚崇從同州到新豐見玄宗,玄宗打算任命他為宰相。現任宰相張說知道此事,出于嫉妒,指使別人對他進行彈劾,玄宗不聽。張說又指使人向玄宗建議,派姚崇去當河東總管,又被玄宗識破,提建議的人差一點丟掉腦袋。姚崇當上宰相,張說恐慌起來,想走玄宗的一個弟弟岐王的后門。姚崇要抓住這件事對張說進行報復,但又不直接加以揭發。一天,已經罷朝,朝臣們都已離去,姚崇獨自跛著腳作有病狀,玄宗叫住他,問他是怎么回事。他說:“我的腳壞了。”又問:“不很痛吧?”答道:“我心里有個憂慮,痛苦倒不是在腳上。”玄宗又問這是什么意思,他說道:“岐王是陛下的愛弟,張說是輔佐大臣,他們秘密乘車出其家門,恐怕要壞事啊!所以我很擔心。”張說宰相當不下去了,被貶為相州(治所在今河)匕臨漳縣西南)刺史。在姚崇的同時代人中;張說也是出類拔萃的人物,可是他們二人之間的關系始終是勾心斗角的。據傳說,姚崇臨死前,還告誡自己的兒子說:“張說與我嫌隙很深。我死之后,出于禮節,他必來吊喪,你們可將我平生所服用的珍寶器皿陳列出來,他最喜愛這類東西,如他看也不看,那你們就要作好準備,滅族之災就將來臨了;如他看這些東西,那就預示沒事了,你們就將這些東西送給他,并請他為我撰寫神道碑。得到他所撰碑文后,立即謄寫,報呈皇上,并準備好石頭,立即刊刻。他比我要遲鈍,數日之后,定要反悔;他如派人來索取碑文,就說已報請皇上批準,并將刊刻好了的碑拿給他看。”姚崇死后,張說前往吊喪,見到所陳服玩,看了又看。姚崇諸子如姚崇所囑辦理,得到了他所撰寫的碑文,并使他索回碑文的計謀落空。張說氣憤至極,說:“死姚崇猶能算計生張說。”
姚崇同另一些當代名人的關系也不甚協調。在貶張說為相州刺史時,—另一宰相劉幽求也被免職。劉幽求很是不服,有人告他的狀,說他“有怨望語”,就是說在背后說怪話,發牢騷。玄宗下詔追查-,姚崇等人以和解的姿態勸說玄宗道:“劉幽求他們都是功臣,乍任閑職,稍微表現沮喪,也是人之常情。他們功業既大,地位又高,一旦被送進監獄,恐怕要引起很大的震動啊!”結果劉幽求被調出京城,去做睦州(治所在今浙江淳安縣西南)刺史。姚崇等人的上述一席話,表面上是保護劉幽求,實際上是證明了他確有“怨望”之罪。史書說,姚崇對劉幽求是素懷嫉妒之心,看來是有根據的。魏知古也是當時的一個名人,其功勞、地位、身望與姚崇也不相上下。他原是姚崇所引薦,后來與姚崇并列相位,姚崇漸漸地瞧不起他,把他排擠到東都洛陽去專管那里的吏部事務。魏知古心懷不滿。姚崇有兩個兒子在東都做官,知道魏知古是自己父親提拔過的,就走魏知古的后門,謀取私利。魏知古到長安時,將他們的所作所為,都報告給了玄宗。有一天,玄宗與姚崇閑談,順便問道:“你的兒子才能與品德怎樣?現在做什么官?”姚崇十分機敏,一下子就猜透玄宗的話中有話,就采取主動,答道:“我有三個兒子,兩個在東都,為人貪欲而又不謹慎,必定會走魏知古的門路,不過我還沒有來得及問他們。”玄宗原以為姚崇要為兒子隱瞞,在聽了姚崇道出真情后,很是高興。玄宗又問姚崇,他是怎么知道的。姚崇說:“在魏知古社會地位很低時,我保護過他,提拔過他;我的兒子蠢得很,以為魏知古必定因為感激我而容忍他們為非作歹,故而去走他的門路。”玄宗聽了,認為姚崇為人高尚,而鄙薄魏知古,覺得他有負于姚崇,要罷他的官。姚崇又請求玄宗說:“我的兒子胡鬧,犯了法,陛下赦免他們的罪已是很萬幸了,若是因為這件事而罷魏知古的官,天下必定以為陛下出于對我的私人感情而這樣做,這就會連累到陛下的聲譽。”然而魏知古還是左遷為工部尚書。
大唐賢相姚崇
大唐穆宗長慶年間(821~824),與白居易齊名、號稱“元白”之一的大詩人元稹寫下了著名的長篇敘事詩《連昌宮詞》,詩中寫道:
我聞此語心骨悲,太平誰致亂者誰?
翁言野父何分別,耳聞言見為君說。
姚崇宋璟作相公,勸諫上皇言語切。
燮理陰陽禾黍豐,調和中外無兵戎。
長官清平太守好,揀選皆言由至公。
開元之末姚宋死,朝廷漸漸由妃子。
祿山宮里養作兒,虢國門前鬧如市。
弄權宰相不記名,依稀記得楊與李。
廟謨顛倒四海搖,五十年來作瘡痏。
詩中通過唐代皇帝在河南宜陽的行宮--連昌宮的興廢,探究了唐代治亂的由因。詩中借一個老人的見聞經歷,熱情地歌頌了造就開元盛世的大唐名相姚崇、宋璟,無情地鞭韃了釀成天寶之亂的弄權奸相李林甫、楊國忠。表達了人民對清平盛世和政治家姚崇、宋璟的無比懷念!此時姚崇已逝世百年有余。
姚崇逝世360多年后,一部可與司馬遷的《史記》相媲美的史學巨著《資治通鑒》于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問世了。一代歷史學家、文學家司馬光評論唐代宰相道:“姚(崇)宋(璟)相繼為相,崇善應變成務,璟善守法持正。二人志操不同,然協心輔佐,使賦伇寬平,刑法清省,百姓富庶。唐代賢相,前稱房(玄齡)杜(如晦),后稱姚(崇)宋(璟),他人莫得比焉。”(見《資治通鑒》卷二一一)肯定了姚崇為唐朝的四大賢相之一。
姚崇逝世1200多年以后,毛澤東在認真閱讀了《新唐書•姚崇傳》之后,這位好評說“千秋功罪”的偉人在傳記的天頭上批注道:“大政治家、唯物論者姚崇。”在讀到姚崇的“十事要說”時,批注贊揚道:“如此簡單明了的十條政治綱領,古今少見”。批注指出姚崇、宋璟“二人道同,方法有些不同”。批注還認為,中唐時期大文學家“韓愈《佛骨表》祖此”。毛澤東評論歷代帝王時說:“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朝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但對姚崇,評價可謂高矣!
千百年來,中國人民以各種方式懷念姚崇。唐代開元年間,老百姓甚至還把姚崇的畫像當作真神來供奉。許多地方還為他修蓋了廟宇,希望他能保佑人民,降臨福祉。至今,在臺灣省云林縣的虎尾鎮還保存有姚王爺廟,祭祀的就是唐代賢相姚崇。
故鄉的人民更是情有獨鐘。宋代元祐八年(1066)陜州知州游師雄仰慕姚崇為人,置姚公祠于其故居陜州東衛村社(今河南陜縣張茅鎮),在姚崇后裔散居他鄉的情況下,姚公祠被人們祭祀一直延續到民國時期,不能不說是故鄉人民對其懷念之深。在原陜州(今河南三門峽市陜州風景區)的大南關的“二賢祠”,祭祀的則是陜州最有影響力的兩個歷史名人——唐代賢相梁國公姚崇和宋代著名詩人魏野。開元三年(715),姚崇為故鄉題寫的“藩籬”石匾珍寶,飽經歷代戰亂和當代文化大革命的洗劫,倍受人民群眾的珍藏保護,至今還完好地收藏于河南省三門峽市博物館,受到世人觀瞻!
為什么1300多年來姚崇倍受人民敬仰,倍受政治家、史學家推崇而經久不衰呢?通過以下幾個方面透析姚崇,進而知人論世,對這位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偉大人物,進行深入的研究,則可以得出必然的結論。
一、“為政以公”而“聳廉勤之節”的吏治思想。
姚崇生活在一個唐王朝上升階段的時代。作為封建社會的士大夫,長期受儒家一些進步思想的熏陶。剛剛過去的唐太宗以貞觀之治遺留下了治世的楷模。姚崇經歷過人所稱道的高宗永徽之治,又親身參與了武則天的文治武功,還體驗了中宗腐敗政治給國家帶來的巨大災難。他以儒家經世濟民思想為己任,以一個政治家的敏銳眼光,總結了歷史的經驗和教訓,提出了他的吏治思想。這集中反映在姚崇于開元二年(714)撰寫的《持秤誡》、《彈琴誡》、《持鏡誡》、《辭金誡》、《冰壺誡》(合稱“五誡”)中。《五誡》主要內容有:(一)強調“為政以公”的吏治思想。姚崇主張為政者要象持稱一樣,“志守公平,體兼正直”,“稱物平施,為政以公,毫厘不差,輕重必得。”“存信去詐,以公滅私。”只有這樣,才會“心茍至公,人將大同。心能執一。政乃無失。”也就是我們今天所呼喚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公平、公正、誠信”原則。當然,姚崇提倡的“為政以公”有其特定的時代內容,同我們今天倡導的不盡完全相同。(二)倡導官員勤政。姚崇當時批評了“凡今之人,鮮務為德。紛綸諂媚,汩沒忠直”,即為官者無所作為,唯知巴結討好上司的不正之風。提出要學習“古之君子,策名委質,翼翼小心,乾乾終日”的精神,為官者“刑不可濫,政不可賊。”只有勤政為民,才能作到“如鏡之明,斷可以平;如鏡之潔,斷可以決。”這在今天提倡“以德治國”時頗有教育意義。(三)倡導“廉慎”作風。姚崇批評中宗以來“凡今之人,就列稱臣。當官以害剝為務,在上以財賄為親”的腐敗風氣,要求為官者要象盛冰的玉壺一樣,冰清玉潔;要象子罕(春秋時宋人)辭玉、楊震(東漢太尉)辭金一樣,潔身自好。諄諄告誡為官者,“爾以金玉為寶,吾以廉慎為師。爾以夜昏可納,吾將暗室不欺。”只有自覺抵制“金玉”的誘惑,才能避免“象之有齒,以焚其身;魚之貪鉺,必曝其鱗”。因此“當官明白者”,“固當聳廉勤之節,塞貪競之門。”自覺地做到“請謁者咸息,苞苴者必辭”。(四)注重治國中的“教化”作用。提出當政者要象彈琴一樣,“君子撫之,以和人心”,“樂導至化,聲感人情”,達到“身不下堂,不言而理”的效果。還提出“善為國者如彈琴。宮君商臣,則治國之道。大急小緩,豈安人之心。”同時指出要根據實際“改張逾于立法”,即及時調整政策法令。(五)強調為政者要以身作則。姚崇說:“法者,天下公器;官者,庶人之師。其身既正,不令而行。在下無怨,唯上之平。故曰:上之所仰,人之所向。我之所教,人皆其效。”提出做一個好的官員,要“凡所從政,當須正己。誡往修來,慎終如始。”(以上見《全唐文》卷二○六)
姚崇的吏治思想影響了當時的皇帝和各級官員。唐玄宗和姚崇身體力行,開元之初基本上扭轉了中宗以來的不良風氣,為社會、經濟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今天,當人們讀到姚崇的《五誡》時,還無不為他中的浩然正氣、高風亮節、博大胸懷、精辟見解所折服!
二、以天下為己任,為之奮斗而百折不撓的政治家。
姚崇少年時瀟灑豪爽,崇尚氣節。“自小及長,從微見著。唯以直道為業,非以曲路相通。”(見《全唐文》卷二○六)27歲中制舉。因才干出眾,遷夏官郎中。時契丹擾河北,兵機填委,姚崇“剖析如流,皆有條貫”,“則天甚奇之,超遷夏官侍郎,又尋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新唐書•姚崇傳》)姚崇做了宰相,想的只是為國事和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抱負而努力,決不為貪圖高位而隨波逐流,更不會為此而諂媚權貴。為此,他三次遭貶,“三起三落”,然正氣永存,信念不移。一生宦途曲折,富有傳奇色彩。
武則天長安四年(704)冬,女皇臥病不起。“宰相不得見者累月,唯張易之、昌宗侍側。”“二張”借助女皇,很有權勢,王公大臣競相趨附。為永保富貴,張易之聽信術士之言,準備在家鄉定州私自建一佛寺,遷京城十名高僧主持。姚崇時任宰相兼春官尚書(禮部尚書),兼管國家典禮及僧尼之事,就以違反國家法令為由制止了這件事。張易之幾次找姚崇說情,都被姚崇拒之門外。“二張”惱羞成怒,就在女皇耳邊散布姚崇的壞話。這樣,姚崇被奪去宰相實權,在一個風雪交加的日子里,到邊關作靈武道安撫大使去了。這是姚崇第一次被貶。(見《資治通鑒》二○七)
神龍元年(705)正月,以張柬之為首的五大臣發動了政變,誅殺了“二張”及其集團的主要成員。唐中宗復位。姚崇因事先參預謀劃有功而受到了封賞,依然以宰相身份參與政事。但當他在上陽宮看到離位的武則天憔悴衰老時,競失聲痛哭。桓彥范、張柬之等好心勸他說:“今日豈公涕泣時邪!恐公禍由此始。”姚崇并不掩飾自己對武則天的同情,而公開表示出一個忠臣對舊主的應有之義!他說:“元之事則天皇帝久,乍此辭違,悲不能忍。且元之前日從公誅奸逆,人臣之義也;今日別舊君,亦人臣之義也,雖獲罪,實所甘心。”當日,姚崇即被貶為亳州刺史。這是他第二次遭貶。(《新唐書•姚崇傳》)
景云元年(710),睿宗即位,姚崇又被任命為宰相。和侍中宋璟,同心協力,改革弊政,朝政出現嶄新局面。睿宗之妹太平公主以擁立皇帝有功,“權傾人主”,睿宗特別聽信她的話,“宰相以下進退系其一言”。她代表舊勢力,反對改革,并企圖廢黜支持改革的太子李隆基,破壞朝廷穩定大局。如不搬去這塊絆腳石,改革事業就會夭折,一場新的動亂將代替目前的安定局面。但如果行動,就有罷職、貶官甚至殺頭的危險。姚崇、宋璟為國家的安危而不顧自身的安危,毅然向睿宗上“安儲三策”,“請出宋王及豳王皆為刺史,罷歧、薛二王左右羽林,使為左右率以事太子。太平公主請與武攸暨皆于東都安置。”睿宗雖然勉強接受并執行了這三條建議,但由于遷求太平公主,姚崇、宋璟還是被加上離間皇室關系的罪名,又一次被貶出京城,作了地方上的州刺史。(見《資治通鑒》卷二一○))
三、善應變成務而遇事果敢的改革家。
宋朝宋祁在撰寫《新唐書•姚崇傳》后評論說:“(姚)崇善應變以成天下之務。”變,就是變革,就是改革。縱觀姚崇的一生,可以說他是一個以清除天下積弊為己任的改革家。
武則天時,為使女皇徹底廢除酷吏制度,姚崇以夏官侍郎之職,不顧官微言輕,冒著罷官、下獄甚至殺頭的危險,動情地向女皇進言,申述酷吏制造冤獄的真情,并大義凜然以自己官職、性命及一門百口,擔保朝中文武百官無人謀反。女皇深受感動,從而下決心廢除嚴刑峻法,穩定了武周政局。
睿宗時,時任中書令的姚崇和侍中宋璟,著力革除中宗吏治弊病:一是頂著壓力,罷免了幾千名中宗皇帝親自批準的、靠花錢買來的“斜封官”。二是“不畏強御,請托不行”,整頓了上萬名超編的吏部候補官員,通過考試,選拔了不足二千人錄用,“人服其公”。雖然后來姚崇遭貶,改革事業夭折。但他們的改革的魄力,至公之心,卻給朝野上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時流傳過這樣的民謠:“姚、宋為相,邪不如政;太平用事,正不如邪。”
真正算上大手筆的,要算是姚崇開元初年大刀闊斧的改革。先天二年(713),唐玄宗全面執政之后,求治心切,一心要復振貞觀之風。就在姚崇被任命為宰相時,姚崇向玄宗提出了十條政事改革建議:一是“垂拱以來,以竣法繩下;臣愿政先仁恕。”二是“朝廷覆師青海,未有牽復之心;臣愿不幸邊功。”三是“比來壬佞冒觸憲網,皆得以寵自解;臣愿法行自近。”四是“后氏臨朝,喉舌之任出閹人之口,臣愿宦豎不與政。”五是“戚里貢獻以自媚上,公卿方鎮浸亦為之;臣愿租賦外一絕之。”六是“外戚貴主更相用事,班序荒雜;臣請戚屬不任臺省。”七是“先朝褻狎大臣,虧君臣之嚴;臣愿陛下接自以禮。”八是“燕欽融、韋月將以忠被罪,自是諍臣沮折;臣愿群臣皆得批逆鱗,犯忌諱。”九是“武后造福先寺,上皇造金仙、玉貞二觀,費鉅百萬;臣請絕佛道營造。”十是“漢以祿、莽、閻、梁亂天下,國家為甚;臣愿推此鑒誡。”(見《新唐書•姚崇傳》)這十條建議涉及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宗教等大政方針,可謂切中時弊,史稱“十事要說”。“玄宗心益開,聽之孜孜忘倦”,視為救世良方,全盤接受。開元之初,姚崇勸玄宗“無任功臣以政”,“諸王外刺”,結束了中宗以來政局八年動蕩不安的歷史,贏得了近五十年的太平光景。精簡機構,裁減冗員;任用賢能,天下大理。禁營佛寺,沙汰僧侶。勸課農桑,賦役寬平。不貪邊功,中外和平。改革取得決定性的勝利。所以,中唐詩人和評論家杜牧稱贊姚崇“首佐玄宗起中興業。”姚崇之后,繼任者宋璟、張嘉貞等“蕭規曹隨”,“守法持正”,不懈努力,終于出現了唐王朝最鼎盛的時代——“開元盛世”。
四、以人為本而實是求是的唯物論者
姚崇一生以天下為己任,作為政治家,他不是一個夸夸其談、坐而論道的空談家,而是一個從實際出發、腳踏實地的實干家。在實踐中,唯以國家興盛為重,以黎民冷暖為重,不管是儒家的“天人感應論”、還是佛教的“修福報應”之說,只要妨礙了人民的安危,統統不放在眼中。愈到后來,他對事物的認識愈接近唯物論者。
開元三年到四年(715~716),中原地區發生了嚴重的蝗災。老百姓受迷信思想影響,只是用在田旁設祭、焚香、膜拜的辦法來消災,而坐視蝗蟲食苗。消息傳到朝廷,百官眾口一辭,都說是朝政有失,老天降蝗災警示。今天看來,這本是漢儒董仲舒“國家將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出災害以譴告之”的“天人感應論”,純屬無稽之談。但那時朝廷上下把此論奉為圣經。諫議大夫韓思復甚至上書,要玄宗皇帝“悔過責躬”,“以答休咎”。紫微令姚崇清楚地知道,如果蝗災蔓延下去,人民將流離失所,國家將失去穩定。如果發動滅蝗,朝野上下,阻力甚大。就煞費苦心地在古代的籍典上找依據,以《詩經》上有關滅蝗的詩句和東漢光武帝滅蝗的詔書為憑據,并拿出用切實可行“焚瘞”之法,說服了玄宗。但朝廷爭議仍然很大。就連平時同心協力、百依百順的黃門監盧懷慎也勸他:蝗是天災,滅蝗有傷和氣。外議甚多,請公思之。姚崇以人為本,嚴肅批評他說:“今蝗蟲極盛,驅除可得。若其縱食,所在皆空。山東百姓,豈宜餓殺!……若救人殺蟲,因緣致禍,崇請獨受,義不仰關!”于是下公文、派驅蝗使督促各地滅蝗。但汴州刺史倪若水卻有令不行,還上書朝廷說“蝗是天災,自宜修德。”姚崇聞報大怒,就去牒文批評他:“古之良守,蝗蟲避境。若其修德可免,彼豈無德致然!?今坐看食苗,何忍不救!因以饑饉,將何自安?幸勿遲回,自招悔吝!”倪若水閱書后,不敢怠慢,督促百姓,“乃行焚瘞之法,獲蝗一十四萬擔。”(見《新唐書•姚崇傳》)二年來,滅蝗成效顯著,百姓不甚饑餓。
唐朝,佛教盛行。上自皇帝王公大臣,下至一般百姓,無不崇信佛教。就連武則天登基,也托言“彌勒”轉世,普渡眾生。姚崇的母親也一個虔誠信教者。姚崇不可能不受佛教的影響。長安二年(702),他曾為母祈福造像。神龍三年(707)母親亡故后,姚崇兄弟姊妹還為母親造一功德窟。但是中宗以來,貴戚爭先營造佛寺,從中謀取利益,濫渡人為僧尼,逃避國家賦役,人們“抄經寫像,破業傾家,乃至施身,亦無所吝”。他是一個以人為本的現實主義者,反佛并非其根本目的,但當他看到佛教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災難時,就開始堅決反對佞佛。開元年間,在姚崇的建議下,朝廷沙汰僧人一萬二千多人,還頒布了禁造佛寺的法令。到后來姚崇越來越對佛教有了正確的認識。臨終前,他在《遺令誡子孫文》中寫道:“佛者覺也,在乎方寸。……但平等慈悲,行善不行惡,則佛道備矣。”可見他僅把佛教看作一種宗教信仰。他又說:“夫釋迦之本法,為蒼生之大弊。汝等各宜警策,正法在心,勿效兒女子曹,終身不悟也。”這樣的認識,同唯物論有何區別?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姚崇不但是一個具有雄才大略并倡導“為政以公”的偉大政治家,還是一個不屈不撓、勇于犧牲的偉大實踐家;不但是一個善應變成務的偉大改革家,而且還是一個以人為本的唯物論者。他為國家、為人民作出的卓越貢獻,人民將世代銘記,永遠不會忘記!
上一篇: 源光裕 | 下一篇: 員半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