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柬之、桓彥范等相互串聯,一舉剪除了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并迫使武則天交出政權,傳位中宗。時姚崇任靈武道大總管,并掛有宰相的頭銜,恰好回到了洛陽,參與了這一事變,并起了重要作用,因而受封為梁縣侯。武則天既已退出政治舞臺,被遷到上陽宮居住,中宗率文武百官去問安,大家都歡欣鼓舞,相互慶賀。可是姚崇卻獨自嗚咽流涕,哭了起來。張柬之與桓彥范等人很是詫異,對他說:“今天難道是哭的時候嗎?你恐怕要從此招禍了。”姚崇很是坦然,他說道:“事奉則天皇帝年代久了,突然離開她,發自內心的感情,實在控制不住啊!昨天參與你們組織的誅殺兇逆之舉,是盡做臣子的常道,不敢說有什么功勞;今天與舊主告辭而悲泣,也是做臣子的應有的節操,由此而犯罪,實乃心甘情愿。”當天,姚崇被調離朝廷,去做亳州(治所在今安徽亳州)刺史。后來有人認為,這正是姚崇的聰明之處。意思是說他預見到朝廷的這場斗爭并沒有結束,為了不致陷入更深的旋渦,就如此這般地玩了個脫身之計。當然,不排斥包含有這種可能。但是,也不可否認的是,他的言談和舉動表明,他對武則天也是懷有深厚的感情的。
為什么姚崇對武則天有那么深厚的感情呢?這只有從他的經歷、他同武則天的關系以及他對武則天的看法中尋找原因。
姚崇自幼為人豪放,崇尚氣節。他才干出眾。進入仕途后,一帆風順,青云直上。武則天時,官做到了夏官(即兵部)郎中(高級官員)。這時東北的契丹族不斷侵擾中原,武則天一再派大兵抵御,因此兵部的事務特別繁忙。姚崇的才干,至此得到了充分的發揮,那紛繁復雜的事務,到了他的手里,處理得干凈利索,井井有條。兵部是中央機關,消息很快傳到武則天耳里。武則天很是愛才,姚崇的才干,她很賞識,立即提拔他為兵部侍郎(兵部侍郎,相當于今天國防部的副部長)。這種知遇之恩,姚崇能不動心!武則天的器重,對姚崇也是一種鼓勵,他的才干到后來又得到進一步發揚。他在出任宰相的時候,往往兼任兵部尚書,所以對兵部的職掌非常熟悉;舉凡邊防哨卡,軍營分布,士兵情況,兵器儲備,他都熟記在心。玄宗初年,他作宰相,帶頭裁減冗員,整頓制度,任用官吏,注重才能,使得以皇帝為首的封建國家制度,職責分明,指揮靈敏。他與廬懷慎同為宰相,他死了兒子,請假十多天,政事積壓很多,廬懷慎處理不了,感到恐慌,去見玄宗作檢討。玄宗說:“我以天下事委托于姚崇,你坐鎮就行了。”暗示他不必擔心。姚崇假滿上班,很快裁決了積壓下來的政事。所以史書稱贊他長于吏道。
姚崇做了侍郎,就可以直接參與朝政了。神功元年(697年),武則天對朝臣們說:“前些時候,周興、來俊臣審理案件,多牽連到朝廷大臣,說是他們反叛;國家法律擺在這里,我怎么能夠違反呢?其中有的我也懷疑有冤枉,是濫用刑罰造成的,就派近臣到監獄中去審問,及得到他們手寫的狀紙,都是自己承認有罪,我就不懷疑了。自從周興、來俊臣死后,就聽不到謀反的事了,然而以前被殺的人中,是不是有冤枉了的呢?”姚崇曾在刑部任職,辦案公道,保過不少人,故對這方面情況比較熟悉;他對武則天也比較了解,他知道她也重用過一些壞人,濫殺無辜,然尚未完全被壞人控制,也任用一些正派人主管刑法,并在這個問題上能夠聽得進不同的意見。他針對武則天提的問題,直率而又誠懇地陳述了自己的看法,他說:“自垂拱(685—688年)以來,被告得家破人亡的,都是冤枉,都是自誣。告密的人因之而立功,天下都在羅織人罪,情況比漢朝的黨錮之禍還要厲害。陛下派人到監中查問,被派去的人自身也難于保全,怎么敢去動搖原案呢?被問的人若要翻案,又怕遭到那些人的毒手。全靠老天保佑,皇上你醒悟過來,誅殺了壞人,朝廷才安定下來。從今以后,我以自身及全家百口人的性命擔保,現在內外官員中再也沒有謀反的人。懇求陛下,今后要是收到告狀,只是把它收存起來,不要去追究就是了。假若以后發現證據,真的有人謀反,我甘愿承受知而不告之罪。”對于這一尖銳的批評和意見,武則天非但沒有發怒,反而表現得很高興。她說:“以前宰相順著既成的事實,害得我成了個濫行刑罰的君主。聽了你所說的,很是符合我的心意。”并賜給他銀千兩。至此,姚崇與武則天的相知又更進一步。
過了一年,姚崇受任為宰相。后來,因為得罪了武則天的寵臣張易之,被調出京城,去做靈武道大總管。臨行前,武則天要他推薦一位宰相,他就推薦了張柬之。以前,狄仁杰曾兩次向武則天推薦張柬之,張柬之每被推薦一次,就升一次官,但始終未登上宰相的寶座。這一次姚崇再次推薦,張柬之很快就當上了宰相,時年已八十。
為什么姚崇對武則天有那么深厚的感情呢?這只有從他的經歷、他同武則天的關系以及他對武則天的看法中尋找原因。
姚崇自幼為人豪放,崇尚氣節。他才干出眾。進入仕途后,一帆風順,青云直上。武則天時,官做到了夏官(即兵部)郎中(高級官員)。這時東北的契丹族不斷侵擾中原,武則天一再派大兵抵御,因此兵部的事務特別繁忙。姚崇的才干,至此得到了充分的發揮,那紛繁復雜的事務,到了他的手里,處理得干凈利索,井井有條。兵部是中央機關,消息很快傳到武則天耳里。武則天很是愛才,姚崇的才干,她很賞識,立即提拔他為兵部侍郎(兵部侍郎,相當于今天國防部的副部長)。這種知遇之恩,姚崇能不動心!武則天的器重,對姚崇也是一種鼓勵,他的才干到后來又得到進一步發揚。他在出任宰相的時候,往往兼任兵部尚書,所以對兵部的職掌非常熟悉;舉凡邊防哨卡,軍營分布,士兵情況,兵器儲備,他都熟記在心。玄宗初年,他作宰相,帶頭裁減冗員,整頓制度,任用官吏,注重才能,使得以皇帝為首的封建國家制度,職責分明,指揮靈敏。他與廬懷慎同為宰相,他死了兒子,請假十多天,政事積壓很多,廬懷慎處理不了,感到恐慌,去見玄宗作檢討。玄宗說:“我以天下事委托于姚崇,你坐鎮就行了。”暗示他不必擔心。姚崇假滿上班,很快裁決了積壓下來的政事。所以史書稱贊他長于吏道。
姚崇做了侍郎,就可以直接參與朝政了。神功元年(697年),武則天對朝臣們說:“前些時候,周興、來俊臣審理案件,多牽連到朝廷大臣,說是他們反叛;國家法律擺在這里,我怎么能夠違反呢?其中有的我也懷疑有冤枉,是濫用刑罰造成的,就派近臣到監獄中去審問,及得到他們手寫的狀紙,都是自己承認有罪,我就不懷疑了。自從周興、來俊臣死后,就聽不到謀反的事了,然而以前被殺的人中,是不是有冤枉了的呢?”姚崇曾在刑部任職,辦案公道,保過不少人,故對這方面情況比較熟悉;他對武則天也比較了解,他知道她也重用過一些壞人,濫殺無辜,然尚未完全被壞人控制,也任用一些正派人主管刑法,并在這個問題上能夠聽得進不同的意見。他針對武則天提的問題,直率而又誠懇地陳述了自己的看法,他說:“自垂拱(685—688年)以來,被告得家破人亡的,都是冤枉,都是自誣。告密的人因之而立功,天下都在羅織人罪,情況比漢朝的黨錮之禍還要厲害。陛下派人到監中查問,被派去的人自身也難于保全,怎么敢去動搖原案呢?被問的人若要翻案,又怕遭到那些人的毒手。全靠老天保佑,皇上你醒悟過來,誅殺了壞人,朝廷才安定下來。從今以后,我以自身及全家百口人的性命擔保,現在內外官員中再也沒有謀反的人。懇求陛下,今后要是收到告狀,只是把它收存起來,不要去追究就是了。假若以后發現證據,真的有人謀反,我甘愿承受知而不告之罪。”對于這一尖銳的批評和意見,武則天非但沒有發怒,反而表現得很高興。她說:“以前宰相順著既成的事實,害得我成了個濫行刑罰的君主。聽了你所說的,很是符合我的心意。”并賜給他銀千兩。至此,姚崇與武則天的相知又更進一步。
過了一年,姚崇受任為宰相。后來,因為得罪了武則天的寵臣張易之,被調出京城,去做靈武道大總管。臨行前,武則天要他推薦一位宰相,他就推薦了張柬之。以前,狄仁杰曾兩次向武則天推薦張柬之,張柬之每被推薦一次,就升一次官,但始終未登上宰相的寶座。這一次姚崇再次推薦,張柬之很快就當上了宰相,時年已八十。
上一篇: 源光裕 | 下一篇: 員半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