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机,狠狠捏着两个奶头折磨,扒开她的腿屁股直流白浆,国产成人无码免费精品

唐詩 宋詞 元曲 近代詩 文言文 寫景的古詩 論語 詩經 孫子兵法 愛國的詩句 李白 杜甫
當前位置:查字典>>詩詞>>顏之推

顏之推

》和《還冤志》等。《顏氏家訓》共二十篇,是顏之推為了用儒家思想教訓子孫,以保持自己家庭的傳統與地位,而寫出的一部系統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書。這是他一生關于士大夫立身、治家、處事、為學的經驗總結,在封建家庭教育發展史上有重要的影響。后世稱此書為“家教規范”。
  (一)教育作用與教育目的
  顏之推宣揚性三品說,他把人性分為三等,即上智之人,下愚之人和中庸之人。他說:“上智不教而成,下愚雖教無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他認為上智之人是無須教育的,因為上智是天賦的英才,不學自知、不教自曉。其次,下愚之人“雖教無益”,盡管教他,都是無效果的,因為“下愚”是無法改變的。顏之推強調中庸之人必須受教育,因為不受教育就會無知識,陷于“不知”的愚昧狀態。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教育中庸之人,使之完善德性,增長知識。
  關于教育的目的,顏之推指出:“古之學者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學者為已,修身以求進也。”行道的“道”自然是儒家之道,即儒家宣揚的那一套政治理想和道德修養的內容;“修身以求進”思想淵源于孔子的“修已以安人”,善于“為已”(有良好的道德修養)才能更有效地“利世也”(治國平天下)。從這一教育目的出發,顏之推批判當時士大夫教育的腐朽沒落,嚴重脫離實際,培養出來的人庸碌無能,知識淺薄,缺乏任事的實際能力。他認為傳統的儒學教育必須改革,培養的既不是難以應世經務的清談家,也不是空疏無用的章句博士,而是于國家有實際效用的各方面的統治人才,它包括:朝廷之臣、文史之臣、軍旅之臣、蘺屏之臣、使命之臣、興造之臣。從政治家到各種專門人才,都應培養。這些人才應專精一職,具有“應世任務”的能力,是國家實際有用的人才。顏之推的這種觀點,沖破了傳統儒家的培養比較抽象的君子、圣人的教育目標,而以各種實用人才的培養作為教育的重要目標。
  (二)論教育內容
  為了培養“行道以利世”的實用人才,顏之推提倡“實學”的教育內容。他認為培養出來的人才必須“德藝同厚”。所謂“德”,即恢復儒家的傳統道德教育,加強孝悌仁義的教育。所謂“藝”,即恢復儒家的經學教育并兼及“百家之書”,以及社會實際生治所需要的各種知識和技藝。
  關于“藝”的教育,當然是以五經為主。他認為學習五經,主要是學習其中立身處世的道理,“夫圣賢之書,教人誠孝,慎言檢跡,立身揚名,亦已備矣。”但讀書不能止限于《五經》,還應博覽群書,通“百家之言”。此外,他還重視學習“雜藝”。他認為在社會動蕩的非常時期,學習“雜藝”可以使人在戰亂“無人庇蔭”的情況下“得以自資”,保全個體的生存和士族的政治、經濟地位。顏之推倡導的“雜藝”內容相當廣泛,主要包括文章、書法、彈琴、博弈、繪畫、算術、卜筮、醫學、習射、投壺等,這些技藝在生活中有實用意義,也有個人保健、娛樂的價值。但這些“雜藝”“可以兼明,不可以專業”。
  值得注意的是,顏之推強調士大夫子弟要“知稼穡之艱難”,學習一些農業生產知識,這與孔子輕視農業生產的態度有所不同。
  (三)論學習態度和方法
  1.虛心務實:顏之推提倡虛心務實的學習態度,他反對妄自尊大,驕傲浮夸的學風。
  2.博習廣見:顏之推指出:“觀天下書未遍,不得妄下雌黃。”
  他認為只有盡可能地擴大獲取知識的范圍,并把所學的知識進行比較、鑒別,才能更接近客觀的真理。他提倡既要博覽群書,又要接觸世務,籍以培養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所謂“博學求之,無不利于事也。”
  3.勤勉惜時:顏之推強調學習要刻苦鉆研,勤勉努力,他羅列了歷史上許多動人事例,說明即使遲鈍的人,只要勤學不倦,也可以達到精通和熟練的程度。同時,他認為人的一生都要學習,應珍惜時光,年幼“固須早教”,少年也不可“失機”,晚年如果“失之盛年,猶當晚學,不可自棄”。他說早年學習“如日出之光”,前途無量;而“老而學者”,雖然如“秉燭夜行”,但總比“瞑目而無見”要好得多。
  4.相互切磋:顏之推贊賞《尚書》中的“好問則裕”和《學記》中的“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的說法,提倡師友之間相互切磋,相互啟明,認為只有在學習上好問求教與切磋交流,才能較快地增進知識而避免錯誤。
  (四)論家庭教育
  1.提倡盡早施教
  顏之推認為家庭教育要及早進行,有條件的還應在兒童未出生時就實行胎教。兒童出生之后,便應以明白孝仁禮義的人“導習之”。稍長,看他“識人顏色,知人喜怒”之時,就該加意“教誨”,該做的事就引導他去做,不該做的就不讓他做。如此教育下去,到9歲以后,自可“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
  顏之推認為早期教育之所以重要,至少有兩條原因:其一,幼童時期學習效果較好,得益較大。他說:“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已后,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他根據幼童階段與成年以后的不同心理特征,說明幼年時期受外界干擾少,精神專注,記憶力旺盛,能保持長久的記憶。而成年人思想復雜,精神不易集中,記憶力逐漸衰退。其二,人在年幼時期,心理純凈,各種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尚未形成,可塑性很大。顏之推認為這個時期,兒童受到的好的教育與環境影響,抑或壞的教育與環境影響,都會在兒童心靈上打上很深的烙印,長大以后也難以改變。
  2.提倡嚴格教育
  顏之推認為家庭教育應當從嚴入手,嚴與慈相結合,不能因為兒童細小而一味溺愛和放任,父母在子女面前要嚴肅莊重,有一定威信。他說:“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他認為善于教育子女的父母,能把對子女的愛護和教育結合起來,便會收到良好的效果。相反,如果沒有處理好兩者關系,“無教而有愛”,讓孩子任性放縱,必將鑄成大錯。
  3.注重環境習染
  顏之推繼承孔子、孟子等儒家學者關于“慎擇友”的教育思想,十分重視讓兒童置身于比較優良的社會交往的環境之中。他認為家庭教育要注意選鄰擇友,是因為兒童的心理處于發展階段,尚未定型,而兒童的好奇心和模仿性都很強,總在觀看模仿別人的一舉一動,無形之中,周圍人的為人處世給兒童以“熏漬陶”、“潛移暗化”。因此,鄰友對于兒童的影響,有時甚至可能比父母的作用還大。這就是“必慎交游”的道理。孔子說:“無友不如己者”,擇友確實不是一件易事,賢人是難以找到的,但有優于我者,便很可貴的了。對他就應景仰向慕,與之交游,向他學習。
  4.重視家庭的語言教育
  他認為語言的學習應該成為兒童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在家庭教育中,子女學習正確的語言,是做父母的重要責任。一事一物、不經查考,不敢隨便稱呼。學習語言應注意規范,不應強調方言,要重視通用語言。
  5.注重道德教育
  顏之推承襲了孔孟以孝悌仁義等道德規范為主要內容的傳統,十分注意對子女道德的教育。他認為士大夫子弟的教育應該“德藝周厚”,以德育為根本。他指出知識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礎,并為道德教育服務。由于德藝二者關系的密切,因此有可能、也有必要通過閱讀記載前人道德范例書籍的途徑來進行道德教育。
  顏之推對子女的道德教育,是以孝悌等人倫道德教育為基礎,以樹立仁義的信念為主要任務,以實踐仁義為最終目的。他教育子女為實踐仁義道德的準則,應不惜任何代價,以至犧牲生命。他認為立志尤為重要,士大夫子弟只有確立遠大的志向、理想,才經得起任何磨難,堅持不懈,成就大業。他說:“有志尚者,遂能磨礪,以就素業。”他教育子女以實行堯舜的政治思想為志向,繼承世代的家業,注重氣節的培養,不以依附權貴、屈節求官為生活目標。
  顏之推根據自己積累的經驗與當時的現實,還特別重視為人之道的教育。他所強調的為人之道,首先是“厚重”(“輕薄”的反義)。他認為“自古文人,多陷輕薄”,歷史上許多文人都由“輕薄”而終為敗累,殘遇殺禍。他認為要吸取這個慘痛的教訓,就必須養成忠君、孝順、謙恭、禮讓這些“厚重”的道德品質。其次,他主張“少欲知足”。如果“不知其窮”的情性任其發展,不加以限制,就是如秦始皇、漢武帝“富有四海,貴為天子”的大人物,也會自取敗累,至于一般士庶更不用說了。其三,“無多言”、“無多事”。顏之推欣賞“無多言,多言多敗;無多事,多事多患”的銘言,認為“天道”,原來如此。所以,“論政得失”、“獻書言計”等,都屬于多言性質。同理,也不應該多做事。如果不是你份內的事,你就不必想它,不必做它。至于主持公道,打抱不平,“游俠之徒,非君子之所為也”。由此可見,顏之推所傳授給子女的為人之道,是他歷官四朝的經驗總結,在政治腐敗、朝政多變的封建專制社會里,不失為一種在喪亂之世明哲保身,以免“殺身之禍”的處世哲學。然而,在今天看來,這種做人處世方法是不足為訓的,它反映了消極遁世、利己主義的思想情緒,與先秦儒家的積極入世態度也有很大的距離。顏氏家訓  《顏氏家訓》是我國南北朝時北齊文學家顏之推的傳世代表作。他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處世哲學,寫成《顏氏家訓》一書告戒子孫。《顏氏家訓》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內容豐富,體系宏大的家訓,也是一部學術著作。成為了我國封建時代家教的集大成之作,被譽為“家教規范”。全書共20篇。顏之推(531~591以后),字介。顏氏原籍瑯邪臨沂(今山東臨沂北),先世隨東晉渡江,寓居建康。侯景之亂,梁元帝蕭繹自立于江陵,之推任散騎侍郎。承圣三年(554),西魏破江陵,之推被俘西去。他為回江南,乘黃河水漲,從弘農(今河南三門峽西南)偷渡,經砥柱之險,先逃奔北齊。但南方陳朝代替了梁朝,之推南歸之愿未遂,即留居北齊,官至黃門侍郎。577年齊亡入周。隋代周后,又仕于隋。家訓一書在隋滅陳(589)以后完成。
  顏之推出身士族,深受儒家名教禮法影響,又信仰佛教。但他博識有才辯,處事勤敏,應對閑明,所以在南北胡漢各政權之下,先后都受寵任。他年逾六十的一生中,“三為亡國之人”,行蹤遍及江南、河北、關中,又死在南北統一之后的隋開皇年間,所以經驗、閱歷都較豐富,非南朝或北朝局促一隅的高門士族所可比擬。該書雖流露一些迂腐觀點,但也包含不少有關南北朝社會、政治、文化的細致的觀察和通達的議論。書中記載的許多情況,有很高史料價值。諸如對南北士族風尚的異同、治學為文之方法,乃至語言雜藝都進行比較,求其得失。談到梁代子弟之脆弱、鄴下讀書人教子之方法,以及江南僑姓之未有力田等等,都是密切有關南北朝史事的。《書證》、《音辭》兩篇,反映了顏之推的學術成就。注釋該書的,有王利器《顏氏家訓集解》、周法高《顏氏家訓匯注》。該書有鄧嗣禹的英文譯本。
  《顏氏家訓》目錄:
  ●序致第一
  ●教子第二
  ●兄弟第三
  ●後娶第四
  ●治家第五
  ●風操第六
  ●慕賢第七
  ●勉學第八
  ●文章第九
  ●名實第十
  ●涉務第十一
  ●省事第十二
  ●止足第十三
  ●誡兵第十四
  ●養心第十五
  ●歸心第十六
  ●書證第十七
  ●音辭第十八
  ●雜藝第十九
  ●終制第二十
  顏氏家訓勉學
  自古明王圣帝,猶須勤學,況凡庶乎!此事遍于經史,吾亦不能鄭重,聊舉近世切要,以啟寤汝耳。士大夫子弟,數歲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禮、傳,少者不失詩、論。及至冠婚,體性稍定;因此天機,倍須訓誘。有志尚者,遂能磨礪,以就素業;無履立者,自茲墮慢,便為凡人。人生在世,會當有業:農民則計量耕稼,商賈則討論貨賄,工巧則致精器用,伎藝則沈思法術,武夫則慣習弓馬,文士則講議經書。多見士大夫恥涉農商,差務工伎,射則不能穿札,筆則纔記姓名,飽食醉酒,忽忽無事,以此銷日,以此終年。或因家世余緒,得一階半級,便自為足,全忘修學;及有吉兇大事,議論得失,蒙然張口,如坐云霧;公私宴集,談古賦詩,塞默低頭,欠伸而已。有識旁觀,代其入地。何惜數年勤學,長受一生愧辱哉!
  梁朝全盛之時,貴游子弟,多無學術,至于諺云:“上車不落則著作,體中何如則秘書。”無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駕長檐車,跟高齒屐,坐棋子方褥,憑斑絲隱囊,列器玩于左右,從容出入,望若神仙。明經求第,則顧人答策;三九公燕,則假手賦詩。當爾之時,亦快士也。及離亂之后,朝市遷革,銓衡選舉,非復曩者之親;當路秉權,不見昔時之黨。求諸身而無所得,施之世而無所用。被褐而喪珠,失皮而露質,兀若枯木,泊若窮流,鹿獨戎馬之間,轉死溝壑之際。當爾之時,誠駑材也。有學藝者,觸地而安。自荒亂已來,諸見俘虜。雖百世小人,知讀論語、孝經者,尚為人師;雖千載冠冕,不曉書記者,莫不耕田養馬。以此觀之,安可不自勉耶?若能常保數百卷書,千載終不為小人也。
  夫明六經之指,涉百家之書,縱不能增益德行,敦厲風俗,猶為一藝,得以自資。父兄不可常依,鄉國不可常保,一旦流離,無人庇蔭,當自求諸身耳。諺曰:“積財千萬,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習而可貴者,無過讀書也。世人不問愚智,皆欲識人之多,見事之廣,而不肯讀書,是猶求飽而懶營饌,欲暖而惰裁衣也。夫讀書之人,自羲、農巳來,宇宙之下,凡識幾人,凡見幾事,生民之成敗好惡,固不足論,天地所不能藏,鬼神所不能隱也。
  有客難主人曰:“吾見強弩長戟,誅罪安民,以取公侯者有矣;文義習吏,匡時富國,以取卿相者有矣;學備古今,才兼文武,身無祿位,妻子饑寒者,不可勝數,安足貴學乎?”主人對曰:“夫命之窮達,猶金玉木石也;修以學藝,猶磨瑩雕刻也。金玉之磨瑩,自美其礦璞,木石之段塊,自丑其雕刻;安可言木石之雕刻,乃勝金玉之礦璞哉?不得以有學之貧賤,比于無學之富貴也。且負甲為兵,咋筆為吏,身死名滅者如牛毛,角立杰出者如芝草;握素披黃,吟道詠德,苦辛無益者如日蝕,逸樂名利者如秋荼,豈得同年而語矣。且又聞之:生而知之者上,學而知之者次。所以學者,欲其多知明達耳。必有天才,拔群出類,為將則闇與孫武、吳起同術,執政則懸得管仲、子產之教,雖未讀書,吾亦謂之學矣。今子即不能然,不師古之蹤跡,猶蒙被而臥耳。
  人見鄰里親戚有佳快者,使子弟慕而學之,不知使學古人,何其蔽也哉?世人但見跨馬被甲,長槊強弓,便云我能為將;不知明乎天道,辯乎地利,比量逆順,鑒達興亡之妙也。但知承上接下,積財聚谷,便云我能為相;不知敬鬼事神,移風易俗,調節陰陽,薦舉賢圣之至也。但知私財不入,公事夙辦,便云我能治民;不知誠己刑物,執轡如組,反風滅火,化鴟為鳳之術也。但知抱令守律,早刑晚舍,便云我能平獄;不知同轅觀罪,分劍追財,假言而奸露,不問而情得之察也。爰及農商工賈,廝役奴隸,釣魚屠肉,飯牛牧羊,皆有先達,可為師表,博學求之,無不利于事也。
  夫所以讀書學問,本欲開心明目,利于行耳。未知養親者,欲其觀古人之先意承顏,怡聲下氣,不憚劬勞,以致甘嫩,惕然慚懼,起而行之也;未知事君者,欲其觀古人之守職無侵,見危授命,不忘誠諫,以利社稷,惻然自念,思欲效之也;素驕奢者,欲其觀古人之恭儉節用,卑以自牧,禮為教本,敬者身基,瞿然自失,斂容抑志也;素鄙吝者,欲其觀古人之貴義輕財,少私寡欲,忌盈惡滿,赒窮恤匱,赧然悔恥,積而能散也;素暴悍者,欲其觀古人之小心黜己,齒弊舌存,含垢藏疾,尊賢容眾,苶然沮喪,若不勝衣也;素怯懦者,欲其觀古人之達生委命,強毅正直,立言必信,求福不回,勃然奮厲,不可恐懾也:歷茲以往,百行皆然。縱不能淳,去泰去甚。學之所知,施無不達。世人讀書者,但能言之,不能行之,忠孝無聞,仁義不足;加以斷一條訟,不必得其理;宰千戶縣,不必理其民;問其造屋,不必知楣橫而梲豎也;問其為田,不必知稷早而黍遲也;吟嘯談謔,諷詠辭賦,事既優閑,材增迂誕,軍國經綸,略無施用:故為武人俗吏所共嗤詆,良由是乎!
  夫學者所以求益耳。見人讀數十卷書,便自高大,凌忽長者,輕慢同列;人疾之如讎敵,惡之如鴟梟。如此以學自損,不如無學也。
  古之學者為己,以補不足也;今之學者為人,但能說之也。古之學者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學者為己,修身以求進也。夫學者猶種樹也,春玩其華,秋登其實;講論文章,春華也,修身利行,秋實也。
  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已后,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吾七歲時,誦靈光殿賦,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猶不遺忘;二十之外,所誦經書,一月廢置,便至荒蕪矣。然人有坎壈,失于盛年,猶當晚學,不可自棄。孔子云:“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魏武、袁遺,老而彌篤,此皆少學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學,名聞天下;荀卿五十,始來游學,猶為碩儒;公孫弘四十余,方讀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學易、論語;皇甫謐二十,始受孝經、論語:皆終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未學,便稱遲暮,因循面墻,亦為愚耳。幼而學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學者,如秉燭夜行,猶賢乎瞑目而無見者也。
  學之興廢,隨世輕重。漢時賢俊,皆以一經弘圣人之道,上明天時,下該人事,用此致卿相者多矣。末俗已來不復爾,空守章句,但誦師言,施之世務,殆無一可。故士大夫子弟,皆以博涉為貴,不肯專儒。梁朝皇孫以下,總丱之年,必先入學,觀其志尚,出身已后,便從文史,略無卒業者。冠冕為此者,則有何胤、劉瓛、明山賓、周舍、朱異、周弘正、賀琛、賀革、蕭子政、劉絳等,兼通文史,不徒講說也。洛陽亦聞崔浩、張偉、劉芳,鄴下又見邢子才:此四儒者,雖好經術,亦以才博擅名。如此諸賢,故為上品,以外率多田野閑人,音辭鄙陋,風操蚩拙,相與專固,無所堪能,問一言輒酬數百,責其指歸,或無要會。鄴下諺云:“博士買驢,書券三紙,未有驢字。”使汝以此為師,令人氣塞。孔子曰:“學也祿在其中矣。”今勤無益之事,恐非業也。夫圣人之書,所以設教,但明練經文,粗通注義,常使言行有得,亦足為人;何必“仲尼居”即須兩紙疏義,燕寢講堂,亦復何在?以此得勝,寧有益乎?光陰可惜,譬諸逝水。當博覽機要,以濟功業;必能兼美,吾無閑焉。
  俗間儒士,不涉群書,經緯之外,義疏而已。吾初入鄴,與博陵崔文彥交游,嘗說王粲集中難鄭玄尚書事。崔轉為諸儒道之,始將發口,懸見排蹙,云:“文集只有詩賦銘誄,豈當論經書事乎?且先儒之中,未聞有王粲也。”崔笑而退,竟不以粲集示之。魏收之在議曹,與諸博士議宗廟事,引據漢書,博士笑曰:“未聞漢書得證經術。”收便忿怒,都不復言,取韋玄成傳,擲之而起。博士一夜共披尋之,達明,乃來謝曰:“不謂玄成如此學也。”
  夫老、莊之書,蓋全真養性,不肯以物累己也。故藏名柱史,終蹈流沙;匿跡漆園,卒辭楚相,此任縱之徒耳。何晏、王弼,祖述玄宗,遞相夸尚,景附草靡,皆以農、黃之化,在乎己身,周、孔之業,棄之度外。而平叔以黨曹爽見誅,觸死權之網也;輔嗣以多笑人被疾,陷好勝之阱也;山巨源以蓄積取譏,背多藏厚亡之文也;夏侯玄以才望被戮,無支離擁腫之鑒也;荀奉倩喪妻,神傷而卒,非鼓缶之情也;王夷甫悼子,悲不自勝,異東門之達也;嵇叔夜排俗取禍,豈和光同塵之流也;郭子玄以傾動專勢,寧后身外己之風也;阮嗣宗沈酒荒迷,乖畏途相誡之譬也;謝幼輿贓賄黜削,違棄其余魚之旨也:彼諸人者,并其領袖,玄宗所歸。其余桎梏塵滓之中,顛仆名利之下者,豈可備言乎!直取其清談雅論,剖玄析微,賓主往復,娛心悅耳,非濟世成俗之要也。洎于梁世,茲風復闡,莊、老、周易,總謂三玄。武皇、簡文,躬自講論。周弘正奉贊大猷,化行都邑,學徒千余,實為盛美。元帝在江、荊間,復所愛習,召置學生,親為教授,廢寢忘食,以夜繼朝,至乃倦劇愁憤,輒以講自釋。吾時頗預末筵,親承音旨,性既頑魯,亦所不好云。
  齊孝昭帝侍婁太后疾,容色憔悴,服膳減損。徐之才為灸兩穴,帝握拳代痛,爪入掌心,血流滿手。后既痊愈,帝尋疾崩,遺詔恨不見山陵之事。其天性至孝如彼,不識忌諱如此,良由無學所為。若見古人之譏欲母早死而悲哭之,則不發此言也。孝為百行之首,猶須學以修飾之,況余事乎!
  梁元帝嘗為吾說:“昔在會稽,年始十二,便已好學。時又患疥,手不得拳,膝不得屈。閑齋張葛幃避蠅獨坐,銀甌貯山陰甜酒,時復進之,以自寬痛。率意自讀史書,一日二十卷,既未師受,或不識一字,或不解一語,要自重之,不知厭倦。”帝子之尊,童稚之逸,尚能如此,況其庶士,冀以自達者哉?
  古人勤學,有握錐投斧,照雪聚螢,鋤則帶經,牧則編簡,亦為勤篤。梁世彭城劉綺,交州刺史勃之孫,早孤家貧,燈燭難辦,常買荻尺寸折之,然明夜讀。孝元初出會稽,精選寮寀,綺以才華,為國常侍兼記室,殊蒙禮遇,終于金紫光祿。義陽朱詹,世居江陵,后出揚都,好學,家貧無資,累日不爨,乃時吞紙以實腹。寒無氈被,抱犬而臥。犬亦饑虛,起行盜食,呼之不至,哀聲動鄰,猶不廢業,卒成學士,官至鎮南錄事參軍,為孝元所禮。此乃不可為之事,亦是勤學之一人。東莞臧逢世,年二十余,欲讀班固漢書,苦假借不久,乃就姊夫劉緩乞丐客刺書翰紙末,手寫一本,軍府服其志尚,卒以漢書聞。
  齊有宦者內參田鵬鸞,本蠻人也。年十四五,初為閽寺,便知好學,懷袖握書,曉夕諷誦。所居卑末,使彼苦辛,時伺閑隙,周章詢請。每至文林館,氣喘汗流,問書之外,不暇他語。及睹古人節義之事,未嘗不感激沈吟久之。吾甚憐愛,倍加開獎。后被賞遇,賜名敬宣,位至侍中開府。后主之奔青州,遣其西出,參伺動靜,為周軍所獲。問齊主何在,紿云:“已去,計當出境。”疑其不信,歐捶服之,每折一支,辭色愈厲,竟斷四體而卒。蠻夷童丱,猶能以學成忠,齊之將相,比敬宣之奴不若也。
  鄴平之后,見徙入關。思魯嘗謂吾曰:“朝無祿位,家無積財,當肆筋力,以申供養。每被課篤,勤勞經史,未知為子,可得安乎?”吾命之曰:“子當以養為心,父當以學為教。使汝棄學徇財,豐吾衣食,食之安得甘?衣之安得暖?若務先王之道,紹家世之,藜羹缊褐,我自欲之。”
  書曰:“好問則裕。”禮云:“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蓋須切磋相起明也。見有閉門讀書,師心自是,稠人廣坐,謬誤差失者多矣。谷梁傳稱公子友與莒挐相搏,左右呼曰“孟勞”。“孟勞”者,魯之寶刀名,亦見廣雅。近在齊時,有姜仲岳謂:“‘孟勞’者,公子左右,姓孟名勞,多力之人,為國所寶。”與吾苦諍。時清河郡守邢峙,當世碩儒,助吾證之,赧然而伏。又三輔決錄云:“靈帝殿柱題曰:‘堂堂乎張,京兆田郎。’”蓋引論語,偶以四言,目京兆人田鳳也。有一才士,乃言:“時張京兆及田郎二人皆堂堂耳。”聞吾此說,初大驚駭,其后尋媿悔焉。江南有一權貴,讀誤本蜀都賦注,解“蹲鴟,芋也”,乃為“羊”字;人饋羊肉,答書云:“損惠蹲鴟。”舉朝驚駭,不解事義,久后尋跡,方知如此。元氏之世,在洛京時,有一才學重臣,新得史記音,而頗紕繆,誤反“顓頊”字,頊當為許錄反,錯作許緣反,遂謂朝士言:“從來謬音‘專旭’,當音‘專翾’耳。”此人先有高名,翕然信行;期年之后,更有碩儒,苦相究討,方知誤焉。漢書王莽贊云:“紫色蛙聲,余分閏位。”謂以偽亂真耳。昔吾嘗共人談書,言及王莽形狀,有一俊士,自許史學,名價甚高,乃云:“王莽非直鴟目虎吻,亦紫色蛙聲。”又禮樂志云:“給太官挏馬酒。”李奇注:“以馬乳為酒也,揰挏乃成。”二字并從手。揰挏,此謂撞搗挺挏之,今為酪酒亦然。向學士又以為種桐時,太官釀馬酒乃熟。其孤陋遂至于此。太山羊肅,亦稱學問,讀潘岳賦:“周文弱枝之棗”,為杖策之杖;世本:“容成造歷。”以歷為碓磨之磨。
  談說制文,援引古昔,必須眼學,勿信耳受。江南閭里閑,士大夫或不學問,羞為鄙樸,道聽涂說,強事飾辭:呼征質為周、鄭,謂霍亂為博陸,上荊州必稱陜西,下揚都言去海郡,言食則餬口,道錢則孔方,問移則楚丘,論婚則宴爾,及王則無不仲宣,語劉則無不公干。凡有一二百件,傳相祖述,尋問莫知原由,施安時復失所。莊生有乘時鵲起之說,故謝朓詩曰:“鵲起登吳臺。”吾有一親表,作七夕詩云:“今夜吳臺鵲,亦共往填河。”羅浮山記云:“望平地樹如薺。”故戴暠詩云:“長安樹如薺。”又鄴下有一人詠樹詩云:“遙望長安薺。”又嘗見謂矜誕為夸毗,呼高年為富有春秋,皆耳學之過也。
  夫文字者,墳籍根本。世之學徒,多不曉字:讀五經者,是徐邈而非許慎;習賦誦者,信褚詮而忽呂忱;明史記者,專徐、鄒而廢篆籀;學漢書者,悅應、蘇而略蒼、雅。不知書音是其枝葉,小學乃其宗系。至見服虔、張揖音義則貴之,得通俗、廣雅而不屑。一手之中,向背如此,況異代各人乎?
  夫學者貴能博聞也。郡國山川,官位姓族,衣服飲食,器皿制度,皆欲根尋,得其原本;至于文字,忽不經懷,己身姓名,或多乖舛,縱得不誤,亦未知所由。近世有人為子制名:兄弟皆山傍立字,而有名峙者;兄弟皆手傍立字,而有名機者;兄弟皆水傍立字,而有名凝者。名儒碩學,此例甚多。若有知吾鐘之不調,一何可笑。
  吾嘗從齊主幸幷州,自井陘關入上艾縣,東數十里,有獵閭村。后百官受馬糧在晉陽東百余里亢仇城側。并不識二所本是何地,博求古今,皆未能曉。及檢字林、韻集,乃知獵閭是舊躐(足改谷)余聚,亢仇舊是(谷曼)(谷九)亭,悉屬上艾。時太原王劭欲撰鄉邑記注,因此二名聞之,大喜。
  吾初讀莊子“螝二首”,韓非子曰:“蟲有螝者,一身兩口,爭食相龁,遂相殺也”,茫然不識此字何音,逢人輒問,了無解者。案:爾雅諸書,蠶蛹名螝,又非二首兩口貪害之物。后見古今字詁,此亦古之虺字,積年凝滯,豁然霧解。
  嘗游趙州,見柏人城北有一小水,土人亦不知名。后讀城西門徐整碑云:“(水百)流東指。”眾皆不識。吾案說文,此字古魄字也,(水百),淺水貌。此水漢來本無名矣,直以淺貌目之,或當即以(水百)為名乎?
  世中書翰,多稱勿勿,相承如此,不知所由,或有妄言此忽忽之殘缺耳。案:說文:“勿者,州里所建之旗也,象其柄及三斿之形,所以趣民事。故忽遽者稱為勿勿。”
  吾在益州,與數人同坐,初晴日晃,見地上小光,問左右:“此是何物?”有一蜀豎就視,答云:“是豆逼耳。”相顧愕然,不知所謂。命取將來,乃小豆也。窮訪蜀士,呼粒為逼,時莫之解。吾云:“三蒼、說文,此字白下為匕,皆訓粒,通俗文音方力反。”眾皆歡悟。
  愍楚友婿竇如同從河州來,得一青鳥,馴養愛翫,舉俗呼之為鹖。吾曰:“鹖出上黨,數曾見之,色并黃黑,無駁雜也。故陳思王鹖賦云:‘揚玄黃之勁羽。’”試檢說文:“(介鳥)雀似鹖而青,出羌中。”韻集音介。此疑頓釋。
  梁世有蔡朗者諱純,既不涉學,遂呼莼為露葵。面墻之徒,遞相仿效。承圣中,遣一士大夫聘齊,齊主客郎李恕問梁使曰:“江南有露葵否?”答曰:“露葵是莼,水鄉所出。卿今食者綠葵菜耳。”李亦學問,但不測彼之深淺,乍聞無以核究。
  思魯等姨夫彭城劉靈,嘗與吾坐,諸子侍焉。吾問儒行、敏行曰:“凡字與諮議名同音者,其數多少,能盡識乎?”答曰:“未之究也,請導示之。”吾曰:“凡如此例,不預研檢,忽見不識,誤以問人,反為無賴所欺,不容易也。”因為說之,得五十許字。諸劉嘆曰:“不意乃爾!”若遂不知,亦為異事。
  校定書籍,亦何容易,自揚雄、劉向,方稱此職耳。觀天下書未遍,不得妄下雌黃。或彼以為非,此以為是;或本同末異;或兩文皆欠,不可偏信一隅也。

上一篇: 顏延之 下一篇: 陰鏗

顏之推作品

網友關注

詩詞搜索

古詩詞大家

詩仙 詩圣 詩王 詩鬼
李白 杜甫 白居易 李賀
帝王也風騷
毛澤東李世民武則天 劉邦劉徹 乾隆
詩骨 詩杰 詩狂 詩家天子
陳子昂 王勃 賀知章 王昌齡
詩佛 詩囚 詩奴 詩豪
王維 孟郊 賈島 劉禹錫
詞妖
李清照李義辛棄疾
元曲四大家
關漢卿 馬致遠 鄭光祖 白樸
唐宋八大大家
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王安石曾鞏蘇軾蘇轍
小李杜
李商隱杜牧
初唐四杰
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江南四大才子
唐伯虎文征明祝允明徐禎卿
明代三大才子
徐渭解縉楊慎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北宁市| 开远市| 旬阳县| 洛浦县| 中阳县| 延津县| 潮州市| 兴仁县| 万荣县| 福贡县| 乐亭县| 始兴县| 仙居县| 泸州市| 安庆市| 海门市| 庄浪县| 冷水江市| 郓城县| 诸暨市| 隆尧县| 湖南省| 江西省| 曲水县| 阳新县| 南昌市| 和田市| 新宁县| 海晏县| 同心县| 钦州市| 永年县| 石台县| 杂多县| 六盘水市| 恩平市| 新宁县| 白河县| 清流县| 隆德县| 阿图什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