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楊素(544—606.8.31),字處道,弘農華陰(今陜西華陰)人,隋朝名臣、詩人,杰出的軍事家、統帥。
生平
楊素(544—606)出身士族,祖父楊暄,官至北魏輔國將軍、諫議大夫。父親楊敷,為北周汾州刺史。楊素“少落拓,有大志,不拘小節”(《隋書·楊素列傳》)。時人多未知之,唯其從叔祖北魏尚書仆射楊寬深異之,每次在子孫面前提起楊素時總說:“處道當逸群絕倫,非常之器,非汝曹所逮也”(《隋書·楊素列傳》)。
后與安定人牛弘(后任隋朝禮部、吏部尚書)同窗共讀,知識淵博,在文學、書法上均有造詣,史書稱其“研精不倦,多所通涉。善屬文,工草隸,頗留意于風角。美須髯,有英杰之表”(《隋書·楊素列傳》)。時北周大冢宰宇文護把持朝政,引其為中外記室,后轉禮曹,加大都督。
北周天和七年(公元572年)三月,北周武帝宇文邕誅殺宇文護親掌朝政,楊素因曾受到宇文護的重用,所以遭到株連。此時,楊素以其父楊敷死于北齊,但未受朝廷追封,便上表申訴。周武帝不理。楊素再三上表,周武帝大怒,下令殺楊素。楊素高聲地說:“臣事無道天子,死其分也”(《隋書·楊素列傳》)。周武帝聞后,對楊素刮目相看,赦其無罪,并追贈其父為大將軍,謚忠壯。拜楊素為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并逐漸對其有了好感。周武帝又令楊素起草詔書,素下筆成章,文詞華麗,周武帝贊揚道:“善自勉之,勿憂不富貴。”而楊素卻回答說:“臣但恐富貴來逼臣,臣無心圖富貴”(《隋書·楊素列傳》)。
北周建德四年(575年)七月,周武帝率軍攻北齊,楊素請求率其父舊部為先鋒,周武帝從之,賜以竹策,并說:“朕方欲大相驅策,故用此物賜卿”(《隋書·楊素列傳》)。楊素隨齊王宇文憲攻北齊河陰(今河南洛陽東北),因功封清河縣子,邑五百戶。同年授司城大夫。
北周建德五年(576年)十月,楊素再次隨宇文憲攻北齊,克晉州(治白馬城今山西臨汾境)。宇文憲屯兵棲原,北齊帝高緯率諸軍自晉陽(今山西太原)向晉州進發。宇文憲聞北齊軍主力至,大懼,乘夜而逃,結果為北齊軍追上,北周軍多被擊潰。楊素與驍將十余人盡力苦戰,宇文憲方得以解圍。此后,楊素更是屢立戰功。北齊滅亡后,楊素加上開府,改封成安縣公,邑千五百戶,賜以粟帛、奴婢、雜畜。
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十月,陳宣帝陳頊聞北周滅北齊,即乘機爭奪淮北地區,遂派名將吳明徹率軍北伐。吳明徹軍至北周呂梁(今江蘇徐州東南),擊敗徐州總管梁士彥,進圍彭城(今江蘇徐州)。北周建德七年(578年)二月,楊素隨上大將軍王軌前去救援,最終大破陳軍,俘主將吳明徹。楊素遂治東楚州事。其弟楊慎被封為義安侯。陳將樊毅筑城于泗口,楊素將其擊走之,并將所筑之城全部毀壞。
北周宣政元年(578年)六月,周武帝去世,周宣帝繼位。宣帝即位后,楊素襲父爵臨貞縣公,并以其弟楊約為安成公。北周大象元年(579年),楊素隨上柱國韋孝寬攻陳淮南(泛指今淮河以南地區),其中楊素率軍攻克盱眙(今江蘇盱眙東北)、鐘離(今安徽鳳陽東北)。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五月十一日,北周宣帝宇文贊病死。周靜帝宇文衍年幼,左丞相楊堅專政。楊素知楊堅甚得眾心,且有稱帝之一意,遂主動投到楊堅門下,與其深自結納。楊堅也知楊素之才,對其也非常器重,不久便以楊素為汴州刺史。
楊素在上任途中行至洛陽時,方知相州(治鄴城)總管尉遲迥等舉兵反楊堅。尉遲迥原為北周文帝宇文恭的外甥,位望素重,楊堅恐其有異圖,遂以會葬宣帝為名,詔使其子尉遲敦召尉遲迥入朝;并以韋孝寬為相州總管赴鄴(今河北臨漳西南)取代尉遲迥。六月,尉遲迥恐楊堅專權對北周不利,公開起兵反對楊堅。滎州刺史宇文胄據武牢以應尉遲迥,使楊素無法前行。
七月十日,楊堅調發關中兵,令韋孝寬為行軍元帥,楊素與郕公梁士彥、樂安公元諧、化政公宇文忻、濮陽公宇文述、武鄉公崔弘度、隴西公李詢等皆為行軍總管,率軍討伐尉遲迥。旋拜大將軍,領河內兵攻打宇文胄,破斬之。遷徐州總管,進位柱國,封清河郡公,邑二千戶。其弟楊岳也被封為臨貞公。
北周大定元年(581年)二月,總攬北周大權的大丞相楊堅廢周立隋,改元開皇,是為隋文帝,并加楊素上柱國。并參與了隋朝法律的修定。開皇四年(584 年),拜御史大夫。由于其妻鄭氏是個悍婦,楊素一次與其吵架說了一句:“我若作天子,卿定不堪為皇后”(《隋書·楊素列傳》)。結果被其妻告發,楊素因此獲罪,并被免官。
此次經歷,險些毀了楊素的前途。好在隋文帝一直準備滅亡陳朝,統一中國,楊素曾數次獻伐陳之策,此次被免官后,楊素并沒有閑著,再次獻伐陳之策。開皇五年(585年)十月,楊素任信州總管,經略長江上游,并賜錢百萬、錦千段、馬二百匹而遣之。
開皇七年(587年),楊素、與尚書左仆射高颎、吳州總管賀若弼及光州刺史高勱、虢州刺史崔仲方等爭獻平陳之策。楊素在永安,(巴東郡,治今四川奉節東) 建造“五牙”(上起樓五層,高百余尺;左右前后置六拍竿,并高五十尺,容戰士八百人)、“黃龍”等戰船,加強水師,作滅陳準備。并故意在江中漂下造船廢料,以威懾陳人。
開皇八年(588年)三月,隋文帝下詔,列舉陳后主罪行又送璽書暴其罪惡20條,并將詔書在江南散發30萬份,以爭取人心。十月,楊堅在壽春(今安徽壽縣)設淮南行臺省,以晉王楊廣為行臺尚書令,主管滅陳之事。楊素與楊廣、秦王楊俊并為行軍元帥,高颎為晉王元帥長史,右仆射王韶為司馬,集中水陸軍 51.8萬,統由楊廣節度,東至大海,西到巴、蜀,旌旗舟楫,橫亙數千里。隋軍自長江上游至下游分為8路攻陳,其中楊素指揮水軍主力,出巴東郡,順流東下,負責消滅長江及沿岸陳水陸軍。十一月,楊堅至定城(今陜西華陰東)誓師,準備渡江的各路隋軍進抵長江北岸,完成進攻準備。
十二月上旬,楊素按隋滅陳作戰部署,首先率舟師自巴東郡東下三峽,在長江上游發起攻勢作戰。軍至流頭灘(又名虎頭灘,今湖北宜昌西北),陳將戚昕率青龍戰船百余艘、戰士數千人堅守前方狼尾灘(今湖北宜昌西北長江中),以遏隋軍。狼尾灘地勢險峭,水流湍急,易守難攻,諸將皆患之。楊素認為:“勝負大計,在此一舉。若晝日下船,彼則見我,灘流迅激,制不由人,則吾失其便”(《隋書·楊素列傳》)。于是決定采用水陸協同,分進合擊的方針,乘夜突襲,將其擊敗。楊素率黃龍戰船數千艘,利用夜暗,令將士銜枚開進,實施正面突破;令開府儀同三司王長襲率步兵由長江南岸攻擊戚昕別柵;令大將軍劉仁恩率甲騎自江陵(今屬湖北)西進,沿長江北岸進擊陳軍白沙(今宜昌東)要點。隋軍水陸配合,于次日拂曉,一舉擊敗戚聽所部。戚聽逃走,部屬全部被俘。楊素對俘虜不殺不辱,慰勞后全部釋放。秋毫不犯,陳人大悅。此戰,楊素恰當選擇進攻時機,以水軍突襲與兩岸步、騎兵協同攻擊,速戰速決,取得首戰勝利,為滅陳戰爭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實行優待俘虜政策,有利于爭取更多的陳軍將士。
楊素率水軍繼續順江東下,一時“舟艫被江,旌甲曜日”(《隋書·楊素列傳》)。楊素坐平乘大船,容貌雄偉,陳人望之懼曰:“清河公即江神也”(《隋書·楊素列傳》)。陳荊州刺史陳慧紀派南康內史呂忠肅率軍屯守歧亭(今長江西陵峽口),在兩岸巖石上鑿孔,系三條鐵索橫截江面,阻遏隋軍戰船。為固守峽口,呂忠肅將自己私產全部捐出充軍,所以陳軍斗志頗高,防御也很嚴密。開皇九年(589年)正月,楊素分兵一部與大將軍劉仁恩軍相配合,猛攻陳軍岸上柵障營壘,呂忠肅率軍據險抵抗,激戰40余次,隋軍傷亡慘重,死5000余人。陳軍盡割死者之鼻以邀功求賞,激起隋軍憤怒,拚死力戰,多次獲勝。所俘陳軍將士,楊素則全部釋放。在隋軍猛烈攻擊下,呂忠肅被迫放棄營柵,連夜逃走。楊素令士卒毀掉欄江鐵索,繼續沿江而下。
呂忠肅退據荊門之延洲(今湖北枝江附近長江中),依恃荊門山險要地形,再次阻遏隋軍。楊素派善于駕舟的巴延士卒1000人,乘“五牙”戰艦4艘,用艦上拍竿擊碎陳戰船10余艘,俘2000余人,再次大破呂忠肅軍,呂忠肅只身逃走。駐守江南岸安蜀城(今湖北宜都西北長江南岸)的陳信州刺史顧覺,也棄城逃走。屯守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的陳慧紀見形勢不利,燒掉儲蓄,率軍3萬、戰船千余艘,順流東撤,企圖入援建康(今南京市),被秦王楊俊軍阻于漢口(今湖北漢水入長江之處)以西。巴陵以東,無敢守者。陳湘州刺史,岳陽王陳叔慎亦降于楊素。此戰,楊素、劉仁恩以水軍、步兵相配合,先擊破陳軍江岸據點,再以水軍戰船接舷戰,大破敵軍。隋大型戰艦“五牙”及重型拍竿裝備在作戰中顯示了威力。優俘政策對瓦解陳軍、配合軍事進攻,具有積極作用。至此,長江上游為隋軍所控制,阻止了上游陳軍的東援,保障了下游主力的渡江作戰。
隋軍在長江上游作戰獲勝后,楊素一面率主力沿江東下,與秦王楊俊會師于漢口(時下游隋軍已攻占建康),一面派兵南下略地,擴大戰果。二月初又派薛胄、劉仁恩率軍進擊湘州。隋軍一舉擊敗出城迎戰的陳湘州助防遂興侯陳正理和樊通軍,薛胄等乘勝入城,俘陳叔慎。劉仁思軍再破鄔居業于橫橋(今湖南常德),擒鄔居業等。湘州等地的平定,為隋進軍嶺南準備了前進基地。
還軍,楊素因戰功卓著被進爵郢國公,邑三千戶,真食長壽縣千戶。以其子楊玄感為儀同,楊玄獎為清河郡公。賜物萬段,粟萬石,加以金寶,又賜陳主妹及女妓十四人。楊素又上言:“里名勝母,曾子不入。逆人王誼,前封于郢,臣不愿與之同”(《隋書·楊素列傳》)。于是改封越國公。六月,拜納言;開皇十年(590 年)七月,轉內史令。
江南自東晉以來,世家士族一直欺壓寒門庶族。隋滅陳統一中國后,南方士族豪強因對隋實行的限制政策不滿,便利用民間對隋欲移民關中流言的驚恐心理,乘機煽動叛亂。十年十一月,婺州(治今浙江金華)汪文進、越州(治今浙江紹興)高智慧、蘇州沈玄儈等均舉兵反隋,自稱天子,署置百官。蔣山(今南京鐘山)李忮、樂安(今浙江仙居西)蔡道人、溫州沈孝徹、泉州(治今福州)王國慶等,都自稱大都督,起兵攻陷州縣,反亂大抵遍及原陳屬地。其規模大者數萬人,小者數千人,互相呼應,殘殺隋朝官吏。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式,隋文帝遂命楊素為行軍總管率軍平叛。
楊素率軍由楊子津(今江蘇揚州南)渡江,首先擊破叛軍朱莫問(自稱南徐州刺史)于京口(今江蘇鎮江)。繼而擊敗晉陵(今江蘇常州)顧世興,顧世興率其都督鮑遷等再戰,楊素擊破之,俘鮑遷以下3000余人。又進擊無錫葉略,平之。時沈玄儈、沈杰等等正圍攻蘇州,刺史皇甫績屢戰不利,楊素軍趕到將其擊敗,沈玄儈逃至南沙人陸孟孫處,楊素進擊陸孟孫于松江,大破之,生擒陸孟孫、沈玄儈。黟、歙叛軍沈雪、沈能據柵自守,又攻拔之。
高智慧(自稱東揚州刺史)率部據守浙江(今錢塘江)東岸營壘,屯據要害,周圍百余里,船艦千艘,遮蓋江面,鼓噪而進。子總管來護兒建議:“吳人累銳,利在舟楫。必死之賊,難與爭鋒。公且嚴陣以待之,勿與接刃,請假奇兵數千,潛度江,掩破其壁,使退無所歸,進不得戰,此韓信破趙之策也”(《北史·來護兒列傳》)。楊素納其言,并命其率輕型戰船數百艘,偷渡浙江,以奇兵突襲,并焚燒高智慧后方營壘,使其恐懼不安;楊素則乘機率軍從正面突擊,大敗高智慧軍。爾后,楊素派行軍總管史萬歲率軍2000人進攻婺州,自率主力由海道追擊逃入海中的高智慧,直趨溫州。高智慧來戰,楊素將其擊敗,俘數千人。而后又平定蔡道人、汪文進。楊素在溫州擊敗沈孝徹后,便由陸路轉向天臺、臨海(今屬浙江),繼續追擊反隋散兵,前后戰斗達100多次。高智慧退守閩、越。
此時隋文帝考慮到隋軍長時間征戰,便詔令楊素入朝。同時加其子楊玄感為上開府,賜彩物三千段。而楊素則認為:“余賊未殄,恐為后患”(《隋書·楊素列傳》),便上書請求暫緩返京,繼續剿匪。隋文帝對楊素此舉非常贊賞,便下詔說:“朕憂勞百姓,日旰忘食,一物失所,情深納隍。江外狂狡,妄構妖逆,雖經殄除,民未安堵。猶有賊首兇魁,逃亡山洞,恐其聚結,重擾蒼生。內史令、上柱國、越國公素,識達古今,經謀長遠,比曾推轂,舊著威名,宜任以大兵,總為元帥,宣布朝風,振揚威武,擒剪叛亡,慰勞黎庶。軍民事務,一以委之”(《隋書·楊素列傳》)。楊素繼續率軍由會稽(今浙江紹興)走海道向泉州追擊。
時泉州人王國慶為南安豪族,殺刺史劉弘,據州為亂,各處逃亡的叛軍皆附于他。王國慶自以為海路險阻,而隋軍多為北方人,不習海戰,遂不設防。楊素率水師從海道掩至,王國慶大驚,棄州逃跑,其眾或入海島,或守溪洞。于是楊素分遣諸將,水、陸分進追捕。并派人密勸王國慶:“爾之罪狀,計不容誅。唯有斬送智慧,可以塞責”(《隋書·楊素列傳》)。王國慶遂抓獲高智慧,送交隋軍,楊素將其斬首,余眾全部投降,至此,江南全部平定。此戰,楊素辭謝回朝休養詔令,堅持除惡務盡,連續追殲徹底平定江南之亂,對鞏固隋朝統一,發展生產具有積極作用。隋文帝派左領軍將軍獨孤陀迎至浚儀犒勞隋軍,待回京后,問者日至。隋文帝再封楊玄獎為儀同,賜黃金四十斤,加銀瓶,實以金錢,縑三千段,馬二百匹,羊二千口,公田百頃,宅一區。
開皇十二年(592年)十二月,楊素代蘇威為尚書右仆射,與尚書左仆射高颎同掌朝政。
楊素性疏而辯,朝臣之中,頗推高颎,敬牛弘,厚接薛道衡,蔑視蘇威。其余的大臣民,多被其凌轢。其才藝風調,優于高颎,至于治理國家,則遠不如高颎。
開皇十三年(593年)二月,隋文帝在岐州之北建仁壽宮,令楊素監造。楊素奏請萊州刺史宇文愷檢校將作大匠,記室封德彝為土木監。楊素為鞏固其政治利益,討好隋文帝,遂“夷山堙谷以立宮殿,崇臺累榭,宛轉相屬”。又“役使嚴急,丁夫多死,疲屯顛仆,推填坑坎,覆以土石,因而筑為平地。死者以萬數”(《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七十八》)。
開皇十五年(595年)三月,仁壽宮建成,隋文帝至仁壽宮。時值天熱,“役夫死者相次于道,楊素悉焚除之”(《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七十八》)。其殘暴程度令人發指。此前隋文帝先派高颎前去視察,高颎據實回報:“頗傷綺麗,大損人丁”(《隋書·楊素列傳》),隋文帝心中不悅。待隋文帝至仁壽宮,見宮殿如此奢華,大怒道:“楊素殫民力為離宮,為吾結怨天下”(《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七十八》)。楊素惶恐無比,擔心受責備,一時束手無策,便向封德彝請教。封德彝為人邪辟,多陰謀,便對楊素說:“公勿憂,俟皇后至,必有恩詔。”楊素即于北門拜見獨孤皇后說:“帝王法有離宮別館,今天下太平,造此一宮,何足損費” (《隋書·楊素列傳》)!次日,隋文帝果召楊素問之,獨孤皇后則在傍為楊素辨解:“公知吾夫婦老,無以自娛,盛飾此宮,豈非忠孝”(《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七十八》)!結果楊素不但沒有獲罪,反而被賜錢百萬,錦絹三千段。從此,楊素更得隋文帝的信任。而楊素則恃財凌物,對眾人多有凌侮,唯獨重賞了幫其大忙的封德彝。封德彝從此成為楊素的心腹,楊素常與其議論宰相職務,終日忘倦,還撫其床說:“封郎必當據吾此座”(《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七十八》)。封德彝在楊素的推薦下,被隋文帝帝擢升為內史舍人。
自開皇初年起,隋采納長孫晟之謀,一直對突厥施用離間計,使其內部長期混戰不休。開皇十七年(597年),隋文帝允許都蘭可汗之弟突利可汗娶隋安義公主為妻,并故意予以優厚禮遇,借以離間都蘭可汗。都蘭可汗果被激怒,乃斷絕朝貢,多次騷擾隋邊。
開皇十九年(599年,《隋書·楊素列傳》記載為十八年,有誤)二月,突利可汗奏報都蘭可汗制造攻城器械,準備攻擊大同城(在今內蒙烏拉特前旗東北)。隋文帝命漢王楊諒為元帥(實際未親臨前線),以楊素出靈州(治回樂,今寧夏靈武西南),尚書左仆射高颎出朔州(治善陽,今山西朔縣),上柱國燕榮出幽州(治薊縣,今北京城西南),三路進擊突厥。
都蘭可汗得知隋軍來攻,與達頭可汗結盟,合兵掩擊突利可汗。四月,楊素軍在靈州以北地區與達頭可汗部遭遇。在此之前,隋將在與突厥交戰時,因擔心突厥彪悍的騎兵來往沖殺,都采用戰車、騎兵和步兵相互交叉配合的陣法,陣外四周遍設鹿角、蒺藜等物,騎兵留在最里面。楊素認為:“此乃自固之道,非取勝之方也” (《隋書·楊素列傳》)。遂拋棄這種自我保守的落后陣法,改變戰術,下令各軍擺開騎兵陣勢。達頭可汗聞之大喜道:“此天賜我也”(《隋書·楊素列傳》),并下馬仰天而拜,即率l0余萬精騎直撲隋軍。上儀同三司周羅睺看到突厥求勝心切,陣形不整,乃請令率精騎迎擊,楊素指揮大軍隨后繼進,大敗突厥,達頭可汗帶著重傷逃跑,其眾死傷不可勝數,號哭而去。
另一路隋軍在高颎的率領下,也大破突厥,都蘭可汗敗逃,后被其部下所殺。隋軍追過白道(內蒙呼和浩特西北),越過秦山(今內蒙大青山)700余里,然后還師。十月,隋冊封突利可汗為啟民可汗,并令長孫晟率5萬人在朔州西北筑大利城(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土城子)給啟民可汗駐守,令其招撫突厥其它部落,為分化瓦解突厥,促進民族融合起了重要作用。
楊素在此戰中,敢于棄陳舊落后的車、騎、步互相衛護的保守陣法,大膽使用騎兵突擊,取得大勝,再一次顯了其杰出的軍事才能。戰后,隋文帝下詔褒獎,賜楊素縑二萬匹,及萬釘寶帶。加其子楊玄感位大將軍,楊玄獎、楊玄縱、楊積善皆為上儀同。
楊素“多權略,乘機赴敵,應變無方”(《隋書·楊素列傳》)。同時治軍嚴整,其部如有違犯軍令者,立斬不赦,而絕不寬容。每次作戰前都尋找士兵的過失,然后殺之。每次多者百余人,少也不下十幾人。由于殺人過多,以至“流血盈前”,而楊素卻言笑自若。兩軍對陣時,楊素先令一二百人前去迎敵,若取勝也就罷了,如不勝而敗逃者,無論多少,全部斬首。然后再令二三百人迎敵,不勝則照殺不誤。所以楊素的部下對他極其敬畏,作戰時皆抱必死之心,所以戰無不勝,稱為名將。楊素當時正受寵幸,隋文帝對他言聽計從,所以楊素征戰的將士,都微功必錄。而其他的將令雖有大功,但都被文官譴卻。所以楊素雖嚴厲兇狠,但由于他能夠恩威并施,所以將士皆愿隨其征戰。
開皇二十年(600年)四月,步迦可汗率兵進犯隋邊。隋文帝命楊素隋晉王楊廣出靈州(治回樂,今寧夏靈武西南),同時又令漢王楊諒、柱國史萬歲出朔州(治善陽,今山西朔縣),合擊步迦可汗。楊廣為培植自己的勢力,親自與楊素結交,楊素也知楊廣有奪位之心,遂投其門下。
后文帝廢太子勇,立次子廣為太子,楊素參與其事。四年,文帝病重時,察覺楊廣行為不端,欲重立楊勇。時楊素侍疾宮內,聞訊即更換宿衛,控制宮中出入。七月,文帝死,隋煬帝楊廣即位。文帝之死,或疑是楊廣勾結楊素等所下的毒手。八月,并州總管漢王諒舉兵反,煬帝以楊素為并州道行軍總管,討平漢王諒。大業元年(605年),楊素為尚書令,與宇文愷等奉詔營建東部。次年又進位司徒,改封楚公,同年病死。楊素貪財貨,營求產業,邸店田宅以千百數,東西京居宅侈麗,家僮數千,姬妾眾多。楊素工草隸書,善屬文,有集十卷,今不存。子楊玄感,大業中反隋,兵敗被殺。
隋書·楊素傳
選自《隋書·列傳第十三 楊素弟約 從父文思 文紀》
楊素,字處道,弘農華陰人也。祖暄,魏輔國將軍、諫議大夫。父敷,周汾州刺史,沒于齊。素少落拓,有大志,不拘小節,世人多未之知,唯從叔祖魏尚書仆射寬深異之,每謂子孫曰:“處道當逸群絕倫,非常之器,非汝曹所逮也。”后與安定牛弘同志好學,研精不倦,多所通涉。善屬文,工草隸,頗留意于風角。美須髯,有英杰之表。周大冢宰宇文護引為中外記室,后轉禮曹,加大都督。武帝親總萬機,素以其父守節陷齊,未蒙朝命,上表申理,帝不許。至于再三,帝大怒,命左右斬之。素乃大言曰:“臣事無道天子,死其分也。”帝壯其言,由是贈敷為大將軍,謚曰忠壯。拜素為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漸見禮遇。帝命素為詔書,下筆立成,詞義兼美。帝嘉之,顧謂素曰:“善自勉之,勿憂不富貴。”素應聲答曰:“臣但恐富貴來逼臣,臣無心圖富貴。”
及平齊之役,素請率父麾下先驅。帝從之,賜以竹策,曰:“朕方欲大相驅策,故用此物賜卿。”從齊王憲與齊人戰于河陰,以功封清河縣子,邑五百戶。其年授司城大夫。明年,復從憲拔晉州。憲屯兵雞棲原,齊主以大軍至,憲懼而宵遁,為齊兵所躡,眾多敗散。素與驍將十馀人盡力苦戰,憲僅而獲免。其后每戰有功。及齊平,加上開府,改封成安縣公,邑千五百戶,賜以粟帛、奴婢、雜畜。從王軌破陳將吳明徹于呂梁 ,治東楚州事。封弟慎為義安侯。陳將樊毅筑城于泗口,素擊
走之,夷毅所筑。宣帝即位,襲父爵臨貞縣公,以弟約為安成公。尋從韋孝寬徇淮南,素別下盱眙、鐘離。
及高祖為丞相,素深自結納。高祖甚器之,以素為汴州刺史。行至洛陽,會尉迥作亂,滎州刺史宇文胄據武牢以應迥,素不得進。高祖拜素大將軍,發河內兵擊胄,破之。遷徐州總管,進位柱國,封清河郡公,邑二千戶。以弟岳為臨貞公。高祖受禪,加上柱國。開皇四年,拜御史大夫。其妻鄭氏性悍,素忿之曰:“我若作天子,卿定不堪為皇后。”鄭氏奏之,由是坐免。
上方圖江表,先是,素數進取陳之計,未幾,拜信州總管,賜錢百萬、錦千段、馬二百匹而遣之。素居永安,造大艦,名曰五牙,上起樓五層,高百馀尺,左右前后置六拍竿,并高五十尺,容戰士八百人,旗幟加于上。次曰黃龍,置兵百人。自
馀平乘、舴艋等各有差。及大舉伐陳,以素為行軍元帥,引舟師趣三硤。軍至流頭灘,陳將戚欣以青龍百馀艘、屯兵數千人守狼尾灘,以遏軍路。其地險峭,諸將患之。素曰:“勝負大計,在此一舉。若晝日下船,彼則見我,灘流迅激,制不由人,則吾失其便。”乃以夜掩之。素親率黃龍數千艘,銜枚而下,遣開府王長襲引步卒從南岸擊欣別柵,令大將軍劉仁恩率甲騎趣白沙北岸,遲明而至,擊之,欣敗走。悉虜其眾,勞而遣之,秋毫不犯,陳人大悅。素率水軍東下,舟艫被江,旌甲曜日。素坐平乘大船,容貌雄偉,陳人望之懼曰:“清河公即江神也。”陳南康內史呂仲肅屯岐亭,正據江峽,于北岸鑿巖,綴鐵鎖三條,橫截上流,以遏戰船。素與仁恩登陸俱發,先攻其柵。仲肅軍夜潰,素徐去其鎖。仲肅復據荊門之延洲。素遣巴蜒卒千人,乘五牙四艘,以柏檣碎賊十馀艦,遂大破之,俘甲士二千余人,仲肅僅以身免。陳主遣其信州刺史顧覺鎮安蜀城,荊州刺史陳紀鎮公安,皆懾而退走。巴陵以東,無敢守者。湘州刺史、岳陽王陳叔慎遣使請降。素下至漢口,與秦孝王會。及還,拜荊州總管,進爵郢國公,邑三千戶,真食長壽縣千戶。以其子玄感為儀同,玄獎為清河郡公。賜物萬段,粟萬石,加以金寶,又賜陳主妹及女妓十四人。素言于上曰:“里名勝母,曾子不入。逆人王誼,前封于郢,臣不愿與之同。”于是改封越國公。尋拜納言。歲馀,轉內史令。
俄而江南人李稜等聚眾為亂,大者數萬,小者數千,共相影響,殺害長吏。以素為行軍總管,帥眾討之。賊朱莫問自稱南徐州刺史,以盛兵據京口。素率舟師入自楊子津,進擊破之。晉陵顧世興自稱太守,與其都督鮑遷等復來拒戰。素逆擊破
之,執遷,虜三千馀人。進擊無錫賊帥葉略,又平之。吳郡沈玄懀、沈杰等以兵圍蘇州,刺史皇甫績頻戰不利。素率眾援之,玄懀勢迫,走投南沙賊帥陸孟孫。素擊孟孫于松江,大破之,生擒孟孫、玄懀。黟、歙賊帥沈雪、沈能據柵自固,又攻拔之。浙江賊帥高智慧自號東揚州刺史,船艦千艘,屯據要害,兵甚勁。素擊之,自旦至申,苦戰而破。智慧逃入海,素躡之,從馀姚泛海趣永嘉。智慧來拒戰,素擊走之,擒獲數千人。賊帥汪文進自稱天子,據東陽,署其徒蔡道人為司空,守樂安。進討,悉平之。又破永嘉賊帥沈孝徹。于是步道向天臺,指臨海郡,逐捕遺逸寇。前后百馀戰,智慧遁守閩越。
上以素久勞于外,詔令馳傳入朝。加子玄感官為上開府,賜彩物三千段。素以馀賊未殄,恐為后患,又自請行。乃下詔曰:“朕憂勞百姓,日旰忘食,一物失所,情深納隍。江外狂狡,妄構妖逆,雖經殄除,民未安堵。猶有賊首兇魁,逃亡山洞,恐其聚結,重擾蒼生。內史令、上柱國、越國公素,識達古今,經謀長遠,比曾推轂,舊著威名,宜任以大兵,總為元帥,宣布朝風,振揚威武,擒剪叛亡,慰勞黎庶。軍民事務,一以委之。”素復乘傳至會稽。先是,泉州人王國慶,南安豪族也,殺刺史劉弘,據州為亂,諸亡賊皆歸之。自以海路艱阻,非北人所習,不設備伍。素泛海掩至,國慶遑遽,棄州而走,馀黨散入海島,或守溪洞。素分遣諸將,水陸追捕。乃密令人謂國慶曰:“爾之罪狀,計不容誅。唯有斬送智慧,可以塞責。”
國慶于是執送智慧,斬于泉州。自馀支黨,悉來降附,江南大定。上遣左領軍將軍獨孤陀至浚儀迎勞。比到京師,問者日至。拜素子玄獎為儀同,賜黃金四十斤,加銀瓶,實以金錢,縑三千段,馬二百匹,羊二千口,公田百頃,宅一區。代蘇威為尚書右仆射,與高颎專掌朝政。
素性疏而辯,高下在心,朝臣之內,頗推高颎,敬牛弘,厚接薛道衡,視蘇威蔑如也。自馀朝貴,多被陵轢。其才藝風調,優于高颎,至于推誠體國,處物平當,有宰相識度,不如颎遠矣。
尋令素監營仁壽宮,素遂夷山堙谷,督役嚴急,作者多死,宮側時聞鬼哭之聲。及宮成,上令高颎前視,奏稱頗傷綺麗,大損人丁,高祖不悅。素尤懼,計無所出,即于北門啟獨孤皇后曰:“帝王法有離宮別館,今天下太平,造此一宮,何足損費!”后以此理諭上,上意乃解。于是賜錢百萬,錦絹三千段。
十八年,突厥達頭可汗犯塞,以素為靈州道行軍總管,出塞討之,賜物二千段,黃金百斤。先是,諸將與虜戰,每慮胡騎奔突,皆以戎車步騎相參,輿鹿角為方陣,騎在其內。素謂人曰:“此乃自固之道,非取勝之方也。”于是悉除舊法,令諸軍
為騎陣。達頭聞之大喜,曰:“此天賜我也。”因下馬仰天而拜,率精騎十余萬而至。素奮擊,大破之,達頭被重創而遁,殺傷不可勝計,群虜號哭而去。優詔褒揚,賜縑二萬匹,及萬釘寶帶。加子玄感位大將軍,玄獎、玄縱、積善并上儀同。
素多權略,乘機赴敵,應變無方,然大抵馭戎嚴整,有犯軍令者立斬之,無所寬貸。每將臨寇,輒求人過失而斬之,多者百余人,少不下十數。流血盈前,言笑自若。及其對陣,先令一二百人赴敵,陷陣則已,如不能陷陣而還者,無問多少,
悉斬之。又令三二百人復進,還如向法。將士股栗,有必死之心,由是戰無不勝,稱為名將。素時貴幸,言無不從,其從素征伐者,微功必錄,至于他將,雖有大功,多為文吏所譴卻。故素雖嚴忍,士亦以此愿從焉。
二十年,晉王廣為靈朔道行軍元帥,素為長史。王卑躬以交素。及為太子,素之謀也。
仁壽初,代高颎為尚書左仆射,賜良馬百匹,牝馬二百匹,奴婢百口。其年,以素為行軍元帥,出云州擊突厥,連破之。突厥退走,率騎追躡,至夜而及之。將復戰,恐賊越逸,令其騎稍后。于是親將兩騎,并降突厥二人,與虜并行,不之覺也。候其頓舍未定,趣后騎掩擊,大破之。自是突厥遠遁,磧南無復虜庭。以功進子玄感位為柱國,玄縱為淮南郡公。賞物二萬段。
及獻皇后崩,山陵制度,多出于素。上善之,下詔曰:
君為元首,臣則股肱,共治萬姓,義同一體。上柱國、尚書左仆射、仁壽宮大監、越國公素,志度恢弘,機鑒明遠,懷佐時之略,包經國之才。王業初基,霸圖肇建,策名委質,受脤出師,擒剪兇魁,克平虢、鄭。頻承廟算,揚旍江表,每稟
戎律,長驅塞陰,南指而吳越肅清,北臨而獯獫摧服。自居端揆,參贊機衡,當朝正色,直言無隱。論文則詞藻縱橫,語武則權奇間出。既文且武,唯朕所命,任使之處,夙夜無怠。獻皇后奄離六宮,遠日云及,塋兆安厝,委素經營。然葬事依禮,唯卜泉石,至如吉兇,不由于此。素義存奉上,情深體國,欲使幽明俱泰,寶祚無窮。以為陰陽之書,圣人所作,禍福之理,特須審慎。乃遍歷川原,親自占擇,纖介不善,即更尋求,志圖元吉,孜孜不已。心力備盡,人靈協贊,遂得神皋福壤,營建山陵。論素此心,事極誠孝,豈與夫平戎定寇比其功業?非唯廊廟之器,實是社稷之臣,若不加褒賞,何以申茲勸勵?可別封一子義康郡公,邑萬戶,子子孫孫,承襲不絕。馀如故。
并賜田三十頃,絹萬段,米萬石,金缽一,實以金,銀缽一,實以珠,并綾錦五百段。
時素貴寵日隆,其弟約、從父文思、弟文紀,及族父異,并尚書列卿。諸子無汗馬之勞,位至柱國、刺史。家僮數千,后庭妓妾曳綺羅者以千數。第宅華侈,制擬宮禁。有鮑亨者,善屬文,殷胄者,工草隸,并江南士人,因高智慧沒為家奴。
親戚故吏,布列清顯,素之貴盛,近古未聞。煬帝初為太子,忌蜀王秀,與素謀之,構成其罪,后竟廢黜。朝臣有違忤者,雖至誠體國,如賀若弼、史萬歲、李綱、柳彧等,素皆陰中之。若有附會及親戚,雖無才用,必加進擢。朝廷靡然,莫不畏附。唯兵部尚書柳述,以帝婿之重,數于上前面折素。大理卿梁毗,抗表上言素作威作福。上漸疏忌之,后因出敕曰:“仆射國之宰輔,不可躬親細務,但三五日一度向省,評論大事。”外示優崇,實奪之權也。終仁壽之末,不復通判省事。上賜王公以下射,素箭為第一,上手以外國所獻金精盤,價直巨萬,以賜之。四年,從幸仁壽宮,宴賜重疊。
及上不豫,素與兵部尚書柳述、黃門侍郎元巖等入閤侍疾。時皇太子入居大寶殿,慮上有不諱,須豫防擬,乃手自為書,封出問素。素錄出事狀以報太子。宮人誤送上所,上覽而大恚。所寵陳貴人又言太子無禮。上遂發怒,欲召庶人勇。太子
謀之于素,素矯詔追東宮兵士帖上臺宿衛,門禁出入,并取宇文述、郭衍節度,又令張衡侍疾。上以此日崩,由是頗有異論。
漢王諒反,遣茹茹天保來據蒲州,燒斷河橋。又遣王聃子率數萬人并力拒守。素將輕騎五千襲之,潛于渭口宵濟,遲明擊之,天保敗走,聃子懾而以城降。有詔征還。初,素將行也,計日破賊,皆如所量。帝于是以素為并州道行軍總管、河北
安撫大使,率眾數萬討諒。時晉、絳、呂三州并為諒城守,素各以二千人縻之而去。諒遣趙子開擁眾十余萬,策絕徑路,屯據高壁,布陣五十里。素令諸將以兵臨之,自引奇兵潛入霍山,緣崖谷而進,直指其營,一戰破之,殺傷數萬。諒所署介州刺史梁修羅屯介休,聞素至,懼,棄城而走。進至清源,去并州三十里,諒率其將王世宗、趙子開、蕭摩訶等,眾且十萬,來拒戰。又擊破之,擒蕭摩訶。諒退保并州,素進兵圍之,諒窮蹙而降,余黨悉平。帝遣素弟修武公約赍手詔勞素曰:
我有隋之御天下也,于今二十有四年,雖復外夷侵叛,而內難不作,修文偃武,四海晏然。朕以不天,銜恤在疚,號天叩地,無所逮及。朕本以籓王,謬膺儲兩,復以庸虛,纂承鴻業。天下者,先皇之天下也,所以戰戰兢兢,弗敢失墜,況復神
器之重,生民之大哉!賊諒包藏禍心,自幼而長,羊質獸心,假托名譽,不奉國諱,先圖叛逆,違君父之命,成莫大之罪。誑惑良善,委任奸回,稱兵內侮,毒流百姓。私假署置,擅相謀戮,小加大,少凌長,民怨神怒,眾叛親離,為惡不同,同歸于亂。朕寡兄弟,猶未忍及言,是故開關門而待寇,揖干戈而不發。朕聞之,天生蒸民,為之置君,仰惟先旨,每以子民為念,朕豈得枕伏苫廬,顛而不救也!大義滅親,《春秋》高義,周旦以誅二叔,漢啟乃戮七籓,義在茲乎?事不獲已,是以授公戎律,問罪太原。且逆子賊臣,何代不有,豈意今者,近出家國。所嘆荼毒甫爾,便及此事。由朕不能和兄弟,不能安蒼生,德澤未弘,兵戈先動,賊亂者止一從,涂炭者乃眾庶。非唯寅畏天威,亦乃孤負付囑,薄德厚恥,愧乎天下。
公乃先朝功臣,勛庸克茂。至如皇基草創,百物惟始,便匹馬歸朝,誠識兼至。汴部鄭州,風卷秋籜,荊南塞北,若火燎原,早建殊勛,夙著誠節。及獻替朝端,具瞻惟允,爰弼朕躬,以濟時難,昔周勃、霍光,何以加也!賊乃竊據蒲州,關梁
斷絕,公以少擊眾,指期平殄。高壁據嶺,抗拒官軍,公以深謀,出其不意,霧廓云除,冰消瓦解,長驅北邁,直趣巢窟。晉陽之南,蟻徒數萬,諒不量力,猶欲舉斧。公以棱威外討,發憤于內,忘身殉義,親當矢石。兵刃暫交,魚潰鳥散,僵尸蔽野,積甲若山。諒遂守窮城,以拒鈇鉞。公董率驍勇,四面攻圍,使其欲戰不敢,求走無路,智力俱盡,面縛軍門。斬將搴旗,伐叛柔服,元惡既除,東夏清晏,嘉庸茂績,于是乎在。昔武安平趙,淮陰定齊,豈若公遠而不勞,速而克捷者也!朕殷憂諒闇,不得親御六軍,未能問道于上庠,遂使劬勞于行陣。言念于此,無忘寢食。公乃建累世之元勛,執一心之確志。古人有言曰:“疾風知勁草,世亂有誠臣。”公得之矣。乃銘之常鼎,豈止書勛竹帛哉!功績克諧,哽嘆無已。稍冷,公如宜。軍旅務殷,殊當勞慮,故遣公弟,指宣往懷。迷塞不次。
素上表陳謝曰:
臣自惟虛薄,志不及遠,州郡之職,敢憚劬勞,卿相之榮,無階覬望。然時逢昌運,王業惟始,雖涓流赴海,誠心屢竭,輕塵集岳,功力蓋微。徒以南陽里閭,豐沛子弟,高位重爵,榮顯一時。遂復入處朝端,出總戎律,受文武之任,預帷幄
之謀。豈臣才能,實由恩澤。欲報之德,義極昊天。伏惟陛下照重離之明,養繼天之德,牧臣于疏遠,照臣以光暉,南服降枉道之書,春宮奉肅成之旨。然草木無識,尚榮枯候時,況臣有心,實自效無路。盡夜回徨,寢食慚惕,常懼朝露奄至,虛負圣慈。賊諒包藏禍心,有自來矣,因幸國哀,便肆兇逆,興兵晉、代,搖蕩山東。陛下拔臣于凡流,授臣以戎律,蒙心膂之寄,稟平亂之規。蕭王赤心,人皆以死,漢皇大度,天下爭歸,妖寇廓清,豈臣之力!曲蒙使臣弟約赍詔書問勞,高旨峻筆,有若天臨,洪恩大澤,便同海運。悲欣慚懼,五情振越,雖百殞微軀,無以一報。
其月還京師,因從駕幸洛陽,以素領營東京大監。以平諒之功,拜其子萬石、仁行、侄玄挺皆儀同三司,賚物五萬段,綺羅千匹,諒之妓妾二十人。大業元年,遷尚書令,賜東京甲第一區,物二千段。尋拜太子太師,馀官如故。前后賞錫,不
可勝計。明年,拜司徒,改封楚公,真食二千五百戶。其年,卒官。謚曰景武,贈光祿大夫、太尉公、弘農河東絳郡臨汾文城河內汲郡長平上黨西河十郡太守。給辒車,班劍四十人,前后部羽葆鼓吹,粟麥五千石,物五千段。鴻臚監護喪事。帝又下詔曰:“夫銘功彝器,紀德豐碑,所以垂名跡于不朽,樹風聲于沒世。故楚景武公素,茂績元勛,劬勞王室,竭盡誠節,協贊朕躬。故以道邁三杰,功參十亂。未臻遐壽,遽揖清徽。春秋遞代,方綿歲祀,式播雕篆,用圖勛德,可立碑宰隧,以彰盛美。”素嘗以五言詩七百字贈番州刺史薛道衡,詞氣宏拔,風韻秀上,亦為一時盛作。未幾而卒,道衡嘆曰:“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豈若是乎!”有集十卷。
素雖有建立之策及平楊諒功,然特為帝所猜忌,外示殊禮,內情甚薄。太史言隋分野有大喪,因改封于楚。楚與隋同分,欲以此厭當之。素寢疾之日,帝每令名醫診候,賜以上藥。然密問醫人,恒恐不死。素又自知名位已極,不肯服藥,亦不
將慎,每語弟約曰:“我豈須更活耶?”素貪冒財貨,營求產業。東、西二京,居宅侈麗,朝毀夕復,營繕無已。爰及諸方都會處,邸店、水硙并利田宅以千百數,時議以此鄙之。子玄感嗣,別有傳。諸子皆坐玄感誅死。
約字惠伯,素異母弟也。在童兒時,嘗登樹墮地,為查所傷,由是竟為宦者。性好沉靜,內多譎詐,好學強記。素友愛之,凡有所為,必先籌于約而后行之。在周末,以素軍功,賜爵安成縣公,拜上儀同三司。高祖受禪,授長秋卿。久之,為
邵州刺史,入為宗正少卿,轉大理少卿。
時皇太子無寵,而晉王廣規欲奪宗,以素幸于上,而雅信約。于是用張衡計,遣宇文述大以金寶賂遺于約,因通王意,說之曰:“夫守正履道,固人臣之常致,反經合義,亦達者之令圖。自古賢人君子,莫不與時消息,以避禍患。公之兄弟,
功名蓋世,當途用事,有年歲矣。朝臣為足下家所屈辱者,可勝數哉!又儲宮以所欲不行,每切齒于執政。公雖自結于人主,而欲危公者固亦多矣。主上一旦棄群臣,公亦何以取庇?今皇太子失愛于皇后,主上素有廢黜之心,此公所知也。今若請立晉王,在賢兄之口耳。誠能因此時建大功,王必鐫銘于骨髓,斯則去累卵之危,成太山之安也。”約然之,因以白素。素本兇險,聞之大喜,乃撫掌而對曰:“吾之智思,殊不及此,賴汝起予。”約知其計行,復謂素曰:“今皇后之言,上無不用,宜因機會,早自結托,則匪唯長保榮祿,傳祚子孫,又晉王傾身禮士,聲名日盛,躬履節儉,有主上之風,以約料之,必能安天下。兄若遲疑,一旦有變,令太子用事,恐禍至無日矣。”素遂行其策,太子果廢。
及晉王入東宮,引約為左庶子,改封修武縣公,進位大將軍。及素被高祖所疏,出約為伊州刺史。入朝仁壽宮,遇高祖崩,遣約入朝,易留守者,縊殺庶人勇,然后陳兵集眾,發高祖兇問。煬帝聞之曰:“令兄之弟,果堪大任。”即位數日,拜內史令。約有學術,兼達時務,帝甚任之。后數載,加位右光祿大夫。
后帝在東都,令約詣京師享廟,行至華陰,見其兄墓,遂枉道拜哭,為憲司所劾,坐是免官。未幾,拜淅陽太守。其兄子玄感,時為禮部尚書,與約恩義甚篤。既愴分離,形于顏色,帝謂之曰:“公比憂瘁,得非為叔邪?”玄感再拜流涕曰:“誠如圣旨。”帝亦思約廢立功,由是征入朝。未幾,卒,以素子玄挺后之。
文思字溫才,素從叔也。父寬,魏左仆射,周小冢宰。文思在周,年十一,拜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散騎常侍。尋以父功,封新豐縣子,邑五百戶。天和初,治武都太守,十姓獠反,文思討平之,復治翼州事。黨項羌叛,文思率州兵討平之。進擊資中、武康、隆山生獠及東山獠,并破之。后從陳王攻齊河陰城,又從武帝攻拔晉州,以勛進授上儀同三司,改封永寧縣公,增邑至千戶。壽陽劉叔仁作亂,從清河公宇文神舉討之,戰于磚井,在陣生擒叔仁。又別從王誼破賊于鯉魚柵。其后
累以軍功,遷果毅右旅下大夫。高祖為丞相,從韋孝寬拒尉迥于武陟。迥遣其將李圍俊懷州,與行軍總管宇文述擊走之。破尉敦,平鄴城,皆有功,進授上大將軍,改封洛川縣公。尋拜隆州刺史。開皇元年,進爵正平郡公,加邑二千戶。后為魏州刺史,甚有惠政,及去職,吏民思之,為立碑頌德。轉冀州刺史。煬帝嗣位,征為民部尚書。轉納言,改授右光祿大夫。從幸江都宮,以足疾不堪趨奏,復授民部尚書,加位左光祿大夫。卒官,時年七十。謚曰定。初,文思當襲父爵,自以非嫡,遂讓封于弟文紀,當世多之。
文紀字溫范,少剛正,有器局。在周襲爵華山郡公,邑二千七百戶。自右侍上士累遷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安州總管長史。將兵迎陳降將李瑗于齊安,與陳將周法尚軍遇,擊走之。以功進授開府,入為虞部下大夫。高祖為丞相,改封汾陰縣公。從梁睿討王謙,以功進授上大將軍。前后增邑三千戶。拜資州刺史。入為宗正少卿,坐事除名。后數載,復其爵位,拜熊州刺史。改封上明郡公。除宗正卿。兼給事黃門侍郎,判禮部尚書事。仁壽二年,遷荊州總管。歲余,卒官,時年五十八。謚曰恭。
史臣曰:楊素少而輕俠,俶儻不羈,兼文武之資,包英奇之略,志懷遠大,以功名自許。高祖龍飛,將清六合,許以腹心之奇,每當推彀之重。掃妖氛于牛斗,江海無波;摧驍騎于龍庭,匈奴遠遁。考其夷兇靜亂,功臣莫居其右;覽其奇策高
文,足為一時之杰。然專以智詐自立,不由仁義之道,阿諛時主,高下其心。營構離宮,陷君于奢侈;謀廢冢嫡,致國于傾危。終使宗廟丘墟,市朝霜露,究其禍敗之源,實乃素之由也。幸而得死,子為亂階,墳土未干,闔門殂戮,丘隴發掘,宗族誅夷。則知積惡馀殃,信非徒語。多行無禮必自及,其斯之謂歟!約外示溫柔,內懷狡算,為蛇畫足,終傾國本,俾無遺育,宜哉。
楊素詩選
山齋獨坐贈薛內史二首
其一
居山四望阻,風雨竟朝夕。
深溪橫古樹,空巖臥幽石。
日出遠岫明,鳥散空林寂。
蘭庭動幽氣,竹室生虛白。
落花入戶飛,細草當階積。
桂酒徒盈樽,故人不在席。
日落山之幽,臨風望羽客。
其二
巖壑澄清景,景肖巖壑深。
白云飛暮色,綠水激清音。
澗戶散馀彩,山窗凝宿陰。
花草共縈映,樹石相陵臨。
獨坐對陳榻,無客有鳴琴。
寂寂幽山里,誰知無悶心?
贈薛播州
在昔天地閉,品物屬屯蒙。和平替王道,哀怨結人風。
麟傷世已季,龍戰道將窮。亂海飛群水,貫日引長虹。
干戈異革命,揖讓非至公。
兩河定寶鼎,八水域神州。函關絕無路,京洛化為丘。
漳滏爾連沼,涇渭余別流。生郊滿戎馬,涉路起風牛。
班荊疑莫遇,贈縞竟無由。
道昏雖已朗,政故猶未新。刳舟洹水際,結網大川濱。
出游迎釣叟,入夢訪幽人。植林雖各樹,開榮豈異春?
相逢一時泰,共幸面年身。
荏苒積歲時,契闊同游處。閶闔既趨朝,承明還宴語。
上林陪羽獵,甘泉侍清曙。迎風含暑氣,飛雨凄寒序。
相顧惜光陰,留情共延佇。
滔滔披江漢,實為南國紀。作牧求明德,若人應斯美。
高臥未褰帷,飛聲已千里。還望白云天,日暮秋風起。
峴山君儻游,淚落應無已。
漢陰政已成,嶺表人猶蠹。彈冠比方新,還珠總如故。
楚人結去思,越俗歌來暮。陽烏尚歸飛,別隺還回顧。
君見南枝巢,應思北風路。
養病愿歸閑,居榮在知足。棲遲茂陵下,優游滄海曲。
故人情可見,今人遵路躅。荒居接野窮,人物俱非俗。
桂樹芳從生,山幽竟何欲!
秋水魚游日,春樹鳥啼時。濠梁暮共往,幽谷有相思。
千里悲無駕,一見杳難期。山河散瓊蕊,庭樹下丹滋。
物華不相待,遲暮有馀悲。
銜悲向南浦,寒色黯沈沈。風起洞庭險,煙生云夢深。
獨飛時慕侶,寡和乍孤音。木落悲時暮,時暮感離心。
離心多苦調,詎假雍門琴!
送蔡君知入蜀
金陵已去國,銅梁忽背飛。
失路遠相送,他鄉何日歸。
賦得笛詩
作曲是佳人。 制名由巧匠。
鵾弦時莫并。 鳳管還相向。
隨歌響更發。 逐舞聲彌亮。
宛轉度云窗。 逶迤出黼帳。
長隨畫常里。 承恩無所讓。
贈薛內史詩
耿耿不能寐。 京洛久離群。
橫琴還獨坐。 停杯遂待君。
待君春草歇。 獨坐秋風發。
朝朝唯落花。 夜夜空明月。
明月徒流光。 落花空自芳。
別離望南浦。 相思在漢陽。
漢陽隔隴今。 南浦達桂林。
山川雖未遠。 無由得寄音。
山塞二首
其一
漠南胡未空。 漢將復臨戎。
飛孤出塞北。 碣石指遼東。
冠軍臨瀚海。 長平翼大風。
云橫虎落陣。 氣抱龍城虹。
橫行萬里外。 胡運百年窮。
兵寢星芒落。 戲解月輪空。
嚴鐎息夜斗。 騂角罷鳴弓。
北風嘶朔馬。 胡霜切塞鴻。
床明大道暨。 幽荒日用同。
方就長安邸。 來謁建章宮。
其二
漢虜未和親。 憂國不憂身。
握手河梁上。 窮涯北海濱。
據鞍獨懷古。 慷慨感良臣。
歷覽多舊跡。 風日慘愁人。
荒塞空千里。 孤城絕四鄰。
樹寒偏易古。 草衰恒不春。
交河明月夜。 陰山苦霧辰。
雁飛南入漢。 水流西咽秦。
風霜久行役。 河朔備艱辛。
薄暮邊聲起。 空飛胡騎塵。
【春江花月夜二首】
(一)
暮江平不動,
春花滿正開。
流波將月去,
潮水帶星來。
(二)
夜露含花氣,
春潭濯月暉。
漢水逢游女,
湘川值二妃。
楊素(544—606.8.31),字處道,弘農華陰(今陜西華陰)人,隋朝名臣、詩人,杰出的軍事家、統帥。
生平
楊素(544—606)出身士族,祖父楊暄,官至北魏輔國將軍、諫議大夫。父親楊敷,為北周汾州刺史。楊素“少落拓,有大志,不拘小節”(《隋書·楊素列傳》)。時人多未知之,唯其從叔祖北魏尚書仆射楊寬深異之,每次在子孫面前提起楊素時總說:“處道當逸群絕倫,非常之器,非汝曹所逮也”(《隋書·楊素列傳》)。
后與安定人牛弘(后任隋朝禮部、吏部尚書)同窗共讀,知識淵博,在文學、書法上均有造詣,史書稱其“研精不倦,多所通涉。善屬文,工草隸,頗留意于風角。美須髯,有英杰之表”(《隋書·楊素列傳》)。時北周大冢宰宇文護把持朝政,引其為中外記室,后轉禮曹,加大都督。
北周天和七年(公元572年)三月,北周武帝宇文邕誅殺宇文護親掌朝政,楊素因曾受到宇文護的重用,所以遭到株連。此時,楊素以其父楊敷死于北齊,但未受朝廷追封,便上表申訴。周武帝不理。楊素再三上表,周武帝大怒,下令殺楊素。楊素高聲地說:“臣事無道天子,死其分也”(《隋書·楊素列傳》)。周武帝聞后,對楊素刮目相看,赦其無罪,并追贈其父為大將軍,謚忠壯。拜楊素為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并逐漸對其有了好感。周武帝又令楊素起草詔書,素下筆成章,文詞華麗,周武帝贊揚道:“善自勉之,勿憂不富貴。”而楊素卻回答說:“臣但恐富貴來逼臣,臣無心圖富貴”(《隋書·楊素列傳》)。
北周建德四年(575年)七月,周武帝率軍攻北齊,楊素請求率其父舊部為先鋒,周武帝從之,賜以竹策,并說:“朕方欲大相驅策,故用此物賜卿”(《隋書·楊素列傳》)。楊素隨齊王宇文憲攻北齊河陰(今河南洛陽東北),因功封清河縣子,邑五百戶。同年授司城大夫。
北周建德五年(576年)十月,楊素再次隨宇文憲攻北齊,克晉州(治白馬城今山西臨汾境)。宇文憲屯兵棲原,北齊帝高緯率諸軍自晉陽(今山西太原)向晉州進發。宇文憲聞北齊軍主力至,大懼,乘夜而逃,結果為北齊軍追上,北周軍多被擊潰。楊素與驍將十余人盡力苦戰,宇文憲方得以解圍。此后,楊素更是屢立戰功。北齊滅亡后,楊素加上開府,改封成安縣公,邑千五百戶,賜以粟帛、奴婢、雜畜。
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十月,陳宣帝陳頊聞北周滅北齊,即乘機爭奪淮北地區,遂派名將吳明徹率軍北伐。吳明徹軍至北周呂梁(今江蘇徐州東南),擊敗徐州總管梁士彥,進圍彭城(今江蘇徐州)。北周建德七年(578年)二月,楊素隨上大將軍王軌前去救援,最終大破陳軍,俘主將吳明徹。楊素遂治東楚州事。其弟楊慎被封為義安侯。陳將樊毅筑城于泗口,楊素將其擊走之,并將所筑之城全部毀壞。
北周宣政元年(578年)六月,周武帝去世,周宣帝繼位。宣帝即位后,楊素襲父爵臨貞縣公,并以其弟楊約為安成公。北周大象元年(579年),楊素隨上柱國韋孝寬攻陳淮南(泛指今淮河以南地區),其中楊素率軍攻克盱眙(今江蘇盱眙東北)、鐘離(今安徽鳳陽東北)。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五月十一日,北周宣帝宇文贊病死。周靜帝宇文衍年幼,左丞相楊堅專政。楊素知楊堅甚得眾心,且有稱帝之一意,遂主動投到楊堅門下,與其深自結納。楊堅也知楊素之才,對其也非常器重,不久便以楊素為汴州刺史。
楊素在上任途中行至洛陽時,方知相州(治鄴城)總管尉遲迥等舉兵反楊堅。尉遲迥原為北周文帝宇文恭的外甥,位望素重,楊堅恐其有異圖,遂以會葬宣帝為名,詔使其子尉遲敦召尉遲迥入朝;并以韋孝寬為相州總管赴鄴(今河北臨漳西南)取代尉遲迥。六月,尉遲迥恐楊堅專權對北周不利,公開起兵反對楊堅。滎州刺史宇文胄據武牢以應尉遲迥,使楊素無法前行。
七月十日,楊堅調發關中兵,令韋孝寬為行軍元帥,楊素與郕公梁士彥、樂安公元諧、化政公宇文忻、濮陽公宇文述、武鄉公崔弘度、隴西公李詢等皆為行軍總管,率軍討伐尉遲迥。旋拜大將軍,領河內兵攻打宇文胄,破斬之。遷徐州總管,進位柱國,封清河郡公,邑二千戶。其弟楊岳也被封為臨貞公。
北周大定元年(581年)二月,總攬北周大權的大丞相楊堅廢周立隋,改元開皇,是為隋文帝,并加楊素上柱國。并參與了隋朝法律的修定。開皇四年(584 年),拜御史大夫。由于其妻鄭氏是個悍婦,楊素一次與其吵架說了一句:“我若作天子,卿定不堪為皇后”(《隋書·楊素列傳》)。結果被其妻告發,楊素因此獲罪,并被免官。
此次經歷,險些毀了楊素的前途。好在隋文帝一直準備滅亡陳朝,統一中國,楊素曾數次獻伐陳之策,此次被免官后,楊素并沒有閑著,再次獻伐陳之策。開皇五年(585年)十月,楊素任信州總管,經略長江上游,并賜錢百萬、錦千段、馬二百匹而遣之。
開皇七年(587年),楊素、與尚書左仆射高颎、吳州總管賀若弼及光州刺史高勱、虢州刺史崔仲方等爭獻平陳之策。楊素在永安,(巴東郡,治今四川奉節東) 建造“五牙”(上起樓五層,高百余尺;左右前后置六拍竿,并高五十尺,容戰士八百人)、“黃龍”等戰船,加強水師,作滅陳準備。并故意在江中漂下造船廢料,以威懾陳人。
開皇八年(588年)三月,隋文帝下詔,列舉陳后主罪行又送璽書暴其罪惡20條,并將詔書在江南散發30萬份,以爭取人心。十月,楊堅在壽春(今安徽壽縣)設淮南行臺省,以晉王楊廣為行臺尚書令,主管滅陳之事。楊素與楊廣、秦王楊俊并為行軍元帥,高颎為晉王元帥長史,右仆射王韶為司馬,集中水陸軍 51.8萬,統由楊廣節度,東至大海,西到巴、蜀,旌旗舟楫,橫亙數千里。隋軍自長江上游至下游分為8路攻陳,其中楊素指揮水軍主力,出巴東郡,順流東下,負責消滅長江及沿岸陳水陸軍。十一月,楊堅至定城(今陜西華陰東)誓師,準備渡江的各路隋軍進抵長江北岸,完成進攻準備。
十二月上旬,楊素按隋滅陳作戰部署,首先率舟師自巴東郡東下三峽,在長江上游發起攻勢作戰。軍至流頭灘(又名虎頭灘,今湖北宜昌西北),陳將戚昕率青龍戰船百余艘、戰士數千人堅守前方狼尾灘(今湖北宜昌西北長江中),以遏隋軍。狼尾灘地勢險峭,水流湍急,易守難攻,諸將皆患之。楊素認為:“勝負大計,在此一舉。若晝日下船,彼則見我,灘流迅激,制不由人,則吾失其便”(《隋書·楊素列傳》)。于是決定采用水陸協同,分進合擊的方針,乘夜突襲,將其擊敗。楊素率黃龍戰船數千艘,利用夜暗,令將士銜枚開進,實施正面突破;令開府儀同三司王長襲率步兵由長江南岸攻擊戚昕別柵;令大將軍劉仁恩率甲騎自江陵(今屬湖北)西進,沿長江北岸進擊陳軍白沙(今宜昌東)要點。隋軍水陸配合,于次日拂曉,一舉擊敗戚聽所部。戚聽逃走,部屬全部被俘。楊素對俘虜不殺不辱,慰勞后全部釋放。秋毫不犯,陳人大悅。此戰,楊素恰當選擇進攻時機,以水軍突襲與兩岸步、騎兵協同攻擊,速戰速決,取得首戰勝利,為滅陳戰爭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實行優待俘虜政策,有利于爭取更多的陳軍將士。
楊素率水軍繼續順江東下,一時“舟艫被江,旌甲曜日”(《隋書·楊素列傳》)。楊素坐平乘大船,容貌雄偉,陳人望之懼曰:“清河公即江神也”(《隋書·楊素列傳》)。陳荊州刺史陳慧紀派南康內史呂忠肅率軍屯守歧亭(今長江西陵峽口),在兩岸巖石上鑿孔,系三條鐵索橫截江面,阻遏隋軍戰船。為固守峽口,呂忠肅將自己私產全部捐出充軍,所以陳軍斗志頗高,防御也很嚴密。開皇九年(589年)正月,楊素分兵一部與大將軍劉仁恩軍相配合,猛攻陳軍岸上柵障營壘,呂忠肅率軍據險抵抗,激戰40余次,隋軍傷亡慘重,死5000余人。陳軍盡割死者之鼻以邀功求賞,激起隋軍憤怒,拚死力戰,多次獲勝。所俘陳軍將士,楊素則全部釋放。在隋軍猛烈攻擊下,呂忠肅被迫放棄營柵,連夜逃走。楊素令士卒毀掉欄江鐵索,繼續沿江而下。
呂忠肅退據荊門之延洲(今湖北枝江附近長江中),依恃荊門山險要地形,再次阻遏隋軍。楊素派善于駕舟的巴延士卒1000人,乘“五牙”戰艦4艘,用艦上拍竿擊碎陳戰船10余艘,俘2000余人,再次大破呂忠肅軍,呂忠肅只身逃走。駐守江南岸安蜀城(今湖北宜都西北長江南岸)的陳信州刺史顧覺,也棄城逃走。屯守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的陳慧紀見形勢不利,燒掉儲蓄,率軍3萬、戰船千余艘,順流東撤,企圖入援建康(今南京市),被秦王楊俊軍阻于漢口(今湖北漢水入長江之處)以西。巴陵以東,無敢守者。陳湘州刺史,岳陽王陳叔慎亦降于楊素。此戰,楊素、劉仁恩以水軍、步兵相配合,先擊破陳軍江岸據點,再以水軍戰船接舷戰,大破敵軍。隋大型戰艦“五牙”及重型拍竿裝備在作戰中顯示了威力。優俘政策對瓦解陳軍、配合軍事進攻,具有積極作用。至此,長江上游為隋軍所控制,阻止了上游陳軍的東援,保障了下游主力的渡江作戰。
隋軍在長江上游作戰獲勝后,楊素一面率主力沿江東下,與秦王楊俊會師于漢口(時下游隋軍已攻占建康),一面派兵南下略地,擴大戰果。二月初又派薛胄、劉仁恩率軍進擊湘州。隋軍一舉擊敗出城迎戰的陳湘州助防遂興侯陳正理和樊通軍,薛胄等乘勝入城,俘陳叔慎。劉仁思軍再破鄔居業于橫橋(今湖南常德),擒鄔居業等。湘州等地的平定,為隋進軍嶺南準備了前進基地。
還軍,楊素因戰功卓著被進爵郢國公,邑三千戶,真食長壽縣千戶。以其子楊玄感為儀同,楊玄獎為清河郡公。賜物萬段,粟萬石,加以金寶,又賜陳主妹及女妓十四人。楊素又上言:“里名勝母,曾子不入。逆人王誼,前封于郢,臣不愿與之同”(《隋書·楊素列傳》)。于是改封越國公。六月,拜納言;開皇十年(590 年)七月,轉內史令。
江南自東晉以來,世家士族一直欺壓寒門庶族。隋滅陳統一中國后,南方士族豪強因對隋實行的限制政策不滿,便利用民間對隋欲移民關中流言的驚恐心理,乘機煽動叛亂。十年十一月,婺州(治今浙江金華)汪文進、越州(治今浙江紹興)高智慧、蘇州沈玄儈等均舉兵反隋,自稱天子,署置百官。蔣山(今南京鐘山)李忮、樂安(今浙江仙居西)蔡道人、溫州沈孝徹、泉州(治今福州)王國慶等,都自稱大都督,起兵攻陷州縣,反亂大抵遍及原陳屬地。其規模大者數萬人,小者數千人,互相呼應,殘殺隋朝官吏。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式,隋文帝遂命楊素為行軍總管率軍平叛。
楊素率軍由楊子津(今江蘇揚州南)渡江,首先擊破叛軍朱莫問(自稱南徐州刺史)于京口(今江蘇鎮江)。繼而擊敗晉陵(今江蘇常州)顧世興,顧世興率其都督鮑遷等再戰,楊素擊破之,俘鮑遷以下3000余人。又進擊無錫葉略,平之。時沈玄儈、沈杰等等正圍攻蘇州,刺史皇甫績屢戰不利,楊素軍趕到將其擊敗,沈玄儈逃至南沙人陸孟孫處,楊素進擊陸孟孫于松江,大破之,生擒陸孟孫、沈玄儈。黟、歙叛軍沈雪、沈能據柵自守,又攻拔之。
高智慧(自稱東揚州刺史)率部據守浙江(今錢塘江)東岸營壘,屯據要害,周圍百余里,船艦千艘,遮蓋江面,鼓噪而進。子總管來護兒建議:“吳人累銳,利在舟楫。必死之賊,難與爭鋒。公且嚴陣以待之,勿與接刃,請假奇兵數千,潛度江,掩破其壁,使退無所歸,進不得戰,此韓信破趙之策也”(《北史·來護兒列傳》)。楊素納其言,并命其率輕型戰船數百艘,偷渡浙江,以奇兵突襲,并焚燒高智慧后方營壘,使其恐懼不安;楊素則乘機率軍從正面突擊,大敗高智慧軍。爾后,楊素派行軍總管史萬歲率軍2000人進攻婺州,自率主力由海道追擊逃入海中的高智慧,直趨溫州。高智慧來戰,楊素將其擊敗,俘數千人。而后又平定蔡道人、汪文進。楊素在溫州擊敗沈孝徹后,便由陸路轉向天臺、臨海(今屬浙江),繼續追擊反隋散兵,前后戰斗達100多次。高智慧退守閩、越。
此時隋文帝考慮到隋軍長時間征戰,便詔令楊素入朝。同時加其子楊玄感為上開府,賜彩物三千段。而楊素則認為:“余賊未殄,恐為后患”(《隋書·楊素列傳》),便上書請求暫緩返京,繼續剿匪。隋文帝對楊素此舉非常贊賞,便下詔說:“朕憂勞百姓,日旰忘食,一物失所,情深納隍。江外狂狡,妄構妖逆,雖經殄除,民未安堵。猶有賊首兇魁,逃亡山洞,恐其聚結,重擾蒼生。內史令、上柱國、越國公素,識達古今,經謀長遠,比曾推轂,舊著威名,宜任以大兵,總為元帥,宣布朝風,振揚威武,擒剪叛亡,慰勞黎庶。軍民事務,一以委之”(《隋書·楊素列傳》)。楊素繼續率軍由會稽(今浙江紹興)走海道向泉州追擊。
時泉州人王國慶為南安豪族,殺刺史劉弘,據州為亂,各處逃亡的叛軍皆附于他。王國慶自以為海路險阻,而隋軍多為北方人,不習海戰,遂不設防。楊素率水師從海道掩至,王國慶大驚,棄州逃跑,其眾或入海島,或守溪洞。于是楊素分遣諸將,水、陸分進追捕。并派人密勸王國慶:“爾之罪狀,計不容誅。唯有斬送智慧,可以塞責”(《隋書·楊素列傳》)。王國慶遂抓獲高智慧,送交隋軍,楊素將其斬首,余眾全部投降,至此,江南全部平定。此戰,楊素辭謝回朝休養詔令,堅持除惡務盡,連續追殲徹底平定江南之亂,對鞏固隋朝統一,發展生產具有積極作用。隋文帝派左領軍將軍獨孤陀迎至浚儀犒勞隋軍,待回京后,問者日至。隋文帝再封楊玄獎為儀同,賜黃金四十斤,加銀瓶,實以金錢,縑三千段,馬二百匹,羊二千口,公田百頃,宅一區。
開皇十二年(592年)十二月,楊素代蘇威為尚書右仆射,與尚書左仆射高颎同掌朝政。
楊素性疏而辯,朝臣之中,頗推高颎,敬牛弘,厚接薛道衡,蔑視蘇威。其余的大臣民,多被其凌轢。其才藝風調,優于高颎,至于治理國家,則遠不如高颎。
開皇十三年(593年)二月,隋文帝在岐州之北建仁壽宮,令楊素監造。楊素奏請萊州刺史宇文愷檢校將作大匠,記室封德彝為土木監。楊素為鞏固其政治利益,討好隋文帝,遂“夷山堙谷以立宮殿,崇臺累榭,宛轉相屬”。又“役使嚴急,丁夫多死,疲屯顛仆,推填坑坎,覆以土石,因而筑為平地。死者以萬數”(《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七十八》)。
開皇十五年(595年)三月,仁壽宮建成,隋文帝至仁壽宮。時值天熱,“役夫死者相次于道,楊素悉焚除之”(《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七十八》)。其殘暴程度令人發指。此前隋文帝先派高颎前去視察,高颎據實回報:“頗傷綺麗,大損人丁”(《隋書·楊素列傳》),隋文帝心中不悅。待隋文帝至仁壽宮,見宮殿如此奢華,大怒道:“楊素殫民力為離宮,為吾結怨天下”(《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七十八》)。楊素惶恐無比,擔心受責備,一時束手無策,便向封德彝請教。封德彝為人邪辟,多陰謀,便對楊素說:“公勿憂,俟皇后至,必有恩詔。”楊素即于北門拜見獨孤皇后說:“帝王法有離宮別館,今天下太平,造此一宮,何足損費” (《隋書·楊素列傳》)!次日,隋文帝果召楊素問之,獨孤皇后則在傍為楊素辨解:“公知吾夫婦老,無以自娛,盛飾此宮,豈非忠孝”(《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七十八》)!結果楊素不但沒有獲罪,反而被賜錢百萬,錦絹三千段。從此,楊素更得隋文帝的信任。而楊素則恃財凌物,對眾人多有凌侮,唯獨重賞了幫其大忙的封德彝。封德彝從此成為楊素的心腹,楊素常與其議論宰相職務,終日忘倦,還撫其床說:“封郎必當據吾此座”(《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七十八》)。封德彝在楊素的推薦下,被隋文帝帝擢升為內史舍人。
自開皇初年起,隋采納長孫晟之謀,一直對突厥施用離間計,使其內部長期混戰不休。開皇十七年(597年),隋文帝允許都蘭可汗之弟突利可汗娶隋安義公主為妻,并故意予以優厚禮遇,借以離間都蘭可汗。都蘭可汗果被激怒,乃斷絕朝貢,多次騷擾隋邊。
開皇十九年(599年,《隋書·楊素列傳》記載為十八年,有誤)二月,突利可汗奏報都蘭可汗制造攻城器械,準備攻擊大同城(在今內蒙烏拉特前旗東北)。隋文帝命漢王楊諒為元帥(實際未親臨前線),以楊素出靈州(治回樂,今寧夏靈武西南),尚書左仆射高颎出朔州(治善陽,今山西朔縣),上柱國燕榮出幽州(治薊縣,今北京城西南),三路進擊突厥。
都蘭可汗得知隋軍來攻,與達頭可汗結盟,合兵掩擊突利可汗。四月,楊素軍在靈州以北地區與達頭可汗部遭遇。在此之前,隋將在與突厥交戰時,因擔心突厥彪悍的騎兵來往沖殺,都采用戰車、騎兵和步兵相互交叉配合的陣法,陣外四周遍設鹿角、蒺藜等物,騎兵留在最里面。楊素認為:“此乃自固之道,非取勝之方也” (《隋書·楊素列傳》)。遂拋棄這種自我保守的落后陣法,改變戰術,下令各軍擺開騎兵陣勢。達頭可汗聞之大喜道:“此天賜我也”(《隋書·楊素列傳》),并下馬仰天而拜,即率l0余萬精騎直撲隋軍。上儀同三司周羅睺看到突厥求勝心切,陣形不整,乃請令率精騎迎擊,楊素指揮大軍隨后繼進,大敗突厥,達頭可汗帶著重傷逃跑,其眾死傷不可勝數,號哭而去。
另一路隋軍在高颎的率領下,也大破突厥,都蘭可汗敗逃,后被其部下所殺。隋軍追過白道(內蒙呼和浩特西北),越過秦山(今內蒙大青山)700余里,然后還師。十月,隋冊封突利可汗為啟民可汗,并令長孫晟率5萬人在朔州西北筑大利城(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土城子)給啟民可汗駐守,令其招撫突厥其它部落,為分化瓦解突厥,促進民族融合起了重要作用。
楊素在此戰中,敢于棄陳舊落后的車、騎、步互相衛護的保守陣法,大膽使用騎兵突擊,取得大勝,再一次顯了其杰出的軍事才能。戰后,隋文帝下詔褒獎,賜楊素縑二萬匹,及萬釘寶帶。加其子楊玄感位大將軍,楊玄獎、楊玄縱、楊積善皆為上儀同。
楊素“多權略,乘機赴敵,應變無方”(《隋書·楊素列傳》)。同時治軍嚴整,其部如有違犯軍令者,立斬不赦,而絕不寬容。每次作戰前都尋找士兵的過失,然后殺之。每次多者百余人,少也不下十幾人。由于殺人過多,以至“流血盈前”,而楊素卻言笑自若。兩軍對陣時,楊素先令一二百人前去迎敵,若取勝也就罷了,如不勝而敗逃者,無論多少,全部斬首。然后再令二三百人迎敵,不勝則照殺不誤。所以楊素的部下對他極其敬畏,作戰時皆抱必死之心,所以戰無不勝,稱為名將。楊素當時正受寵幸,隋文帝對他言聽計從,所以楊素征戰的將士,都微功必錄。而其他的將令雖有大功,但都被文官譴卻。所以楊素雖嚴厲兇狠,但由于他能夠恩威并施,所以將士皆愿隨其征戰。
開皇二十年(600年)四月,步迦可汗率兵進犯隋邊。隋文帝命楊素隋晉王楊廣出靈州(治回樂,今寧夏靈武西南),同時又令漢王楊諒、柱國史萬歲出朔州(治善陽,今山西朔縣),合擊步迦可汗。楊廣為培植自己的勢力,親自與楊素結交,楊素也知楊廣有奪位之心,遂投其門下。
后文帝廢太子勇,立次子廣為太子,楊素參與其事。四年,文帝病重時,察覺楊廣行為不端,欲重立楊勇。時楊素侍疾宮內,聞訊即更換宿衛,控制宮中出入。七月,文帝死,隋煬帝楊廣即位。文帝之死,或疑是楊廣勾結楊素等所下的毒手。八月,并州總管漢王諒舉兵反,煬帝以楊素為并州道行軍總管,討平漢王諒。大業元年(605年),楊素為尚書令,與宇文愷等奉詔營建東部。次年又進位司徒,改封楚公,同年病死。楊素貪財貨,營求產業,邸店田宅以千百數,東西京居宅侈麗,家僮數千,姬妾眾多。楊素工草隸書,善屬文,有集十卷,今不存。子楊玄感,大業中反隋,兵敗被殺。
隋書·楊素傳
選自《隋書·列傳第十三 楊素弟約 從父文思 文紀》
楊素,字處道,弘農華陰人也。祖暄,魏輔國將軍、諫議大夫。父敷,周汾州刺史,沒于齊。素少落拓,有大志,不拘小節,世人多未之知,唯從叔祖魏尚書仆射寬深異之,每謂子孫曰:“處道當逸群絕倫,非常之器,非汝曹所逮也。”后與安定牛弘同志好學,研精不倦,多所通涉。善屬文,工草隸,頗留意于風角。美須髯,有英杰之表。周大冢宰宇文護引為中外記室,后轉禮曹,加大都督。武帝親總萬機,素以其父守節陷齊,未蒙朝命,上表申理,帝不許。至于再三,帝大怒,命左右斬之。素乃大言曰:“臣事無道天子,死其分也。”帝壯其言,由是贈敷為大將軍,謚曰忠壯。拜素為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漸見禮遇。帝命素為詔書,下筆立成,詞義兼美。帝嘉之,顧謂素曰:“善自勉之,勿憂不富貴。”素應聲答曰:“臣但恐富貴來逼臣,臣無心圖富貴。”
及平齊之役,素請率父麾下先驅。帝從之,賜以竹策,曰:“朕方欲大相驅策,故用此物賜卿。”從齊王憲與齊人戰于河陰,以功封清河縣子,邑五百戶。其年授司城大夫。明年,復從憲拔晉州。憲屯兵雞棲原,齊主以大軍至,憲懼而宵遁,為齊兵所躡,眾多敗散。素與驍將十馀人盡力苦戰,憲僅而獲免。其后每戰有功。及齊平,加上開府,改封成安縣公,邑千五百戶,賜以粟帛、奴婢、雜畜。從王軌破陳將吳明徹于呂梁 ,治東楚州事。封弟慎為義安侯。陳將樊毅筑城于泗口,素擊
走之,夷毅所筑。宣帝即位,襲父爵臨貞縣公,以弟約為安成公。尋從韋孝寬徇淮南,素別下盱眙、鐘離。
及高祖為丞相,素深自結納。高祖甚器之,以素為汴州刺史。行至洛陽,會尉迥作亂,滎州刺史宇文胄據武牢以應迥,素不得進。高祖拜素大將軍,發河內兵擊胄,破之。遷徐州總管,進位柱國,封清河郡公,邑二千戶。以弟岳為臨貞公。高祖受禪,加上柱國。開皇四年,拜御史大夫。其妻鄭氏性悍,素忿之曰:“我若作天子,卿定不堪為皇后。”鄭氏奏之,由是坐免。
上方圖江表,先是,素數進取陳之計,未幾,拜信州總管,賜錢百萬、錦千段、馬二百匹而遣之。素居永安,造大艦,名曰五牙,上起樓五層,高百馀尺,左右前后置六拍竿,并高五十尺,容戰士八百人,旗幟加于上。次曰黃龍,置兵百人。自
馀平乘、舴艋等各有差。及大舉伐陳,以素為行軍元帥,引舟師趣三硤。軍至流頭灘,陳將戚欣以青龍百馀艘、屯兵數千人守狼尾灘,以遏軍路。其地險峭,諸將患之。素曰:“勝負大計,在此一舉。若晝日下船,彼則見我,灘流迅激,制不由人,則吾失其便。”乃以夜掩之。素親率黃龍數千艘,銜枚而下,遣開府王長襲引步卒從南岸擊欣別柵,令大將軍劉仁恩率甲騎趣白沙北岸,遲明而至,擊之,欣敗走。悉虜其眾,勞而遣之,秋毫不犯,陳人大悅。素率水軍東下,舟艫被江,旌甲曜日。素坐平乘大船,容貌雄偉,陳人望之懼曰:“清河公即江神也。”陳南康內史呂仲肅屯岐亭,正據江峽,于北岸鑿巖,綴鐵鎖三條,橫截上流,以遏戰船。素與仁恩登陸俱發,先攻其柵。仲肅軍夜潰,素徐去其鎖。仲肅復據荊門之延洲。素遣巴蜒卒千人,乘五牙四艘,以柏檣碎賊十馀艦,遂大破之,俘甲士二千余人,仲肅僅以身免。陳主遣其信州刺史顧覺鎮安蜀城,荊州刺史陳紀鎮公安,皆懾而退走。巴陵以東,無敢守者。湘州刺史、岳陽王陳叔慎遣使請降。素下至漢口,與秦孝王會。及還,拜荊州總管,進爵郢國公,邑三千戶,真食長壽縣千戶。以其子玄感為儀同,玄獎為清河郡公。賜物萬段,粟萬石,加以金寶,又賜陳主妹及女妓十四人。素言于上曰:“里名勝母,曾子不入。逆人王誼,前封于郢,臣不愿與之同。”于是改封越國公。尋拜納言。歲馀,轉內史令。
俄而江南人李稜等聚眾為亂,大者數萬,小者數千,共相影響,殺害長吏。以素為行軍總管,帥眾討之。賊朱莫問自稱南徐州刺史,以盛兵據京口。素率舟師入自楊子津,進擊破之。晉陵顧世興自稱太守,與其都督鮑遷等復來拒戰。素逆擊破
之,執遷,虜三千馀人。進擊無錫賊帥葉略,又平之。吳郡沈玄懀、沈杰等以兵圍蘇州,刺史皇甫績頻戰不利。素率眾援之,玄懀勢迫,走投南沙賊帥陸孟孫。素擊孟孫于松江,大破之,生擒孟孫、玄懀。黟、歙賊帥沈雪、沈能據柵自固,又攻拔之。浙江賊帥高智慧自號東揚州刺史,船艦千艘,屯據要害,兵甚勁。素擊之,自旦至申,苦戰而破。智慧逃入海,素躡之,從馀姚泛海趣永嘉。智慧來拒戰,素擊走之,擒獲數千人。賊帥汪文進自稱天子,據東陽,署其徒蔡道人為司空,守樂安。進討,悉平之。又破永嘉賊帥沈孝徹。于是步道向天臺,指臨海郡,逐捕遺逸寇。前后百馀戰,智慧遁守閩越。
上以素久勞于外,詔令馳傳入朝。加子玄感官為上開府,賜彩物三千段。素以馀賊未殄,恐為后患,又自請行。乃下詔曰:“朕憂勞百姓,日旰忘食,一物失所,情深納隍。江外狂狡,妄構妖逆,雖經殄除,民未安堵。猶有賊首兇魁,逃亡山洞,恐其聚結,重擾蒼生。內史令、上柱國、越國公素,識達古今,經謀長遠,比曾推轂,舊著威名,宜任以大兵,總為元帥,宣布朝風,振揚威武,擒剪叛亡,慰勞黎庶。軍民事務,一以委之。”素復乘傳至會稽。先是,泉州人王國慶,南安豪族也,殺刺史劉弘,據州為亂,諸亡賊皆歸之。自以海路艱阻,非北人所習,不設備伍。素泛海掩至,國慶遑遽,棄州而走,馀黨散入海島,或守溪洞。素分遣諸將,水陸追捕。乃密令人謂國慶曰:“爾之罪狀,計不容誅。唯有斬送智慧,可以塞責。”
國慶于是執送智慧,斬于泉州。自馀支黨,悉來降附,江南大定。上遣左領軍將軍獨孤陀至浚儀迎勞。比到京師,問者日至。拜素子玄獎為儀同,賜黃金四十斤,加銀瓶,實以金錢,縑三千段,馬二百匹,羊二千口,公田百頃,宅一區。代蘇威為尚書右仆射,與高颎專掌朝政。
素性疏而辯,高下在心,朝臣之內,頗推高颎,敬牛弘,厚接薛道衡,視蘇威蔑如也。自馀朝貴,多被陵轢。其才藝風調,優于高颎,至于推誠體國,處物平當,有宰相識度,不如颎遠矣。
尋令素監營仁壽宮,素遂夷山堙谷,督役嚴急,作者多死,宮側時聞鬼哭之聲。及宮成,上令高颎前視,奏稱頗傷綺麗,大損人丁,高祖不悅。素尤懼,計無所出,即于北門啟獨孤皇后曰:“帝王法有離宮別館,今天下太平,造此一宮,何足損費!”后以此理諭上,上意乃解。于是賜錢百萬,錦絹三千段。
十八年,突厥達頭可汗犯塞,以素為靈州道行軍總管,出塞討之,賜物二千段,黃金百斤。先是,諸將與虜戰,每慮胡騎奔突,皆以戎車步騎相參,輿鹿角為方陣,騎在其內。素謂人曰:“此乃自固之道,非取勝之方也。”于是悉除舊法,令諸軍
為騎陣。達頭聞之大喜,曰:“此天賜我也。”因下馬仰天而拜,率精騎十余萬而至。素奮擊,大破之,達頭被重創而遁,殺傷不可勝計,群虜號哭而去。優詔褒揚,賜縑二萬匹,及萬釘寶帶。加子玄感位大將軍,玄獎、玄縱、積善并上儀同。
素多權略,乘機赴敵,應變無方,然大抵馭戎嚴整,有犯軍令者立斬之,無所寬貸。每將臨寇,輒求人過失而斬之,多者百余人,少不下十數。流血盈前,言笑自若。及其對陣,先令一二百人赴敵,陷陣則已,如不能陷陣而還者,無問多少,
悉斬之。又令三二百人復進,還如向法。將士股栗,有必死之心,由是戰無不勝,稱為名將。素時貴幸,言無不從,其從素征伐者,微功必錄,至于他將,雖有大功,多為文吏所譴卻。故素雖嚴忍,士亦以此愿從焉。
二十年,晉王廣為靈朔道行軍元帥,素為長史。王卑躬以交素。及為太子,素之謀也。
仁壽初,代高颎為尚書左仆射,賜良馬百匹,牝馬二百匹,奴婢百口。其年,以素為行軍元帥,出云州擊突厥,連破之。突厥退走,率騎追躡,至夜而及之。將復戰,恐賊越逸,令其騎稍后。于是親將兩騎,并降突厥二人,與虜并行,不之覺也。候其頓舍未定,趣后騎掩擊,大破之。自是突厥遠遁,磧南無復虜庭。以功進子玄感位為柱國,玄縱為淮南郡公。賞物二萬段。
及獻皇后崩,山陵制度,多出于素。上善之,下詔曰:
君為元首,臣則股肱,共治萬姓,義同一體。上柱國、尚書左仆射、仁壽宮大監、越國公素,志度恢弘,機鑒明遠,懷佐時之略,包經國之才。王業初基,霸圖肇建,策名委質,受脤出師,擒剪兇魁,克平虢、鄭。頻承廟算,揚旍江表,每稟
戎律,長驅塞陰,南指而吳越肅清,北臨而獯獫摧服。自居端揆,參贊機衡,當朝正色,直言無隱。論文則詞藻縱橫,語武則權奇間出。既文且武,唯朕所命,任使之處,夙夜無怠。獻皇后奄離六宮,遠日云及,塋兆安厝,委素經營。然葬事依禮,唯卜泉石,至如吉兇,不由于此。素義存奉上,情深體國,欲使幽明俱泰,寶祚無窮。以為陰陽之書,圣人所作,禍福之理,特須審慎。乃遍歷川原,親自占擇,纖介不善,即更尋求,志圖元吉,孜孜不已。心力備盡,人靈協贊,遂得神皋福壤,營建山陵。論素此心,事極誠孝,豈與夫平戎定寇比其功業?非唯廊廟之器,實是社稷之臣,若不加褒賞,何以申茲勸勵?可別封一子義康郡公,邑萬戶,子子孫孫,承襲不絕。馀如故。
并賜田三十頃,絹萬段,米萬石,金缽一,實以金,銀缽一,實以珠,并綾錦五百段。
時素貴寵日隆,其弟約、從父文思、弟文紀,及族父異,并尚書列卿。諸子無汗馬之勞,位至柱國、刺史。家僮數千,后庭妓妾曳綺羅者以千數。第宅華侈,制擬宮禁。有鮑亨者,善屬文,殷胄者,工草隸,并江南士人,因高智慧沒為家奴。
親戚故吏,布列清顯,素之貴盛,近古未聞。煬帝初為太子,忌蜀王秀,與素謀之,構成其罪,后竟廢黜。朝臣有違忤者,雖至誠體國,如賀若弼、史萬歲、李綱、柳彧等,素皆陰中之。若有附會及親戚,雖無才用,必加進擢。朝廷靡然,莫不畏附。唯兵部尚書柳述,以帝婿之重,數于上前面折素。大理卿梁毗,抗表上言素作威作福。上漸疏忌之,后因出敕曰:“仆射國之宰輔,不可躬親細務,但三五日一度向省,評論大事。”外示優崇,實奪之權也。終仁壽之末,不復通判省事。上賜王公以下射,素箭為第一,上手以外國所獻金精盤,價直巨萬,以賜之。四年,從幸仁壽宮,宴賜重疊。
及上不豫,素與兵部尚書柳述、黃門侍郎元巖等入閤侍疾。時皇太子入居大寶殿,慮上有不諱,須豫防擬,乃手自為書,封出問素。素錄出事狀以報太子。宮人誤送上所,上覽而大恚。所寵陳貴人又言太子無禮。上遂發怒,欲召庶人勇。太子
謀之于素,素矯詔追東宮兵士帖上臺宿衛,門禁出入,并取宇文述、郭衍節度,又令張衡侍疾。上以此日崩,由是頗有異論。
漢王諒反,遣茹茹天保來據蒲州,燒斷河橋。又遣王聃子率數萬人并力拒守。素將輕騎五千襲之,潛于渭口宵濟,遲明擊之,天保敗走,聃子懾而以城降。有詔征還。初,素將行也,計日破賊,皆如所量。帝于是以素為并州道行軍總管、河北
安撫大使,率眾數萬討諒。時晉、絳、呂三州并為諒城守,素各以二千人縻之而去。諒遣趙子開擁眾十余萬,策絕徑路,屯據高壁,布陣五十里。素令諸將以兵臨之,自引奇兵潛入霍山,緣崖谷而進,直指其營,一戰破之,殺傷數萬。諒所署介州刺史梁修羅屯介休,聞素至,懼,棄城而走。進至清源,去并州三十里,諒率其將王世宗、趙子開、蕭摩訶等,眾且十萬,來拒戰。又擊破之,擒蕭摩訶。諒退保并州,素進兵圍之,諒窮蹙而降,余黨悉平。帝遣素弟修武公約赍手詔勞素曰:
我有隋之御天下也,于今二十有四年,雖復外夷侵叛,而內難不作,修文偃武,四海晏然。朕以不天,銜恤在疚,號天叩地,無所逮及。朕本以籓王,謬膺儲兩,復以庸虛,纂承鴻業。天下者,先皇之天下也,所以戰戰兢兢,弗敢失墜,況復神
器之重,生民之大哉!賊諒包藏禍心,自幼而長,羊質獸心,假托名譽,不奉國諱,先圖叛逆,違君父之命,成莫大之罪。誑惑良善,委任奸回,稱兵內侮,毒流百姓。私假署置,擅相謀戮,小加大,少凌長,民怨神怒,眾叛親離,為惡不同,同歸于亂。朕寡兄弟,猶未忍及言,是故開關門而待寇,揖干戈而不發。朕聞之,天生蒸民,為之置君,仰惟先旨,每以子民為念,朕豈得枕伏苫廬,顛而不救也!大義滅親,《春秋》高義,周旦以誅二叔,漢啟乃戮七籓,義在茲乎?事不獲已,是以授公戎律,問罪太原。且逆子賊臣,何代不有,豈意今者,近出家國。所嘆荼毒甫爾,便及此事。由朕不能和兄弟,不能安蒼生,德澤未弘,兵戈先動,賊亂者止一從,涂炭者乃眾庶。非唯寅畏天威,亦乃孤負付囑,薄德厚恥,愧乎天下。
公乃先朝功臣,勛庸克茂。至如皇基草創,百物惟始,便匹馬歸朝,誠識兼至。汴部鄭州,風卷秋籜,荊南塞北,若火燎原,早建殊勛,夙著誠節。及獻替朝端,具瞻惟允,爰弼朕躬,以濟時難,昔周勃、霍光,何以加也!賊乃竊據蒲州,關梁
斷絕,公以少擊眾,指期平殄。高壁據嶺,抗拒官軍,公以深謀,出其不意,霧廓云除,冰消瓦解,長驅北邁,直趣巢窟。晉陽之南,蟻徒數萬,諒不量力,猶欲舉斧。公以棱威外討,發憤于內,忘身殉義,親當矢石。兵刃暫交,魚潰鳥散,僵尸蔽野,積甲若山。諒遂守窮城,以拒鈇鉞。公董率驍勇,四面攻圍,使其欲戰不敢,求走無路,智力俱盡,面縛軍門。斬將搴旗,伐叛柔服,元惡既除,東夏清晏,嘉庸茂績,于是乎在。昔武安平趙,淮陰定齊,豈若公遠而不勞,速而克捷者也!朕殷憂諒闇,不得親御六軍,未能問道于上庠,遂使劬勞于行陣。言念于此,無忘寢食。公乃建累世之元勛,執一心之確志。古人有言曰:“疾風知勁草,世亂有誠臣。”公得之矣。乃銘之常鼎,豈止書勛竹帛哉!功績克諧,哽嘆無已。稍冷,公如宜。軍旅務殷,殊當勞慮,故遣公弟,指宣往懷。迷塞不次。
素上表陳謝曰:
臣自惟虛薄,志不及遠,州郡之職,敢憚劬勞,卿相之榮,無階覬望。然時逢昌運,王業惟始,雖涓流赴海,誠心屢竭,輕塵集岳,功力蓋微。徒以南陽里閭,豐沛子弟,高位重爵,榮顯一時。遂復入處朝端,出總戎律,受文武之任,預帷幄
之謀。豈臣才能,實由恩澤。欲報之德,義極昊天。伏惟陛下照重離之明,養繼天之德,牧臣于疏遠,照臣以光暉,南服降枉道之書,春宮奉肅成之旨。然草木無識,尚榮枯候時,況臣有心,實自效無路。盡夜回徨,寢食慚惕,常懼朝露奄至,虛負圣慈。賊諒包藏禍心,有自來矣,因幸國哀,便肆兇逆,興兵晉、代,搖蕩山東。陛下拔臣于凡流,授臣以戎律,蒙心膂之寄,稟平亂之規。蕭王赤心,人皆以死,漢皇大度,天下爭歸,妖寇廓清,豈臣之力!曲蒙使臣弟約赍詔書問勞,高旨峻筆,有若天臨,洪恩大澤,便同海運。悲欣慚懼,五情振越,雖百殞微軀,無以一報。
其月還京師,因從駕幸洛陽,以素領營東京大監。以平諒之功,拜其子萬石、仁行、侄玄挺皆儀同三司,賚物五萬段,綺羅千匹,諒之妓妾二十人。大業元年,遷尚書令,賜東京甲第一區,物二千段。尋拜太子太師,馀官如故。前后賞錫,不
可勝計。明年,拜司徒,改封楚公,真食二千五百戶。其年,卒官。謚曰景武,贈光祿大夫、太尉公、弘農河東絳郡臨汾文城河內汲郡長平上黨西河十郡太守。給辒車,班劍四十人,前后部羽葆鼓吹,粟麥五千石,物五千段。鴻臚監護喪事。帝又下詔曰:“夫銘功彝器,紀德豐碑,所以垂名跡于不朽,樹風聲于沒世。故楚景武公素,茂績元勛,劬勞王室,竭盡誠節,協贊朕躬。故以道邁三杰,功參十亂。未臻遐壽,遽揖清徽。春秋遞代,方綿歲祀,式播雕篆,用圖勛德,可立碑宰隧,以彰盛美。”素嘗以五言詩七百字贈番州刺史薛道衡,詞氣宏拔,風韻秀上,亦為一時盛作。未幾而卒,道衡嘆曰:“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豈若是乎!”有集十卷。
素雖有建立之策及平楊諒功,然特為帝所猜忌,外示殊禮,內情甚薄。太史言隋分野有大喪,因改封于楚。楚與隋同分,欲以此厭當之。素寢疾之日,帝每令名醫診候,賜以上藥。然密問醫人,恒恐不死。素又自知名位已極,不肯服藥,亦不
將慎,每語弟約曰:“我豈須更活耶?”素貪冒財貨,營求產業。東、西二京,居宅侈麗,朝毀夕復,營繕無已。爰及諸方都會處,邸店、水硙并利田宅以千百數,時議以此鄙之。子玄感嗣,別有傳。諸子皆坐玄感誅死。
約字惠伯,素異母弟也。在童兒時,嘗登樹墮地,為查所傷,由是竟為宦者。性好沉靜,內多譎詐,好學強記。素友愛之,凡有所為,必先籌于約而后行之。在周末,以素軍功,賜爵安成縣公,拜上儀同三司。高祖受禪,授長秋卿。久之,為
邵州刺史,入為宗正少卿,轉大理少卿。
時皇太子無寵,而晉王廣規欲奪宗,以素幸于上,而雅信約。于是用張衡計,遣宇文述大以金寶賂遺于約,因通王意,說之曰:“夫守正履道,固人臣之常致,反經合義,亦達者之令圖。自古賢人君子,莫不與時消息,以避禍患。公之兄弟,
功名蓋世,當途用事,有年歲矣。朝臣為足下家所屈辱者,可勝數哉!又儲宮以所欲不行,每切齒于執政。公雖自結于人主,而欲危公者固亦多矣。主上一旦棄群臣,公亦何以取庇?今皇太子失愛于皇后,主上素有廢黜之心,此公所知也。今若請立晉王,在賢兄之口耳。誠能因此時建大功,王必鐫銘于骨髓,斯則去累卵之危,成太山之安也。”約然之,因以白素。素本兇險,聞之大喜,乃撫掌而對曰:“吾之智思,殊不及此,賴汝起予。”約知其計行,復謂素曰:“今皇后之言,上無不用,宜因機會,早自結托,則匪唯長保榮祿,傳祚子孫,又晉王傾身禮士,聲名日盛,躬履節儉,有主上之風,以約料之,必能安天下。兄若遲疑,一旦有變,令太子用事,恐禍至無日矣。”素遂行其策,太子果廢。
及晉王入東宮,引約為左庶子,改封修武縣公,進位大將軍。及素被高祖所疏,出約為伊州刺史。入朝仁壽宮,遇高祖崩,遣約入朝,易留守者,縊殺庶人勇,然后陳兵集眾,發高祖兇問。煬帝聞之曰:“令兄之弟,果堪大任。”即位數日,拜內史令。約有學術,兼達時務,帝甚任之。后數載,加位右光祿大夫。
后帝在東都,令約詣京師享廟,行至華陰,見其兄墓,遂枉道拜哭,為憲司所劾,坐是免官。未幾,拜淅陽太守。其兄子玄感,時為禮部尚書,與約恩義甚篤。既愴分離,形于顏色,帝謂之曰:“公比憂瘁,得非為叔邪?”玄感再拜流涕曰:“誠如圣旨。”帝亦思約廢立功,由是征入朝。未幾,卒,以素子玄挺后之。
文思字溫才,素從叔也。父寬,魏左仆射,周小冢宰。文思在周,年十一,拜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散騎常侍。尋以父功,封新豐縣子,邑五百戶。天和初,治武都太守,十姓獠反,文思討平之,復治翼州事。黨項羌叛,文思率州兵討平之。進擊資中、武康、隆山生獠及東山獠,并破之。后從陳王攻齊河陰城,又從武帝攻拔晉州,以勛進授上儀同三司,改封永寧縣公,增邑至千戶。壽陽劉叔仁作亂,從清河公宇文神舉討之,戰于磚井,在陣生擒叔仁。又別從王誼破賊于鯉魚柵。其后
累以軍功,遷果毅右旅下大夫。高祖為丞相,從韋孝寬拒尉迥于武陟。迥遣其將李圍俊懷州,與行軍總管宇文述擊走之。破尉敦,平鄴城,皆有功,進授上大將軍,改封洛川縣公。尋拜隆州刺史。開皇元年,進爵正平郡公,加邑二千戶。后為魏州刺史,甚有惠政,及去職,吏民思之,為立碑頌德。轉冀州刺史。煬帝嗣位,征為民部尚書。轉納言,改授右光祿大夫。從幸江都宮,以足疾不堪趨奏,復授民部尚書,加位左光祿大夫。卒官,時年七十。謚曰定。初,文思當襲父爵,自以非嫡,遂讓封于弟文紀,當世多之。
文紀字溫范,少剛正,有器局。在周襲爵華山郡公,邑二千七百戶。自右侍上士累遷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安州總管長史。將兵迎陳降將李瑗于齊安,與陳將周法尚軍遇,擊走之。以功進授開府,入為虞部下大夫。高祖為丞相,改封汾陰縣公。從梁睿討王謙,以功進授上大將軍。前后增邑三千戶。拜資州刺史。入為宗正少卿,坐事除名。后數載,復其爵位,拜熊州刺史。改封上明郡公。除宗正卿。兼給事黃門侍郎,判禮部尚書事。仁壽二年,遷荊州總管。歲余,卒官,時年五十八。謚曰恭。
史臣曰:楊素少而輕俠,俶儻不羈,兼文武之資,包英奇之略,志懷遠大,以功名自許。高祖龍飛,將清六合,許以腹心之奇,每當推彀之重。掃妖氛于牛斗,江海無波;摧驍騎于龍庭,匈奴遠遁。考其夷兇靜亂,功臣莫居其右;覽其奇策高
文,足為一時之杰。然專以智詐自立,不由仁義之道,阿諛時主,高下其心。營構離宮,陷君于奢侈;謀廢冢嫡,致國于傾危。終使宗廟丘墟,市朝霜露,究其禍敗之源,實乃素之由也。幸而得死,子為亂階,墳土未干,闔門殂戮,丘隴發掘,宗族誅夷。則知積惡馀殃,信非徒語。多行無禮必自及,其斯之謂歟!約外示溫柔,內懷狡算,為蛇畫足,終傾國本,俾無遺育,宜哉。
楊素詩選
山齋獨坐贈薛內史二首
其一
居山四望阻,風雨竟朝夕。
深溪橫古樹,空巖臥幽石。
日出遠岫明,鳥散空林寂。
蘭庭動幽氣,竹室生虛白。
落花入戶飛,細草當階積。
桂酒徒盈樽,故人不在席。
日落山之幽,臨風望羽客。
其二
巖壑澄清景,景肖巖壑深。
白云飛暮色,綠水激清音。
澗戶散馀彩,山窗凝宿陰。
花草共縈映,樹石相陵臨。
獨坐對陳榻,無客有鳴琴。
寂寂幽山里,誰知無悶心?
贈薛播州
在昔天地閉,品物屬屯蒙。和平替王道,哀怨結人風。
麟傷世已季,龍戰道將窮。亂海飛群水,貫日引長虹。
干戈異革命,揖讓非至公。
兩河定寶鼎,八水域神州。函關絕無路,京洛化為丘。
漳滏爾連沼,涇渭余別流。生郊滿戎馬,涉路起風牛。
班荊疑莫遇,贈縞竟無由。
道昏雖已朗,政故猶未新。刳舟洹水際,結網大川濱。
出游迎釣叟,入夢訪幽人。植林雖各樹,開榮豈異春?
相逢一時泰,共幸面年身。
荏苒積歲時,契闊同游處。閶闔既趨朝,承明還宴語。
上林陪羽獵,甘泉侍清曙。迎風含暑氣,飛雨凄寒序。
相顧惜光陰,留情共延佇。
滔滔披江漢,實為南國紀。作牧求明德,若人應斯美。
高臥未褰帷,飛聲已千里。還望白云天,日暮秋風起。
峴山君儻游,淚落應無已。
漢陰政已成,嶺表人猶蠹。彈冠比方新,還珠總如故。
楚人結去思,越俗歌來暮。陽烏尚歸飛,別隺還回顧。
君見南枝巢,應思北風路。
養病愿歸閑,居榮在知足。棲遲茂陵下,優游滄海曲。
故人情可見,今人遵路躅。荒居接野窮,人物俱非俗。
桂樹芳從生,山幽竟何欲!
秋水魚游日,春樹鳥啼時。濠梁暮共往,幽谷有相思。
千里悲無駕,一見杳難期。山河散瓊蕊,庭樹下丹滋。
物華不相待,遲暮有馀悲。
銜悲向南浦,寒色黯沈沈。風起洞庭險,煙生云夢深。
獨飛時慕侶,寡和乍孤音。木落悲時暮,時暮感離心。
離心多苦調,詎假雍門琴!
送蔡君知入蜀
金陵已去國,銅梁忽背飛。
失路遠相送,他鄉何日歸。
賦得笛詩
作曲是佳人。 制名由巧匠。
鵾弦時莫并。 鳳管還相向。
隨歌響更發。 逐舞聲彌亮。
宛轉度云窗。 逶迤出黼帳。
長隨畫常里。 承恩無所讓。
贈薛內史詩
耿耿不能寐。 京洛久離群。
橫琴還獨坐。 停杯遂待君。
待君春草歇。 獨坐秋風發。
朝朝唯落花。 夜夜空明月。
明月徒流光。 落花空自芳。
別離望南浦。 相思在漢陽。
漢陽隔隴今。 南浦達桂林。
山川雖未遠。 無由得寄音。
山塞二首
其一
漠南胡未空。 漢將復臨戎。
飛孤出塞北。 碣石指遼東。
冠軍臨瀚海。 長平翼大風。
云橫虎落陣。 氣抱龍城虹。
橫行萬里外。 胡運百年窮。
兵寢星芒落。 戲解月輪空。
嚴鐎息夜斗。 騂角罷鳴弓。
北風嘶朔馬。 胡霜切塞鴻。
床明大道暨。 幽荒日用同。
方就長安邸。 來謁建章宮。
其二
漢虜未和親。 憂國不憂身。
握手河梁上。 窮涯北海濱。
據鞍獨懷古。 慷慨感良臣。
歷覽多舊跡。 風日慘愁人。
荒塞空千里。 孤城絕四鄰。
樹寒偏易古。 草衰恒不春。
交河明月夜。 陰山苦霧辰。
雁飛南入漢。 水流西咽秦。
風霜久行役。 河朔備艱辛。
薄暮邊聲起。 空飛胡騎塵。
【春江花月夜二首】
(一)
暮江平不動,
春花滿正開。
流波將月去,
潮水帶星來。
(二)
夜露含花氣,
春潭濯月暉。
漢水逢游女,
湘川值二妃。
上一篇: 庾信 | 下一篇: 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