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云:“楚塞巴山橫渡口,行人莫上江樓。征驂去棹兩悠悠,相看臨遠水,獨自上孤舟。卻羨多情沙上鳥,雙飛雙宿何洲?今霄明月為誰留?團圓清影好,偏照別離愁。”(《戍云南·江陵別內》)。情辭凄楚,催人淚下。黃娥回到新都,看到桂湖景物依舊,物是人非,寫了一首懷念丈夫的《七律·寄外》:“雁飛曾不度(一作到)衡陽,錦字何由寄永昌?三春花柳妾薄命,六詔風煙君斷腸。曰歸曰歸愁歲暮,其雨其雨怨朝陽,相聞空有刀環約,何日金雞下夜郎?”感情十分真摯。此后,黃娥曾越山涉水,到云南永昌探望楊慎,并在戍所住過兩年多的光陰,嘉靖八年(1529)楊慎父親去世,楊慎趕回新都治喪,夫婦才得短期會面。相見時難別亦難。臨別時,黃娥寫了《羅江怨》散曲,與升庵送別。曲云:“青山隱隱遮,行人去也,羊腸鳥道幾回折?雁聲不到,馬蹄又怯,惱人正是寒冬節。長空孤鳥滅,平蕪遠樹接,倚樓人冷欄干熱。(其三)”以冷與熱的強烈對比,反映自己內心的一片深情,凄婉動人,遂成千古名句。
“著作之富,推慎第一”
楊慎一生刻苦學習,勤于著述,是有明一代著名的博學家。他不僅對經、史、詩、文、詞曲、音韻、金石、書畫無所不通,而且對天文、地理、生物、醫學等也有很深的造詣。如他任翰林時,正德皇帝朱厚燳問欽天監及眾翰林:“星有注張,又作汪張,是何星也?”眾張口結舌,無以對答,獨楊慎從容對曰:“柳星也”,并歷舉《周禮》、《史記》、《漢書》等文獻資料加以說明。他預修《武宗實錄》,事必直書,不為尊者諱。他在長期流放中,仍然“好學窮理,老而彌篤”(《明史·楊慎傳》)。在云南永昌邊塞荒涼地區,盡管圖書資料奇缺,升庵仍嗜書成癖,“書無所不覽”,經常對人說:“資性不足恃,日新德業,當自學問中來。”(《明史·何孟春傳》)他認為要“知天下”,一是依靠“躬閱”,從親身經歷中獲得知識;二是依靠“載籍”,從別的記載和書籍中取得。因此,他不僅刻苦讀書,手不釋卷;而且每到一處,就對當地風俗民情進行調查了解,努力學習當地民族語言,從親身經歷與實踐中豐富自己的知識。他以被逐罪臣的身份,僅憑自己苦學、實踐、記憶,在滇南時就寫出了不少筆記、選本以及許多注釋性書籍。如《南詔野史》、《云南通志》、《云南山川志》、《慎候記》、《南中志》、《滇載記》、《記古滇說》等書。據《升庵楊慎年譜》的記載,楊慎平生著作有四百余種。所以,《升庵外集》序稱:“國初迄于嘉隆,文人學士著述之富,毋逾升庵先生者。”《明史》本傳曰:“明世記誦之博,著作之富,推慎第一。”后人輯其重要著作編為《升庵集》,散曲有《陶情樂府》。
楊慎于嘉靖三十八年(1599)七月六日卒于戍所,時年七十二歲。臨終時,他還以“臨利不敢先人,見義不敢后身”自勉。
[1]后人對楊慎的評價 偉大哲人,民族功臣楊慎
楊升庵是著名的學者,詩人和文學家,對哲學,史學,天文,地理,醫學,生物,金石,書畫,音樂,戲劇,宗教,語言,民俗,民族等學科都有極深的造詣.他一生博學多聞,著作達四百余種.《明史.楊慎傳》稱:"明世記誦之博,著述之富,推慎第一."
但楊升庵先生一生最為后人尊敬和為中華民族的最大貢獻,卻是他的開拓南疆,融云南邊疆土地和南疆各族人民于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巨大功績.可以這樣說,楊升庵與抗倭將領戚繼光他們一文一武,同為明代最杰出的民族英雄.
"云南古滇國,自越雋蠻夷任貴自領太守,光武即授以印綬,不以內地官守例之,若爨若蒙,皆以本土大姓就官,累世為一方長,元封梁王于滇,與大理之段分治."(《清史稿.土司傳》)明初破梁王,滅大理,設土官(土司)治之,當時云南的民族與文化狀況與中原迥異,與西藏,新疆,蒙古,越南(明初曾設行省),當時的情況相同,并長期一中原文化相抗衡.這幾處明代統治或曾統治的地區,只有云南在有明一代完成了與中原文化的融合,成為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有賴于兩個重要的因素,一個是衛所移民,一個就是楊升庵.
明于洪武十四年(1381)攻取云南以后,建立衛所屯田制度,先后移民漢族人口三,四百萬到云南,使云南人口的民族結構產生了變化.另外,楊升庵作為正德,嘉靖兩朝的文壇泰斗和學界領袖,從不間斷37歲到72歲,長達35年在云南設館講學,游歷考察,廣收學生,孜孜不倦地寫作和研究,出版了大量轟動一時的學術著作,使得當時中國的文壇中心一度出現南移的現象.再加上他百科全書型的知識結構和不畏強權,堅持正義的強大性格感召力,使得云南各族人民在楊升庵之后形成了一股學習中原文化的巨大潮流.
據統計,除明初戰亂已毀書籍,楊升庵充軍云南前,云南只有二十多人寫有著述四十多種,到楊升庵赴滇以后至明末,滇人共有一百五十余人寫有著作二百六十余種,其中百余種寫于升庵同時或稍后.并在云南培養出了第一個少數民族學派--"楊門七子",楊士云(字從龍,號弘山,正德進士,監察御史),吳懋(字德懋,號高河,舉人,官至知州),保山張含(字愈光,號禺山,正德舉人),開遠王廷表(字民望,號純庵,正德進士),昆明胡廷祿(字在軒,號學原,正德進士,曾任按察司副使),晉寧唐锜(字子薦,號池南,嘉靖進士,監察御史).真所謂"七子文藻,皆在滇云,一時盛事".(《升庵全集》)正是基于這些文治教化,才有清初雍正四年(1726)的"改土歸流"(改土官為流官),在云南大部分地區廢除土司制度,完全實行與內地一樣的府縣行政管理制度.所以直到今天,在云南老百姓中最受崇敬的三個神(或人)就是觀音,孔明和楊升庵.楊升庵議大禮與清代小學 明代嘉靖朝的議大禮事件,無論對朝廷還是對楊家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
有關議大禮的爭論的焦點在于辨別"統"(王朝世系的合法繼承) quot;嗣"(家族慣例的血統繼承或過繼繼承).以楊廷和為代表的大學士們為之辯護的觀點,認為繼承某人的人應是某人之子,這是家族慣例的一個基本原則.因此,年幼的嘉靖皇帝受到敦促,要把他的伯母和伯父當成他的父母對待,把他的父母當成他的叔,嬸對待.但是代表嘉靖皇帝的一方指出,在這個事件中皇帝從未入繼或被他的前任立為太子,進行統治的家族的合法繼承和家族慣例的平常的常規有明顯的區別,過去從未制定皇帝繼承的規定和條款.
事情是這樣發生的,1521年4月19日正德皇帝去世,他生前既沒有生下一個后嗣,也沒有過繼一個干兒.他就這樣死了,沒有留下關于即位的明確指示,一切事情都交給了他的大學士們.
首輔楊廷和已經預料到皇帝死后隨之而來的困難,并已做好迎接困難的計劃.皇帝死前五天,以皇帝的名義專門頒布了一項詔 令,命令皇帝年幼的堂弟朱厚熜縮短為他父親服喪的時間,并承襲他的興獻王爵位.皇帝死的當天,楊命令掌司禮監的大珰們請求太后的懿旨,指定這個13歲的孩子作已故皇帝的合法繼承人.他告訴大珰們,依照《皇明祖訓》中規定的"兄終弟及"的條款,皇位理應傳給興王,他是弘治皇帝(1488-1505年在位)弟弟的獨子,已故皇帝的堂弟.他并沒有指出這條規定只適用于正妻的兒子,也沒指出,任何相反的解釋都要受到砍頭的懲罰.在明太祖的《皇明祖訓》中有規定皇帝諸王子正當行為的條款,其文字原文如下 quot;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須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雖長不得立.若奸臣棄嫡立庶,庶者必當守分勿動,遣信報嫡之當立者,務以嫡臨君位.朝廷應即斬奸臣.其三年朝覲,并如前代."這段文字明顯地指同母所生兄弟,而不是指異母兄弟或堂兄弟.楊廷和執意要把這個幼小的孩子推上皇位,并且他找到了做到這一點的辦法.
大學士楊廷和這時處于巨大壓力之下.不確定的繼承順序是王朝穩定的最大威脅之一,而已故皇帝并沒有選定太子或繼位人.此外,已故皇帝親信之一的江彬將軍所統帥的邊防駐軍部隊正駐扎在京師,楊擔心他任何時候都可能試圖發動政變.朝廷本身充滿了已故皇帝的圖謀私利的親信,以及急于保持其地位的有力人物.在北京街頭居民傳播著即將發生一場暴亂的流言.在這樣一些情況下,草擬一份繼位的詔書似乎是一樁小事,對于這件事情楊并沒有花費許多的時間或進行思考.在他削減已故皇帝親信的權勢的巨大努力中,朱厚熜的繼位只不過是部署之一.
繼位詔書只說興獻王的長子"來京嗣皇帝位".這一安排的詳情沒有記載,因為在楊看來只可能有一種安排.這個孩子和他的家屬都沒有任何合法繼位的要求.他的父親是一個妃子的兒子,她始終沒有晉封為皇后,而這樣的妃子們的兒子及其后代依據其自身應有的權利是不能繼承帝系的.因此,楊冒稱,這個孩子可以根據他是過繼來的已故皇帝的弟弟的身份,作為皇帝延續帝系;這樣,為了禮儀他將把他的已故伯父弘治皇帝和他的伯母張皇后當作他的父母親對待;他也將把他的親生父母當作他的叔嬸來對待.盡管這種安排在普通人家和皇室中是常見的,新皇帝及其親屬卻沒有接受這種作法,因為詔書沒有提到這樣的安排.他們認為,孩子從未立為太子,他對已故君主或他的世系就不負禮儀上的那種義務他下令登基繼位而不及其余.總之,他們是以一種與大學士楊廷和的意圖完全相反的方式解釋昭書,這種利害關系的不一致在新君抵達北京城外的那一天變得明顯了.
大學士楊廷和曾經指示負責儀式的官員們,用適合于太子的而不是那種適合于皇帝的儀式迎接這個孩子.當皇帝就在北京西南的良鄉被告知這種安排時,他的長史建議他不管這個大學士,像一個皇帝要做的那樣經過禮儀上的主要城門進入京師,在主要的朝覲大殿上即位,在那里接受他的朝臣的朝賀.1521年5月26日傍晚,皇帝抵達就在北京城門外的臨時住處,當晚他發布了他自己擬定的登基方案.5月27日一大清早他進入宮殿,在黎明前的朝見中接受他的朝臣們的祝賀.新皇帝在和大學士們的較量中獲勝,這是一場權利,威信和正統性的長期斗爭的第一回合.
現在大學士們遇到了困難,大多數官員已經承認皇帝了,既不想廢黜他,也不想接受他的退位;大學士們在也決不可能對他的合法性提出懷疑,因為他們已經挑選了他.既然他能夠不被廢黜,大學士們就只能對他施加壓力,說服他接受他們的觀點.大學士楊廷和直到他1524 年被迫離職為止,隨意利用一切手段 把他的看法既強加于朝臣,也強加于皇帝.
楊廷和利用這一爭端鞏固他自己在朝廷的權力,擴大大學士們的權限,提高翰林院及其成員的威信.他需要依附他的人的支持,他無情地排斥高級機構中反對他的人.1521年5月,他使他最有勢力的敵人吏部尚書王瓊(1459-1532年)被割革職,關押,放逐,同樣的策略也應用于較低級別的其他幾百名官員.他尤其排斥所有在大禮上反對他的主張的人.
皇帝被楊的專橫而苦惱,1521年6月殿試時他以一道追榮生父母以何為宜的題,想引出支持的文章,但是沒有一個考生敢反對大學士們的主張.1521年8月皇帝終于接到了一項投合他心意的建議.張璁(1475-1539年)的上書認為遺詔本文只說興獻王長子繼位,而沒有提到楊廷和所提出的任何安排.漢,宋繼位的事例中,繼位者都曾嗣養于皇宮,然后才被立為太子.皇帝把張的奏本轉給楊看,楊送還時加上的評語是:書生曉得什么大體
先前,在1521年4月30日,也就是皇帝繼位后的第三天,他派人護送他母親從安陸來北京.當她10月4日到達北京正東的通州時,危機擴大了.她聽說她將作王妃而不是當作皇后受到迎接,兒子正被迫要稱她為叔母,她拒絕入京并威脅要立即返回.皇帝知道后對太后說,他想避位和母親一道返回安陸.這種威脅迫使大學士們采取禮部沿書毛澄(1461-1523年)所提出的妥協立場.一道太后懿旨給予皇帝的父母和祖母以帝后的稱號.
1522年2月,皇帝祭天時,皇帝母親居住的宮殿發生了火災.楊廷和把這一事件看作是皇帝祖先不滿于祭祀的安排,尤其是不滿于這些新的稱號的明顯朕兆(火是主宰所有禮儀事務的自然力).他逼皇帝至少暫時撤消他雙親的帝,后稱號.
1524年1月,皇帝開始得到對他的立場的廣泛支持.桂萼收集了幾份支持皇帝的奏折上呈,其中湖廣巡撫席書(1472-1529年)寫的,他在奏折中非難大學士們并完全支持皇帝關于大禮的立場.席書是王守仁(1472-1529年)的一個獎掖者,他的看法大量地吸收了王守仁的學說.席的獎掖者楊一清(1454-1530年)是他那個時代的家,在1521年 已經非公開地反對大學士們:由于這份奏折,變成公開而正式地反對楊廷和了.大學士楊廷和由于不能實現他的方針或影響皇帝,于1524年3月致仕.
在隨后的五個月期間,關于這個問題的爭論變得非常激烈.雙方都激烈地提出派系性的指控;設下陰謀要致皇帝的支持者于非命或撤去皇帝的反對者的職位.到了1524年8月,反對皇帝的主要人物都已被迫去職,由皇帝的支持者接任.朝臣們以種種理由有力地反對這些任命,但都不起作用.
1524年8月11日,皇帝詔令禮部恢復他母親原來的皇后尊號.這道詔令立即遭到對立的翰林學士們,在京的御史們,朝廷郎官們的抗議.皇帝命令錦衣衛逮捕,關押抗議的首領們.他盛怒地訓斥三個在職的大學士阻撓他的愿望.毛紀(1463-1545年)因而向朝廷宣布將在四天之內上帝,后尊號.
三天后8月14日,兩百多個朝廷官員在早髂以后拒絕散去,仍然跪伏闕下,抗議皇帝的詔令.皇帝于朝見后在靠近朝堂的文華殿開始齋戒,發覺有騷動.他派幾個太監去讓官員們散去,但是他們沒有書面的詔令便拒絕走開.快到中午時,皇帝索要抗議者的名單,然后把為首的人投入錦衣衛監獄.這時,他們當中的一些人開始呼喊并敲打朝堂的門.
皇帝迅速作出反應.所有低級官員都被投入監獄,其余的被,命令等候判決.五天后,180多名官員在朝廷上受到責打;17人受傷致死,其余的人被謫戍.皇帝于第二天奉立他父親的神主,并給他上了皇帝的尊號.
楊升庵在議大禮中始終站在其父楊廷和一邊,議大禮成為他一生的轉折點.由于他兩上議大禮疏,有跪門哭諫,嘉靖三年七月十五日逮下詔獄,十七日第一次廷杖,二十七日底二次廷杖,被打得死而復蘇,幾至斃命.嘉靖皇帝找就對楊廷和心懷不滿,楊升庵現又完全站在他父親一邊,楊廷和早已至仕,于是嘉靖帝便把一腔怒氣全發在楊升庵頭上,對他處以重罰--永遠流放,而且永遠也沒有寬恕他,這就決定了他老死南荒的悲劇命運.
開始時的不和在三年之中變成了影響幾百名官員的前途和整個政府施政的權利之爭.楊廷和與皇帝之間的沖突也變成了兩個敵對官僚集團之間的斗爭.對大學士們的抨擊由楊一清和席書領頭,他們兩人是在省里發跡的有影響的官員.他們謀求削弱楊廷和與他的翰林同僚們所已掌握的過大權利.就他們來說,關于大禮的爭論對實現其他的目的是有用的.
這場爭論還有超出朝廷政治的后果.因為隨著爭論的發展,雙方的論戰變得更老練,更明顯變晰,更復雜.官方文獻中所記載的朝廷實際作法的歷史成了注意的一個中心.這久而久之促成了研究歷史先例(掌故)和研究本朝歷史的普遍興趣.
這場爭論也引起了對語言學和文句分析的興趣,這開了晚明和清代嚴密的,批判學問的先河,因為爭論在很多方面集中在禮儀用語和古代禮儀的含義以及經典文獻所記述的傳統上.對這些原文的解釋最終是以兩種對立的哲學上的假定為基礎,一種與12世紀程頤和朱熹所發揚的儒家傳統的解釋(明代朝廷承認它是正統的解釋)有聯系,另一種與王守仁(1472-1529年)所領導的當代學派的解釋有聯系.因為對原文的解釋和哲學有非常密切的聯系,這種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對翰林院的守舊傳統程朱傳統-的批判,這種批判從王守仁的學說引導出來,由他的許多弟子予以表達.各地的官員早所有細節上都緊跟朝廷的爭論.因此,王的學說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聞名于整個帝國,到17世紀仍然是一個人們極感興趣爭論的問題.
由于議大禮這一涉及皇權的高規格議題,和其長達三十余年的爭論時限,使得訓詁考據學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巨大動力,并在不久后的晚明和清代一躍而成為國之顯學,在學術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楊升庵不光在議大禮中是考據骨干,而且在以后的生涯中寫出了大量訓詁考據方面的文章.并且,由于他只身流放,又遠在偏遠的南疆,身邊沒有圖書資料,大量的文章都是憑著記憶寫出,其中難免記憶錯誤,這又為后世學者提供了許多新的學案,使他本人也成為清代小學研究的對象,所以楊升庵是清代小學當之無愧的鼻祖.臨江仙 但比他的著作和他本人更為出名的,還是他那首讓人耳熟能詳的詞,這才是他一生感悟與智慧所得: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轉應曲
銀燭。銀燭。錦帳羅幃影獨。離人無語消魂。細雨斜風掩門。門掩,門掩,數盡寒城更點。
少年游
紅稠綠暗遍天涯,春色在誰家?花謝人稀,柳濃鶯懶,煙景屬蜂衙。
日長睡起無情思,簾外夕陽斜。帶眼頻移,琴心慵理,多病負年華。
滇海曲
梁王閣榭水中央,烏鵲雙星帶五潢,跨海虹橋三十里,廣寒宮殿夜飄香。
滇海曲
海濱龍市趁春畬,江曲魚村弄晚霞。孔雀行穿鸚鵡樹,錦鶯飛啄杜鵑花。
明月篇
桂樹生銀漢,菱花掛玉臺。山明姑射雪,川靜海童埃。
北戶燭龍蟄,南枝烏鵲來。清光殊窈窕,流影自徘徊。
樓上盈盈女,樽前滟滟杯。孤桐不須薦,錦瑟正相催。
西征夜
寒重旅衾單,默對燈花謝。亂山荒壘間,獨客孤眠夜。
寂寞與誰同,尋思似夢中。勞勞無止極,去去忘西東。
故鄉孟冬別,有約仲冬返。人愿天不從,長征日以遠。
異縣多相知,樽酒話心期。含悲不能語,淚為生別滋。
擬青青河畔草
河水清且漣,河上多芳草。春風二月時,千里交河道。
交河漢家營,荒莽少人行。日暮凄風起,黃沙與云平。
云間有孤雁,附書自鄉縣。翩翩欲下來,聞弦卻驚散。
草青雁北飛,草枯雁南歸。雁飛有歸時,征人無還期。
行香子.客行
秋色蕭蕭,秋氣寥寥。
漸江頭,露草萋萋,霜楓槭槭,風柳條條。
望水茫茫,舟泛泛,櫓搖搖。
蟲語要要,蝶夢飄飄。
問家山,蠶崖渺渺,魚波寂寂,雁陣潦潦。
但月溶溶,煙漠漠,路迢迢。
主要著作有《滇程記》、《丹鉛總錄》、《古音獵要》、《全蜀藝文志》、《春秋地名考》等。
參考資料: 參見《辭海·張璁》、百度百科詞條“張璁”等。
“著作之富,推慎第一”
楊慎一生刻苦學習,勤于著述,是有明一代著名的博學家。他不僅對經、史、詩、文、詞曲、音韻、金石、書畫無所不通,而且對天文、地理、生物、醫學等也有很深的造詣。如他任翰林時,正德皇帝朱厚燳問欽天監及眾翰林:“星有注張,又作汪張,是何星也?”眾張口結舌,無以對答,獨楊慎從容對曰:“柳星也”,并歷舉《周禮》、《史記》、《漢書》等文獻資料加以說明。他預修《武宗實錄》,事必直書,不為尊者諱。他在長期流放中,仍然“好學窮理,老而彌篤”(《明史·楊慎傳》)。在云南永昌邊塞荒涼地區,盡管圖書資料奇缺,升庵仍嗜書成癖,“書無所不覽”,經常對人說:“資性不足恃,日新德業,當自學問中來。”(《明史·何孟春傳》)他認為要“知天下”,一是依靠“躬閱”,從親身經歷中獲得知識;二是依靠“載籍”,從別的記載和書籍中取得。因此,他不僅刻苦讀書,手不釋卷;而且每到一處,就對當地風俗民情進行調查了解,努力學習當地民族語言,從親身經歷與實踐中豐富自己的知識。他以被逐罪臣的身份,僅憑自己苦學、實踐、記憶,在滇南時就寫出了不少筆記、選本以及許多注釋性書籍。如《南詔野史》、《云南通志》、《云南山川志》、《慎候記》、《南中志》、《滇載記》、《記古滇說》等書。據《升庵楊慎年譜》的記載,楊慎平生著作有四百余種。所以,《升庵外集》序稱:“國初迄于嘉隆,文人學士著述之富,毋逾升庵先生者。”《明史》本傳曰:“明世記誦之博,著作之富,推慎第一。”后人輯其重要著作編為《升庵集》,散曲有《陶情樂府》。
楊慎于嘉靖三十八年(1599)七月六日卒于戍所,時年七十二歲。臨終時,他還以“臨利不敢先人,見義不敢后身”自勉。
[1]后人對楊慎的評價 偉大哲人,民族功臣楊慎
楊升庵是著名的學者,詩人和文學家,對哲學,史學,天文,地理,醫學,生物,金石,書畫,音樂,戲劇,宗教,語言,民俗,民族等學科都有極深的造詣.他一生博學多聞,著作達四百余種.《明史.楊慎傳》稱:"明世記誦之博,著述之富,推慎第一."
但楊升庵先生一生最為后人尊敬和為中華民族的最大貢獻,卻是他的開拓南疆,融云南邊疆土地和南疆各族人民于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巨大功績.可以這樣說,楊升庵與抗倭將領戚繼光他們一文一武,同為明代最杰出的民族英雄.
"云南古滇國,自越雋蠻夷任貴自領太守,光武即授以印綬,不以內地官守例之,若爨若蒙,皆以本土大姓就官,累世為一方長,元封梁王于滇,與大理之段分治."(《清史稿.土司傳》)明初破梁王,滅大理,設土官(土司)治之,當時云南的民族與文化狀況與中原迥異,與西藏,新疆,蒙古,越南(明初曾設行省),當時的情況相同,并長期一中原文化相抗衡.這幾處明代統治或曾統治的地區,只有云南在有明一代完成了與中原文化的融合,成為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有賴于兩個重要的因素,一個是衛所移民,一個就是楊升庵.
明于洪武十四年(1381)攻取云南以后,建立衛所屯田制度,先后移民漢族人口三,四百萬到云南,使云南人口的民族結構產生了變化.另外,楊升庵作為正德,嘉靖兩朝的文壇泰斗和學界領袖,從不間斷37歲到72歲,長達35年在云南設館講學,游歷考察,廣收學生,孜孜不倦地寫作和研究,出版了大量轟動一時的學術著作,使得當時中國的文壇中心一度出現南移的現象.再加上他百科全書型的知識結構和不畏強權,堅持正義的強大性格感召力,使得云南各族人民在楊升庵之后形成了一股學習中原文化的巨大潮流.
據統計,除明初戰亂已毀書籍,楊升庵充軍云南前,云南只有二十多人寫有著述四十多種,到楊升庵赴滇以后至明末,滇人共有一百五十余人寫有著作二百六十余種,其中百余種寫于升庵同時或稍后.并在云南培養出了第一個少數民族學派--"楊門七子",楊士云(字從龍,號弘山,正德進士,監察御史),吳懋(字德懋,號高河,舉人,官至知州),保山張含(字愈光,號禺山,正德舉人),開遠王廷表(字民望,號純庵,正德進士),昆明胡廷祿(字在軒,號學原,正德進士,曾任按察司副使),晉寧唐锜(字子薦,號池南,嘉靖進士,監察御史).真所謂"七子文藻,皆在滇云,一時盛事".(《升庵全集》)正是基于這些文治教化,才有清初雍正四年(1726)的"改土歸流"(改土官為流官),在云南大部分地區廢除土司制度,完全實行與內地一樣的府縣行政管理制度.所以直到今天,在云南老百姓中最受崇敬的三個神(或人)就是觀音,孔明和楊升庵.楊升庵議大禮與清代小學 明代嘉靖朝的議大禮事件,無論對朝廷還是對楊家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
有關議大禮的爭論的焦點在于辨別"統"(王朝世系的合法繼承) quot;嗣"(家族慣例的血統繼承或過繼繼承).以楊廷和為代表的大學士們為之辯護的觀點,認為繼承某人的人應是某人之子,這是家族慣例的一個基本原則.因此,年幼的嘉靖皇帝受到敦促,要把他的伯母和伯父當成他的父母對待,把他的父母當成他的叔,嬸對待.但是代表嘉靖皇帝的一方指出,在這個事件中皇帝從未入繼或被他的前任立為太子,進行統治的家族的合法繼承和家族慣例的平常的常規有明顯的區別,過去從未制定皇帝繼承的規定和條款.
事情是這樣發生的,1521年4月19日正德皇帝去世,他生前既沒有生下一個后嗣,也沒有過繼一個干兒.他就這樣死了,沒有留下關于即位的明確指示,一切事情都交給了他的大學士們.
首輔楊廷和已經預料到皇帝死后隨之而來的困難,并已做好迎接困難的計劃.皇帝死前五天,以皇帝的名義專門頒布了一項詔 令,命令皇帝年幼的堂弟朱厚熜縮短為他父親服喪的時間,并承襲他的興獻王爵位.皇帝死的當天,楊命令掌司禮監的大珰們請求太后的懿旨,指定這個13歲的孩子作已故皇帝的合法繼承人.他告訴大珰們,依照《皇明祖訓》中規定的"兄終弟及"的條款,皇位理應傳給興王,他是弘治皇帝(1488-1505年在位)弟弟的獨子,已故皇帝的堂弟.他并沒有指出這條規定只適用于正妻的兒子,也沒指出,任何相反的解釋都要受到砍頭的懲罰.在明太祖的《皇明祖訓》中有規定皇帝諸王子正當行為的條款,其文字原文如下 quot;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須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雖長不得立.若奸臣棄嫡立庶,庶者必當守分勿動,遣信報嫡之當立者,務以嫡臨君位.朝廷應即斬奸臣.其三年朝覲,并如前代."這段文字明顯地指同母所生兄弟,而不是指異母兄弟或堂兄弟.楊廷和執意要把這個幼小的孩子推上皇位,并且他找到了做到這一點的辦法.
大學士楊廷和這時處于巨大壓力之下.不確定的繼承順序是王朝穩定的最大威脅之一,而已故皇帝并沒有選定太子或繼位人.此外,已故皇帝親信之一的江彬將軍所統帥的邊防駐軍部隊正駐扎在京師,楊擔心他任何時候都可能試圖發動政變.朝廷本身充滿了已故皇帝的圖謀私利的親信,以及急于保持其地位的有力人物.在北京街頭居民傳播著即將發生一場暴亂的流言.在這樣一些情況下,草擬一份繼位的詔書似乎是一樁小事,對于這件事情楊并沒有花費許多的時間或進行思考.在他削減已故皇帝親信的權勢的巨大努力中,朱厚熜的繼位只不過是部署之一.
繼位詔書只說興獻王的長子"來京嗣皇帝位".這一安排的詳情沒有記載,因為在楊看來只可能有一種安排.這個孩子和他的家屬都沒有任何合法繼位的要求.他的父親是一個妃子的兒子,她始終沒有晉封為皇后,而這樣的妃子們的兒子及其后代依據其自身應有的權利是不能繼承帝系的.因此,楊冒稱,這個孩子可以根據他是過繼來的已故皇帝的弟弟的身份,作為皇帝延續帝系;這樣,為了禮儀他將把他的已故伯父弘治皇帝和他的伯母張皇后當作他的父母親對待;他也將把他的親生父母當作他的叔嬸來對待.盡管這種安排在普通人家和皇室中是常見的,新皇帝及其親屬卻沒有接受這種作法,因為詔書沒有提到這樣的安排.他們認為,孩子從未立為太子,他對已故君主或他的世系就不負禮儀上的那種義務他下令登基繼位而不及其余.總之,他們是以一種與大學士楊廷和的意圖完全相反的方式解釋昭書,這種利害關系的不一致在新君抵達北京城外的那一天變得明顯了.
大學士楊廷和曾經指示負責儀式的官員們,用適合于太子的而不是那種適合于皇帝的儀式迎接這個孩子.當皇帝就在北京西南的良鄉被告知這種安排時,他的長史建議他不管這個大學士,像一個皇帝要做的那樣經過禮儀上的主要城門進入京師,在主要的朝覲大殿上即位,在那里接受他的朝臣的朝賀.1521年5月26日傍晚,皇帝抵達就在北京城門外的臨時住處,當晚他發布了他自己擬定的登基方案.5月27日一大清早他進入宮殿,在黎明前的朝見中接受他的朝臣們的祝賀.新皇帝在和大學士們的較量中獲勝,這是一場權利,威信和正統性的長期斗爭的第一回合.
現在大學士們遇到了困難,大多數官員已經承認皇帝了,既不想廢黜他,也不想接受他的退位;大學士們在也決不可能對他的合法性提出懷疑,因為他們已經挑選了他.既然他能夠不被廢黜,大學士們就只能對他施加壓力,說服他接受他們的觀點.大學士楊廷和直到他1524 年被迫離職為止,隨意利用一切手段 把他的看法既強加于朝臣,也強加于皇帝.
楊廷和利用這一爭端鞏固他自己在朝廷的權力,擴大大學士們的權限,提高翰林院及其成員的威信.他需要依附他的人的支持,他無情地排斥高級機構中反對他的人.1521年5月,他使他最有勢力的敵人吏部尚書王瓊(1459-1532年)被割革職,關押,放逐,同樣的策略也應用于較低級別的其他幾百名官員.他尤其排斥所有在大禮上反對他的主張的人.
皇帝被楊的專橫而苦惱,1521年6月殿試時他以一道追榮生父母以何為宜的題,想引出支持的文章,但是沒有一個考生敢反對大學士們的主張.1521年8月皇帝終于接到了一項投合他心意的建議.張璁(1475-1539年)的上書認為遺詔本文只說興獻王長子繼位,而沒有提到楊廷和所提出的任何安排.漢,宋繼位的事例中,繼位者都曾嗣養于皇宮,然后才被立為太子.皇帝把張的奏本轉給楊看,楊送還時加上的評語是:書生曉得什么大體
先前,在1521年4月30日,也就是皇帝繼位后的第三天,他派人護送他母親從安陸來北京.當她10月4日到達北京正東的通州時,危機擴大了.她聽說她將作王妃而不是當作皇后受到迎接,兒子正被迫要稱她為叔母,她拒絕入京并威脅要立即返回.皇帝知道后對太后說,他想避位和母親一道返回安陸.這種威脅迫使大學士們采取禮部沿書毛澄(1461-1523年)所提出的妥協立場.一道太后懿旨給予皇帝的父母和祖母以帝后的稱號.
1522年2月,皇帝祭天時,皇帝母親居住的宮殿發生了火災.楊廷和把這一事件看作是皇帝祖先不滿于祭祀的安排,尤其是不滿于這些新的稱號的明顯朕兆(火是主宰所有禮儀事務的自然力).他逼皇帝至少暫時撤消他雙親的帝,后稱號.
1524年1月,皇帝開始得到對他的立場的廣泛支持.桂萼收集了幾份支持皇帝的奏折上呈,其中湖廣巡撫席書(1472-1529年)寫的,他在奏折中非難大學士們并完全支持皇帝關于大禮的立場.席書是王守仁(1472-1529年)的一個獎掖者,他的看法大量地吸收了王守仁的學說.席的獎掖者楊一清(1454-1530年)是他那個時代的家,在1521年 已經非公開地反對大學士們:由于這份奏折,變成公開而正式地反對楊廷和了.大學士楊廷和由于不能實現他的方針或影響皇帝,于1524年3月致仕.
在隨后的五個月期間,關于這個問題的爭論變得非常激烈.雙方都激烈地提出派系性的指控;設下陰謀要致皇帝的支持者于非命或撤去皇帝的反對者的職位.到了1524年8月,反對皇帝的主要人物都已被迫去職,由皇帝的支持者接任.朝臣們以種種理由有力地反對這些任命,但都不起作用.
1524年8月11日,皇帝詔令禮部恢復他母親原來的皇后尊號.這道詔令立即遭到對立的翰林學士們,在京的御史們,朝廷郎官們的抗議.皇帝命令錦衣衛逮捕,關押抗議的首領們.他盛怒地訓斥三個在職的大學士阻撓他的愿望.毛紀(1463-1545年)因而向朝廷宣布將在四天之內上帝,后尊號.
三天后8月14日,兩百多個朝廷官員在早髂以后拒絕散去,仍然跪伏闕下,抗議皇帝的詔令.皇帝于朝見后在靠近朝堂的文華殿開始齋戒,發覺有騷動.他派幾個太監去讓官員們散去,但是他們沒有書面的詔令便拒絕走開.快到中午時,皇帝索要抗議者的名單,然后把為首的人投入錦衣衛監獄.這時,他們當中的一些人開始呼喊并敲打朝堂的門.
皇帝迅速作出反應.所有低級官員都被投入監獄,其余的被,命令等候判決.五天后,180多名官員在朝廷上受到責打;17人受傷致死,其余的人被謫戍.皇帝于第二天奉立他父親的神主,并給他上了皇帝的尊號.
楊升庵在議大禮中始終站在其父楊廷和一邊,議大禮成為他一生的轉折點.由于他兩上議大禮疏,有跪門哭諫,嘉靖三年七月十五日逮下詔獄,十七日第一次廷杖,二十七日底二次廷杖,被打得死而復蘇,幾至斃命.嘉靖皇帝找就對楊廷和心懷不滿,楊升庵現又完全站在他父親一邊,楊廷和早已至仕,于是嘉靖帝便把一腔怒氣全發在楊升庵頭上,對他處以重罰--永遠流放,而且永遠也沒有寬恕他,這就決定了他老死南荒的悲劇命運.
開始時的不和在三年之中變成了影響幾百名官員的前途和整個政府施政的權利之爭.楊廷和與皇帝之間的沖突也變成了兩個敵對官僚集團之間的斗爭.對大學士們的抨擊由楊一清和席書領頭,他們兩人是在省里發跡的有影響的官員.他們謀求削弱楊廷和與他的翰林同僚們所已掌握的過大權利.就他們來說,關于大禮的爭論對實現其他的目的是有用的.
這場爭論還有超出朝廷政治的后果.因為隨著爭論的發展,雙方的論戰變得更老練,更明顯變晰,更復雜.官方文獻中所記載的朝廷實際作法的歷史成了注意的一個中心.這久而久之促成了研究歷史先例(掌故)和研究本朝歷史的普遍興趣.
這場爭論也引起了對語言學和文句分析的興趣,這開了晚明和清代嚴密的,批判學問的先河,因為爭論在很多方面集中在禮儀用語和古代禮儀的含義以及經典文獻所記述的傳統上.對這些原文的解釋最終是以兩種對立的哲學上的假定為基礎,一種與12世紀程頤和朱熹所發揚的儒家傳統的解釋(明代朝廷承認它是正統的解釋)有聯系,另一種與王守仁(1472-1529年)所領導的當代學派的解釋有聯系.因為對原文的解釋和哲學有非常密切的聯系,這種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對翰林院的守舊傳統程朱傳統-的批判,這種批判從王守仁的學說引導出來,由他的許多弟子予以表達.各地的官員早所有細節上都緊跟朝廷的爭論.因此,王的學說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聞名于整個帝國,到17世紀仍然是一個人們極感興趣爭論的問題.
由于議大禮這一涉及皇權的高規格議題,和其長達三十余年的爭論時限,使得訓詁考據學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巨大動力,并在不久后的晚明和清代一躍而成為國之顯學,在學術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楊升庵不光在議大禮中是考據骨干,而且在以后的生涯中寫出了大量訓詁考據方面的文章.并且,由于他只身流放,又遠在偏遠的南疆,身邊沒有圖書資料,大量的文章都是憑著記憶寫出,其中難免記憶錯誤,這又為后世學者提供了許多新的學案,使他本人也成為清代小學研究的對象,所以楊升庵是清代小學當之無愧的鼻祖.臨江仙 但比他的著作和他本人更為出名的,還是他那首讓人耳熟能詳的詞,這才是他一生感悟與智慧所得: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轉應曲
銀燭。銀燭。錦帳羅幃影獨。離人無語消魂。細雨斜風掩門。門掩,門掩,數盡寒城更點。
少年游
紅稠綠暗遍天涯,春色在誰家?花謝人稀,柳濃鶯懶,煙景屬蜂衙。
日長睡起無情思,簾外夕陽斜。帶眼頻移,琴心慵理,多病負年華。
滇海曲
梁王閣榭水中央,烏鵲雙星帶五潢,跨海虹橋三十里,廣寒宮殿夜飄香。
滇海曲
海濱龍市趁春畬,江曲魚村弄晚霞。孔雀行穿鸚鵡樹,錦鶯飛啄杜鵑花。
明月篇
桂樹生銀漢,菱花掛玉臺。山明姑射雪,川靜海童埃。
北戶燭龍蟄,南枝烏鵲來。清光殊窈窕,流影自徘徊。
樓上盈盈女,樽前滟滟杯。孤桐不須薦,錦瑟正相催。
西征夜
寒重旅衾單,默對燈花謝。亂山荒壘間,獨客孤眠夜。
寂寞與誰同,尋思似夢中。勞勞無止極,去去忘西東。
故鄉孟冬別,有約仲冬返。人愿天不從,長征日以遠。
異縣多相知,樽酒話心期。含悲不能語,淚為生別滋。
擬青青河畔草
河水清且漣,河上多芳草。春風二月時,千里交河道。
交河漢家營,荒莽少人行。日暮凄風起,黃沙與云平。
云間有孤雁,附書自鄉縣。翩翩欲下來,聞弦卻驚散。
草青雁北飛,草枯雁南歸。雁飛有歸時,征人無還期。
行香子.客行
秋色蕭蕭,秋氣寥寥。
漸江頭,露草萋萋,霜楓槭槭,風柳條條。
望水茫茫,舟泛泛,櫓搖搖。
蟲語要要,蝶夢飄飄。
問家山,蠶崖渺渺,魚波寂寂,雁陣潦潦。
但月溶溶,煙漠漠,路迢迢。
主要著作有《滇程記》、《丹鉛總錄》、《古音獵要》、《全蜀藝文志》、《春秋地名考》等。
參考資料: 參見《辭海·張璁》、百度百科詞條“張璁”等。
上一篇: 楊基 | 下一篇: 袁宏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