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有壬(1286~1364) 元代文學家。字可用,彰德湯陰(今屬河南)人。延祐二年(1315)進士及第,授同知遼州事。后來官中書左司員外郎時,京城外發生饑荒,他從"民,本也"的思想出發,主張放賑救濟。河南農民軍起,他建議備御之策十五件。又任集賢大學士,不久改樞密副使,又拜中書左丞。他看到元朝將士貪掠人口玉帛而無斗志,就主張對起義農民實行招降政策。他在政治上曾提出過不少改革意見,采納者少,招怨者多,甚至丟官,他泰然處之。許有壬詩、詞、散文均能。以散文數量最多,曾得到歐陽玄的稱贊,以此文名較大。他的詞多寫個人身世榮枯,雖學蘇辛,但并無激昂慷慨的情緒。他的詩比起詞來,多一點社會內容?!栋墐骸穼懸粚Ψ驄D在寒冷饑餓中,無可奈何棄兒于道,孩子啼哭著追趕父母。詩人面對殘酷的現實,帶著自我譴責的心情說:"倉皇援手無所施","哭聲已遠猶依稀"。另一首《登岳陽樓》中,他希望有人能繪一幅流民圖,讓最高的統治者知道一點人民困苦的實況,但是"山川信美非吾土",這個維護元朝中央政權的人,目睹破碎的山河,預感到元朝的統治已不能長久。這些詩反映了歷史真實,比較深刻。許有壬著有《至正集》81卷,《圭塘小稿》13卷。 七朝重臣許有壬 許有壬(1287年~1364年),字可用,河南省湯陰縣人。元代大臣。父許熙載于大德年間,曾先后在湖南零陵、衡陽、湘潭、長沙、江西臨川等地做官,幼年的許有壬隨父讀書于江南。大德末年,許有壬游學京師。至大二年(1309年),應聘為山北廉訪司(司治今內蒙自治區寧城縣城西)書吏。 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許有壬登進士第,授同知遼州事。六年(1319年),任山北廉訪司經歷。英宗至治元年(1321年),升為吏部主事。二年(1322年),改任江南行臺監察御史。他巡視廣東時,發現廣東道廉訪司副使哈只和蔡衍二人營私舞弊,“黷貨無厭”,便立即劾罷之。不久,許有壬被召回內臺,任監察御史。元英宗是一位力圖推行新政的君主,他起用拜住為相,追查并處置前任奸相鐵木迭兒父子等人貪贓不法、誅殺賢良之罪行,因而遭到以御史大夫鐵失為首的鐵木迭兒余黨的忌恨。三年(1323年)八月,鐵失等人發動政變,當英宗自上都(今內蒙古自治區正藍旗東)南返,途經南坡(在上都西南30里)時,將英宗和丞相拜住殺死。泰定帝即位后,鐵失伏誅。許有壬在所上奏章中建議嚴懲鐵木迭兒之子鎖南及其余黨,并請示為遭受鐵木迭兒打擊陷害的王毅、高昉、趙世延等大臣雪冤復職。接著,他又上疏《正始十事》,篇首云:“蓋為政莫大于謹始,未有不正其始而能善其終者也。”所謂“十事”者,“一曰輔翼太子,宜先訓導;二曰遴選長官,宜先培養;三曰通籍宮禁,宜別貴賤;四曰欲謹兵權,宜削兼領;五曰武備廢馳,宜加修飭;六曰賊臣妻妾,宜禁勢官征索;七曰前赦權以止變,宜再詔以正名;八曰鐵木迭兒諸子,宜籍沒以懲惡;九曰考驗經費,以減民賦;十曰撙節浮蟗,以紓國用。”泰定帝大都采納了他的建議。 泰定元年(1324年),許有壬選為中議大夫,旋改中書左司員外郎。當時,京都一帶饑荒嚴重,他請求賑濟之。同事們責怪他說:“您的意見固然是好的,但這樣一來,國家可就虧缺了。”許有壬說:“不對。民,本也,不虧民,豈能虧了國家呢?”他說與丞相,得到了同意 ,“發糧四十萬斛濟之 ,民賴以活者甚眾。”三年(1326年)六月,升右司郎中,俄移左司郎中。四年(1327年)二月,其父卒,丁憂去職。天歷三年(1330年)三月,擢兩淮都轉運鹽司使(司置揚州)。至順二年(1331年),許有壬被召回京,任參議中書省事。未幾,丁母憂。元統元年(1333年),復任中書參議。二年(1334年),拜治書侍御史,轉奎章閣學士院侍書學士,仍治臺事。九月,升任中書參知政事,知經筵事。順帝至元年(1335年),中書平章政事徹里貼木兒奏罷科舉,并得到丞相伯顏的支持。許有壬力爭之,詳說科舉不可罷廢,“科舉若罷,天下人才觖望”,勢必堵塞了選賢任能之路。然勸阻不果,乃托病不出。順帝強起之,任他為侍御史。這個時期,許有壬不斷受到朝中一些大臣的猜忌和謀算,即于至元四年(1338年)辭歸彰德(今河南省安陽),隨后又南游湘漢。 至元六年(1340年)春,許有壬被召回中書省,仍任參知政事。至正元年(1341年)四月,升為中書左丞。翌年正月,有人建議自大都西山金口引渾河(今永定河)水過京城,達通州(今通縣),以通漕運。丞相脫脫也積極推行此議。許多大臣認為不可施行,而以許有壬勸阻最力。他條陳其利害說:“渾河之水,湍悍易決,而足以為害,淤淺易塞,而不可行舟;況地勢高下,甚有不同,徒勞民費財耳。”但終于未被采納。是年二月開始興修,十月竣工,是為“金口新河”。結果開閘放水之后“流湍勢刀,沙泥壅塞,船不可行。而開挑之際,毀民廬舍墳塋,夫丁死傷甚眾。又費用不貲,卒以無功。”果然被許有壬言中。先前,其父許熙載在長沙做官時,曾建立義學,興辦教育。許熙載去世后,學生們為紀念他,設立了東岡書院。有人借此對許有壬進行誣陷。至正三年(1343年)正月,他憤而稱病辭職。 至正四年,任許有壬為江浙行省左丞,辭之。六年四月,召為翰林學士,又辭。是年閏十月,復以翰林學士承旨如,仍知經筵事,他未便再行堅辭,只好領命。次年,授御史中丞。未見,復以病歸。 至正十三年(1353年),起拜許有壬為河南行省左丞。十五年(1355年)正月,升任集賢大學士,尋改樞密副使,復拜中書左丞。是年秋,轉任集賢大學士兼太子左詮德,階至光祿大夫。十七年(1357年),他已71歲,以老病致仕,回到彰德。二十四年(1364年)九月二十一日卒,終年78歲。自仁宗至順帝,許有壬“歷事七朝,垂五十年”,“遇國家大事,無不盡言”,“明辯力諍,不知有死生利害”。謚“文忠”,葬于安陽城西北武官之原、洹水之陽。 許有壬“善筆札,工辭章”,其文章詩詞,在元代堪稱“巨手”。當時的著名文人歐陽玄(歐陽修之后)謂其文章“雄渾閎雋,涌如層瀾,迫而求之,則淵靚深實”。他的著作有《至正集》、《圭塘小稿》等。《至正集》系其一生詩詞文章之匯編,許氏逝世前由門生集錄編定,身后歷經數百年之周折,方得以付梓刊印,凡81卷?!豆缣列「濉窞樵S有壬自輯,后由其弟許有孚(字可行)重加編次,乃《至正集》“不具錄者也”,即《至正集》所未收入的詩文。另有《圭塘欸乃集》,是數人詩作的結集,非許有壬一人之詩集,為許氏與其弟許有孚、子許楨、賓客馬煕(字明初)吟詠唱和之作。
上一篇: 向鎬 | 下一篇: 許有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