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寅(“寅”或作“夤”)為唐末至五代間較著名的文學家,
字昭夢,莆田(今福建莆田市)人。博學多才,尤擅作賦。早年所作《人生幾何賦》、《斬蛇劍》、《御溝水》等,遠傳至渤海等國,其人皆以金書列為屏障。然而,他卻屢舉進士不第,至唐末方得以“榜上有名”。梁開平元年(公元907年)再試進士,中第一名,為福建歷史上第二個狀元。因梁太祖指其《人生幾何賦》中“一皇五帝不死何歸”句,要其改寫,徐寅答“臣寧無官,賦不可改”,梁太祖怒削其名籍。東歸,閩王審知禮聘入幕,官秘書省正字。其試場所作《止戈為武賦》亦傳誦一時。五代時依王審之,不得志,歸隱家鄉,卒。有《探龍集》等多種著作,《全唐詩》收錄其詩220余首。這是常見有關徐寅的資料,《記考》及《十國春秋》均有載,也被《中國人名大辭典》、《中國文學家辭典》(古代第二分冊)、《中國文學家大辭典》、《中國古代詩詞曲詞典》等引用。然而這些記載并不全面,都遺漏了一個重要的情節——徐寅曾于后梁重新參加進士考試而奪魁.
徐寅命不逢時,處于安史之亂的唐朝后期,土地兼并嚴重,農民起義頻發,社會劇烈動蕩,藩鎮(地方軍閥)分裂割據。曾為黃巢部下后降唐的同華節度使朱全忠,于唐天佑元年(904年)勾結宰相崔胤,殺了唐昭宗,另立年僅十三歲的李木兄為傀儡皇帝———唐昭宣帝,以武力劫持中央政權,控制關中和關東廣大地區。朱全忠野心也越來越大,想纂唐奪權,徐寅鄙視他奸詐殘暴人格,毅然棄官回鄉。
福建當時是閩王王審知當政,他欣賞徐寅為人正直,學識淵博,邀請其商討治閩大事。徐寅等人適時提出“輕徭薄斂,撫民休息”之策,首先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生產。他協助王審知修長樂海堤,建十個斗門,旱可蓄水,澇可泄洪,灌溉千畝良田,糧食豐收,民心安定。自此,八閩大地積極興修水利,漳、泉等地倉廩盈實。
徐寅年邁時回到故鄉莆田延壽村。此地位于九華山下,壽溪蜿蜒而過,青山綠水,令人心曠神怡。徐寅萌發建筑一座藏書樓想法,讓莆仙學子有一個好去處,即選址在延壽橋頭南側,他傾注所有積蓄,書樓建成后又親題“延壽萬卷書樓”匾額,藏書達萬卷。書樓不僅借書給學子閱讀,還定期舉行講學,講授者自由講述,學子們自由聽講,“書樓”遂成書院前身。到了宋代,莆仙各地興辦許多書院,供學子們學習,可見徐寅對莆仙教育文化發展功不可沒。
后代徐氏宗親緬懷徐寅高風亮節和造福家鄉德行,每年逢年過節常張貼:“壽水家聲大,書潭世澤長”的春聯,以示紀念。
徐寅有文集傳世,四庫所收徐寅《徐正字詩賦》二卷,僅收賦八首,收詩三百六十八首。《四庫提要》稱其為“蓋其后裔從《唐音統簽》、《文苑英華》諸書裒輯成編,附刻家乘之后者”。阮元所編《四庫未收書提要》中著錄徐寅《釣磯文集》五卷,稱:“此為錢遵王所藏影宋本。據其族孫師仁序云,家故有《賦》五卷,《探龍集》五卷,又于蔡君謨家得《雅道機要》,訪得詩二百五十余首,以類相從為八卷也。《宋史·藝文志》載徐寅別集五卷,疑即師仁所藏之五卷葉。今本乃其裔孫玩所編次,賦五卷,凡五十首。《四庫全書》所收八首,皆在其中。而《全唐文》未采者較多二十一首云。”可見此本較四庫本和《全唐文》所收更全面,后來學者可將四庫本和此本并作參考。
上一篇: 徐渾 | 下一篇: 徐月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