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樣樣精通,卻并不想做一個文學家或藝術家,他希望獲得功名,成就一番事業,這才是他真正的抱負。
當他成為胡宗憲的左右手,指揮若定,運籌帷幄的時候,他曾一度以為自己的前程將會無比光明,然而轉瞬之間,命運卻再次將他拋入了深淵。
希望已經落空,加上時有傳聞,說要把他抓去跟胡宗憲做伴,徐渭的精神徹底崩潰了,他試圖自殺,具體方法如下:
方法1、用斧頭砍自己的頭。
方法2、用釘子釘入自己的腦袋。
方法3、用錘子錘自己的肚子。
要說奇人就是奇人,自殺也用這么奇怪的招數,但更奇怪的是,雖歷經不懈的努力,他竟然還是沒有死成,雖然他鮮血滿面,長釘入腦,內臟出血,偏偏就是沒死,創造了醫學界的奇跡。
所以也有人猜測,他不過是為了避禍裝瘋自殘而已,但如果裝瘋,他的本錢似乎也下得太大了。但總而言之,他吃了很多苦,卻還是進了監獄,不過不是被胡宗憲牽連,而是因為殺人。
由于在自殺(或是裝瘋)中太過賣力,他一時錯手,殺掉了自己的妻子,悔恨之余,被當地政府逮捕法辦,看在他名氣大,加上又是誤殺,沒有處決他,只是關進了牢房。
這一關就是七年,后來他的同鄉聽說此事,設法營救,終于讓他走出了監獄。
此時已是隆慶年間,天下已然大變,物是人非。五十多歲歷盡滄桑的徐渭看上去,似乎比七十歲的老頭還要蒼老,沒有人會想到,這個外表落魄不堪的人,竟然就是當年志得意滿、意氣風發的東南第一軍師。
失去了妻子,失去了前程,連希望也已失去。
于是孑然一身的徐渭開始流浪,他游歷全國,福建、直隸、山西,然后是薊州,在那里,他再次見到了戚繼光。
徐渭平生為人孤傲,自負奇才,經常蔑視他人,卻唯獨對戚繼光禮遇有加,因為在他看來,此人極其生猛,其才不下于己,所以引為知交。
見到這位久別的戰友,戚繼光十分激動,他安排了酒宴,招待老朋友,在酒桌上,兩人把酒言歡,談及徐渭將來的去向時,戚繼光表示,希望他能留下來,在自己的軍中效力。
徐渭卻只是笑而不答,戚繼光是個機靈人,也就不再提起,徐渭并沒有變,雖然落魄,雖然流浪,卻依然是那個心高氣傲的徐渭。
于是他們說起了另一件事。
話題又回到了當年的平倭事略,精研兵法的徐渭開始暢談天下名將,在他看來,自嘉靖以來武將堪稱杰出者惟三人而已:戚繼光、俞大猷,以及譚綸(時任薊遼總督),其余的皆是泛泛之輩,不值一提。
這里提一下譚綸,此人雖后來的名氣不如戚繼光,當時卻是戚繼光的上級,他文官出身,喜好軍事,從軍三十余年,極有謀略且對敵作戰勇猛,每次打仗都要親自上陣,據統計被他親手殺死的敵人就多達上百人,可謂是殺人如麻,名將之譽實至名歸。
戚繼光同意徐渭的說法,卻也說出了這樣一句話:
“你說得沒錯,只是在我看來,還有一個。”
第二天,拜別了戚繼光,懷著好奇心的徐渭出發前往遼東,他要親眼見一見那個連戚繼光也推崇備至的第四個人——李成梁。
在遼東,徐渭聽到了這樣一個消息,時任遼東副總兵的李成梁家要請先生,于是他毫不猶豫地前去應聘。
當看到眼前的這個落魄的半老頭子時,李成梁差點準備讓人給他盛點飯,讓他趕緊走人。出于禮貌,他還是極有耐心地詢問此人有何專長,能教些什么。
“兵法。”
當這個答案傳到眾人的耳朵里時,在場的所有人幾乎同時哄堂大笑,李成梁也禁不住笑出了聲。自己就是武將,還要你這個糟老頭來教兵法?
然而堂下的這個人卻絲毫不亂,只是靜靜地看著那些嘲笑他的人。
李成梁卻不笑了,因為他突然想起一件事,不久之前,薊州總兵戚繼光曾派人快馬前來報信,描述過一個類似的人。
他改變了態度,小心翼翼地問道:
“閣下是從孟諸(戚繼光號孟諸)那里來的嗎?”
徐渭微微點了點頭。
于是李成梁嚴辭喝斥了那些無禮的部下,問出了第二個問題:
“閣下可是姓徐?”
在得到再次肯定后,他立刻迎下堂來,恭敬地向這位老先生行禮,旁邊的人驚訝至極,都瞪大了眼睛,但李成梁卻清楚地知道,當他還是一個落魄秀才的時候,這個人已經籌謀東南,名震天下。
他把自己的長子李如松和次子李如柏叫到身邊,當面交付給了徐渭,
并叮囑他們要用心向學,虛心討教。
徐渭并沒有辜負李成梁的期望,在此后的日子里,他將自己的文賦才學,以及在那段抗倭歲月中所領悟的一切悉數教給了這兩個少年。
畢竟徐渭的這套理論和之前的先生教授的完全不同,特別是他所傳的抗倭兵法,似乎并不適于對付那些平日縱橫馳騁于平原之上的蒙古騎兵。李如松產生了疑問:
“學這些有用嗎?”
徐渭看著眼前的這個孩子,十分嚴肅地點了點頭。
于是在一個又一個的夜晚,李如松專心致志地學習、鉆研著徐先生教給他的一切,他相信終有一天會派上用場。
不久之后,徐渭提出了辭職,雖然李成梁百般挽留,他卻依然離開了這里,或許在他看來,自己的使命已經完成。
二十多年后 朝鮮 平壤
被追得只剩半條命的朝鮮國王李日公終于回到了他的王宮,而在此之前不久,這里還曾是侵朝日軍將領小西行長和加藤清正的指揮部,但現在,他將在這里召開盛大的宴會,歡迎那個趕走日軍,將他接回王宮的人。
薊遼提督李如松如約前來了,作為援朝軍指揮官,他率軍自入朝以來,連戰連捷,多次擊敗日軍小西行長部,殲滅上萬敵軍,接連收復平壤、開城、平安、江源等地,以一己之力挽救了朝鮮戰場危局。
李日公十分崇敬李如松,對他的用兵之法也佩服得五體投地,畢竟要沒有這位仁兄,估計他還不知在哪個山溝里蹲著,但在他的心中,也有著一個懸而未決的疑問,于是借此機會,他請教了李如松:
“貴軍如此善戰,那為何之前祖承訓將軍會失敗呢?”
李日公所說的祖承訓,是先期入朝的明軍將領,但他作戰不利,沒多久就全線敗退回國,與后來的李如松形成了強烈反差。
李如松笑了笑,吩咐手下拿出了一本書,展示在李日公面前:
“制倭之策,皆在此書之中也。”
這本書的名字叫做《紀效新書》,作者戚繼光。
李日公大喜,看過了封面后,準備從李如松的手中接過此書,繼續看內容,然而李如松面上保持著微笑,手卻緊握此書,緩緩地收了回來。
這是一個很明確的表示——這本書不能給你看。
李日公沒有勉強,卻牢牢地記住了此書的名字,后來命人到中國大量購買,《紀效新書》就此傳入朝鮮以及日本。
雖然李如松拿出了硬通貨,但李日公仍有所懷疑,他接著詢問李如松,難道他打勝仗就只憑這一本書不成?
李如松收斂了笑容,他莊重地告訴這位國王,此書是名將戚繼光所寫,書中總結了其當年與倭寇作戰十余年之經驗,專克日軍,雖看似不起眼,卻極難領會,要妥善運用,未經長期實踐,斷不可為。
而自己能熟悉其中兵法,卻非此書所賜,因為該書尚未出版之前,他就早已通曉了其中的奧妙。
于是李日公好奇地問出了最后一個問題:此書未成之時,你又怎能熟知書中兵法呢?
“很久以前,我的老師曾教授于我。”
李如松向著南方昂起了頭,他知道,在四十多年前,作為自己的先輩,他的老師曾在那里與戚繼光一同戰斗,驅除倭寇,保家衛國。
此時是萬歷二十一年(1593)正月。
但李如松不知道的是,幾乎與此同時,那個曾經教過他的老先生,正躺在一所破屋之中,他已經賣光了所有的字畫,貧病交加,且無人理會。不久之后,他帶著滿腔的悲憤靜悄悄地離開了人世,年七十三。
徐渭傳奇的一生就此劃上了句號,在殘酷的命運面前,他已經頑強地堅持了太久。他的所有一切,都將被載入史冊,因為絕頂的才學機智,和那些不朽的功勛。詩詞 十五夜抵建寧
城西日暮泊行船,起向長橋見月圓。
漸上遠煙浮草際,忽依高閣墮檐前。
當他成為胡宗憲的左右手,指揮若定,運籌帷幄的時候,他曾一度以為自己的前程將會無比光明,然而轉瞬之間,命運卻再次將他拋入了深淵。
希望已經落空,加上時有傳聞,說要把他抓去跟胡宗憲做伴,徐渭的精神徹底崩潰了,他試圖自殺,具體方法如下:
方法1、用斧頭砍自己的頭。
方法2、用釘子釘入自己的腦袋。
方法3、用錘子錘自己的肚子。
要說奇人就是奇人,自殺也用這么奇怪的招數,但更奇怪的是,雖歷經不懈的努力,他竟然還是沒有死成,雖然他鮮血滿面,長釘入腦,內臟出血,偏偏就是沒死,創造了醫學界的奇跡。
所以也有人猜測,他不過是為了避禍裝瘋自殘而已,但如果裝瘋,他的本錢似乎也下得太大了。但總而言之,他吃了很多苦,卻還是進了監獄,不過不是被胡宗憲牽連,而是因為殺人。
由于在自殺(或是裝瘋)中太過賣力,他一時錯手,殺掉了自己的妻子,悔恨之余,被當地政府逮捕法辦,看在他名氣大,加上又是誤殺,沒有處決他,只是關進了牢房。
這一關就是七年,后來他的同鄉聽說此事,設法營救,終于讓他走出了監獄。
此時已是隆慶年間,天下已然大變,物是人非。五十多歲歷盡滄桑的徐渭看上去,似乎比七十歲的老頭還要蒼老,沒有人會想到,這個外表落魄不堪的人,竟然就是當年志得意滿、意氣風發的東南第一軍師。
失去了妻子,失去了前程,連希望也已失去。
于是孑然一身的徐渭開始流浪,他游歷全國,福建、直隸、山西,然后是薊州,在那里,他再次見到了戚繼光。
徐渭平生為人孤傲,自負奇才,經常蔑視他人,卻唯獨對戚繼光禮遇有加,因為在他看來,此人極其生猛,其才不下于己,所以引為知交。
見到這位久別的戰友,戚繼光十分激動,他安排了酒宴,招待老朋友,在酒桌上,兩人把酒言歡,談及徐渭將來的去向時,戚繼光表示,希望他能留下來,在自己的軍中效力。
徐渭卻只是笑而不答,戚繼光是個機靈人,也就不再提起,徐渭并沒有變,雖然落魄,雖然流浪,卻依然是那個心高氣傲的徐渭。
于是他們說起了另一件事。
話題又回到了當年的平倭事略,精研兵法的徐渭開始暢談天下名將,在他看來,自嘉靖以來武將堪稱杰出者惟三人而已:戚繼光、俞大猷,以及譚綸(時任薊遼總督),其余的皆是泛泛之輩,不值一提。
這里提一下譚綸,此人雖后來的名氣不如戚繼光,當時卻是戚繼光的上級,他文官出身,喜好軍事,從軍三十余年,極有謀略且對敵作戰勇猛,每次打仗都要親自上陣,據統計被他親手殺死的敵人就多達上百人,可謂是殺人如麻,名將之譽實至名歸。
戚繼光同意徐渭的說法,卻也說出了這樣一句話:
“你說得沒錯,只是在我看來,還有一個。”
第二天,拜別了戚繼光,懷著好奇心的徐渭出發前往遼東,他要親眼見一見那個連戚繼光也推崇備至的第四個人——李成梁。
在遼東,徐渭聽到了這樣一個消息,時任遼東副總兵的李成梁家要請先生,于是他毫不猶豫地前去應聘。
當看到眼前的這個落魄的半老頭子時,李成梁差點準備讓人給他盛點飯,讓他趕緊走人。出于禮貌,他還是極有耐心地詢問此人有何專長,能教些什么。
“兵法。”
當這個答案傳到眾人的耳朵里時,在場的所有人幾乎同時哄堂大笑,李成梁也禁不住笑出了聲。自己就是武將,還要你這個糟老頭來教兵法?
然而堂下的這個人卻絲毫不亂,只是靜靜地看著那些嘲笑他的人。
李成梁卻不笑了,因為他突然想起一件事,不久之前,薊州總兵戚繼光曾派人快馬前來報信,描述過一個類似的人。
他改變了態度,小心翼翼地問道:
“閣下是從孟諸(戚繼光號孟諸)那里來的嗎?”
徐渭微微點了點頭。
于是李成梁嚴辭喝斥了那些無禮的部下,問出了第二個問題:
“閣下可是姓徐?”
在得到再次肯定后,他立刻迎下堂來,恭敬地向這位老先生行禮,旁邊的人驚訝至極,都瞪大了眼睛,但李成梁卻清楚地知道,當他還是一個落魄秀才的時候,這個人已經籌謀東南,名震天下。
他把自己的長子李如松和次子李如柏叫到身邊,當面交付給了徐渭,
并叮囑他們要用心向學,虛心討教。
徐渭并沒有辜負李成梁的期望,在此后的日子里,他將自己的文賦才學,以及在那段抗倭歲月中所領悟的一切悉數教給了這兩個少年。
畢竟徐渭的這套理論和之前的先生教授的完全不同,特別是他所傳的抗倭兵法,似乎并不適于對付那些平日縱橫馳騁于平原之上的蒙古騎兵。李如松產生了疑問:
“學這些有用嗎?”
徐渭看著眼前的這個孩子,十分嚴肅地點了點頭。
于是在一個又一個的夜晚,李如松專心致志地學習、鉆研著徐先生教給他的一切,他相信終有一天會派上用場。
不久之后,徐渭提出了辭職,雖然李成梁百般挽留,他卻依然離開了這里,或許在他看來,自己的使命已經完成。
二十多年后 朝鮮 平壤
被追得只剩半條命的朝鮮國王李日公終于回到了他的王宮,而在此之前不久,這里還曾是侵朝日軍將領小西行長和加藤清正的指揮部,但現在,他將在這里召開盛大的宴會,歡迎那個趕走日軍,將他接回王宮的人。
薊遼提督李如松如約前來了,作為援朝軍指揮官,他率軍自入朝以來,連戰連捷,多次擊敗日軍小西行長部,殲滅上萬敵軍,接連收復平壤、開城、平安、江源等地,以一己之力挽救了朝鮮戰場危局。
李日公十分崇敬李如松,對他的用兵之法也佩服得五體投地,畢竟要沒有這位仁兄,估計他還不知在哪個山溝里蹲著,但在他的心中,也有著一個懸而未決的疑問,于是借此機會,他請教了李如松:
“貴軍如此善戰,那為何之前祖承訓將軍會失敗呢?”
李日公所說的祖承訓,是先期入朝的明軍將領,但他作戰不利,沒多久就全線敗退回國,與后來的李如松形成了強烈反差。
李如松笑了笑,吩咐手下拿出了一本書,展示在李日公面前:
“制倭之策,皆在此書之中也。”
這本書的名字叫做《紀效新書》,作者戚繼光。
李日公大喜,看過了封面后,準備從李如松的手中接過此書,繼續看內容,然而李如松面上保持著微笑,手卻緊握此書,緩緩地收了回來。
這是一個很明確的表示——這本書不能給你看。
李日公沒有勉強,卻牢牢地記住了此書的名字,后來命人到中國大量購買,《紀效新書》就此傳入朝鮮以及日本。
雖然李如松拿出了硬通貨,但李日公仍有所懷疑,他接著詢問李如松,難道他打勝仗就只憑這一本書不成?
李如松收斂了笑容,他莊重地告訴這位國王,此書是名將戚繼光所寫,書中總結了其當年與倭寇作戰十余年之經驗,專克日軍,雖看似不起眼,卻極難領會,要妥善運用,未經長期實踐,斷不可為。
而自己能熟悉其中兵法,卻非此書所賜,因為該書尚未出版之前,他就早已通曉了其中的奧妙。
于是李日公好奇地問出了最后一個問題:此書未成之時,你又怎能熟知書中兵法呢?
“很久以前,我的老師曾教授于我。”
李如松向著南方昂起了頭,他知道,在四十多年前,作為自己的先輩,他的老師曾在那里與戚繼光一同戰斗,驅除倭寇,保家衛國。
此時是萬歷二十一年(1593)正月。
但李如松不知道的是,幾乎與此同時,那個曾經教過他的老先生,正躺在一所破屋之中,他已經賣光了所有的字畫,貧病交加,且無人理會。不久之后,他帶著滿腔的悲憤靜悄悄地離開了人世,年七十三。
徐渭傳奇的一生就此劃上了句號,在殘酷的命運面前,他已經頑強地堅持了太久。他的所有一切,都將被載入史冊,因為絕頂的才學機智,和那些不朽的功勛。詩詞 十五夜抵建寧
城西日暮泊行船,起向長橋見月圓。
漸上遠煙浮草際,忽依高閣墮檐前。
上一篇: 謝榛 | 下一篇: 席佩蘭 |